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向往天边 行者向往天边
关注数: 5 粉丝数: 28 发帖数: 1,925 关注贴吧数: 22
户外鞋 一. 户外鞋的概念:   户外鞋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泛指从事不同类型户外运动各具不同功能鞋的总称。   户外运动作为特殊的运动形式,不过几十年的历史,而被概括为户外运动的某种运动形式的历史则会更长些。如登山运动,在欧洲一些国家有记载的登山活动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86年)。最初围绕阿尔陴斯山的登山活动曾被称为阿尔陴斯运动。随着登山活动的开展,与其相适应的登山鞋问世了,这些早期在小作坊人工缝制的登山鞋,经历了数代人改进革新,工艺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先进机器和现代高科技材料的应用,不仅使登山鞋的性能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在款式上也越来越新颖,分类也越来越专业。当登山鞋的含义不能准确地含概各类鞋不同特性时,于是有了户外鞋的概念,以户外鞋概括这类鞋,从其含概意义上更准确些。   二. 户外鞋的分类:   就户外鞋而言,每一个品牌,每一个类别的户外鞋,都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设计目标),以户外鞋的功能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系列:   1、高山系列:(亦可称重型登山靴)  这个系列的靴子为登雪山而设计,靴底通常采用Vibram或Sky walk大底,内衬钢板,具有很强地抗冲击力,可装冰爪,靴帮设计很高,一般在20cm以上,靴面采用硬塑树脂或加厚牛皮、羊皮缝制,内衬保暖鞋套,适应复杂恶劣的积雪、坚冰、岩石混合地形,可以有效保护你的双脚。   2、低山系列:(亦可称重型攀登鞋)  这类鞋使用目标是海拔6000米以下的山峰,攀爬冰壁或冰雪混合的岩壁,大底用耐磨橡胶(Vibram或Sky walk)中大底间衬有机碳素板,鞋底很硬,抗冲击力很强,攀登时有足够的支撑力,鞋面用加厚的(3.0mm以上)整张牛皮或羊皮缝制,为了增强防水透湿效果,常用Gore Tex或SympaTex作衬里,中间夹保温层。鞋帮高通常15cm以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可有效地保护双脚减少伤害,部分款式设有冰爪结构,没有固定结构的可用捆绑式冰爪。比重型登山靴轻,卸下冰爪行走比重型登山靴要舒适。   3、穿越系列:(亦可称中型登山鞋)   该系列的设计目标为低山、峡谷、荒漠、戈壁等较为复杂的地形,适应中长距离负重徒步。这类鞋的结构特点也属于高帮鞋,鞋帮高度通常为13-15cm,具有较强的支撑力,可以有效地保护踝骨减少伤害。大底选用耐磨橡胶,一些精良的品牌在大底和中底间还设计尼龙板支撑,以增强鞋底的硬度,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鞋底变形,而且还可以增强抗冲击力。鞋面常选用中等厚度的头层牛皮、羊皮或皮革混合鞋面,革面部分选用杜帮超强耐磨Cordura面料,相比高山系列、低山系列要轻的多,柔韧性也好的多。为了解决防水问题,大部分款式选用Gore Tex材料作衬里,也有的用油皮防水,这类鞋可以在踝骨以下水面或雨中行走。   4、徒步系列:   徒步系列是户外运动中比较常用的品种。设计目标为中短距离负重较轻的徒步,适用于较为平缓的山地、丛林,一般郊游或野营活动。这类鞋的设计特点鞋帮12cm以下,有保护脚踝的结构。大底采用耐磨橡胶,中底用微孔发泡及双层加密橡胶,高档品牌有大底塑板夹层,有较好的抗冲击力和减震作用,鞋帮有全皮、革面或皮革混合材料。部分款式有Gore Tex衬里,也有的款式不作防水处理。中帮鞋的优势在于质轻、柔软、舒适、透气性好。在地形不复杂的环境里行走,中帮鞋应优于高帮鞋。   5、健行系列:   户外鞋的健行系列通常又被称为矮帮鞋,其设计目标为*常穿着和不负重的运动。耐磨的橡胶大底使你永远不用担心鞋底的磨损会影响使用,富有弹性的中底既可减轻地面对脚的冲击,又可缓解体重对脚的压力,高档的矮帮鞋通常也会有龙骨设计,可以有效地防止鞋底变形,增强支撑力。紧缩的鞋面设计使你感觉鞋就象长在脚上一样。这类鞋常用配皮鞋面或尼龙网面,因而质地更轻,一双鞋常不足400g,且有很好的柔韧性,目前在一些欧美国家,这个系列是最常用、最畅销的一个品种。
呼伦贝尔国际越野赛!(图文) 新浪体育讯 6月25日,2007中国呼伦贝尔国际汽车越野赛暨全国四驱拉力系列赛绿色越野呼伦贝尔站拉开战幕,本日是比赛的第一赛段,赛程是呼和诺尔至黑山头,总长度为88.96公里。   廖岷驾驶着226号长丰扬子皮卡赛车表现出色。廖岷是比赛经验相当丰富的车手,平日他非常喜欢自驾车旅行,这不仅为他积累了大量的行车经验,而且他对这一带比赛路线相对熟悉。在今天的比赛中,廖岷感觉非常顺畅,用他的话说,“除了快就是快!”在驶过PC1数公里后,廖岷忽然前面竟然有一辆赛车迎面开来,他马上问领航,“我们的路线对吗?”领航刘静大声答,“对!我们路线没问题!”廖岷才舒了一口气。那辆迎面开来的是长丰猎豹车队的高健雄,他们因错过PC1而返回盖章。  在距当日终点还有几公里的时候,河南帝豪极限越野车队的227号赛车从他们的赛车旁飞速超过,正在廖岷惊诧对方速度太快时,那部赛车就在他们眼前的一个陡坡急转处遭遇翻车事故。刘静赛后对记者说,“227号赛车车速太快!在重重的砸在地上后又连续翻了两圈才停下来。”  最终廖岷以52分36秒完成SS1,排在柴油组的第二位。  长丰扬子车队的另外两名车手江耀桓和王志广都发挥正常,以稳求胜,分别以55分24秒和55分46秒成绩完赛,在柴油组中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文/王红)
我军后勤装备与车(图文) 饮食装备是部队在平时训练、演习和战时逐行饮食保障任务的重要保障手段。我军饮食装备研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上级首长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发展迅速,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在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全体饮食装备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军饮食装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本形成了以炊事车为主体较完整的野战饮食装备体系,且已在一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我军战场饮食保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80年代以前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饮食装备只有一些简单的炊事器材。我军最早的炊事车是1952年开始研制的,1960-1962年研制了野战马拉炊事车、废气炊事车,1966-1970年试制了干粮加工车和面包车,76-77年又研制了几台新的炊事车。 52年的炊事车 52年的炊事车是一个单轴拖车,可以用汽车牵引,也可用马拉。车内设备包括大小锅灶各1个,380公斤容量的水箱1个,炊具箱、物料箱11件,大锅、菜锅、平锅等各种锅若干口,另有汽车牵引架、修理工具等。该车总重1.5吨。该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用汽车牵引,也可用马拉,机动性好,而且不占用卡车,成本也不高;二是烧媒烧柴燃料费用较低,基本上能保证一个连队的热食供应。不足之处是车比较重,车体比较大,马拉有困难。另外,车上设备布置前轻后重,战争条件下易翻车。而且散烟不良、无保温设备,锅无密封,行车漏水。 60年的马拉炊事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