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斋
西泠斋
关注数: 57
粉丝数: 23
发帖数: 1,290
关注贴吧数: 1
净界法师:临终时心理的痛苦比色身的痛苦来得多。 问:我们在平时就能心不被外面的境界所转是不是在临终的时候就不会被死亡的境界所转呢?临终的境界比如说苦和平时的苦的程度是否会一样呢?我们假借平时的苦乐因缘修了一些定力,如果临终的苦比平时小我们倒没有什么,如果是大的话,会不会出现平时的修行不得力的情况? 净界法师答:一般我们讲临终做得了主,它是有层次的:第一个是平时做得了主,第二个生病的时候做得了主,第三个才是临终的时候做得了主。这样看来比较麻烦,因为古德的分判是将临终放在最后。当然我们现在没有一个人有死亡的经验,过去生的死亡经验现在都被忘掉了。从唯识的角度来说,我们临终时的苦是心苦多于身苦,因为你临终时身体的诸根都败坏了,你对你身体没什么感受了。那他的苦在哪里?就是他内心的彷徨,还有那种执着,苦在这个地方比较多,心理的痛苦会比色身的痛苦来得多。当然还要看个人的业力了,有些人他平常造很多恶业,杀鸡宰羊、吃肉……什么都干的,临终的时候业力现前当然痛苦了;你平常经常在拜忏、修功德的人,临终时比较没有什么痛苦,这还要看你平常的资粮力。所以我们平常多多断恶修善、积集资粮,经常告诉自己不要把今生看得太重要,要经常想着来生才好。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无住,你一定要住,干脆把心住在未来,我看会比较安全。第一个就是业力的修学,平常多积集善业,临终会比较自在,口业也要注意,得饶人处且饶人,身体杀盗淫,嘴巴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能够忍就忍,能退让就退让,少造罪业,多积集资粮,临终会好过一些。因为痛苦就是罪业显现出来的,为什么他临终很快乐?他善业强当然快乐。临终快乐安详当然容易往生,同样两个人在跑步,他前面道路很顺畅当然跑得快,他前面有很多石头当然跑不快,是不是?我们不要以为带业往生,什么事都可以干,你试试看。你临终的时候痛苦都现前,看你佛号怎么念。所以平常多多断恶修善,少造恶业。另外,心态上不要把今生看太重要,把今生看成一个过程,走过去就好,把心放在来生,放在净土,你临终就比较好过一点。 以平时并不是拿一个相等于临终的境界来磨练自己,我能通得过,我临终就能通过,而是说要加强我们的理观,因为命终的时候我们的心苦大于身苦。就是我们平时不被外面境界转,到临终时不一定不被死亡境界所转,这是不一定的? 当然不一定。我是觉得,修行不要老是注意结果,因为结果很难了解。这个因缘法甚深甚深,我讲难听一点,因缘法只有佛才清楚。我们就注意我们的因地,我们就好好地断恶修善,注意我的身口意,我过去造的业我认了,从现在开始我不再造恶业了,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不要给自己添麻烦。我过去造了业,那以前不懂,好好忏悔,现在不要造恶业了,这第一点。第二点,今生不要把那个情感、执着放太重。你就往这个方向走就对了。 说平常我们要不要锻炼我们对外境的忍受力,我要讲一下,修行也不要修一些无益的苦行。适当的苦行会增加我们的意志力,适当。但是不要很强调苦行,有时会导致本末倒置。我们修行还是强调以智慧的观照为根本,苦行只是助行,过分强调苦行无异与外道,是不能解脱的。 问:(那我们净土宗不也有般舟三昧的修法吗?是不是说古人的行力强,对他们适合?那我们现在还没有到临命终,我可不可以模仿临命终的情况,比如说通过让我自己面对这种情况去磨练行不行?) 净界法师答:你要先认清你的定位,古德的观念要学,但是有些修行的方法,他跳得过去,你跳得过去吗?每一个人方法不会完全一样,古德的精神当然我们可以学习,但是他的那个体力、行力、福报力,那很多条件的,那个方法古德做得来,你去做,做到最后起烦恼,反而对佛号产生排斥,你得不偿失。所以这个苦行,总而言之,你要量力而为。
净界法师:修行的过程,没有一个东西是求来的,是无所求! 所有的修行一定是向内安住的;你安住了,你不求功德,它也自然会出现。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 佛教的功德——没有一个是求来的,都是修来的! 修来的意思是说:你去修,你不要,它也会给你;你去求,你什么都没有。 我再提醒一次:修行的过程,没有一个东西是求来的,是无所求。 因为诸法因缘生,你的因缘具足了,它就出现了,你有什么好求的呢? 你因缘不具足…你求也没用,你有的话…你不用求。 这地方很重要:你不要向外攀缘,没有一个人可以干扰你的;你要向外攀缘,那就跟鬼神感应道交了。 所以说: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就是——内魔生起,外魔就进来了,你自己把门打开的。
净界法师:我们来做一个比较,看看破戒跟着魔的差别 假设我们今天,没有好好的去觉悟面对,那有什么过失呢?看下一段: 己二、诫迷则成失 假设我们用攀缘、迷惑的心,来面对五阴魔境,这个过失是非常严重: 迷则成失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较量浅深 **害浅: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堕魔害深: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当一个人正式修行的时候——当然修行人最重要就是从迷惑转成觉悟,这时候,你心中的光明生起真妄交攻,把你过去生或者小时候的这些感觉、妄想逼出来了;假设你不能够清楚觉悟的面对,而是被它所迷惑、被它所转,那么阿难你就变成魔子、魔孙,最后变成一个天魔的种性,也就是说,你的菩提种性失掉了。 我们做一个比较——破戒跟着魔的差别: 一、先看破戒——摩登伽女,她只就是一个卑劣的魔女,她凭什么破坏你阿难尊者的律仪呢?她就仰仗这大梵天咒,来破坏你的戒律。但是摩登伽女对我们的破坏,只就是在八万戒行当中,它只是毁犯到我们某一条戒而已;所以阿难尊者在毁犯戒法的过程当中,他内心的正念并没有失掉——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你看:阿难尊者虽然毁犯了某一个戒,但是他内心当中还是忆念如来大慈,宁不救护,他还是忆念佛陀,所以感应道交——佛陀过来救拔他,他没有真正的失掉正念。 二、反过来,假设一个修止观的人,为五阴魔境所破、所转,那这个伤害可大了:隳汝宝觉全身,这个隳就是破坏,破戒只是破坏你八万戒行中,其中一个戒法;换句话说,你整张白纸,还是白的,你的本质还是白的,只是出现某一个黑点。 但是一旦你着魔,那就不是这样,他直接破坏你的根本、破坏你的菩提种性,他把你的菩提种性转成天魔种性。 佛陀举出说:一个人着魔就像什么?一个大臣得罪了国王。你得罪别人没关系,你得罪国王,那就糟糕了,忽逢籍没——你的爵位被剥削了,被降为平民,而且所有的财产全部没收;不是只是没收一部分,破戒只是没收一部分的财产,着魔是全部没收,而且宛转零落,无可哀救。到时候你无处可去,没有人可以救拔你,因为你得罪了国王,谁敢救拔你啊!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个修行人,你偶尔起起烦恼,乱不了,因为你的本质是菩提种性;但是你在修学过程当中,你着魔了、起颠倒了,那就全部都完了。 一个人着魔——比没有修行还糟糕! 古人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
宁老师是一位难得的大善知识! 宁老师真的是一位在当今社会难得的大善知识,温和、智慧,愿中国汉地佛门里能有更多像他一样的善知识出现,感恩宁老师!
文字稿:净界法师讲《楞严经》001 从今天开始正式解释《楞严经》的经文。《楞严经》修学的重点就是引导我们修学首楞严王三昧。首楞严王三昧修学的过程有什么特别? 天台智者大师分为两部分:缘修,真修。 缘修:我们刚开始是仰仗外在的一个清净因缘来修学。比如我们拜佛,心中要攀缘佛像;念佛,心中必须要有一个佛号。假借三宝的因缘来产生正念的力量,这种力量从外面而来,当外面的清净因缘消失,我们的正念也消失了。所以缘修依法门而来摄心,能念的心跟所念的法,以法门为主导,是以法来主导我们的正念。 真修:你要找到你内心的一个真实的本心,依止真实的心发动出来修动法门。你这个心是根本。一心而产生万行,当然这个关键点就是要找到你真实的心性。首楞严王三昧是真修,把心带回家,找到真实的心。然后从真实的心中发出功德,依止这一念清净的心来发动自利自他的功德,销我亿劫颠倒想,乃至于广度一切众生。一般的三昧从表面上来对治烦恼,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但一直没有找到烦恼的根源,只是折损烦恼。楞严经就是找到烦恼的根源,从根本上拔除,所以古人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使我们明心见性,开悟了,找到清净的本性,从那里发动我们所有的行门。这样的修学有什么好处?首楞严王三昧翻译成中文:使令一切事坚固,它能够使令功德究竟。也就是同样的拜佛念佛,你从内心的真实心发动,功德更加圆满坚固,不为内外魔所破坏。 我们看讲义第一页,我们把经分成四个部分解释:首先来解释经题。一般经题是诠释整部经的宗旨与要义。 大佛顶,众生本具,诸佛所证。修学首楞严王三昧,你要经常保持觉照,古人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其实妄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能产生觉照,你就随着它走了。妄想本不真实,为什么产生那么大作用,因为我们颠倒,认贼作父。楞严经不对治妄想,产生一种对立不好,你只要保持觉照,观察本性是清净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根本没有妄想。本经当中佛陀会用七方处所来说明妄想本来没有,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所以觉悟到妄想是本空的。 这个“大”是绝大圆融、不可思议。当我们在安住真如本性时,它的整个心量是广大,离诸对待不可思议。对待法,是一个生灭法,有生有灭的,对治烦恼就落入生灭法。佛陀讲一个比如,问波斯匿王说:生命是变化的。波斯匿王说:是啊,是变化的,由小到大到老,不断迁流变化。佛陀说:有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吗?波斯匿王说:我没有发觉。佛陀说:你最早看到恒河是什么时候?波斯匿王说:我三岁时看到,我母亲带我去洗澡,洗去业障;后来二十岁又看了几次,六十二岁又看到了。佛陀说:你看恒河有什么变化?他说:我小时候眼睛好,所见的河也很干净;慢慢我眼花了,恒河也污浊了。佛陀说:你看到恒河时感到模湖,但你那个可以看到的明了性有没有改变?他说:那个没有变化。那个没有变化,那个眼睛里的见精,见性,就是我们的大佛顶性。只有一个东西没有变化,就是一个对立法,你看善恶,善与恶永远是对立的,那这个不能讲大。我们安住大佛顶性时,离开对立的因缘,安住清净本性,那个就是“大”。那么这个是在觉悟上发展出来的超越时空的相貌,就是“大”。依止广大的觉悟而产生无穷的妙用,这个就是大佛顶的作用。 楞严经发挥出来的作用是没有相貌,像佛陀三十二相中的一相“无间顶相”,这个相貌,是没有一个人能看得到的,每一个看到不同,有些人看到黑色,有些人看到白色光明,善根强的人看到金色的光明。他依止清净心,顺逆皆方便。大佛顶性强调众生本具,我们今天要知道一个观念,不是你去修习以后才产生,而是你本来就有,只是恢复他本来的面目。蕅益大师讲一个比喻:一个转轮圣王,有七宝千子,那是一个广大富贵的境界,但是他“梦为蚁子”,梦见自己是一只小蚂蚁,在阶梯当中找一些琐屑的东西吃,看到人就害怕,看到比他大的蚂蚁也害怕,但是“王体依然”,他转轮圣王的身体依然,只是在睡梦中,一旦醒来,还是一只轮转身王。现在为什么表现不出来呢?因为他在作梦,问题在这里。我们今天不是想办法去找到一个新的转轮圣王,而是想办法让这个梦觉醒,佛法的根本就是觉悟,所有的功德从觉悟生起,我们最大的障碍是迷惑颠倒,所以很多心灵的力量发挥不出来。比如说你看大佛顶,这个是我们内心的功德。这个就是我们在整个《楞严经》当中找到本性:大佛顶性。找到后,就依止大佛顶性,产生“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一切佛陀都是依止这样的一个密因,这个密因就是这个大佛顶是无形无相,不可了知的。当你找到的时候,你心中产生这样的观照,也产生这样的受用,但是你没有办法形容他的作用。古德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要找他找不到,但他随时可以表现出他的作用来。我们就依止这样殊胜的密意来修习我空、法空的智慧而成就究竟的解脱。这是成就自利的功德。
净界法师:临命终成功往生的心要 乌龟有护身之铠,野干不得其便。 佛在世时,有一比丘离开僧团住茅篷达十二年之久,但他修学所有的法门都没有成就。佛陀的大悲心得知后,就化成一个行脚比丘与他共住。有一天佛陀对这比丘说:“不要总是在寮房打坐,我带你到海边打坐。”于是他们来到海边。这时来了一只乌龟,它在行进间,有一只野干想要吃它的肉,乌龟见状就赶紧把头、脚、尾巴全缩进龟甲里去。野干等了很久,见乌龟都不出来,就生气地离开了。 佛陀就说:“乌龟有护身之铠,野干不得其便。”佛陀说,凡夫众生还比不上乌龟,因为乌龟遇到危险,它还知道把全身缩进壳里以保护自己。而凡夫无量劫来被魔王所控制,却还放纵身心,所以魔王能得其便。 我们临命终时是一个非常危急的状态,烦恼、罪业以及冤亲债主在这时都想障碍我们,此时我们念佛若缺乏专注力,内魔、外魔就能得其便,这是修念佛法门失败的原因。阿弥陀佛的圣号的确是无量光、无量寿,它有足够的能力救拔我们,但我们这念能念的心是否能专注,都摄六根,一心皈命,通身靠倒地安住在佛号上?这是念佛成败的关键。有些人临命终时念佛为什么能专注呢?因为他平时就要求自己专注,要求自己收摄六根,所以到临命终时就容易收摄。佛陀就以乌龟收摄自己的六根,勉励修行者要善修禅定。 以禅观的智慧来破除心中的妄想,以念佛法门来创造功德庄严。 澫益大师把念佛法门由浅入深分成了两个次第:第一个叫作事持,就是事相上的修学。刚开始念佛,这一念明了的心去接触佛号,我们是把重点放在佛号上面。我们思维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我们这一念心来忆念佛陀的圣号。念久了以后就会产生障碍,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妄想。这个妄想的活动就障碍我们的内心接触佛号,就是我们的心跟佛号之间产生了妄想障。这个妄想障就使令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功德很难圆满,我们总是觉得很难完全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刚开始念佛的人基本上都遇到两个问题,就是佛号很难念好,还有佛号很难念得很久。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祖师的大智慧提醒我们:念佛是谁?我们开始念佛的时候,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佛号,这个时候,开始回光返照念佛是谁?--原来不是我的嘴巴,而是那个明了的心在念佛。那么我们明了的心有了障碍,就使令所有的功德产生了障碍,所以,澫益大师这个时候告诉我们:提起内心的观照!就是从事持而入理持。我们开始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观照这个妄想,观照这个妄想是缘起性空的。它是假借因缘而生,所以,它的本质是毕竟空寂的。这个时候就慢慢地把这个妄想的势力给息灭了。这时我们的心跟佛号就能够感觉到更加的紧密,更加的持久,就是古德所说的禅净双修:以禅观的智慧来破除心中的妄想,以念佛法门来创造功德庄严。
佛法学得好不好,要看做得好不好 作者:学诚法师 学佛要不急不缓,切忌冲得太过头,那样会修不下去,很多初发心的人容易犯这个毛病。修行像刀切菜,切久了就钝了,这时要停下来磨刀,才能更好地切菜。我们改习性也一样,没有面对境界的时候,学了一些理论,以为自己很好了,但真正面对人和境界时,习性就冒出来了,这要反复学习、练习,学习、练习,要张弛有度。 “福报是很真实的。百人大团,所有的大小事情,责任全在团长身上。福报若不够,就会有很多障碍,坐不住阵。”如何的大福:发心。发心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 学习、观察、思维佛陀的功德。有心有愿就有缘。佛法良药,亦须定时定量服用才能疗愈疾病。莫让烦恼贼偷走了瑕满人生的宝贵时光。 发现自己的不足,正好提策自己努力向上;如果只是一味否定自己,反而障碍自己的学习;多随喜自他的进步,多观功念恩,就会有光明向上的力量。 菩萨道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内心的功夫强不强,主要体现在有没有包容心,有没有运用佛法破除烦恼和无明。佛法从三宝、善知识处来,我们学到之后,要把它利用在自利利他上面。 做事情就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抱怨,事情做得越多,事情做得越大,压力就可能越大。 “懂得”和“做到”是截然不同的,需要长久熏修才能纳法成业。心净化一分,就与佛菩萨相应一分,所以要好好努力。 对于在家人而言,每天能坚持善行日记是最为殊胜的修行。内容可包括当日的大事、善行、观功念恩。不在乎长短、文辞,关键在于发自内心并长期坚持。 要利用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去做利益众生的事,积聚自己的福智资粮。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和尚时时不忘饶益众生而且希望他二五年也能够发心行菩萨道。 佛法学的好不好,要看做得好不好,做得好不好,要看是否能带给周围的人良善的转变。说得再多再好,不能改变人心,也不是着真正的好。 佛教的工作需要许许多多有心人共同去努力。要多学、多看、多做;少批评,多鼓励;少说话,多承担。 不要小看自己,因为有无限的可能。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因为我们能够现起无常,所以内心里面就不会在意外在的种种成就,外在种种虚荣的现状;因为我们能够有无常的心理,就会念兹在兹,佛法永远在心头。
[净界法师][楞严经大义01]修习首楞严王三昧有什么特色? 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到,这个宇宙间有两种力量最为的殊胜,一个是我们内在的心灵力量,一个是外在的佛陀的力量。当我们这念心很清楚地现前,很坚定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这个时候产生一种感应道交,使我们的生命产生重大的变化,现世让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创造今生的安乐;来世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成就一种来世的解脱。可以说感应道交是我们净土宗修学者所追求的一个最终目标,但这个感应道交的内涵以心力为主动,佛力是一个被动地配合,我们内心假设产生障碍,特别是烦恼的障碍,这种感应的力量就相对的减少很多。 所以感应道交的先决条件:必须要破除烦恼的障碍,必须安住在正念。安住正念,《楞严经》中讲我们的心一体两面,有时是魔鬼,有时是佛陀。那我们如何把魔鬼的势力降低,把正念的力量加强,我们佛教的修学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对治这个烦恼,比如持戒,修四念处都可以,但是这样的对治,一般来说只是一个表面的对治,我们说是如石压草,但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拔除。 《楞严经》从根源上拔除,从根本上破坏烦恼的势力,上面的枝叶花果就减低了,再配合持戒,四念处来对治,效果就更好了。所以《楞严经》一开始,先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告诉你如何把根源拔掉。首楞严王三昧的特色:能帮助我们很快地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安住正念,乃至临终的正念,感应佛陀的加被,而往生净土。这个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禅净双修:以禅观来破除烦恼的势力,以念佛来增长我们的功德。这样子的配合,就非常殊胜。这个就是我们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目的,达到临终的正念。
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在做人方面,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虚情假意的劣根性,故所提出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就有“诚意”一条以修养身心。真诚方可参赞天地之化育,不诚无物。而学佛,更应真诚,具三心往生极乐,其中就有“至诚心”。在《维摩诘经》中,谈到“直心是道场”。正直心、质朴心、真诚心才能够趋近于道,与道相应;谄曲心、虚伪心都离道甚远。如果挟带虚假心修行一辈子,终归是“泥牛入海无消息”。特别是净土法门,净业行人是靠感应道交得佛力加持带业往生的,如果这一念求往生的心不真诚,就不能感通佛力。因为阿弥陀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其愿力是真诚心流现出来的,我们要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也得用真诚心。 但是末法众生要做到真诚又是很难的。一方面,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充满了虚假的种子,谄曲、虚伪已是顽固难改的习气;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谋取利益,为了面子(我执),我们经常充满机心地做人、做事,不想吃亏。习惯成自然后,谄曲、虚伪的心把我们自己也骗了,很多念佛人平时也努力念佛,自己也觉得是深信切愿求往生,但是在临终时却不想登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这时才知道自己对俗世还有很深的挂念。 所以净业行人首先要对自己真诚,关注自己心底的念头。对自己真诚,就能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以此降伏我执、我慢,全身心投靠阿弥陀佛,祈盼救拔。以深信愿,执持名号。果能如此,必能感通弥陀大悲愿力,得佛力加持,带业往生。
净界法师:现在念佛人的通病 出离三界,我们有二个选择:一个是用圣道门,就是仰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靠你内心的戒定慧,来断烦恼而出离三界。 但是这样的方式,是要经过多生多劫的,所以古德说这是“难行道”。 另外一个,就是你仰仗佛力的加被而往生净土,这个法门是一生可以成办的,所以我们叫“易行道”。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的选择:你可以持〈大悲咒〉、你可以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你可以念嗡玛尼贝美吽,都可以。 在这么多佛菩萨的法门当中,你念阿弥陀佛有什么特色呢? 如果站在消业障、增福报的角度,阿弥陀佛是没有特色的,是一样的,如果你的目的只是要消业障、增福报,那你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都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如果你是站在了生脱死、要出离三界的角度,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有不共的特色。 就是说,今天你对来生的抉择是要远离三界的话,这句佛号对你的意义就重大了,因为它提供你一个很特别的捷径,是其他法门所没有的——就是有弥陀本愿的摄受。 所以我们在修这个法门之前,你要知道有什么样的特色? 它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这个是你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找不到的地方,这是它特别的地方。
净界法师:当淫欲心生起的时候记住要神光内凝 这一位菩萨在因地,是以他身体的火大为所观境,而悟入了圆通的真如佛性。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遇佛授观,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在每一段的经文当中,都会先介绍这个菩萨修学因地,他的一个过去的因缘。我们是不能摆脱过去的,就好像我们永远离不开阿赖耶识的这个因缘。 乌刍瑟摩,乌刍瑟摩翻成中文叫火头,他因地是修火光三昧而成就,他是整个佛教的金刚护法尊神。他在释迦如来面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他是金刚护法,所以他是站着。前面都是要先起立,但他是护法神,就站在佛的两边,就直接的顶礼佛足。他说:我回忆我过去在做凡夫的时候,我内心的相貌是—性多贪欲。就是阿赖耶识的内心世界,经常打这男女贪欲的妄想,这个妄想经常干扰着我。他面对这样一个贪欲妄想的所缘境,我们看他怎么面对这个问题--- 那么有佛出世,名曰空王,当然这个菩萨,他前生不断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跟三宝结缘!所以他就能够与佛同时间出世,这尊佛叫空王佛。这尊空王佛《法华经》里有提到,就是在释迦如来跟阿难尊者同时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那一尊佛。所以这个乌刍瑟摩尊者,他是跟释迦牟尼佛是同学,这不可思议!这个空王佛就跟他开示说:多淫人成猛火聚。先讲过失--- 菩萨先观察淫欲的心,它是一个烦恼火,假设我们不加以调伏,会变成业力之火,最后变成三恶道的果报之火,所以未来是一个地狱之火的果报,那怎么办呢? 你看:佛陀没有教他马上对治,佛陀教他回光返照。说啊:你好好的观察——在你的百骸四肢身体当中,这种冷暖气息的变化。 什么叫冷暖气息的变化呢?就是说:你要观察你没有生起淫欲念头的时候,你的心是清凉的,叫冷;当这个淫欲之火活动的时候,你身体变成热恼的,叫做暖。那么这清凉之相跟热恼之相,这两个相状在你心中交互作用,有时候清凉、有时候热恼,有时候热恼、有时候清凉。那你应该怎么办呢? 神光内凝—关键在这四个字。神光就是你那一念心要内凝,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要观想:你淫欲在活动的时候,你要回光返照、你要问它说:你从什么地方来?观察我们的淫欲心,你没有来之前,到底它的根源在哪里?我们知道:妄想最怕的就是我们回光返照—达妄本空,觅心了不可得。所以,我们面对烦恼第一件事情要怎么样?回光返照---先脱离妄想。那么一个人回光返照就开始安住真如,就跟妄想的相状脱离了,就不住在妄想,然后转化…化多淫心成智慧之火。这个地方…他理观是脱离妄想,应该还有一些事修的对治,比方说:念佛持咒、修四念处等等。 那么这个乌刍瑟摩在空王佛的指导之下,一方面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脱离妄想;一方面种种事相的对治,就把淫欲的火转成智慧之火。同样是火,但是一个是杂染的因缘,一个是清净的因缘。这时候,诸佛就叫我火头。因为他观火大而成就,在因地当中成就火光三昧,而悟入了真如佛性;在迹门当中,我示现一个阿罗汉,后来就发广大愿---只要诸佛成道,我就做金刚力士,护持所有修学者,帮助调伏魔障及一些冤亲债主的障碍。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依我个人的整个修学历程来说,我是如实的观察:在身心世界当中,这个冷暖的触觉,我发觉我的身体有时候是清凉的、有时候是热恼的;有时候是热恼的、有时候是清凉的。 怎么会这样子呢?原来都只是一种因缘和合的假相,当我的因缘是一个苦恼的因缘结合,就出现淫欲之火的假相;当我阿赖耶识释放业力的种子,是一个善的清净种子,就出现清凉的假相,不过这两个假相,都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开始脱离热恼相、也脱离清净相,最后无碍流通,我就悟入了…这种真如法性的周遍法界、没有障碍的真如佛性、回到了我的真如佛性。一切的烦恼全部消灭脱落,而化成智慧的光明,最后成就无上佛道。对我来说,观察火大,斯为第一,最为殊胜。
净界法师:《楞严经》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有什么帮助? 《楞严经》的整体观念就是返妄归真。返妄归真当然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我们整个生灭心不离开八识,所以《楞严经》其实在破八识。这个八识讲起来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受,一个是想。受由第八识主导,你过去造什么业,第八识就现出什么果报,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很快乐,你不要太高兴,那只是一时的感受,生灭心;你感到很痛苦,你也不要沮丧,那是第八识的一时的感受而已。我们今天如果跟着感受而走,就产生很多颠倒想,然后就这样子过去的业创造今生的果报,这个果报受用以后又创造一个业,这个业又创造一个果报,又让我们产生感受,这个感受又产生一个错误的思想,就产生一个生死的轮回。 所以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要正念真如,逆流照性。首先你第一个就是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跟着妄想走,逆流照性,逆这个生死流而照了你清净的本性,然后慢慢慢慢地从第六意识回到第七回到第八,最后回到真如本性,找到你的清净本然的家,然后在这个家当中以不生灭心,提起你的佛号。这时这个佛号正念的力量,魔王不能干扰你,烦恼不能干扰你,它的力量就特别的坚固,禅净双修。所以我们说以禅观——《楞严经》的三昧来破除烦恼障,以念佛来构成感应道交,就是这个道理。以心力来感应佛力,这就是我们整个《楞严经》的观念。
你修行先要告诉你自己:住在外境对你是不利的! 净界法师 这两段很重要:第一个、所破的妄;第二个、能破的方法。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前面讲到了——爱取的烦恼,是我们所对治的,它不断的在六根当中活动,带引我们向外攀缘,把这个六贼带进来,使令我们的功德失掉了。那我们现在会问:为什么我就有爱取烦恼呢?它保存在哪里呢?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一个很大的仓库,叫阿陀那识。这个陀那,叫执持—它执持了无量无边善恶的种子。也就是说:我们过去生,不管我们是作转轮圣王,或者作蚂蚁,我们曾经打过的每一个妄想,都被它保存下来。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要面对无量的过去。 这个【识】,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很微细—微细难知;第二个势力很强大—习气如暴流,就像是从高山上,流下快速的水流。 【真非真恐迷】,它的体性是真的,但是它的作用又是虚妄的,所以一般人很容易产生错觉。因此,佛陀在二乘的教法当中,不随便开演阿陀那识,不随便开演第八识。 这个地方说明—当我们开始正念真如,开始修空假中的时候,你要对治的、面对的是阿赖耶识。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是今生才有生命,那就简单多了,你今生才几十年,能打多少妄想?问题是我们要面对我们的过去、过去…无量的过去生命所留下的痕迹,我们今生都要概括承当,你可是看到它是那么的任运的生起,你控制不了的。 有一个小公案它说:有一个生意人,这个生意人后来他死了,就到阎罗王那边去了。阎罗王就把他一生的功过拿出来看。阎罗王先赞叹他说:诶,你造了很多慈善事业,不错。但是你有一个缺点,你在生的时候,很喜欢拍马屁啊,这一点不好!这生意人说:没办法啊!阎罗王,因为我生长在人世间,他们都没有什么修养,喜欢拍马屁啊!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阎罗王你这样子,这么有修养,我就不需要拍马屁了啊!阎罗王说:对对对,你说的有道理!所以阎罗王也是喜欢别人拍马屁。 这【习气如暴流】就是说,当我们的习气在活动的时候,你自己不知道,问题在这个地方,你是不知不觉…只有当我们正念提起的时候,那这个爱取才消灭。 我们要知道—即便我们一天当中,我们观照的时间很短,但是因为你在观照的时候,那是真实的功德。虽然说,我们打了很多妄想,为什么可以消灭它?因为这都是虚妄,你再多都是虚妄。一个房间即便是三千年的黑暗,它敌不过一瞬间的光明,因为光明是真实。 临命终,从净土宗的角度来看,它不怕你妄想很多,关键是你的电灯是不是打开?你的回光返照的力量是不是打开?佛法不怕黑暗,因为它是虚妄的,阿赖耶识也是一个虚妄相,所以这个地方,要你提起正念。 那怎么提起正念呢?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我们的颠倒是怎么产生的呢? 【自心取自心】,第一个自心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明了心去取自心;第二个自心是第八识,第八识把我们的五阴身心变现出来,然后第六意识就住在五阴身心,然后就产生变化。所以我们的颠倒—首先是唯识所现,它把你前生所遗留下来的习惯,感受跟想法再丢给你,这部分没有错;然后我们就住在过去—唯识所住;第三个唯识所变,就糟糕了,就产生变化,事情就变得很复杂,我们的名言分别开始活动了,【非幻成幻法】,本来不是颠倒的就变颠倒了。
净界法师:什么样的菩提心不容易退? 在《大乘起信论》讲到这个菩提心(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是菩提心),诸位受了菩萨戒也知道,你失掉了菩提心,你所有的断恶、修善、度众生,只是一个人天的善法;没有菩提心的摄受引导,你跟无上菩提就不相应。 这个地方,马鸣菩萨说:菩提心有二种,一种菩提会退,一种菩提心不会退。有些人发了菩提心,他容易退;有些人发了菩提心,不容易退。原因在哪里呢? 《起信论》上说:如果你的菩提心,是依止事相的因缘所发的菩提心:诶!你看到三宝的庄严发菩提心;或者遇到人,有善知识摄受你,你也发菩提心。依止外在的人事因缘,所发的菩提心,在《楞严经》说:依止【生灭心】所发的菩提心,这样的菩提心是非常脆弱的,遇到恶因缘,就产生退转。第二种菩提心,它是依止【不生灭心】,就是说他能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他能够经常观察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识:虽然我现在的心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也缺乏很多很多福德、智慧的庄严,在整个菩萨道当中,我还有很多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事业要做。没错!但是,把这些如梦如幻的善恶功能拨开以后,我们发觉到:我们这个明了心识的体性是【如】,三世诸佛清净的本性也是【如】,【一如无二如】。这个时候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思想,开始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不会退转。 什么叫不退转?就是说:所有人的菩提心都退了、都不想行菩萨道了,你还是可以行菩萨道。你不会受外在人事的变化,而退失菩提心。就是说,我们一个人会退失菩提心,这个地方,不共无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是说,一个人,你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来不知道有这种观念,你也可以发菩提心。是的,那你这个菩提心的中间,有一个我执——我爱、我见、我慢、我痴这四种烦恼,在加持这个菩提心。这个时候,你的菩提心是危险的菩提心。就是这个自我意识,一个人的私心,是很难跟菩提心共存的。我们行菩萨道,虽然不能够马上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你刚开始不得不建立,因为这个牵涉到你的种姓——大乘圆顿的种姓。你能够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光是深信这样的思想,所有的逆境现前,不能够影响你的菩提心。就是不二法门的殊胜,在于它的一个不生灭性,它不会因为外在因缘而生灭。当然你菩提心坚固,你的成长过程当中,虽然会有逆境,跌跌撞撞的;但是总有一天,你能够不断地往上爬。那么支持你的,就不只是宗教的信心而已,而是对内心一种深观的智慧,在支持着你前进。 我们判定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大乘的菩萨,关键点不在于他造了善业或造了罪业,而是他内心当中是不是真实地想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澫益大师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 说我们今天造作一个善业——你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修习忍辱、禅定,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善业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只能够这样讲。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到底趣向什么方向?这个善业还没有一个决定的方向,诸法无性。这个方向性是谁来决定呢?尽随心转,你的因地发心决定这个善业的方向。如果你今天修习善业是为了菩提,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你的布施、持戒,乍看之下是一个人天的善法,但是因为你有菩提心的引导,整个都带有菩提心的气氛。如果你今天布施、持戒,是为了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你整个善业都沾满了名利的气氛。因地有漏,果报自然是有漏的。 我们可以去思惟一件事情,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种种的善业,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也修习很多的善业。当然我们今天是厌恶魔王,因为他障碍修行人。我们从经典可以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可也是修习种种的布施,他盖了一个寺庙,他修了很多无遮大会,这当中还供养一个辟支佛,他还奉持八关斋戒,以三种福业的关系生为魔王,享受世间五欲的快乐。为什么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善业,而这个善业成就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万德庄严,清净庄严的果报?同样一个善业跑到魔王的内心当中,它业变成一个杂染的五欲的果报?为什么同样的善业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就是我们因地发心的不同,就是这个善业我们给他们不同的方向,这个善业趣向于不同的结果。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也讲出一个譬喻说,说牛去喝水,牛由于善心的因缘创造了牛奶来滋润滋养众生;毒蛇去喝水,毒蛇因为瞋心的关系而把这个水转成毒液来毒害众生。这两个众生同样去喝水,一个创造了牛奶,一个创造了毒液。说是诸法无性,尽随心转。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道的时候,一定要先诚意正心,一定要把目标弄清楚,你到底在你的生命当中你想追求什么?这个就是一个关键点。假设我们今天忘失了菩提心,修诸善法,那都是魔业。 在《华严经》说的,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为什么是魔业呢?你不想追求无上菩提,你修习善法是追求人天果报,你来生召感一个富贵的果报。但是富贵的果报就使令一个人容易堕落。你福报一大的时候,你的业力愈大,你的事情更多,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业,变成你今生的障碍。你想要修学佛法就很困难,因为你有太多事情要去忙碌,分心。这个障碍,你修习圣道就是魔业。魔王所做的事情就是障碍修行人,希望大家都不要出离,在三界里面继续地流转。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什么样的因缘能够入大乘,并不在于你今天积集多少的功德,而在于你内心当中真实发起菩提心,这是我们第一个基础。
净界法师:邪知邪见—以淫欲当功德想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这段文是佛陀对末法时代的预言,佛陀在正法时代就预言末法时代会出现什么情况…说:在末法时代,这些魔子魔孙,就开始流行炽盛于世间了!为什么魔子魔孙在正法、像法不出来?因为他出来没有用啊,那个时候的善知识威德力强;在正法、像法时代,那些住持正法的善知识都是大威德力的,到末法时代,那些大威德善知识都走掉了,糟糕了!众生烦恼也特别重,善根也薄弱了,这时候魔子魔孙就有机可乘,开始出来活动啦!这些魔子魔孙是怎么出来活动呢? 第一个、讲到他自己的自受用。是怎么样呢?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他以身口意的淫欲,来当作一个修道的助行,他认为这个就是善知识,这对我有帮助的,邪知邪见的——以淫欲当功德想。那么,还不只这样子,他还去影响别人,令诸众生落爱见坑——他还把这个思想,透过文字、透过语言来传达,他说:行淫欲,不但不障碍圣道,还对你修学圣道是有帮助的,把众生拖入了爱欲的火坑,而失掉了菩提的善根。这个人本来是有善根的,因为跟错了善知识,结果呢,他过去的善根就隐没了,取而代之就不是善根了,是魔道邪恶的根生起了。 末法时代修学最严重的问题:你根本不知道哪一个是善知识?末法时代是什么样呢?各说各话:也不知道谁讲的是对的,就是邪恶不分了。而且更多的是,魔的力量特别大,你看邪知邪见的人,道场盖得特别大、福报特别大,反而正知正见的人福报变少了,这个当然是不吉祥,这跟这正法、像法是完全相反。在正法时代,正知正见的善知识都是大威德的,到了末法时代颠倒了,邪知邪见的人福报大,正知正见的人没福报了,所以问题就很严重了。 所以佛陀教诫我们说:到了末法时代,一定要教诫这个世人,修学正念真如的时候,要先断淫心,一定要慢慢、慢慢的调伏心中的爱欲烦恼,这是先佛世尊,第一个决定清净的明诲。 这决定,就是不可改变的,过去诸佛如此,现在诸佛如此,未来诸佛如此,这是成就清净功德的一个很明确的教诲。 也就是:断除淫欲心是修道的一个重要根本,这件事情是没得商量的,是明确没有一点含糊笼统的教诲、非常明确的
少欲知足,才能保存珍贵的精神体力来修学圣道!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佛遗教经) 这个是知足的功德。知足是你的富乐、安稳之处。这里是赞叹知足的功德。我们如果知道满足,虽然身体睡在地上,这么贫贱的资具,内心还会安乐;反之,如果置身天堂,也不满意。知足之人,外在的资具,外人看起来贫乏,但他内心富足。 不知足者,他的生命很容易被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五尘的境界所牵动。他这个人很容易向外攀缘。因为他不知足,会感到苦恼。 知足这段经文,我们读起来,会有一种感觉,这个受用,这个受,就是这个明了的心识与外在的境界接触时,会产生一种感受,有苦、乐、忧、喜、舍这五种感受,唯识学把这个苦乐的感受定为身受,由第六识引生的就是心受,就是忧、喜。前五识的感受本身是直觉,也就是说你的资具差一点,你会有痛苦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短暂的,不能缘过去,不能缘未来,而且前五识不能安立名言,不能有思想,所以前五识思想薄弱,所以外在资具对内心的影响是比较间接的。从唯识的角度,一个人感受最强的是心受,是第六意识,所产生的忧、喜,因为第六意识能缘过去、现在、未来,能创造广大的思想,所以他的影响是绵延不断的。我们举个例子,你刚刚做完功课,内心法喜充满,从佛堂出来,你的第六意识安住在三宝的功德境界,内心法喜,就算外在资具差一点,因为你内心快乐,你还是快乐;反之,你第六意识有障碍,心有千千结,就算吃再好的东西,眼睛看再好的颜色,你还是不快乐。所以第六意识的感受引导前五识的感受,前五识只是一时的感受刺激而已,但第六意识在你的心中相续不断,当然我希望得到离苦得乐,但没有把快乐与痛苦的关键点找到。 当然,前生的业力所创造的外在资具,他是一个助缘,会影响你前五识的感受,但重点在第六意识,你想离苦得乐,一定要感到知足。一个人有五千块,五千块有五千块快乐的方式;一万块有一万块的快乐。你要是不感到知足,你有一百万块都不会快乐,因为你没有把快乐的重点抓到,也就是说快乐有一扇门,那扇门你没有进去。比如我一个月才3000块,3000块有3000块的安乐方式。外在的资具,他对你的快乐痛苦其实不大,他只是一时的刺激,重点是你要知足。你没有掌握快乐的根源在哪里,快乐的根源在第六意识的思想。佛陀要是不开示,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过去总在痛苦中,原来没有掌握痛苦与快乐的关键点。这个地方少欲知足,从经文上看,少欲少烦恼,知足者常安乐。但是我们读到后面,其实这里有更深的涵义:不仅是生命暂时的离苦得乐,更重要是你要保护珍贵的精神体力来修学圣道。你读到后面,就知道佛陀的布局,当然经文中看不出来这个意思,后面你就能读出这个意思。要少欲知足,才能保存生命中最为珍贵的精神体力,来修习止观,来调伏你心中的颠倒。心中不少欲知足,你的精神体力就来追求外在的资具,根本没有时间精神体力。
如何保持谦卑来修学佛法? 听闻佛法时要断器三过,也即要让自己的心远离三种过失: 1、覆器。到了说法的地方,你内心不专心,可能打妄想,可能昏沉。 2、污器。我们来到讲堂,但是杯子不干净,你心中已经有成见、邪执了。我们听法的人先把自己的想法放下来,先听听别人怎么说,这很重要。不要听到一些意见和你不一样,就马上把他切断,一个人要保持谦卑,不断地修正自己,让自己圆满进步,你就是保持谦卑,先听听看。 3、漏器。我们今天很专心把法听进来了,但没有数数思惟,没有把法相续坚持下去。 我个人认为最严重的过失是第2个,邪执,不能保持谦卑的态度和别人学习。 我个人是佛学院毕业的,得到很多老师的授课,获得很大的受益。毕业以后我听了很多长老的录音带,甚至有些长老是不相信净土的,甚至还批判净土的,其实我离开佛学院以后冲击很大,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听了闻法仪轨以后,我就开始调整我自己,因为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不可能改变别人,不可能改变外在的环境,就是山不转水转,山不可能为你改变,只能水转,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老师的思想和我们完全一样,你可以选择不听,可是这样你不可能进步。尤其你出家越久,会发觉选择善知识越难,甚至一位善知识他唯识、天台、中观非常观,但他就是严重的批评净土,你怎么办?你必须调整自己,我为了向他学习这一部的知识,我必须包容他,我重点要听他对我有帮助的地方。你别无选择,因为你不可能遇到佛陀,在末法时代很难遇到一位圆满的善知识,如果你这么挑剔的话,永远没有办法进步。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心念一转,就进步很多。 我讲实在话,一位善知识敢去讲一个录音带出来,他没有花三、五年的时间不敢讲录音带的,所有的心得都在里面,他敢讲一个课程,是经过三、五年的学习。你谦卑地向他学习,直接汲取他的精华,你得到最大便宜。如果你不跟他学习,你自己看注解,我问你,你要看到什么时候?虽然他的思想有问题,但是我们自己会过滤,没关系。我们把他不好的地方,心存保留。我向这位长老汲收这部份的优点,我向另一位长老学其他的优点,你进步很快。所以保持谦卑对你自己有好处。在末法时期,没有一位善知识十全十美。因为他把心思放在这个地方,其他地方就会不足。我们要善于利用环境,吸收各方的优点,关键就是你要有足够谦卑的心。一个人不同的学习心态,会让一个人裹足不前,也会让一个人每天在进步。
听法时要避免的五种过失(净界法师) 当面对说法法师,身口意的供养,最好的心态就是视师如佛。为什么要视法师如佛呢? 其一、因为万法唯识,一切法是你的心所变现的。你看同样是水,我们看到的是湿水,饿鬼道看到的是热恼的火,因为他们心态与我们人不一样;而天人看到水是庄严的琉璃地。他们心态比我们人更好。水对我们产生的效果,不是外界决定的,是我们的心决定的。你今天能把每节课的老师当成佛陀一样看待,至少对你是最大的加持,你得到最大的利益,你自己非常受用,何乐而不为? 其二、宗喀巴大师说: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我们的罪业,佛陀不能用他清净甘露来洗清我们的罪业,也不能把他所有的波罗密送一个给我们,那么佛陀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入涅盘之前,只有一件事:说法。说法让我们听闻后,我们自己改变。佛陀是扮演说法角色,法师也扮演说法角色,从功能上效果是一样的,我们视师如佛,认真去听,就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又者,不应作意五处所者。所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言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我们对于法师尽量避免观察五个处所。 1、不要看法师戒穿缺。不过这个地方,他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识破了根本重戒,他就不是善知识了。这里指有一些微细的过失。有些威仪的过失,难免,你不能因此不跟他学了,他有这方面的正法,你就会失去一个增上的机会。 2、不要看法师种性下劣。这里是说:这个人学历很低,出身卑微,只有小学国中毕业,你是大学硕士,你不跟他学习,你就失去一个增上的机会。重点是他心中有法。 3、不要看形貌丑陋。 4、不能认为文辞鄙恶。 5、不能认为所发语句粗不悦耳。这个法师可能有粗暴的来对治的言词,我们不能因此不向他学习,良药苦口,顺着他的法义思惟,就能得到进步。 在正法、像法时代,听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说法,你就很自在,因为他的福德智慧资粮力非常圆满。可现在是末法时代,诸大弘法诸善知识本身的资粮,可能都有欠缺。所以我们听佛法,本身要多一分的包容。为什么?说穿了,还是我们个人的业力,为什么不生长在正法、像法时代。我们生长在末法,才遇到这样的佛法善知识,虽然表面上这位法师有过失,但实际上,还是我们个人的业力浅薄。所以要把握学习机会来增上。智者大师说:一个贫穷乞丐要取得一个珍宝,不幸的是珍宝在垃圾堆里,你要去拿还是不去拿?你不去拿,一辈子贫穷;你去拿,就要忍受垃圾堆的这些过失。有智慧的人会忍受垃圾的过失而得到这个珍宝,珍宝是永久的。所以我们要互相勉励,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跟很多我们觉得对方不满意的人学习,末法众生整个共业就是福德智慧、资粮都差。我们希望得到人身,希望增上,就必须忍受这个垃圾,去得到这个珍宝。重点是要得到这个珍宝。你去看这个法师身口意的过失,对你是没有好处的。
闻法仪轨--思惟闻法胜利(净界法师) 闻法仪轨的重要性。 佛法的修学注重过程,你内心的造和会决定这个法的一个相貌。牛去喝水,内心充满慈悲,产生牛奶;蛇也去喝这个水,内心充满嗔恚,产生毒液。水是没有自性的,一切从缘起,不同的心态造作,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宗大师说,有些人听闻佛法会得到很大的利益,而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有些人听完以后,反而障碍他的修学。所以一些闻法的仪轨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到我们听了以后会不会受用,还是产生障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我们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要产生一个善法欲。佛法是你要主动追求才能得到利益。听课之前要思惟,听法会对我们有什么样殊胜的好处。看龙树菩萨的《听闻集》云: 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 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 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 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 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 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龙树菩萨把闻法的功德与不闻法的过失作了一个对比,我们得到了宝贵智慧的人身,而且第六意识很正常;你看畜生道的第六意识是不正常的,是非常愚痴暗钝的。我们得到一个正常充满明了性的智慧,但没有听闻佛法,结果是“不知善恶法”,不能产生一种自我反省的力量。你学了佛还是会犯错,你能善知善恶法,不然对自己过失出现时,就一辈子错下去,因不不知善恶法。虽然我们不能马上让自己清净,但是要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这个标准不断要求,调整自己才有进步的空间。而了解善恶法从听闻中来。最严重的过失就是不知善恶法。 正见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第一件事情就是:听闻佛法,建立整个修学的正见。在禅宗说来,是认清路头。你开车开了半天,还在都市打转,上不了高速公路就完了。修行就怕你错认消息。因为你没有正见,没有佛法的引导。 又《本生论》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修学佛法的三个次第:听闻、随转、修正。 听闻,即闻所成慧。当然现在有些文字的档案。但用《楞严经》的说法,修学佛法,六根当中听闻的效果最好,比你看的效果来得好,印象深刻。佛教在这个娑婆世界的流通,我们叫做音声佛事。佛法是把这些圣道放在音声当中,把这个音声佛事转成我们心中的道。 随转,即思所成慧。法义听进去后,心中不断思惟,产生一种思慧。这个思慧会产生一个胜解,坚定的理解。 修心要,我们开始去修正、去对治内心的烦恼。 上面讲因地的修学,以下讲果地的功德,“少力即脱生死城”。其实外道也是有很重的出离心,也努力在修学,但他们与佛弟子最大的差别,就是缺乏正见,善巧。96种外道中有一种外道,他也有出离心,认为痛苦来自罪业,但他认为罪业是真实不可改变的,所以你要赶快离苦得乐,把自己业障消除,就要修苦行,就躺在有刺的荆棘上,或是倒挂在树上,只有一个目的,快速消除罪业,得到安乐涅盘。佛教认为这样是错的,就像车子走错了方向。你把车子打坏了,是没有用的。我们身心有痛苦,与色身没有用,折磨这个色身是没有用,问题是要调整车子的方向。我们听龙树菩萨说的: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你看这里有两个修学重点:一、我们刚开始修学偏重在断恶。从因缘法的观察当中,知道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二、亦名为假空。从空出假。大乘佛法不能忽略因缘的假相,因为假相有它的作用。比如吃饭有他的假名、假性、假用。你看发生了山难以后,人埋在泥土里,几乎奄奄一息,吃个饭后,容光焕发。所以饭确实有滋养的效果,每一个因缘法只要善加利用,我们都可以积功累德。所以菩萨说,以名为假名。当你把真空与因缘法加以平衡的时候,这个就是中道实相。 我们整个修行不管从假入空,从空入假,都从听闻而来的。佛教是有传承的,欲知山上路,需问过来人。蕅益大师说:每一个种树都是为了得到果;外道种的树,有华无果。小乘佛法,一花一果。大乘佛法,多花多果,而此关键点都需要听闻来引导。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