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な低音 孤独な低音
挖哈哈
关注数: 4 粉丝数: 24 发帖数: 1,349 关注贴吧数: 5
WOW的方式送给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的朋友,送给这个夏天。 《我们毕业了》——送给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的朋友,送给这个夏天。 夏天又要来了,在某个朋友的提醒下,我记起这又是一个毕业的季节。  每一次的毕业总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深刻,难以忘记。  还记得四年前自己大学毕业的事情,那时候寝室里的人一个个的离开,  找工作就象是一种感冒,一个人得了,就会很快的传染其他人,  每个人都慌了起来,开始小心翼翼的面对自己的现实,  那时候我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毕业设计,却没有闲暇去感叹时间的匆忙。  到了毕业典礼,一张人已经不全的毕业照就把大学几年画上句号,  全班吃饭的时候空气里满是伤感,虽然为了彼此的未来我们互相鼓励着,  有人烂醉如泥,有人大喊大叫,有人欢笑,有人哭泣,  有人说出了憋了四年的话,有人选择独自离去。  那天我们唱起一首又一首的歌,无法去预知大家的将来,  后来,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四年后的现在,去回想的时候才发现,有太多的东西已经改变,  有多少朋友还经常联系,又有多少朋友在那个夏天以后,再没有相见。  很多记忆只有一次,却让人铭记。  我们终将长大,我们已经长大。  ……  现在我要讲述的是另一个世界,  艾泽拉斯,十个关于毕业的故事。
《南京》 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杀原因至今仍为谜。死前,她留下了一张纸条,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播放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这在近年是非常罕见的。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该书在1997年发表,轰动了西方世界,正是这本书让西方国家对日军二战时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大屠杀的暴行,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关注…… 不久前,这本书被比尔·古登泰格 Bill Guttentag和丹·史度曼 Dan Sturman两位美国导演搬上了银幕。 《南京》(又名《南京梦魇》)这部纪录片以第三者的眼光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发生在中国南京城的灾难。据导演称,与以往中国所拍的同题材电影不同的是,该片的主旨不在于控诉日本,只是对于战争的一种谴责,对于战争中人性的一种真实解剥,有仇恨,有残酷,当然也有真、善、美。饶是如此,放在中国公映,国民们会对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咬牙切齿。真实镜头下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远比当年背诵历史书时真切,那满是委屈的妇女的泪,那孩童的无助眼神,那堆砌如山的尸体,无不控诉着那黑暗世界的恐怖。电影前期运用了类似于语文中的白描手法,简要的几组镜头叙述了南京沦陷前的京城繁华,之后,日军进城,恍若一夜,城市便成了废墟。同时屠戮的还有房屋、财产、土地、甚至连同南京城的空气。电影的叙述方式很成功,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片中没有再出现所谓的名人教授讲历史背景、政治形式,有的只有亲历者的所见所思,而真正的历史正是由这些小人物演译而成。记忆最深的是一位老人讲述了母亲的弥留过程。日军扫荡式逮到了混乱人群中的母子三人,鬼子把母亲抱着的襁袍中的儿子摔在地上,在母亲身上猛扎刺刀,苏醒后的母亲却抱着儿子喂奶,一边是汩汩而出的鲜血,一边是吸着奶水的婴儿。而所有这一切生命的伟大,都是日军所赐,12岁的长子见证母亲的最后生命过程。匪夷所思的事情很多,12岁的少女被奸,甚至于小男孩被奸,孕妇被杀,老人活埋――――我想任何伟大的小说家都无法虚构出其中的罪恶。 翻阅了一些资料,可惜的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很少被提及,乃至80后,才有史学家教授们去挖掘这段历史。然后,时间不等人,很多当年的人证物证已然遗失,这给后期的研究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不得不提及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她的潜心挖掘,使这段历史更加的真实,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张只是采访了十位幸存者,所有这些只不过是滔天罪恶中的沧海一粟。 <南京>,让我们知道历史不能忘却。 同时向被南京受难同胞成为菩萨的那几位外国恩人致敬!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何勇、秦勇、五月天~~~~~~~~ 所谓开始摇滚,是对于我而言,听摇滚四年,仅仅入门,且所听摇滚大部分都是国内的摇滚,对国外摇滚的崇高地位不敢评价,仅仅对于国内的几位于我印象深刻的乐队和乐手略做评介,因为这些人,我认识了摇滚,抛弃了无病呻吟、状若伤感着的流行音乐,并深受其影响。   是谓开始,于我影响有加。   20岁的人应该是个愤怒的年龄,90年代的摇滚界里有这么一位具有朋克精神的年轻人,这个人就是何勇,前几天听说台湾有个所谓的摇滚乐队叫做五月天在上海开了个演唱会,其影响也热烈,其歌迷也疯狂,其乐队也流行,久不听现在的摇滚的我大喜之下上网的时候下了几首五月天的歌曲听了几首,不由得大呼上当。   对于究竟什么是摇滚,我说不清楚,即使很多摇滚乐队和摇滚评论家都没有说清楚,高旗(超载乐队主唱)认为摇滚只是一种音乐形式,“影响了我的人生,给我了很多心灵的撞击”;王晓芳(眼镜蛇女子乐队鼓手)则认为摇滚“是一种反映,最主要的是反映出你的精神状态,你的一种生存状态”;吴桐(轮回乐队主唱)则认为摇滚乐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乐手陈劲则认为摇滚乐是一种爆发和一种体现,而且是真实地反映自己的那种能力,能量,就是很真实”。具体到我,我也说不清楚什么是摇滚,但按照我的经验,在听到一首歌的时候,经验会告诉我:这是摇滚,这不是摇滚!这就是我的判断标准。很多商业的摇滚乐队,具备的只是摇滚的形式,而缺少了摇滚的精神。   说不上为什么,对于五月天这个名字我很熟悉,闪现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何勇,印象中好象他们在摇滚最初期也办了个乐队,同样叫做五月天。当时五月天的全部成员是:主唱兼鼓手秦勇,吉他何勇,贝斯张岭,曹均,王路,蒋温华(骅梓)。当然,这支乐队是一些十几岁的孩子组成的,他们全是文艺团体的子弟,受那些热爱音乐的比他们大一点的人影响,崔健,秦齐,丁武,老五(刘义君)等人,五月天成立后,这些孩子凭着热情,在张岭楼下的一个破旧的小屋开始了排练,现在已经是黑豹乐队的主唱的秦勇当时练习的是吉他,由于乐队吉他手严重超编的原因改为打鼓。   排练了一个多月后,当时崔健等一些乐队有个PARTY演出,为了表示对五月天乐队的重视,让他们在中间垫场(乐队演出休息时让他们演出),当时五月天唱的是崔健的一首歌,还有自己匆忙创作的具有当时流行音乐“西北风”风格的《老家》,事后信心大增,加紧排练,当时没有音箱,张岭就用两个网兜加几个瓦盆做了两个音箱,为了排练,乐队的几个年轻人还和居民发生了争吵,起因是他们这种音乐的噪声太大,且他们日夜排练,整的附近居民实在睡不好觉,于是和这哥几个理论,当时一个居民无意种踩了他们珍贵的法兹器,把整个乐队人给恼了,冲上来就打,结果被居民送到派出所蹲了一天,事情也不了了之。这个事情还有一个插曲,十几年以后,当秦勇作为黑豹乐队主唱在一次首体演出,有一个维持秩序的警察过来跟秦勇发生了如下的对话:   ——你还记得我吗?(警察)   ——对不起,我实在记不起来了。(秦勇)   ——我是新街派出所的,哈,小时候差不多就是这样。(警察)   原来那警察就是他们年轻的时候抓他们的民警!     这支凭着热情和年轻建立的乐队,没有出过任何专集,没有一首歌留下来,即使那首《回家》我也是在一些说摇滚的文章中见到过,一年多后的一天,乐队就莫名其妙的解散了,他们的名字被我们认识的时候,秦勇成了黑豹乐队的主唱,何勇是“魔岩三杰”的一分之,摇滚中生代的杰出一员;曹均是原呼吸乐队的吉他手,骅梓后来又成立了自我教育乐队(1991年),后又单飞,出了两张不太为人知的专集,张岭和王路,我没有看到他们的去向,或许他们转行了。   解散了的五月天,和重要摇滚早期的两支乐队七合板和不倒翁乐队(均已解散)一样,出来了很多知名的乐手。五月天出了秦勇,何勇,曹均和骅梓;七合板出了崔健,刘元(其余还有文博,杨乐,安少华,周晓明和李秀利);不倒翁则出了臧天朔,秦齐,老丁(丁武),王迪,王勇,孙国庆(其余成员李立,李季)。     当时的五月天,没名气,存在时间不长,但却出了这么几个影响中国摇滚的人物;而现在的五月天,除了名字相同外,我只能看到在摇滚的旗帜下伪装的无病呻吟和哗众取宠;在众多迷人的POSE和装酷的姿势下,我只能看到对商业的妥协和精神的乏力,摇滚不是不能商业化,只是不能被商业所操纵,所流行化,所以我很失望,我很怀念那个曾经的五月天乐队,那个出了一个PUNK精神的何勇的五月天。
她 & 他 的圣诞祭曲 引子月色漠漠 ,谁都没有说话 。他在想什么 ?她又在想什么 ?他们的心境像忽黯忽明的月色还是像忽聚忽散的浮云 ? 像满地的落花 ? 还是像石阶上沉寂的古庙 ?就在这时 ,古寺里传来钟声 。空空----空空 !钟声悠远回荡 , 把人生里许多不甘成空和不愿落空的意旨都敲成了暮鼓晨钟 , 百年易过,世事一梦 , 也许他心里在想 : 他在此时此地见到她 ,是不是梦 ?或许她心里也在想:她在此刻此境遇见他 , 是不是 犹在梦中 ?既有梦 ,就有梦醒 。既有梦醒 , 就成空 。世上有些希望禁不禁得起一再落空 ?世间里有些伤 , 能不能在心里一再尝 ?重相逢她忽然平定了情绪 。她要平定情绪的时候 ,本来波澜起伏的情绪就突然平定下来了 。 使自己在感情的波涛中平静下来, 不是件易事 ,奇怪的是 ,感情脆弱的女子,却往往做得更加决然 。他倒没想到她平静得如此之快 ,微微一愣 , 眼色掩抑不去一抹失落 。他决然道 : “ 我明天就要离开这里 。”她一震 :“ 你真的要走 ? 为什么 ?”“我还没见到你之前 ,已下了这个决心 ,现在见到了你 ,仍是这个决定 。”“ 你就不肯为我改变决定 ?”“我一生都为你改变了 ,我现在不想再为你做任何改变 。’他说完了这句话 ,转身欲走 。看到他转身而去 ,她想唤住他 ,却成了一个千呼万唤的无声 。要留住一个人 ,需要理由,她觉得自己没有理由 。 而且 ,也失去了理由 。她 Ⅰ当她再见到他的时候 ,她就知道这是个留不住的人 。正如当年他也没有留得住她一样。她离开他的时候,她以为自己难以活得下去,他也再难有快乐。  可是,这些年来,她还是活了下来。而且,只要自己不主动地记起往事,其实活得并不苦,一样可以欢愉。一般正常的人生里,只要不去难为自己,实际上也没有大多的事情可以难为自己。  有段时候,她以为斩断了这段情,一辈子都难以忘记,不过,多年下来,她明白了的确是终生不忘,但无法相忘不等于自己不会有新的记忆。  她想过死,但人只要那一段想不开的时候能撑过来,便可以活得下去。  她知道他恨她。  ——可是他了解自己的苦衷吗?记忆里的世界和未来的世界都一样,一个只能在回想时感受,一个只能在想象中揣测,可是,只有现在的一切,才是真真正正的存在,而且正影响着过去、改变着未来。他 Ⅰ他像个失去躯壳的魂魄,到处闲荡着,直至月渐西沉,他才回到家。  他是千头万绪,但决定只有一个。  无论如何,他准备先离开这里再说。  因为对他而言,这里已不止是一个是非地,而且还是一个伤心地。  在这个地方,不管做什么事,可能都会引起是非;无论下怎样的决定,都教人情何以堪。  他决定离开。离开了再说。 她 Ⅱ两旁景物倒退,她觉得很悲哀。  见着了他,才知道她在这几年,并没有忘记他,只不过把他藏在心底里,心灵里的一个更秘密的深处,也许只有在醒来便完全记不得的梦里才会浮现。  她觉得他见着了她,竭力要装得冷漠高傲,但其实已被彻底击毁、完全击碎。  她多想告诉他,她离开他的真正原因。这次他离开后,我就再也见不着他了……  就算我不能让他明白,我也要告诉他,当日我为什么要走。至少也要让他明白 。 她知道在人生里有些事情,无论怎么解释,都解释不清楚的;有些事,只要迟一步,即成天涯;又有些事,无论人事怎么安排,都胜不过天意的一个疏失。究竟他仿佛己失去了感觉。  他觉得生命的辉煌,已沉寂,绚烂已渐剥落,璀璨而夺目的,已渐褪色,他的生命已像一声叹息的后半截,一张正在秋风中飘落地面的枯叶。然后他便见到了一个千思万盼而又最不想见的人。活着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死也不是。快乐是他过去的红粉,平静是他现在的知音 。他不认为自己有未来。  可是现在忽然见到过去向现在走近。  因为他从纱窗见到一个丽影。  一个姗姗的人影。  人停在房门前,她推开了门,那“呀”的一声,单调而无惊喜,但在晨光里,却出现一个宜嗔宜喜的人,乍嗔乍喜的脸。就是这张脸,令人梦魂牵系。就是这个人,使他失去了自己。尾声记起时正是忘记  怀念最浓时  没有了怀念  只有再见  像海在最汹涌时  没有了浪  只有惊天动地的  寂寞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