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夏年华 晋国公1
关注数: 4,864 粉丝数: 1,148 发帖数: 6,986 关注贴吧数: 1,713
“我怕到最后一个工作都没找到” 求职毕业生的“情绪黑洞”需要关注 临近毕业季,李欣又开始暴饮暴食。 一顿饭,她要吃到食物仿佛堵在嗓子眼才肯停下来。“我知道这已经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了,但没办法,找不到更好应对焦虑的方法。” 就业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得李欣喘不过气。李欣是北京某重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秋招一开始,她便像拉响警报一样打足精神。 刚开始,她对就业形势感觉比较乐观。去年2月,一家部委直属事业单位让李欣先去实习,专业对口,待遇丰厚。因为笔试与专业面试成绩排名靠前,即使是差额实习,李欣觉得胜算也很大。实习结束后两个月,她打过无数次电话,得到的回复皆是“等消息,最终结果还没有确定”。再次得知消息时,正式入职名单已经公布。她的名字并未列入其中。“那时候,很怕到最后一个工作都没找到。”李欣开始在各处搜罗来的招聘公众号、App、网站上投递简历。投递的岗位太多,她不得不列一个表格,将投递岗位、日期、进行状态等记录下来。 石沉大海是简历最多的去向。李欣经常感觉自己“睡了也和没睡一样,大脑是没有休息的”。即便如此,每天早上,她还是打起精神检查邮箱,“睡前会再检查一次,就怕漏掉笔试或面试信息”。招聘接近尾声时,李欣逐渐开始紧张、焦虑,“有时不自觉地,手都在抖。”
元旦丨启一元复始,待四序更新 再见2022,你好2023!“旦”愿美好在,岁月常如新。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洪钧一转岁开端,草木群生亦喜欢。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在万千期待中,元旦缓步走来。举目遥看万象新,一年今日是良辰。元旦又称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象征一年的开始。 元旦日,宜扫尘,宜亲人团聚。远方的游子已归家,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品美味佳肴,享团圆时光。每逢元旦这天,各家各户打扫房间,寄托辞旧迎新的心愿。南方的朋友吃汤圆,北方的朋友包饺子,意为团团圆圆,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多喜乐,长安宁;烟火向星辰,所愿皆成真。 2023年,愿我们以希望的焰火,照彻充满爱与勇气的生活✨ 2️⃣0️⃣2️⃣3️⃣🥁开启新篇章 🎈🎈🎈新年快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