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亭西夕照寒 野史亭西夕照寒
关注数: 0 粉丝数: 12 发帖数: 1,621 关注贴吧数: 0
敬斋古今黈 三国之邸阁 邸阁者、乃军屯蹊要储蓄资粮之所。此二字他书无有。见于汉末及三国志。其所明著者凡十一。董卓传注。献帝纪曰。帝出杂缯二万匹。与所卖厩马百余匹。宣赐公卿以下及贫民不能自存者。李傕曰。我邸阁储偫少。乃悉载置其营。又张既传。酒泉苏衡反。既击破之。遂上疏请治左城。筑障塞。置烽燧邸阁以备胡。西羌恐。率众二万余落降。又王基击吴。别袭步协于夷陵。协闭门自守。基示以攻形。而实分兵取雄父邸阁。收米三十余万斛。又毋邱俭、文钦作乱。王基与司马景王会于许昌。基谓宜速进据南顿。南顿有大邸阁。计足军人四十日粮。又蜀后主建兴十一年冬。诸葛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邸阁。又魏延传注。夏侯楙镇长安。诸葛亮于南郑计议。延曰云云。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又邓芝传。先生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又孙策传注。江表传曰。策渡江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也。又孙权传。赤乌四年夏。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又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兵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又周鲂传。谲曹休笺曰。东主遣从弟孙奂治安陆城。修立邸阁。辇赀运粮。以为军储。
敬斋古今黈 史记尉佗传 史记尉佗传。太史公曰。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李子曰。此误也。当云。东闽兴兵。南越动摇。按传云。初。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又佗为书谢汉曰。南方卑湿。蛮夷中闲。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又云。建元四年佗卒。其孙胡为南越王。此时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胡上书曰。两越俱为藩臣。毋得擅兴兵相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惟天子诏之。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守职约。为兴师。遣两将军往讨闽越。兵未逾岭。闽越王弟余善杀郢以降。于是罢兵。天子使庄助往谕意。南越王顿首曰。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死无以报德。因遣太子婴齐入宿卫。据此则其相攻者、闽越与南越。非瓯骆也。其后吕嘉败。越桂林监居翁始谕瓯骆属汉。迹瓯骆始终未尝与诸国相攻击。何得云瓯骆相攻也。又闽越未攻南越时。尝发兵围东瓯。则是瓯闽相攻。亦不得为瓯骆相攻也。瓯骆相攻乃在数年之前。了无与于南越。而婴齐何为而入朝乎。或曰。南越也、东瓯也、西瓯也。皆瓯骆之属。故云瓯骆相攻耳。审如此说。义亦未宏。东闽乃大禹之后也。南越乃赵佗之孙也。各自割据。何得并为瓯骆之属乎。或者又曰。东闽、南越皆瓯骆之地。二国虽殊。亦可谓之瓯骆相攻也。此亦未为通论。借使壤地相接。得以通称。而相攻之说。亦无从发。若东越先攻南越。南越亦复报伐。谓之相攻可矣。今东越举兵擅击南越。南越束手。禀命天子。谓之相攻。不亦悖乎。
藕香零拾 是清末著名学者缪荃孙编刻的颇负成名的丛书。这部丛书原装三十二册,以明末藏书家曹溶《流通古书约》中的一段话为序,每字为一册。全书共收书三十九种,计一百零一卷。此书筹划于光绪丙申,于宣统庚戌刻成,中经辛亥革命,时年缪氏六十九。缪氏之炎之,晚年号艺风,江阴人,同治六年举人,光绪二年进士,早年曾协助张之洞编修过有名的《书目问答》,后执掌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一生致力于古籍和金石的收集与研究。此丛书的特点一.大多是少有流传的罕见之书。本书所收的三十九种书中,就有三十二种为本丛书所仅见。二.本丛书所收诸书,皆为缪荃孙亲自辑、校,并大多写有精湛的跋语或校勘记,都足称善本。1.澹生堂藏书约:四卷/(明)祁承熯撰.-清光绪22年(1896)刻 2.藏书记要:一卷/(清)孙从添撰.-清光绪22年(1896)刻 3.流通古书约:一卷/(清)曹溶撰.-清光绪22年(1896)刻 4.古欢社约:一卷/(清)丁雄飞撰.-清光绪27年(1901)刻 5.开成石经图考:一卷/(清)魏锡曾撰 6.大唐创业起居:三卷/(唐)温大雅撰.-清光绪31年(1905)刻 7.安禄山事迹:三卷/(唐)姚汝能撰.-清光绪30年(1904)刻 8.牛羊日历:一卷/(唐)刘轲撰 9.东观奏记:三卷/(唐)裴庭裕撰.-清光绪34年(1908)刻 10.广陵妖乱志:一卷逸文一卷/(唐)罗隐撰.-清光绪30年(1904)刻 11.中兴战功录:一卷/(宋)李壁撰.-清光绪31年(1905)刻12.玉牒初草:二卷/(宋)刘克庄撰.-清光绪34年(1908)刻 13.宋中兴学士院题名:一卷东宫官寮题名一卷行在杂买务杂卖场提辖官题名一卷三公年表一卷/(宋)何异撰.-清光绪22年(1896)刻 14.元河南志:四卷/(元)佚名撰;(清)徐松辑.-清光绪34年(1908)刻 15.栖霞小志:一卷/(明)盛时泰撰.-清光绪22年(1896)刻 16.唐两京城坊考补记:一卷/(清)程鸿诏撰.-清光绪23年(1897)刻 17.游城南记:一卷/(宋)张礼撰.-清光绪27年(1901)刻 18.据鞍录:一卷/(清)杨应琚撰.-清光绪22年(1896)刻 19.辽东行部志:一卷/(金)王寂撰.-清宣统元年(1909)刻 20.伪齐录:二卷/(宋)杨尧弼撰21.寓庵集:八卷/(元)李庭撰.-清宣统2年(1910)刻 22.静轩集:五卷附录一卷/(元)阎复撰.-清光绪21年(1895)刻 23.清河集:七卷附录一卷/(元)元明善撰 24.菊潭集:四卷/(元)孛术鲁翀撰.-清光绪21年(1895)刻 25.苏颖滨年表:一卷/(宋)孙汝听编.-清宣统元年(1909)刻 26.孙渊如先生年谱:一卷/(清)张绍南编;(清)王德福续编 27.曾公遗录/(宋)曾布撰.-清宣统2年(1910)刻 28.山房随笔:一卷补遗一卷/(元)蒋子正撰 29.澹余笔记:一卷/(清)曹申吉撰 30.刑统赋:一卷/(宋)傅霖撰.-清光绪34年(1908)刻 31.真赏斋赋:一卷/(明)丰坊撰.-清光绪34年(1908)刻32.河赋注:一卷/(清)江藩撰;(清)钱坤注.-清光绪31年(1905)刻 33.旧闻证误:四卷补遗一卷/(宋)李心传撰.-清光绪26年(1900)刻 34.钱竹汀日记:一卷/(清)钱大昕撰.-清光绪33年(1907)刻 35.农丹:一卷/(清)张标撰 36.强萼圃太守上当事三书:一卷/(清)强望泰撰.-清光绪27年(1901)刻 37.古泉山馆题跋:二卷/(清)瞿中溶撰.-清宣统2年(1910)刻 38.破铁网:二卷/(清)胡尔荥撰 39.敬斋先生古今黈:十二卷逸文二卷附录一卷/(元)李冶撰.-清光绪28年(1902)刻
吴熊和 陆游《钗头凤》词本事质疑 陆游《钗头凤》词,宋人笔记以为感怀唐氏而作,后世且演为戏曲,播于人口。然细读其词,不能无疑。清吴骞已启其端,《拜经楼诗话》卷三: “陆放翁前室改适赵某事,载《后村诗话》及《齐东野语》,殆好事者因其诗词而傅会之。《野语》所叙岁月,先后尤多参错。且玩诗词中语意,陆或别有所属,未必曾为伉俪者。正如‘玉阶蟋蟀闹清夜’四句本七律,明载《剑南集》,而《随隐漫录》剪去前四句,以为驿卒女题壁,放翁见之,随纳为妾云云,皆不足信。”嗣后许昂霄以为出于宋人傅会,谓“世传放翁出其夫人唐氏,以《钗头凤》词为证,见《癸辛杂识》,疑亦小说家傅会,不足深信”(《带经堂诗话》卷十八张宗柟附识引)。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三赞同上述二家之说,并认为《钗头凤》词与唐氏答词,“语极俚浅”,也是一个可疑之点。 陆游诗集《剑南诗稿》是编年的,其作诗之岁月一一可考。《放翁词》二卷虽经陆游手定,淳熙十六年(1189)还写过自序 (《长短句序》),然编次无序,先后错杂,这对弄清《钗头凤》的年代背景来说,无异失去了最可靠的依据。但也不是无踪迹可寻。十多年前,夏承焘先生指导我为陆游词编年,曾断《钗头凤》为蜀中词,盖作于乾道九年至淳熙五年(1173—1178)陆游寓居成都期间,与这时期的《真珠帘》、《风流子》等词性质相近,似亦为客中偶兴的冶游之作,实与唐氏无涉。 这样说,有什么根据呢? (一)陈鹄、周密两家之说多抵牾处 以《钗头凤》为沈园题壁词,出于陈鹄《耆旧续闻》及周密《齐东野语》。 《耆旧续闻》卷一○:“余弱冠客会稽,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词云:‘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泡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笔势飘逸,书于沈氏园,辛未三月题。放翁先室内琴瑟甚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夫妇之情,实不忍离。后适南班士名某,家有园馆之胜。务观一日至园中,去妇闻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全阕。未几,怏怏而卒,闻者为之怆然。此园后更许氏。淳熙间,其壁犹存,好事者以竹木来护之,今不复有矣。” 《齐东野语》卷一:“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先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翁怅然久之,而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云……实绍兴乙亥岁也。” 辛未为绍兴二十一年(1151),乙亥为绍兴二十五年 (1155),两说相距四年。 陆游曾于沈园题词,这在他晚年诗中多次提到。其词怀念相会于此的水边梅下的一位“美人”(1)。这“美人”是否即唐氏,姑且不论,但题壁的年月不是不可考的。《剑南诗稿》卷二五有《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小园已三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诗,作于绍熙三年 (1192)。从绍熙三年上推四十年,则为绍兴二十二年(1152)。《齐东野语》说是“实绍兴乙亥岁”,显然同陆游自述不合[《野语》下文以陆游庆元己未(1199)诗置于绍熙壬子 (1192)之前,尤为谬误,故为吴骞所讥]。 比较起来,《耆旧续闻》说的“辛未三月题”,与陆游自述倒较接近,不过提前了一年。但《耆旧续闻》也有问题。《齐东野语》谓陆游春日出游,与唐氏相遇于沈园。“上山采靡芜,下山逢故夫”,这种偶然相遇是合乎情理的。《耆旧续闻》却谓唐氏后夫“家有园馆之胜,务观一日至园中”,以沈园即为唐氏的家园,陆游则成了不避嫌疑的贸然专访了。在“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的情况下(陆游已是有了三个儿子的人了),会有这种可能吗? 或以为《钗头凤》题词为陈鹄目击,不容置疑。可是别忘了,《耆旧续闻》系杂抄之书,所抄很多来历不明。清鲍廷博跋此书,谓哪些是陈鹄自述,哪些是录他人之文,“盖不可识别矣”。其卷二谓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中“榴花”为东坡妾名,词即为榴花而作;卷三记其友人曾亨仲遇女鬼事,都很荒诞。因此对它的记述,取谨慎态度是必要的。
齐思和评说王国维 清代史学的结束人是王国维。他全面地掌握了传统的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天算学。又通英文、日文。他对西洋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都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并且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曾作《红楼梦评论》。运用西洋哲学观点加以评论,又分析词的境界,为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道路。他又翻译过伯希和、斯坦因关于中亚、西亚的著作,和日本学者关于东北少数民族的著作,所以他精通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新发展。中年以后,他集中精力专治中国古代史,在历史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视利用新发现的资料。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出土了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甲、牛骨,受到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认为这是殷代的卜辞,开始进行了搜集著录和考释工作。王国维更用了多年的心力,基本上读通了甲骨文,成为甲骨文这门学问的开创人。王氏更以缜密的方法,锐敏的眼光,利用他对先秦古籍的渊博知识,和对古代钟鼎文字的研究,运用当时西方和日本学者的治学方法,将甲骨文字的研究引到古史上去,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他写出了上百篇专题论文和多种专门著作,在今天仍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出发点。他又培养出一批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其他学问的著名专家,确实不愧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师。
齐思和评说<曹魏石经考>的作者 清代史学的结束人是王国维。他全面地掌握了传统的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天算学。又通英文、日文。他对西洋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都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并且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曾作《红楼梦评论》。运用西洋哲学观点加以评论,又分析词的境界,为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道路。他又翻译过伯希和、斯坦因关于中亚、西亚的著作,和日本学者关于东北少数民族的著作,所以他精通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新发展。中年以后,他集中精力专治中国古代史,在历史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视利用新发现的资料。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出土了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甲、牛骨,受到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认为这是殷代的卜辞,开始进行了搜集著录和考释工作。王国维更用了多年的心力,基本上读通了甲骨文,成为甲骨文这门学问的开创人。王氏更以缜密的方法,锐敏的眼光,利用他对先秦古籍的渊博知识,和对古代钟鼎文字的研究,运用当时西方和日本学者的治学方法,将甲骨文字的研究引到古史上去,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他写出了上百篇专题论文和多种专门著作,在今天仍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出发点。他又培养出一批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其他学问的著名专家,确实不愧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师。
齐思和评说王国维 清代史学的结束人是王国维。他全面地掌握了传统的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天算学。又通英文、日文。他对西洋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都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并且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曾作《红楼梦评论》。运用西洋哲学观点加以评论,又分析词的境界,为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道路。他又翻译过伯希和、斯坦因关于中亚、西亚的著作,和日本学者关于东北少数民族的著作,所以他精通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新发展。中年以后,他集中精力专治中国古代史,在历史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视利用新发现的资料。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出土了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甲、牛骨,受到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认为这是殷代的卜辞,开始进行了搜集著录和考释工作。王国维更用了多年的心力,基本上读通了甲骨文,成为甲骨文这门学问的开创人。王氏更以缜密的方法,锐敏的眼光,利用他对先秦古籍的渊博知识,和对古代钟鼎文字的研究,运用当时西方和日本学者的治学方法,将甲骨文字的研究引到古史上去,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他写出了上百篇专题论文和多种专门著作,在今天仍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出发点。他又培养出一批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其他学问的著名专家,确实不愧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师。
齐思和评说王国维 清代史学的结束人是王国维。他全面地掌握了传统的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天算学。又通英文、日文。他对西洋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都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并且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曾作《红楼梦评论》。运用西洋哲学观点加以评论,又分析词的境界,为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道路。他又翻译过伯希和、斯坦因关于中亚、西亚的著作,和日本学者关于东北少数民族的著作,所以他精通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新发展。中年以后,他集中精力专治中国古代史,在历史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视利用新发现的资料。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出土了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甲、牛骨,受到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认为这是殷代的卜辞,开始进行了搜集著录和考释工作。王国维更用了多年的心力,基本上读通了甲骨文,成为甲骨文这门学问的开创人。王氏更以缜密的方法,锐敏的眼光,利用他对先秦古籍的渊博知识,和对古代钟鼎文字的研究,运用当时西方和日本学者的治学方法,将甲骨文字的研究引到古史上去,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他写出了上百篇专题论文和多种专门著作,在今天仍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出发点。他又培养出一批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其他学问的著名专家,确实不愧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师。
齐思和评说王国维 清代史学的结束人是王国维。他全面地掌握了传统的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天算学。又通英文、日文。他对西洋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都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并且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曾作《红楼梦评论》。运用西洋哲学观点加以评论,又分析词的境界,为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道路。他又翻译过伯希和、斯坦因关于中亚、西亚的著作,和日本学者关于东北少数民族的著作,所以他精通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新发展。中年以后,他集中精力专治中国古代史,在历史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视利用新发现的资料。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出土了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甲、牛骨,受到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认为这是殷代的卜辞,开始进行了搜集著录和考释工作。王国维更用了多年的心力,基本上读通了甲骨文,成为甲骨文这门学问的开创人。王氏更以缜密的方法,锐敏的眼光,利用他对先秦古籍的渊博知识,和对古代钟鼎文字的研究,运用当时西方和日本学者的治学方法,将甲骨文字的研究引到古史上去,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他写出了上百篇专题论文和多种专门著作,在今天仍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出发点。他又培养出一批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其他学问的著名专家,确实不愧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师。
齐思和评说王国维 清代史学的结束人是王国维。他全面地掌握了传统的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天算学。又通英文、日文。他对西洋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都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并且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曾作《红楼梦评论》。运用西洋哲学观点加以评论,又分析词的境界,为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道路。他又翻译过伯希和、斯坦因关于中亚、西亚的著作,和日本学者关于东北少数民族的著作,所以他精通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新发展。中年以后,他集中精力专治中国古代史,在历史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视利用新发现的资料。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出土了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甲、牛骨,受到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认为这是殷代的卜辞,开始进行了搜集著录和考释工作。王国维更用了多年的心力,基本上读通了甲骨文,成为甲骨文这门学问的开创人。王氏更以缜密的方法,锐敏的眼光,利用他对先秦古籍的渊博知识,和对古代钟鼎文字的研究,运用当时西方和日本学者的治学方法,将甲骨文字的研究引到古史上去,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他写出了上百篇专题论文和多种专门著作,在今天仍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出发点。他又培养出一批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其他学问的著名专家,确实不愧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师。
齐思和评说王国维 清代史学的结束人是王国维。他全面地掌握了传统的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天算学。又通英文、日文。他对西洋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都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并且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曾作《红楼梦评论》。运用西洋哲学观点加以评论,又分析词的境界,为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道路。他又翻译过伯希和、斯坦因关于中亚、西亚的著作,和日本学者关于东北少数民族的著作,所以他精通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新发展。中年以后,他集中精力专治中国古代史,在历史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视利用新发现的资料。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出土了刻有古代文字的龟甲、牛骨,受到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认为这是殷代的卜辞,开始进行了搜集著录和考释工作。王国维更用了多年的心力,基本上读通了甲骨文,成为甲骨文这门学问的开创人。王氏更以缜密的方法,锐敏的眼光,利用他对先秦古籍的渊博知识,和对古代钟鼎文字的研究,运用当时西方和日本学者的治学方法,将甲骨文字的研究引到古史上去,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他写出了上百篇专题论文和多种专门著作,在今天仍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出发点。他又培养出一批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其他学问的著名专家,确实不愧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师。
谈《文心雕龙》“江山之助”的本义 汪春泓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有“江山之助”云云,引发后人对于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的思考,中国地大物博,各个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研究形成此种差异性的深层次肌理,无疑可以深化对文学的理解。然而“江山之助”的本义究竟何所指,读者历来有望文生义之嫌。笔者阅读《文心雕龙》,深感刘勰运用典故十分尊重其初始意,甚至十分尊重典故的初始语境,从其这种审慎的写作风格出发,再来理解“江山之助”,就发现后人存在着误读。现拟分析刘勰关于人文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为何谓“江山之助”做“正本清源”的工作。一 晋宋诗人在处理山水与抒情关系上的失误人文风貌与地域特点的关系,中国先秦时代就有比较深刻的阐发。《管子·水地》篇说:“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何以知其然也?夫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滞而襍,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襍,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襍,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残;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简易而好正。”1此着眼于圣人教化天下,认为各地人民在性格性情上都有偏颇,离达到理想化的“民心”尚有不足,而治理的重心在于水,这倒是典型的地域环境决定论。然而它将各地因环境物质影响所导致的人的差异性,视作教化的障碍,力图借助“水清”以齐一天下人心,使天下人心整齐划一,体现出其法家的愿望。虽然它只看到各地人人性中偏于阴暗和缺陷的一面,与战国晚期《荀子》大讲“性恶”却并不完全相同,《荀子·性恶》篇是从社会物质资源有限,而人的贪欲却无限,两者势必形成矛盾冲突,据此来判断人性必然是恶的。《管子》齐法家比较重视天、人关系,水也是属于“天”一端的重要元素,它对于水浸润下形成的人性也不乐观,这点与《荀子》看法比较近似;而其治理的切入点,却比较侧重于“天”的一边,认为治人必先治水。《荀子》则强调“化性起伪”,只重视“人”的一边,此与齐学集大成的《管子》有别,也反映出三晋与齐思想家在天人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思考方法。然而《管子》毕竟较早论述到地域物产对于此环境中人的制约作用,对后世分析文学风貌的形成,颇有启发意义2。《汉书·地理志》可以看作是对此两者的折中,班固定义“风俗”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前者“风”属于自然环境决定论,而后者“俗”却偏于社会政治主导说。晋宋以下,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齐末刘勰结撰《文心雕龙》,汲取了其以前一切思想家的精华,他具有浓重的儒家色彩,崇尚文章宗经。晋宋之间诸如《世说新语》中支、许、孙、郭等玄言山水诗人“玄风盛扇”,在自然与人文关系上,其所表现出来的见解是新的现象,刘勰对此并无好感,据此可以深入体察刘勰的文学情景观。魏晋士人“越名教以任自然”,以山水景物为描写对象的作品,晋宋之时,此风盛炽,山水诗兴起,“山水”便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审美对象,士人将情感投注于山水之间,山水的审美特性引发士人的玩味,此种耽溺山水的程度往往与士人在现实世界所受压力成正比,突现出一种隐逸的趣味,剡下等名胜,是众多谈玄者雅聚之地。《世说新语·品藻》第54条说:“支道林问孙兴公:‘君何如许掾?’孙曰:‘高情远致,弟子蚤已服膺;一吟一咏,许将北面。’”《世说新语·栖逸》第16条说:“许掾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 士人深刻认识到山水的审美价值,山水是一个可以安顿身心并逃避现实纷扰的所在,谢安、王羲之、简文帝、许询、孙绰与支遁等名士的交往,体现出优游山水的情趣,而像嵇康那样借助自然以对抗名教的情绪也荡然无存,此辈正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关键人物。名士多以“止足”相标榜,如《世说新语·言语》第84条说:“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见止足之分。”优游山水大抵是为求自保,所缺乏的是高远的人生境界,并且西晋以来还助长了虚假的作风,干宝《晋纪总论》说:“由是毁誉乱于善恶之实,情慝奔于货欲之途。”山水诗掩盖了作者并未消歇的奔竞之心,显得心口不一,这都是山水诗美学价值局限性之所在,也是孙、许辈山水诗大多不能流传的原因之所在。
我们来设想一下? 汉中战役胜利后,刘备集团一鼓作气拿下关中,曹操怎么办,他还有什么对策?刘备从潼关向东攻击,曹操能抵抗多久?孙权是否会和曹操联手,不然曹操完蛋后,他也逃不了!这是个有趣的话题! 作者: hu_yun 2006-4-22 15:13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 如果曹操在灭掉张鲁之后就进兵巴蜀的话,刘备早就被砍死了 作者: 玉盘珍馐万姓膏 2006-10-16 15:08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 后来有情报说刘备那边一天之内骚动很多次 就怕曹打过来 作者: 邻苏老人 2006-10-24 23:42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我们来设想一下! 呵呵,关中不是那么好拿的.即使拿了也不会对三国鼎立造成很大影响.东吴300万人口(荆州算在东吴里),蜀国最多250万人口(益100万,凉50万,雍100万)魏国850万,还是比吴蜀加起来多!而且中原地带农业商业手工业技术都比两国强,魏经济实力会强的多!两国还是要联合抗曹! 作者: 才比子建 2006-10-24 23:54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 陇右算是干啥的?? 你打长安人家不动?不过来增援??? 作者: 无终子 2006-10-26 19:07   回复此发言
寿 光 市地名语词文化内涵 zz一,"寿光市"语源简析"寿光市"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Shòu guāng Shì".它所指代的是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中北部.地处北纬36°41′~37°19′,东经118°32′~119°10′.东邻潍坊市的寒亭区,潍城区,西接广饶县,南连昌乐县,青州市,北濒渤海.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8公里,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市人民政府驻地圣城街道办事处,在省会济南东北方向150公里处.为潍坊市辖县级市.寿光,始置于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即公元前一四八年.寿光之名盖昉子齐宣王时闾邱长老乞寿之辞.《高士传》云:宣王猎于杜山(此山在今山东临淄县西),闾邱先生与长老十三人相与劳王曰:"欲得寿于王".王曰:"死生有命,非寡人所得为也."闾邱进曰:"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说苑》所载略同."汉置寿光县,隋置闾邱县,盖皆取此"(嘉庆—《寿光县志》).旧说,因"此地人多长年,且其地滨海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崖倒壑之观",故名寿光(康熙—《寿光县志》);"人年长曰寿,土地平曰光",故名寿光(《青州府志》),皆无可考.另说,"云门山(此山在今青州市境)巅,镂(漏:雕刻)一巨'寿',高可数仞,出自神仙之笔,夜烁金光,射寿境,故名"(1960年编《新县志》).寿光县系汉朝置,云门山的"寿"字是明代周铨所书.旧说有些牵强附会,不足为据.二,寿光市政区沿革简况寿光开发甚早.据孙家集镇三元王遗址出土的三足高柄觚形器及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口文化遗址的考证,推测远在母系氏族社会就有人在此定居.夏代,属斟灌国.商代,为逄伯陵封城.西周,属纪国.齐国灭纪后,改称剧邑.秦代,属齐郡.西汉以寿光命名置县,隶属北海郡.东汉,属乐安国.三国曹魏及两晋时期,属乐安郡.南北朝时,寿光县废,其地分属博昌县,益都县,剧县.隋代,废博昌县复置寿光县.唐代,属青州北海郡.宋时,属京东东路青州北海郡.元代,属中书省东南部,山东省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代,隶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清朝,属山东登莱青道青州府.民国初(1912年)属山东胶东道.十四年(1925年)属淄青道.民国十七年废道,直属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时期,寿光县抗日民族政府属山东省渤海区.1948年划为寿光,寿南两县:寿南县属昌潍专署,县府始驻屯田,后迁至寒桥;寿光县属渤海第三专区.1950年划为昌潍专区,县府先设在田柳,后迁至上口.1953年,寿光,寿南两县合并,县府移至寿光城.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寿光县,设立寿光市.三,寿光市地名语词特征境内聚落地名,多以姓氏命名,其余多以原有地名的演用为主.地名实体文化内涵一,深厚的历史文化(一)历史渊源寿光历史悠久,历史渊源流长.据孙家集三元王遗址出土的一件三足高柄觚(沽)形器来看,远在(大约5810±90年)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人定居.从胡营后胡遗址出土的陶豆一件,彩陶壶二件,陶鼎一件,从制作方法,造形等方面,与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编写的《大汶口》一书中所列豆,彩壶,陶鼎相同,充分显示了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丰城埠子顶出土的黑旦壳陶杯,高14厘米,重量仅有六十克,厚度近口沿部竟薄到零点三毫米,显示了约四千年前居民的劳动智慧和造诣.古城出土的大批西周纪国文物:共有铜器64件,陶器9件,玉器4件,人骨2片,蚌玮12件,很有考古价值.自197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寿光境内发现古文化遗址143处,出土文物2000余件.遗址分布密集,已发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20多处;岳石文化,商,周文化和秦汉文化的遗址30多处.另有散布各乡镇的聚落遗址89处,都曾出土过大量文物.(二)文物古迹寿光的文物古迹多而全,从远古到秦汉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存都有.如古聚落遗址,古城台遗址,古建筑遗址,古墓(冢)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1,古遗址(1)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 位于县城西南11公里孙家集镇边线王村北30米处的土埠上.1984~1986年发掘.城堡为圆角梯形,西南—东北向.每边长约240米,总面积57600平方米.分内城,外城,内城(小城堡)为圆角方形,每边长约100米.小城堡略早于大城堡.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考证,属龙山文化第三期,距今约4000年左右.这是国内迄今已发现的3座龙山文化城堡中最大的1座.除此外,还有众多的聚落遗址,如:三元王遗址(县级保护单位),岳寺韩遗址,二甲遗址(商),及安家遗址(大汶口文化)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