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 打死你个蛤蟆
关注数: 32 粉丝数: 72 发帖数: 9,690 关注贴吧数: 28
威海近年部分科技成果以及下一步布局趋势 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约2900家、高新技术企业约17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4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72.98%。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9个、省级472个。2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效实施,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国家大科学装置清华大学宽能谱超高通量试验堆项目即将启动。近三年,全市累计荣获国家、省级科技奖励35项,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商运投产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威高“妙手”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国内首个面向海洋目标探测识别的通遥一体化卫星星座“威海壹号”成功发射,星地星间激光通信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培育未来新赛道,围绕低空经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算力布局、生命科学等领域,挖掘北大等高校前沿技术成果,引进培育母乳寡糖生物合成、磁性概率芯片等一批高成长性项目。围绕智能快递、碳纤维、房车等领域,布局建设10家“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深入推进科技交流合作,拓展高校院所科技合作“朋友圈”,与18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科技合作,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转化,引进转化一批优质科技成果,引进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研究院,支持企业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连续举办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中韩创新大赛、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成为山东国际科技合作的名片。获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7家、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1家,建设2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10家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加快推进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威海)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平台载体加快建设,实现平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在别的贴吧看到的关于威海现状的个人认为目前最客观公正的评判。 其实选择主攻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径是没错的,传统的重工业是需要底蕴的,不仅是水、电、蒸汽基础设施,还包括用地、设备、原材料、下游渠道,以及庞大的技术人员、职工队伍,这些要素在前期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去积累的,很明显,像威海这样比较年轻的城市,现积累肯定是来不及,即便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几乎很难追上老牌工业城市的集群优势。最好的办法还是选择跟自身一样年轻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与技术、资金、人才家底更雄厚的大城市比,还是有一定劣势,但这个大的领域大家都是刚开始起步,比赛结果尚有悬念,奋起直追尚有争胜的可能性。就这个路径而言,威海的选择没啥毛病。但也必须承认,在有那么几年的时间里,WH也确实在经制城市这个概念下吃了大亏。最初的打算是抛砖引玉,即威自己梭哈现有资源先行建设,待稍有成果,再向钟泱、省里争取,撬动更大的正测支持。但是这个思路最终只是个美好的设想,经制城市的概念与“people城市people建,people城市为people”的理念相悖,导致WH连续几次几次在钟泱埠尾碰壁,变成其虎南下。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也让WH没能完全抓住机会,利用house地产增量红利发展产业基础的机遇,反而留下了不小的饥荒,如今面临的饥荒也大多是那会儿的产物。一方面是上面的不认可,一方面是疫情后的地产行业遇冷,资金来源腰斩,叠加内外需的萎缩。也可以说客观环境的剧烈变化,迫使WH重新审视现有政策。也就有了后面的经制城市2.0,不再强调景观打造和城区外延,专注民生细节的修修补补以及规范开发区的功能性定位。比如,让高区回归产业定位,经区回归经济属性等等。有一点要明确,这个转向过程中外力因素要更大一些。所以其实上述两种观点本质上都反映了实际情况。一是就“大工业”定义下的工业而言,WH的综合实力不够强,甚至可以说偏弱。二是确实有一段时间迷失在环境生态和城建里面,且这种负面影响可能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三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径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得长期坚持的,但要坚定不移才有弯道超车的可能。四是无论是否是主动转向,WH已经开始调整路线,拥抱产业经济,且力度在加大,成效在显现。五是就像前面说的,负面影响在持续,需要保持审慎乐观,谨防重蹈覆辙。(感觉之前就是过于想证明自己,结果步子有点大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