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尔盖绪Ω CNSA航天局
大号因为口罩时期的一些事没了😭
关注数: 87 粉丝数: 213 发帖数: 4,032 关注贴吧数: 378
本科时候,我几乎不敢和汉语言文学的同学说一句话 本科时候,我几乎不敢和汉语言文学的同学说一句话。 当然,并不是这些同学不好。 而是我深切地意识到我们之间的认知鸿沟,无话可讲。 因为志愿填报相遇的汉语言文学同学,从小读的是鲁迅与张爱玲,聊的是《红楼梦》里“草蛇灰线”的笔法,讨论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朋友圈发的是去乌镇文学节的照片,周末约的是去旧书店淘绝版诗集。 我是十八线小城市出身的小镇错题家,陪我入学的只有一本翻烂了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连“索绪尔能指所指”都要百度半天才勉强理解。 上次和汉语言文学的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她随手从架上抽出一本《追忆似水年华》,感叹普鲁斯特的叙事结构精妙,又顺口提起木心对他的评价。我跟在后面,对着外国文学区密密麻麻的书名发了很久的呆,最后默默借了一本考研英语词汇。 我还是不敢和汉语言文学的同学多说话,因为: 他们的选择是“这周末去听余华讲座,还是参加古典诗词吟诵会?” 而我的选择是“周末去机房刷编程题,还是留在自习室准备六级?” 同学烦恼的是“毕业论文选题,选当代网络文学观察,还是明清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我焦虑的是“简历投了二十家公司,什么时候才有面试通知”。 偶尔在教室后排听到汉语言文学的同学之间聊起木心、博尔赫斯、白先勇,语气里是从容的文学底气,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低下头。 有一次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正想和他们讨论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却突然发现书上的字全部消失了。 我从开始就知道,我们不是一路人。 不管汉语言文学的同学口中的“日常阅读”多轻松,那可能都是我这一辈子难以抵达的精神原野。 参考文献: [1]读本科时候,我几乎不会和北京同学说一句话 [2] 本科时候,我几乎不敢和河北同学说一句话 [3]本科时候,我几乎不敢和湖南同学说话 [4]本科时候,我几乎不敢和吉安同学说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