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带头大哥01 我是带头大哥01
关注数: 39 粉丝数: 501 发帖数: 22,166 关注贴吧数: 17
如何看待“外包儿女”悄然兴起 “外包儿女”作为新兴职业的悄然兴起,折射出中国社会老龄化加剧、家庭结构变迁与养老需求激增的深层矛盾。这一现象既是市场对现实困境的回应,也引发了关于亲情商品化、伦理边界与养老体系完善的广泛争议。以下从多角度分析其兴起背景、服务特性及社会影响: 一、兴起背景:老龄化与家庭分离的必然产物 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截至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空巢老人占比超50%,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甚至超过70%。独居老人面临“有钱无伴”“有房无家”的困境,尤其在数字支付、网络挂号等场景中力不从心,亟需即时陪伴与权益维护。 家庭分离的现实压力 人口流动加剧导致子女异地工作、海外漂泊现象普遍,近80%老年人担忧突发疾病或意外时无人料理紧急事务。丁克家庭、失独老人等群体更易在养老院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看得见的依靠”。 二、服务特性:从功能代偿到情感填补 服务内容的多元性 基础陪伴:代购、聊天、就医陪同(500-800元/单); 危机干预:调解养老院矛盾、震慑护工怠慢(1000-2000元/单); 身份代偿:以“远房亲戚”身份参与家庭活动,缓解老人孤独感。 从业人员的专业化 团队以退伍军人、律师、在职白领为主,前者提供威慑力与执行力,后者侧重沟通与法律风险把控。服务前需律师审核委托合法性,避免介入暴力或非法事务。 三、争议与反思:亲情商品化的伦理困境 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冲击 批评者认为,将亲情转化为契约服务消解了血缘纽带的情感价值,可能助长子女推卸赡养责任的倾向。部分舆论质疑其为“不孝的遮羞布”。 服务边界与法律风险 身份伪装的伦理争议:假扮亲属是否构成欺骗?团队强调需明确边界,避免过度介入老人生活; 行业规范缺失:收费标准混乱、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亟需建立行业标准与监管机制。 四、社会意义与未来建议 填补养老体系缺口的过渡方案 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公共养老服务不足的背景下,“外包儿女”为无暇分身的子女提供了应急选择,尤其对丁克、失独家庭具有现实意义。 推动养老体系改革的契机 强化家庭赡养责任:落实《新时代老龄工作意见》,鼓励成年子女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完善社区精神赡养:建立老年社交中心、心理关怀服务,弥补公共服务的情感短板; 规范行业健康发展:政府主导管理、补贴经费,探索标准化接单平台与职业认证机制。 结语 “外包儿女”的兴起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产物,它既暴露了传统养老模式的脆弱性,也展现了市场对社会痛点的敏锐回应。然而,亲情无法被完全商品化,其本质是现实困境下的“临时补丁”。解决养老之困需跳出市场化代偿的单一思路,通过家庭责任回归、公共服务完善与行业规范并行,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依”的社会愿景。 打开夸克 使用AI超级框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慢慢失去这种能力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似乎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没什么能聊得上天的朋友,也不怎么去社交了。 2023 年,中国青年报对 2001 名 18 - 35 岁青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64.2% 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存在社交障碍,其中有 20.5% 的人认为自己在线上和线下社交都存在障碍。 *1 这几年来,我也逐渐发现:认同自己是「i人」、内向、社恐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很多人开始喜欢用这些标签来介绍自己。 当然,这是一件好事。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允许越来越多的不同的人出现。许多在过去可能被社会认为不正常的现象,慢慢都变成了正常。开始被社会正视到、注意到。 但是,一切都要有个度。许多内向和社恐的人,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过多地生活在自己的轨迹和世界里,难以跟他人建立长期的、良好的正向关系,也难以从这种关系里面获得力量。 这就导致了,他们容易时不时感到孤单;有很多事情无法跟别人一起完成、只能自己行动;遇到问题的时候难以找人帮忙,只能自己独力承担……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我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归根结底,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这是一个高度原子化的时代。 我们知道,人类其实是一种群居的生物。伴随着人类几十万年进化而来的一个基本天性是什么呢?就是「抱团」。它能最大程度地确保我们的安全感,避免我们陷入危险之中,团结一致地应对外在威胁。 但城市化打破了这种模式。在大城市中,人们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住所,工作地点,还是日常的生活圈和轨迹,我们都是以个体的身份去跟别人交流、建立联系。而我们所处的环境往往又是多变的,快速的,浅淡的,从而难以形成有效的联系。 想一想:你跟你同住一个小区的邻居熟悉吗?跟公司里的同事交流和联系多吗?每周、每个月都能出来见面和聚会的朋友又有多少? 这就是原子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吸纳,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被切割成一个个「原子」,沿着自己的轨迹跟别人交流和互动,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太远了会有吸力,太近了又会有斥力。 这就相当于什么呢?我们被从自己的圈子和群体中割裂出来,孤零零地抛到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环境里。我们不知道周围的人是不是我们的「异类」,也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我们的「同类」。一切都是未知的。 这就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我们时时刻刻都处于高度的警觉之中。我们不知道跟我们打交道的是什么样的人,不知道别人是同类还是异类,不知道对方的边界在哪里,也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处理和应对…… 因此,我们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无时无刻都在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我们需要为自己披上一层层面具,去适应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展现出不同的「人设」…… 尤其是对于性格偏内向、敏感,又容易多想的人来说,要去设计这一层层面具和人设,去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理解和接收来自陌生人的信息,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会给他们的大脑带来更高的负荷。 久而久之,维持人际关系,就会成为一件苦差事。许多人不愿意交朋友,其实不一定是真的不需要,而是不愿意背负起这种负担。 但是,人能完全脱离人际关系而生存吗?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需要人际关系,只是程度多少的差别而已。 哈佛大学有一项研究,叫做「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项目」。它开始于1938年,至今已经跨越了87年,跟踪了724个家庭,包括最初参与研究的家庭,以及他们子女所组成的新家庭。 它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影响我们幸福感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呢?是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2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物质条件才能带来幸福,这项研究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将许多物质条件优越的人纳入研究之中,包括富人、名人和明星。 但是,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人的平均幸福感的确比普通人要高一些,但并不是最高的。缺乏交心朋友、较为疏远的家庭氛围,以及不利于建立亲密关系,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 平均幸福感最高的人群是什么呢?是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人。跟物质条件、社会地位等其他因素都无关。 原因在于: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在几乎所有的需求模型中,积极的社交反馈,都是一项最基本的需求,跟食物、睡眠、稳定性是并驾齐驱的。 比如:2017 年一项研究发现:缺乏社交对大脑造成的损害,跟过度肥胖和吸烟相当。 *3 2014 年一项研究发现:积极的社交线索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可以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 *4 2025 年一项很新的研究则发现:30分钟 - 2小时的社交是让一天感觉最美好的活动。 *5 …… 所以,如果你
【夜读】真正的高情商,是拥有闲谈力 人民日报 2025年09月12日 21:31 北京 4.0万人 懂得闲谈的人,会让人相处舒服不少人认为,闲谈不过是用无聊的八卦来消磨时光罢了。但实际上,闲谈并非随意聊天,而是以轻松的话语调节氛围,让自己和他人都能感到舒服。 人与人之间的熟络,有时靠几句简单的问候,就能开启有效的社交。如果你一开口,就能令人如沐春风,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 高质量的闲谈,是智慧的迸发,是情商的展现,更是心灵的贴近。当你既能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能兼顾别人的感受,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美好。 不恰当的3种闲谈方式1、把“故意抬杠”当“能言善辩” 现实中,有些人很爱抬“杠”:得理时,不饶人;无理时,瞎胡闹。让人无奈的是,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抬杠,反而觉得自己能言善辩。 真正高情商的人,知道即使自己有理,也会给别人留有余地。少杠两句,存住了感情,也留下了体面。 2、把“尖酸刻薄”当“幽默风趣” 幽默,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让彼此都感到舒适。把尖酸刻薄当幽默风趣,轻则扫人兴,重则伤人心,也会让关系走到尽头。 与人相交时,不要乱开玩笑,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彼此陷入难堪的境地,才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 3、把“指手画脚”当“热心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己所欲,也勿施于人”是一种更高级的修养。 你可以不理解别人的生活,但不必评头论足;你可以不认可他人的选择,但不能多加干涉。当你学会尊重别人,别人才会敬重你。 送你10条实用的闲谈技巧1、学会倾听 人们对于能够听自己把话说完的人,怀有更高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不轻易打断对方说话,全部听完后再作回应。 2、肯定对方 面对懂得自己内心感受的人,人们更容易卸下防备、敞开心扉。先表达认可,再阐述想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3、建立第一印象 面带笑容地主动开口、有礼貌地打招呼、真诚地问候对方,闲谈往往容易自然而然展开。 4、有意识地接收信息 善于闲谈的人,脑子里都有丰富的“素材库”。及时关注有趣的信息,你了解得越多,与人沟通的话题就越多,闲谈也就开展得越顺利。 5、适时转换话题 一场恰到好处的闲谈,应当使双方都感到愉悦、乐于表达。当对方在某件事上喋喋不休时,适时转换一下话题,谈话才不会冗长无趣。 6、避免情绪化 与人交流,最忌讳情绪化,会令对方无所适从。闲谈中尽可能保持微笑,以理性抑制无礼、烦躁等消极情绪。 7、表现幽默 幽默是推动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可以缓解紧张或无聊的气氛。讲话时,偶尔穿插一些有趣的话题,大家笑得越开心,对你的印象也就越深刻。 8、谈话简洁 短小精悍的标语容易快速抓住人心,闲谈也是如此。你说得越简洁,对方就越容易理解,也能避免给对方造成负担。 9、掌控节奏 语速太快,容易使对方莫名地紧张或焦躁起来。学会控制语速,留给别人反应的时间,这种说话节奏才更令人舒服。 10、给予丰富反应 谈话中总是面无表情的人,会让对方失去表达的自信,不愿再继续交谈。以丰富的表情、积极的语气回应,传达出自己在倾听的信号,可以提升彼此闲谈的频率。 来源:人民论坛网综合每晚一卷书、洞见等| 主播:赵文龙 本期编辑:刘杰、冯昌泰,实习生:洪舒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