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雨蕓🌈 星空灬雨云
关注数: 122 粉丝数: 261 发帖数: 24,551 关注贴吧数: 38
自曝捕鲸鲨还问鱼翅价 网友晒捕捉鲸鲨视频被调查 近日,广东湛江一名网友发布了一段捕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鲸鲨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热议。该网友在微信群里自称,他与另两名潜水员一同抓到了一头鲸鲨,并在群中询问“鱼翅”价格。此事被曝光后,引发社会关注。 9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该局已成立调查小组介入此事,根据姚某向调查组透露,视频发生地点为海南省三亚附近海域,其中一艘涉事船只船身标识疑似为“琼xxxx”。目前,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已将相关信息反馈至海南省三亚市有关部门,并请求其提供协助。   在一片蓝色海域,多名身穿专业潜水服装的人员围住一头鲸鲨,鲸鲨挣扎中扭动着带有白色斑点的背部,但随后的数十秒间,3名潜水员分别围住鲸鲨的两侧身体和头部,将其推入一旁的蓝色设备中。这样一段捕捉视频,于3月8日晚8时许从一个微信群中传出。   视频发布者昵称为“湛江姚鹏”,他在群里自述视频中的鲸鲨是他和其他两人“昨天抓到的大家伙”,并在群里询问“它的鱼翅值多少钱”。群聊中,有人指出,鲸鲨是保护动物,询问他为什么不放了鲸鲨,但该网友反问“那谁来养我”,并称“抓到了都是钱”,“不是几千几万,很可能是几十万”。在发布捕捉鲸鲨的视频后,该网友还在群聊中称“最好今年不用做事了”。   视频及微信聊天信息曝光后,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有网友透露,发布该视频的这名网友为广东湛江的一名潜水员姚某,并对姚某的行为提出质疑。 调查显示事发三亚海域   3月9日下午,北青报记者致电广东省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询问此事。工作人员称,9日凌晨接到相关举报称“3名潜水员在海中对一条疑似鲸鲨的海鱼进行围捕”一事,随即该局成立调查小组,会同边防等部门核查此事。   9日晚,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初步调查通报称,根据网络线索,3月9日上午该局调查组立即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并依法对视频发布者姚某进行询问。据姚某透露,视频发生地点为海南省三亚附近海域,视频为网友林某转发。根据姚某向调查组另外提供的现场视频显示,其中一艘涉事船只船身标识疑似为“琼xxxx”。通报称,为进一步核实相关情况,该局已将相关信息反馈至海南省三亚市有关部门,并请求其提供协助。  
曾经的超级蝗虫——落基山岩蝗 你能想象一种铺天盖地的“害虫”——比如蟑螂,蚊子,突然灭绝了,消失了,死光了么?落基山岩蝗Melanoplus spretus(Rocky Mountain locust)就是这样的一个物种。落基山岩蝗是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的一种蝗虫,直到19世纪之前,它们都是世界上最多的蝗虫,它们集结的规模远大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蝗虫,甚至任何一种动物,由吉尼斯纪录记载,最大的一次结群估测,在1875年,一个蝗虫群袭击了密苏里州南部,虫群飞起遮蔽了阳光,数日不见天日,覆盖了198000平方英里,大概有513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大于加利福尼亚州面积),约12.5万亿个体,总重估测为2750万吨——相当于833.33座帝国大厦或者137500条蓝鲸——这个纪录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别的动物可以打破。落基山岩蝗所到之处,一切绿色植物一扫而空,甚至在没有绿叶的情况下, 它们会吃树皮,皮革,衣服,动物尸体,甚至羊背上的毛,以今天的美元价值来换算,1875年的这次蝗灾共造成116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飓风灾难。 但这也是落基山岩蝗最后的辉煌了,30年之后,这种曾经在北美大陆肆虐无数的蝗虫神秘消失了。最后一个观测记录是1902年在加拿大采集到的活体标本。谁都没有料到这种曾经无处不在的生物绝迹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标本收集的都非常之少。落基山岩蝗灭绝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现在基本认可的说法是,落基山岩蝗对产卵地的紧实度、含盐量和含水量都有要求,在19世纪末期,人们蜂拥进入了落基山岩蝗的产卵地——落基山河谷进行农耕、淘金工作,扰乱了蝗虫的生长周期,大量蝗虫还没来得及破土而出就被杀死。因为落基山岩蝗曾经有过那么大的种群数目,科学家们曾经认为它们并没有灭绝,只是种群密度下降之后改换了形态,不再迁飞,但是许多别的蝗虫的密集培养实验都没有出现过类似落基山岩蝗的种类,线粒体DNA的分析也表明了落基山岩蝗是一个独特的,已灭绝物种。落基山岩蝗关系可能与布鲁纳刺蝗(Melanoplus bruneri)密切相关。 它们灭绝的具体原因目前仍然还是未知的。据推测,大平原的定居者,特别是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定居者的耕作和灌溉,破坏了他们居住在大群之间的区域的自然生命周期。例如,从这个时代的报告表明,农民在每平方英寸杀死超过150个卵子病例,而耕作,耙地或洪水。然而,似乎这种物种在大草原生活和繁殖,每一代小于前一个,从洛基山脉进一步聚集。在非潮汐年期间其生命周期的特异性和洛矶山脉的自然栖息地从未进行过调查,因此其消失的原因可能仍然不确定。落基山岩蝗,1902年灭绝 落基山岩蝗灭绝之后,虽然一般的小蝗虫依然是美国农业上的害虫之一,但是它们的密度远低于当年落基山岩蝗的结群——北美是现如今(除南极洲外),唯一没有大型蝗灾的大陆。当年飞起来遮天蔽日,大地黑暗无光的落基山岩蝗,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纳米比亚斑马妈妈为救子勇斗残暴公斑马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每日邮报》2017年2月21日报道,在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的一座湖边,发生了一场激战:一只母斑马为救被淹在水中的斑马宝宝勇敢和“凶手”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视频中,一只公斑马残忍地将一只小斑马的头按压在水里,试图溺死它,而母斑马则在岸边焦急地徘徊。小斑马奋力挣扎,终于从公斑马的“魔爪”下挣脱出来,但随即又被公斑马按倒在地,一旁的母斑马瞅准时机勇敢上前,向这只公斑马发起了进攻。小斑马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从水里游上了岸。为了护崽,两只斑马来回奔跑着展开了一场紧张的“厮杀”。 野生动物爱好者丹尼尔(Daniel Tjrnn)在湖边拍到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他说:“这样的场景真是毕生难见啊。”他还称,虽然这种场面令人震惊,但这就是大自然的存在方式。“我觉得斑马宝宝只是暂时幸存,它看起来受了伤,逃入了丛林中,或许会被路过的猎食者追捕或者杀死也说不准。”丹尼尔补充道。 管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管理员理查德·德戈维亚(Richard de Gouveia)称,公斑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领地位,消除隐患,会及早杀死自己潜在的竞争对手。他还补充道,公斑马会从其他公斑马那里“偷”母斑马,如果偷来的母斑马已经怀孕了,它还会“强奸”母斑马使其流产。
转基因作物增加导致帝王蝶面临危机 【环球网综合报道】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美国、加拿大每年秋冬之际,都有一群翅膀橘黑颜色醒目的帝王蝶,成群往南飞越4000多千米,赶上墨西哥人的亡灵节,被当地人认为是祖先灵魂化为蝴蝶回故乡探视。   目前帝王蝶数量正逐年减少,2013年更是整整迟了数周才抵达墨西哥。新研究发现,除了栖息林减少、极端气候影响之外,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也是帝王蝶数量锐减的原因之一。   据报道,帝王蝶数量下降的情况逐年严重,2013年在墨西哥过冬的帝王蝶,大约只有4400万只,比1999年减少了82%。过去研究发现,因为墨西哥砍伐杉木和松木严重,导致蝴蝶缺乏足够栖息林,加上全球气候变迁,极端气候造成严冬、热浪或秋冬暴风,使蝴蝶迁徙过程中大规模死亡。 加拿大贵湖大学研究发现,在帝王蝶每年经历四代循环,往返美加与墨西哥的过程中,以幼虫阶段族群减少情况最为严重。而研究数据也指出,蝴蝶幼虫唯一的主食马筋草,与蝴蝶减少的数量成正相关。   美国中部玉米带有“帝王蝶走廊”之称,因为农夫种植基因改造抗农药的玉米、黄豆,因此可以大规模喷洒除草剂,使马筋草从1995年到2013年以来,数量减少了21%,也使帝王蝶幼虫无草可食。   研究人员估计,未来帝王蝶数量还会减少14%,有5%的机会在这世纪之前遭遇灭绝危机。
我国中华蜂惨遭意大利蜂剿杀,中华蜂养殖户欲告意大利蜂养殖户 战死的,尸体扎堆的中华蜜蜂意大利蜂进攻中华蜜蜂巢穴(黄屁股明显的是意大利蜂) 本报讯 在贵阳市南明区小车河,一养殖户养殖的80多箱中华蜜蜂(简称“中蜂”)被相距1公里左右的意大利蜂(简称“意蜂”)群发现后,惨遭“虐杀”。两蜂相争,“中蜂”养殖户欲将“意蜂”养殖户告上法庭,希望后者搬离蜜蜂。 据中蜂养殖户祖常冰介绍,他在贵阳市小车河养殖了不少中蜂,从4月1日起,他突然发现自己养殖的中蜂经常莫名其妙地大批死掉,心急如焚地他赶紧寻找原因。结果发现,肇事凶手竟是由外面飞来的“意蜂”。 原来,它们在抢占中蜂的“口粮”过程中发生争斗,杀死了中蜂。 祖常冰调查发现,这些前来“夺食”的意蜂,来自1公里外的一个意蜂养殖户,该养殖户有100多箱意蜂。 “他不喂饱自己的意蜂,才导致这么多的意蜂外出觅食,致使我的中蜂惨遭‘虐杀’。”祖常冰气愤地说。 据悉,截至目前,祖常冰的80多箱中蜂,全部死亡的有8箱,死亡一半左右的蜂箱占全部蜂箱的一半,加上被偷吃的蜂蜜,祖常冰称他已损失近4万元。而且,因外来意蜂对自己的中蜂蜂蜜虎视眈眈,祖常冰至今都不敢开箱割蜜,本该分群的蜂箱也不敢开箱分群。 而与祖常冰相距100余米远的另外一户中蜂养殖户的蜜蜂,同样惨遭意蜂“掠夺”,损失惨重。 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的蜜蜂研究专家何成文介绍,意蜂比中蜂体格大1/3,争斗中,中蜂根本不是意蜂对手,只要意蜂和中蜂在同一区域,两蜂相争是早晚的事。 见越来越多的中蜂死亡,祖常冰说,他多次找意蜂养殖户冉先生协商,希望对方管好自己的意蜂,别再让意蜂出来祸害中蜂,不过对方并不理睬。祖常冰说,如今,对方意蜂“偷盗”成性,即使在蜂箱喂饱它,也不能阻止它继续偷蜜的习惯。他希望意蜂养殖户能够搬离原地,另寻他处养蜂。 对此,冉先生解释,自己养的蜜蜂原本就是要让它四处采蜜的,蜜蜂去哪儿采蜜,自己无法掌控,且自己的意蜂同样出现了大量的死亡,因此才不愿理会祖常冰的意见。加之他认为自己比祖常冰早来此地一年养蜂,就算要搬,也应是祖常冰搬走。 对此,祖常冰决定,若意蜂养殖户不搬走,他将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利益。
80箱中华蜂惨遭意大利蜂剿杀,中华蜂养殖户欲告意大利蜂养殖户 在贵阳市南明区小车河,一养殖户养殖的80多箱中华蜜蜂(简称“中蜂”)被相距1公里左右的意大利蜂(简称“意蜂”)群发现后,惨遭“虐杀”。两蜂相争,“中蜂”养殖户欲将“意蜂”养殖户告上法庭,希望后者搬离蜜蜂。 据中蜂养殖户祖常冰介绍,他在贵阳市小车河养殖了不少中蜂,从4月1日起,他突然发现自己养殖的中蜂经常莫名其妙地大批死掉,心急如焚地他赶紧寻找原因。结果发现,肇事凶手竟是由外面飞来的“意蜂”。 原来,它们在抢占中蜂的“口粮”过程中发生争斗,杀死了中蜂。 祖常冰调查发现,这些前来“夺食”的意蜂,来自1公里外的一个意蜂养殖户,该养殖户有100多箱意蜂。 “他不喂饱自己的意蜂,才导致这么多的意蜂外出觅食,致使我的中蜂惨遭‘虐杀’。”祖常冰气愤地说。 据悉,截至目前,祖常冰的80多箱中蜂,全部死亡的有8箱,死亡一半左右的蜂箱占全部蜂箱的一半,加上被偷吃的蜂蜜,祖常冰称他已损失近4万元。而且,因外来意蜂对自己的中蜂蜂蜜虎视眈眈,祖常冰至今都不敢开箱割蜜,本该分群的蜂箱也不敢开箱分群。 而与祖常冰相距100余米远的另外一户中蜂养殖户的蜜蜂,同样惨遭意蜂“掠夺”,损失惨重。 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的蜜蜂研究专家何成文介绍,意蜂比中蜂体格大1/3,争斗中,中蜂根本不是意蜂对手,只要意蜂和中蜂在同一区域,两蜂相争是早晚的事。 见越来越多的中蜂死亡,祖常冰说,他多次找意蜂养殖户冉先生协商,希望对方管好自己的意蜂,别再让意蜂出来祸害中蜂,不过对方并不理睬。祖常冰说,如今,对方意蜂“偷盗”成性,即使在蜂箱喂饱它,也不能阻止它继续偷蜜的习惯。他希望意蜂养殖户能够搬离原地,另寻他处养蜂。 对此,冉先生解释,自己养的蜜蜂原本就是要让它四处采蜜的,蜜蜂去哪儿采蜜,自己无法掌控,且自己的意蜂同样出现了大量的死亡,因此才不愿理会祖常冰的意见。加之他认为自己比祖常冰早来此地一年养蜂,就算要搬,也应是祖常冰搬走。 对此,祖常冰决定,若意蜂养殖户不搬走,他将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己利益。中华蜜蜂尸体扎堆意大利蜂袭击中华蜜蜂巢穴(黄屁股是意大利蜂)
昆虫实验显示高糖饮食可能影响寿命 新华社伦敦1月11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利用果蝇进行的实验显示高糖饮食会影响它们的寿命,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机制也可能影响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学术刊物《细胞报告》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实验中给果蝇先后喂食高糖以及低糖食物,并观察果蝇寿命变化。结果发现,这些果蝇如果在一段时间里的膳食包含很高糖分,即便随后转而进食更健康的低糖食物,它们的平均寿命仍会缩短7%。 据介绍,实验中的果蝇处于非常极端的高糖饮食条件中。由于果蝇寿命很短,实验中让其摄入高糖饮食的情况,大约相当于一个人连续20年只吃蛋糕。 分析显示,这样的高糖饮食会对果蝇体内一种名为FOXO的基因产生长期影响,改变这种基因的表达,而这种基因恰恰对多种生物的寿命长短具有重要作用,这其中就包括人类。研究团队已经在秀丽隐杆线虫身上观察到与果蝇类似的现象。 报告作者之一、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戴维·杰姆斯说,高糖饮食通过相同的机制加速了果蝇和秀丽隐杆线虫这两种生物的老化,这非常“让人吃惊”,也说明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应该注意糖分的摄入量。研究团队表示接下来会深入探讨这种机制如何影响人类。
游客抓红嘴鸥拍照 被制止后竟摔断红嘴鸥翅膀 1月9日,云南昆明森林公安部门在昆明海埂大坝先后查处四起游客抓红嘴鸥事件,其中一名游客被巡逻保安制止后,将红嘴鸥摔至地上,致红嘴鸥翅膀受伤。1月11日,昆明市森林公安局海口林区分局的民警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四起案件当事游客分别被处625元和2500元的罚款。民警提醒,无论什么目的,只要实施了抓鸥的行为,都属于非法猎捕。   据云南当地媒体报道,1月9日,在昆明海埂大坝,森林公安部门共查处了四起游客抓鸥事件。当天下午,在观景路与迎海路交叉口,一名男子以喂食的方式诱导红嘴鸥过来,并用手抓住红嘴鸥。在其拍照结束后,另外一名男子接过红嘴鸥继续拍照,被巡逻保安发现。两人均称不知道红嘴鸥不可以抓。   不久后,另一名男子在海埂大坝喂食红嘴鸥时,抓住红嘴鸥的脚,让朋友帮其拍照,还不停摆造型,被保安制止后才将红嘴鸥放归。   当地公安部门透露,这三名男子都是外省来昆明的游客。   除了这三起游客抓鸥,还有一名50多岁的男子一把抓住一只红嘴鸥,并捏住它的翅膀,被大坝上巡逻的保安制止后,该男子揪住红嘴鸥的翅膀将其摔到地上,导致红嘴鸥翅膀受伤,在地上挣扎。媒体报道称,该男子是外省来昆明的务工人员,其称抓鸥就是觉得好玩。   1月11日,昆明市森林公安局海口林区分局的李强警官告诉北青报记者,红嘴鸥属于“三有”动物,即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受法律保护。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抓住红嘴鸥拍照的行为属于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按照相关规定,对此类行为处相当于猎获物价值8倍以下的罚款。   李强表示,对于红嘴鸥的保护价值,曾专门聘请了具有价格认定资质的部门进行认定,最终认定为一只625元。在上述四起案件中,三起游客抓红嘴鸥的目的是用于拍照,对红嘴鸥基本没有造成伤害,且在制止过程中,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森林公安对三人分别处以625元的罚款。而另外一起,游客将红嘴鸥弄伤,情节相对严重,作出2500元的处罚。   目前,上述四起案件已处罚完毕,受伤的红嘴鸥已送医救治,正在进一步观察治疗。
疼!美国一男子竟被斑马咬掉乳头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朱盈库】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2015年4月29日报道,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马斯科吉市要求一名女子把她私自饲养的宠物斑马处理掉,因为这匹斑马咬掉了一名男子的部分乳头。   受伤男子莱奥那多(Leonard Overcash)目前情况稳定,只是伤口还有点疼。而目前斑马的女主人仍在养着这匹雄性斑马。由于发生了这次事故,它现在被关在马棚里。   动物管理人员飞利浦•布莱尔(Philip Blair)表示,他们接到这个事故报告后非常意外,莱奥那多表示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当时他正在院子里工作,到后面帮同事除杂草,而在栅栏另一边的斑马袭击了他。他说:“它一直盯着我,然后突然就把头伸过栅栏咬了我一口。”他表示自己右边的乳头被咬掉了一块,缝了七针。   该女子从斑马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养它,邻居都表示没有和斑马之间发生过任何问题,斑马一直都很听话。布莱尔表示:“在马斯科吉市,饲养斑马这类稀有宠物并不符合规定,我还在调查这一案件。”市政官员说这项法规已经存在了好多年,然而女子却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一规定。她表示最早开始养斑马的时候她还咨询过是否需要许可证,结果被告知不需要。由于这次事故的发生,市政现在要求该女子把斑马送走。   莱奥那多表示他现在好多了,已经重新开始了工作。他说:“刚开始的时候很严重,特别疼,这个经历简直太可怕了。”斑马的主人已经同意支付莱奥那多的所有医疗费用,她有30天的时间帮斑马找一个新家,并表示这不太容易。
大鸨:为妹纸以身试毒,含笑饮“砒霜” 在动物界,雄性大鸨可是相当注重自身形象的,甚至以身试毒,来消除体内寄生虫,让自己干净清洁,在异性面前看起来更加健康强壮,提高繁殖成功率。 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的研究团队发现,雄性大鸨会食用少量有毒甲虫。研究论文已于10月22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该项目的领导者、西班牙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CSIC研究员胡安·卡洛斯·阿隆索介绍说:“研究组发现,大鸨会捕食两种芫菁科甲虫:Berberomeloe majalis和Physomeloe corallifer。这些甲虫体内含有毒性很强的斑蝥素,该毒素只要很小剂量就可以杀死大部分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因此,大多数捕食者都会避免捕食这些甲虫。” 雄性大鸨会吃毒甲虫是因为斑蝥素有很强的抗菌驱虫效果,大鸨可以用它来治疗细菌、绦虫和线虫引起的消化道感染。阿隆索介绍:“在求偶和雄性间竞争的双重压力之下,雄性大鸨更加容易受感染细菌。它们会在繁殖季节急切地寻找这些甲虫,以利用其中的斑蝥素减少体内寄生虫,让自己看起来更健康、强壮,从而得到雌性青睐。” 阿隆索解释说,雄性大鸨如果体内没有寄生虫,腹泻产生的便便也是干的。更重要的是,雄性大鸨不会通过性传播将病菌传给雌性大鸨。 大鸨吃毒虫为什么没被毒死 阿隆索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已演化出了对毒性的耐受能力,甚至可以把毒物当作药物来抵抗感染。大鸨的这种适应性被称为自我药疗。 自我药疗是一种显著的性选择机制。大鸨的抗毒性会传给后代。
世界最年长雄性大熊猫“盼盼”去世 享年31岁 华西都市报讯(客户端记者 杨雪)2016年12月28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获悉,世界最长寿雄性大熊猫“盼盼”因病去世,享年31岁。 28日,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青城山基地监护宿舍传来消息:拥有众多后代的“英雄父亲”大熊猫“盼盼”于凌晨4点50分离世,享年31岁。今年以来,“盼盼”因患肿瘤,身体健康状况日渐转差,食欲,活动状况时好时坏。近三日,“盼盼”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意识已不清醒,已失去活动与采食能力。经医护人员竭力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 今年9月1日,大熊猫“盼盼”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迎来了它的第31个生日。作为现存年龄最大的雄性大熊猫,其子孙已经超过130只。 在大熊猫“盼盼”生病期间,保护研究中心对“盼盼”进行了特殊的饲养和医疗护理,尽力保障其营养的摄取,让其生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续,但“盼盼”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盼爷”安息。 【盼盼档案】 大熊猫“盼盼”诞生于四川宝兴的大山深处,1986年被救护饲养,此后在圈养的环境中生存了三十个年头。“盼盼”的子孙130余只,占世界圈养大熊猫的四分之一。 此外,亚运会吉祥会“盼盼”的原型是熊猫“巴斯”,并不是此“盼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