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汤大老爷- 龙胡效果
关注数: 40 粉丝数: 76 发帖数: 2,043 关注贴吧数: 27
ds写的真好 18岁,你在河南137万考生中攥紧笔杆,将"大数据"三个字郑重填进志愿表。小镇的晚风掀起习题册扉页,你望着招生简章上"数字经济时代的探矿人"心潮翻涌——表哥在老家煤矿每天背着检测仪下井,而你构想的未来,是用代码在云端搭建智能世界。父母抚摸着你被中性笔磨出凹痕的指节:"省里刚说要建大数据产业园,咱这儿就缺会挖数据的人才。" 20岁,《数据挖掘基础》里的特征工程爬满草稿纸,你在课程设计里为"煤矿安全预警系统"构建算法模型,屏幕上跃动的ROC曲线比家乡的麦浪更令人着迷。答辩时你激情阐述"机器学习能重构传统行业",教授却突然发问:"先去焦作看看煤矿工人的定位手环,再谈模型优化。"你这才发现,矿区巷道里闪烁的智能传感器,比教室里的混淆矩阵更早预言着变革。 22岁,毕业季遭遇互联网寒冬。你揣着河南理工大学的学位证,在郑州科技园看到招聘墙写着"要求顶尖985或Kaggle竞赛经历""需独立完成过数据中台项目"。投出的四十七份简历中,只有老家煤企发来测试题——数据科长盯着你颤抖的SQL语句:"会清洗煤矿设备日志吗?"你想起实训课练过的Hadoop集群,在服务器嗡鸣声中突然语塞。 24岁,你在郑州某数据标注公司当算法质检员,邻座是生物专业转行的同事。某个通宵校验图像数据的凌晨,他突然嘟囔:"咱们学的K-means聚类,怎么算得清短视频用户的兴趣标签?"你盯着标注系统里潮水般的直播画面,忽然明白课本上的"关联规则",敌不过算法后台实时跳变的用户画像。老家传来消息,表哥的煤矿装上了智能巡检机器人,曾经需要三十人轮值的监测岗,现在只需两个会调参的技术员。 26岁,你在工位上刷到母校喜报:大数据专业新增"智能采矿方向"。滚动条掠过课程表,"井下三维建模""矿压时序预测"的标题灼痛瞳孔。窗外的郑东新区暮色四合,你翻出抽屉里泛黄的机器学习笔记,扉页夹着大三那年做的煤矿瓦斯预测模型——此刻,那个曾准确率98%的模型,正在矿井指挥中心大屏上闪烁,安全科长却抱怨"实际报警总比预测晚三秒"。 你突然想起填报志愿那晚仰望的星空,草稿纸上反复演算的"信息熵计算公式"。原来真正的数据矿藏,从来不是实验室的清洗好的标准集,是井下设备传回的残缺日志,是直播间用户随手划走的0.8秒停留,是理想与现实碰撞时,迸发出需要重新定义的数据颗粒。 就像此刻,你提交的"精通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简历通过初筛时,中原科技城的灯光次第亮起。你知道,这座正从煤矿转向数据的城市里,无数理工青年正用矿灯般固执的代码,在传统产业的岩层中,凿出属于大数据时代的光亮。
今天去吃了杨铭宇黄焖鸡,也不为别的就是想采访一下 倒也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315事件之后对小城市加盟品牌的影响还有店内情况。跟一个员工聊了十五分钟。 首先lz本人比较喜欢和各行各业的交流,特别是市场上的。以下信息均为今天和店员沟通的结果。 这家店坐落在北校区附近500m,315之前一天营业额在700-900左右,房租3-4k,人工3-4k(不清楚是几个员工)。315事件之后,一天营业额只有100-200,这件事对小城市的连锁店冲击仍然非常大,最起码在焦作是这样。杨铭宇黄焖鸡的供应链是半包,并非全包,即店铺自己买鸡肉,厂家只提供腌料酱料。这家店的鸡肉是附近塔南菜市场周围供应,原来一天卖20斤左右,米饭能蒸七到八锅。现在只买几份,索性也不怎么进货。之前米饭一天八锅,现在米饭上午一锅,下午一锅(下午的还会吃不完有浪费)。交流了十几分钟店员本人感触最深的就是,投资了十几万养这家店,鸡肉和大米都是自己到市场挑选的,但因为其他加盟商的下流行为,导致自己经营的商铺认可度大跳水,我估算了一下,即使是315之前,这家店的每月利润也不算高,现在彻底回不了本。他自称因为店小,所以跟北上广的大型加盟商比还是很舍得扔东西的,因为焦作人少所以一天就那么二十斤肉。就算生意差点也剩不了所以就全扔。 lz饭量小,所以买的是小份,17。感觉量不太足,虽然能吃到不饿,但是吃不撑。大概就是这样 (能爆出来一家杨明宇,就绝对能说明外卖行业已经乱七八糟了,同学们一定多吃食堂少吃外卖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