ghost200802 ghost200802
关注数: 1 粉丝数: 75 发帖数: 192 关注贴吧数: 5
虎王坦克 虎王坦克是德国二战期间最令人恐惧的一种重型坦克。它的称呼为:虎II”/“虎王”,德军编号有:Sd.Kfz.182、Panzerkampfwagen VI Kö;nigstiger、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PzKpfw VI“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战结束,盟军始终找不到有效对付它的办法。“虎王”重型坦克将威力强大的火炮和盟军坦克、反坦克炮几乎无法射穿的装甲结合在一起,结果就是产生了这么一个战场上的可怕怪物。 国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最早开始于1937年,由德国的武器军备发展局提出,并将新型重型坦克的具体性能要求下发给德国的四家公司,他们是:戴姆勒`奔驰公司、亨舍尔公司、MAN公司、波尔舍(保时捷)公司。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新式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正式起步。在此次会议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要求:具有强大的击穿敌人坦克的火力,敌人坦克无法击穿的厚实的防护装甲,最大速度不低于40公里/小时。这次会议的决定发展了德国二战期间两种重型坦克,它们分别是虎1和虎王(虎2)。由于虎1在战场上的成功,导致了虎王的发展进度放慢,直到1943年1月,一种新的替代虎1的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才真正开始。 尽管人们认为虎王(虎2)是虎1的继承和替代,但是实际上虎王和虎1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虎王的设计初衷是考虑装上大威力、可靠性高的坦克炮,在虎1的88毫米L56倍口径坦克炮的基础上,德国人发展出了更大威力的88毫米L71倍口径的坦克炮。虎王坦克的设计最终由德国的两家公司:位于德国卡塞尔(德国东部城市)的亨舍尔公司和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德国西南部城市,巴登-符腾堡州首府)的波尔舍(保时捷)公司来竞争。2家公司都各自拿出了两种设计方案。 波尔舍和亨舍尔公司被责成着手研制新的重型坦克。波尔舍公司提供了两个基于以前的VK 4501(P)样车的方案,并定名为VK4502(P)。第一种方案是将炮塔安装在车体中央;另一种方案则是炮塔置后,发动机置中(就和现在的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差不多)。两个方案使用相同的底盘和车体以及其他部件,发动机都采用VK4501(P)样车的汽油发动机(电传动)。两种方案极度相似,除了炮塔的位置以及一些机械部件的区别。不过由于最终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波尔舍这两种设计都只制造了木制模型。 亨舍尔公司有两种方案:VK4502(H)和VK4503(H),其中VK4502(H)方案是以“虎”I式坦克为基础改进而成的,算得上是“继承性强,改进处少”。德国陆军兵器局第6科负责审查这些方案,VK4502(H)方案首先遭淘汰。不过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进展极快,最终其VK4503(H)方案被选中进入生产。这个方案采用了大量和“黑豹”、“黑豹”II坦克相同的部件以标准化坦克生产,根据1943年2月德国陆军兵器局的命令,亨舍尔的VK4503(H)设计和“虎”I式坦克完全不同,其更象“黑豹”坦克的扩大版。1943年10月20日,一辆木制的亨舍尔设计的“虎”II重型坦克模型在东普鲁士阿亚茨给希特勒做审查。德国准备从1943年12月起在位于卡塞尔的亨舍尔工厂制造三种样车型号的“虎”II重型坦克。从1944年1月到1945年3月,一共制造了489辆“虎”II重型坦克(三种样车-V1、V2、V3),其中1943年12月制造了12辆,1944年1月到12月制造了377辆,1945年1月到3月制造了100辆,生产了四个序列(420500、420530、420590、420680,底盘编号为280001-280489),比原定的1500辆的生产计划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是因为盟军轰炸了亨舍尔在卡塞尔地区的工厂以及“虎”II重型坦克生产一辆所耗费的原材料和工时相当多。 首批的50辆“虎”II重型坦克(包括样车在内)装备了波尔舍公司设计的炮塔(魏格曼公司制造)。晚期的则安装了亨舍尔公司设计的炮塔(克虏伯公司制造)。两种炮塔都安装在车体中央。波尔舍炮塔是从最初的VK4502(P)原型坦克(基于VK4501(P)样车的设计)上发展来的。尽管这个设计本身没有被接受,不过炮塔的设计却被接受了并安装在亨舍尔设计的“虎王”重型坦克上。波尔舍型炮塔装备一门单节88mm火炮,而亨舍尔的炮塔上装备的是双节式88mm火炮(从1944年5月开始)。波尔舍型炮塔的“虎王”重型坦克携弹80发,亨舍尔型炮塔的“虎王”重型坦克则为86发。75%的弹药存储在车体内侧面,另外的25%弹药则存储在炮塔后部。此外,用于本车防御和对空射击的3挺MG34/MG42型7.92mm机枪则配弹5850发。
鼠式坦克 鼠”式坦克(MAUS)幻想的产物尽管希特勒狂热地要求,但是“鼠”式和其他计划中的坦克还是没能在二战结束以前投入战场使用。其开发史可追溯至德国陆军在战前对俄国T-35A、B和C型重型坦克的调查报告,另外还有传闻说俄国人正在发展一种重达100吨的坦克,这种看似威力无比的“陆地战列舰”深深地吸引住了希特勒。为了满足希特勒的这个兴趣,克虏伯公司早在1941年就接到了陆军武器局的命令,发展一种类似俄国人的100吨坦克那样的战车。于是克虏伯公司的设计师们做了大量的110、130、150及170吨级坦克的发展研究,但是始终没有一种走出图纸阶段而变为实车。因为它们的笨重的大块头,所以这些超重型战车的第一个代号就称为“猛犸”,后来为了迷惑敌人的情报,又改称为“鼠”式。好象对已经超负荷运转的德国军工产业熟视无睹似的,希特勒在1942年3月21日亦同样命令保时捷公司设计一种100吨的战车,这种大坦克被称为“保时捷鼠式”。1942年5月,希特勒再次要求用最高速度进行特大型坦克的开发,同时他认为将重量减至70吨是错误的,而增至120吨最佳。在他的观点中,坦克上后中的装甲和一门高性能的火炮比机动性更为重要。1942年12月,保时捷教授和克虏伯公司的穆勒博士呈交给希特勒一份关于“鼠”式坦克生产的预备工作状况报告。产量力争达到每个月5辆(听着就知道这东西多么难造了),在克虏伯公司生产。1943年1月,希特勒把参与与竞争的克虏伯公司和保时捷公司的设计进行了比较之后,决定采用“保时捷鼠式”法案,并赞成使用128毫米KWK主炮。1943年5月1日,“鼠”式的木制全尺寸模型向希特勒作了展示,最后他同意将其投入生产,并下达了150辆的定单。但到了1943年10月,希特勒原来的150辆定货又被取消了。第一辆原型车制造出来后,全车重量达到了150吨,由于要满足希特勒对更厚重装甲的一再要求,最后装甲的厚度达到了惊人的240MM,而“虎王”坦克的正面装甲也只有150MM。而且全重一步一步增加到了188吨。鼠”式坦克原型车的制造与实验“鼠”式的电器设备由西门子公司制造,戴勒姆-奔驰公司制造发动机。履带由Altmarkische Kettenfabrik提供,车体、炮塔和武器的制造由克虏伯公司负责,最后是阿尔卡特公司负责整车组装。与一般的坦克比较起来,它更像是个移动的碉堡,要使这个怪物动起来需要解决许多困难的技术问题,但是天才的保时捷教授和他的工作组合理地解决了这些难题。1943年12月24日,阿尔卡特公司完成了第一辆原型车的装配,但是这辆车没有装上炮塔,它被用于广泛的测试项目。在测试中,“鼠”式由于其巨大的重量和推重比问题显得行动非常地迟缓(13公里/小时),但相对于它的尺寸来说已经是非常地灵活。这第一辆“鼠”式的原型车代号为V1,装有一台由戴勒姆-奔驰DB603型航空发动机发展改进而成的DB 509型汽油发动机,它没能达到计划中的20公里/小时的时速,测试中证明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也只能达到13公里/小时。还有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撑“鼠”式的重量,悬挂系统也必须改进。另外的就是“鼠”式本身的重量问题了,几乎没有桥梁能够承受它的重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鼠”式装上了一套潜渡通气筒,这样就使它能够用潜渡方式涉过最深为8米的河流。后来,V1号原型车安装了一个重量和真炮塔一样的假炮塔继续测试。测试中的V1号车喷上了迷彩伪装,并画上了红色五角星和共产党的镰刀锤子党徽来伪装成一辆被缴获的苏联坦克(似乎为了区别,该车上的镰刀锤子标志上的镰刀是反过来的,即镰刀的刀尖是朝下的)。1944年3月,与V1号车在细节上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的V2号“鼠”式也基本完工。刚开始没有发电机,到44年中才装上去。1944年9月克虏伯开始制造V2号车的炮塔,但直到1944年6月才完工交货装上V2号车进行测试。克虏伯为V2号车制造的炮塔上安装了一门128毫米KwK 44 L/55 主炮和一门同轴75毫米KwK44 L/36.5 副炮(副炮已经是一般坦克的主炮了。。。。。。。),还有一挺7.92毫米MG34机枪,为“鼠”式提供了非常凶猛的火力。“鼠”式的主炮能够在3500米的距离击穿盟军谢尔曼、克伦威尔、丘吉尔、T-34/85和JS-2坦克的前、侧和后部所有装甲。炮塔上还安装了先进的火炮测距仪,但是由于主要不见的短缺最后也没能全部安装完成。
古德里安的功绩 古德里安关于装甲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及闪电战的战术思想在德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他能把此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他有德国装甲兵之父及闪击英雄之称。古德里安的理论在他所著的 回忆录《闪击英雄》一书中有如下的叙述:“1929年我已确信,坦克单独行动或协同步兵行动都不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对军史的研究,在英国举行的演习和我们利用模型的演练都加深了我的如下认识:只有支援坦克的其他兵种具有与坦克相同的行驶速度和越野力时,坦克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在诸兵种合成兵团内,坦克应起主导作用,其他兵种则根据坦克的需要行动。因此,不要把坦克编在步兵师内,而要建立包括各兵种的装甲师,以使坦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他认为在作战中应大量而集中使用坦克,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其后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军队着手扫荡对方的阵地及据点,迅速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灭对方部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胜利。古德里安认为这种战术对进攻战役的胜利和整个战争的胜利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还认为坦克武器具有三个特征:装甲、运动和火力。凡是要准备进行激烈战斗的一切坦克,应具有相当强度的装甲,能够不为对方的防御火力所击毁;要想取得胜利,尽量使坦克运动迅速,不顾敌人的阻挠,一直向前运动,使敌人无法建立一个新的防线,最后把攻势深入敌人的后方,火力是坦克武器的最重要特征,它的火炮在坦克静止和运动时,都可以开炮射击,坦克前进时,可以把它的火力携带着一同行走。古德里安上述理论的创立,一方面是他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摩托化车辆运输部队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得到启示:另一方面,他汲取了英国人福勒、李德哈特等人著作中的主张和思想。李德哈特是第一个注意到使用装甲兵作远距离的突击,向敌人的交通线发动攻击,而且建议成立一种装甲和装甲步兵混合单位的新兵种。以后古德里安所创建和训练的部队就正是这样的新型师。古德里安的贡献不仅在于创立理论,而更主要的在于将它付诸实施。他主持改进和试制新型坦克,如“虎”型、“豹”型坦克。古德里安的军事理论、建议和实践,曾遭到一些高级将领的激烈反对。但富有侵略性的希特勒,出自他对外扩张的需要,却大力支持古德里安的战略战术观点。1933年,德国兵工署主持的近代兵器发展表演会上,当希特勒看到古德里安亲自指导的摩托化部队表演时,情不自禁地一再说道:“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东西!这就是我所需要的东西!”1934年,德国成立了装甲兵司令部,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参谋长。1935年德国建立起3个装甲师,古德里安任第二装甲师的师长。每个装甲师中有一个装甲旅,其坦克总数不少于561辆,支援它的有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另加摩托化炮兵、工兵、通信和战防等单位,还有一个搜索营。从此,德国装甲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古德里安毕竟是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将领,他的理论和创立的兵种是服务于法西斯的对外扩张行动的,他是希特勒对外侵略的帮凶。他曾率领为希特勒所创建的装甲兵部队进犯奥地利、波兰、法国、苏联等国。1938年3月,古德里安率领装甲部队向维也纳进军,这是使用装甲部队于战争之中的第一次尝试,从中也暴露出这一新型兵种的不少弱点,据主管作战的约德尔将军以后在纽伦堡战犯审讯时供称,当时一路发生故障的车辆高达70%,古德里安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超过30%。不管怎样,这个年轻的装甲兵只是初露锋芒,其中肯定有不少经验教训,如战车维护、开辟通道和后勤保障等方面。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对波兰进行突然袭击(参见波兰战役),这是闪电战的第一次实地表演。当时古德里安刚就任第十九军的军长,下辖有一个装甲师、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它的任务是突入波兰边防线,其后从波美拉尼亚快速前进,直抵维斯杜拉河,切断波军通往波兰“走廊”的退路。古德里安不喜欢在司令部里发号施令,而是在前线直接指挥。他往往乘坐他的装甲指挥车随同领先的装甲部队一起前进。这样,他可以及时掌握多变的战况及有利战机,用无线电与军部及各师师长联系,并下达命令。古德里安在率部进攻波兰时,曾遭到波兰骑兵的英勇抵抗。但是,战马与坦克搏斗,马刀马枪与坦克火炮对阵,终于造成波军的惨败,使古德里安初次尝到了坦克战的甜头。古德里安在这次闪电战中也遇到了在平素演习时所碰不到的问题,他在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惊险的描写:“9月1日清晨4时45分钟的时候,全军都同时在边界上开始行动。最初地面上有一层浓厚的晨雾,使空军不能对我们作任何支持。我在第一次攻击波中,就和第三装甲旅一同前进,一直到曾贝堡以北的最前线,那就是序战开始的地方。不幸得很,虽然我已经严令第三师的重炮兵不得开炮射击,但是在大雾之中,他们还是忍不住开炮乱打起来。第一颗炮弹恰好落在我的指挥车前50码的地方,第二颗就落在后50码的地方。我马上想到要是再来一颗的活,就一定会直接命中。于是马上就命令驾驶员转过车来离开这个地区,这种突如其来的炮击使驾驶员有一点神经错乱,拼命的一冲就掉在一个沟里去了。”但是,这次波兰战役确是速战速决,9月底波兰终于败亡。
古德里安简介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德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国装甲兵之父,德国“闪击战”创始人。 1888年出生于东普鲁士一德国陆军军官世家,1908年正式加入德国陆军,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军校教育,但对于坦克战则是勇于创新,无师自通而远胜他人。 虽然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战理论,并且世界上第一支实验性的装甲部队也是英国人最早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组建的,但是,古德里安以惊人的执著超越了这些理论先驱,一手创建和训练了德国的装甲兵,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都必须归功于这个人。因为在那时,单是以各方兵力和装备的对比来看,德国并不足以取胜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只是因为成功运用了高速坦克战(即“闪击战”)的战术,才使得德国人的胜利显得如此辉煌。 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的重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 希特勒的上台为古德里安的实践提供了最广阔的场所。 1939年8月,他担任第19军军长(含第3装甲师),一个月后就参加了波兰战役,这个坦克军作为德军北翼的开路将,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军的高速前进就使战术落后的波兰人陷入重围,德国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围捕包围圈里的敌军。 1940年5月,参加法国战役, 他又一次担任了攻击矛头,由于曼斯泰因的建议,德国人将主要攻势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认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地区——古德里安在这里决定性地超越了他原来的纸上谈兵,他的进攻速度不仅令对手,甚至令他的上级和希特勒都胆战心惊:在渡过马斯河后,他就不再将坦克当自行火炮使用,而是尽可能地发挥高速向深远地区运动,从色当直到滨海的阿布维尔、 格拉夫林, 完成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 把北部法兰西和比利时的所有盟军都装进了口袋。 并且,他还打破了现代战争史上的进攻速度纪录,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四百多公里,即横贯法国,将坦克开到了大西洋岸边,如不是空军元帅戈林争功,希特勒下令就地停止追击,英法联军将在敦刻尔克全军尽没,在整个人类史上,也许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和美国内战时期的薛尔曼曾经有过同样纪录。 1941年5月,他升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的果敢前进再次震惊世界,他与霍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成了决定性的突击力量, 在五个月内,连续进行了几个有名合围歼击战,即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会战和维亚兹马会战,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虏就差不多有两百万人,这在人类战争史上只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基辅会战也做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合围歼灭战而载入史册——俘虏苏军达六十六万多人。 基辅战役后,古德里安率军北上,参加对向莫斯科作战的“台风攻势”。他的部队曾攻到莫斯科城下,但在实力雄厚的苏联红军面前,“闪击战”失去了效力。 俄罗斯严寒的冬天降临了,德军的战斗力锐减,古德里安断定攻取莫斯科无望,因而极力建议将部队撤往冬季防线,休整再战而惹恼了希特勒,结果被免去军职。 其后他仍然被希特勒起用,担任过装甲兵总监和总参谋长,负责编组,训练新的装甲部队,他虽已反感希特勒,但仍据绝了参加1944年7月暗杀希特勒的“黑色乐队”。因而再得希特勒信任,在7月22日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直到大战结束,他再也没能亲自指挥他手创的德国装甲部队驰骋沙场。 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战而再次被解职,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军俘虏,1954年古德里安死于心脏病,终年68岁。 古德里安性情刚烈,是为数极少的敢于顶撞希特勒的将领之一,并著有《注意--坦克》一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