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酒任翔
董酒任翔
15121235970
关注数: 1
粉丝数: 133
发帖数: 467
关注贴吧数: 12
寻找遵义东方园业主一起维权,有的朋友请留下你的微信。谢谢
换个颜色,换个心情。。。
新礼盒装,两瓶59度60Ml。
我的小三。。。
贵州欢迎你!做为同样爱旅游的我,希望能帮到来自四面八方来贵州旅游的朋友们。特供个人建议,不收取任何费用。
小改大视野带LED转向后视镜
310W氛围灯效果
宝骏310W加7色氛围灯。。。
柏林之声+DSP+低音炮。音质如何?
音响升级完成
310W内饰小改。。。
310W氛围灯
接上一视频。。。电动尾门
310W电动尾门
想改刹车盘和卡钳。。。有改过的朋友吗?
自动升降车窗,挺好。就是感觉慢了一点,一会调快一点
改电动尾门。。。
我的小三。。。
外观,内饰,车灯。希望加一个宝骏310的微信群。。。
没有50度的酒,说不出我的故事有人说,没有50度的酒,说不出 没有50度的酒,说不出我的故事 有人说,没有50度的酒,说不出我的故事。若50是一条中线,那么,50度以下是低度酒,50度以上是高度酒。在化学上,其实,50度以下不能称是“酒”,它只是“水溶液”;因为,只有50度以上的“酒”,才能说是“酒溶液”。所以,也可以说,喝低度酒主要是在喝“水”,喝高度酒才是在真喝“酒”。 度数,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度数,更代表着一种情怀。唯有高度,才能激昂向上,催人奋进。这,也更符合“酒”的形象和本怀。为什么喝低度酒说不出我的故事?因为它无法在暗夜中点燃我的灵魂! 一部中国酒史,事实上是一部低度酒向高度酒演进的“奋斗”史。古人说:若作酒醴(li),尔惟曲蘖(nie)。曲,发酵力强,酿出的酒度数高;蘖,发酵力弱,造出的酒度数低。蘖,据说就是麦芽。原来,老祖宗早就掌握了“啤酒”的生产方法,只是,“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看来,智慧的先祖,不喜欢低度酒,继而孜孜以求,直至创造并完善了纯粮固态发酵蒸馏酒的工艺技术。自此,中华传统白酒宣告诞生!他带着与生俱来的“天然高度”和“醇香甘美”,雄踞东方,傲视酒林,鄙夷一切“寡淡无味”!其独特和优秀的品饮体验,催生了华夏璀璨的千年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中华白酒的高度,助力着文明抵达高峰。 最适宜健康的品酒区间,在52度至55度之间 其实,品酒者对高度酒的青睐,不只是情怀,更多的是关怀。因为酒的度数关系到酒的品质,而酒的品质又和健康息息相关。酒的度数不是越高越好,与人体最相适宜的酒度,好比黄金分割,不要那么少,也不要那么多,醉美的品酒区间,是在52度至55度之间。记住,这是好白酒亮相时的经典标配度! 资深酒友都知道,好白酒讲究酸酯平衡,风味协调。科学证明,53度左右的酒中,酒分子和水分子的缔结最为“亲和”。好比牛郎和织女的相会,52度至55度的区间便是那座理想的“鹊桥”。 《诗经》中说““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旨酒,便是美酒醇香的意思。白酒中的迷人芳香,来源于粮谷发酵和酒体老熟过程中生成的丰富“有机酯”。旨和酯同音,美酒和酯香有着天然的联系。酸+醇《===》酯+水。这是中学化学告诉我们的反应方程式,从左往右,叫酯化反应;从右往左,叫水解反应。由于这是一个双向可逆的反应过程,而反应的方向是由左右的浓度对比之“势”决定。故低度酒,从右往左,水解反应,酯减香淡;而高度酒,从左往右,酯化反应,酯生香醇。所以,低度酒不适合长期收藏,看到“酒盲”拿出好多年的“低度酒”,跟人说:酒越陈越香。懂酒的人常常会哭笑不得…… 普及一下,粮食经过发酵后酿出的酒一般是十几度,十几度的酒经过蒸馏,前期出来的酒可达80多度(称酒头)。掐头去尾,就是要去掉蒸馏两头,取中间部分,一般可达50度。真正成品酒度数是要经过不同批次、度数酒互相勾兑确定的。由于低度酒不易保存,成品低度酒是高度酒通过降度处理(在酿酒工艺中称“加浆”)得来的,不是人们常说的简单加水勾兑。 白酒从低度变成高度,得益于蒸馏技术的发展,事实上,白酒从高度变成低度,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某种程度上说,“降度”的技术难度甚至超过了“提度”的难度。 白酒中酒精和水占了98%,剩下2%的微量物质溶解于酒精当中,正是它们构成了白酒风味物质的来源,主要包括酯、醛、酸等,这些微量组分中,有一部分组分(例如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等),其溶解度对于酒精含量的变化比较敏感,在白酒加水稀释(术语叫做“加浆”)后,酒精含量降低,本来能够溶解的组分,开始析出来形成沉淀,使得本来透明的酒液浑浊、失光,影响了白酒的美观。 为了去除这些沉淀,通常使用吸附法、冷冻法和蒸馏法等来净化它,但这样一来不但除去了绝大部分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油酸乙酯(白酒的香味物质),其他难溶于水的高沸点物质亦会同时被除去,造成酒体变淡、后味短的问题。因此过滤沉淀后还要用优质、特点明显的调味酒进行细致的调味,这样才能保证低度白酒“低而不淡”、“低而不杂”、“低而不浊”的质量。 但从收藏,还有就是个人喜好来说。我个人建议大家还是选择高度白酒。
这一天下来,简直把我累够了。
查获一批假酒,郑重声明:我公司未发售过国韵董酒,如遇此产品,请积极联系当地工商部门。
董酒60周年庆典活动安排!
双十一线上产品答案揭晓。。。董酒60周年纪念酒礼盒---<< 双十一线上产品答案揭晓。。。 董酒60周年纪念酒礼盒---<<甲子新章>> 融合董酒1957年至今,6个时代最经典的味道!! 之六,“国密董酒” (1957--1967)(1967--1977)(1977--1987)(1987--1997)(1997--2007)(2007--2017) 年间的经典。 这一时期, 董酒产能恢复整装再出发, 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
美女喝国密董酒
董酒60周年签名纪念酒,全国1957瓶。特别定制版,即将内部认购。
加班加点,备战双十一。大家辛苦了。。。
董酒最新研究成果公布:2013年,江南大学研究团队在董酒中发 董酒最新研究成果公布: 2013年,江南大学研究团队在董酒中发现了52种萜烯类化合物,无论是种类还是含量,都居各种香型白酒之首,是葡萄酒的3到4倍。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江南大学副校长、发酵工程博士、博士生导师徐岩及其团队首次在中国传统白酒发现了生物活性物质--脂肽类化合物,其在董酒中的含量最高,遥遥领先于其他白酒。2017年11月2日,中国食品协会、中国酒业协会联合江南大学,将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公布最新研究成果。 据了解,萜烯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大多是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普遍具有抗癌、抗病毒、抗炎症、抗氧化的作用。比如中药材里的莪术,从中能提取榄香烯,即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抗癌新药。脂肽类化合物同样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凝血、降胆固醇的功效。
喝原浆酒好?还是勾兑酒好?给你一点参考!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 喝原浆酒好?还是勾兑酒好?给你一点参考!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原生态的一定是最好的,例如,施人和动物粪便作肥料的蔬菜,一定比大篷里施化肥的好;非转基因一定比转基因好……由此,在白酒界,也催生了一种说法:“原浆”酒一定比勾兑的好。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1、什么是勾兑? 勾兑是白酒酿造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序。因为白酒在酿造是纯人工操作,在不同轮次、不同生产班组酿出的酒口味、度数会各有不同,所以需要通过相应的配比方式,去除杂质,协调香味,统一度数。 以一般董酒为例,在酿造过程中要经过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每一轮取到的基酒香味会有所差异。只有按照配比精心勾兑,才能保证出厂的每一瓶董酒都能“酒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具有同样的味道和口感。 2、为什么人们对勾兑有误解? 新中国诞生初期,因为粮食短缺带来的传统白酒稀缺,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利用食用酒精和各种香料或香精以及传统发酵而成的原酒勾兑而成的白酒。由于食用酒精和香味物质中含有少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醛、酸、丙三醇之类,会让人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酒醉症状。 不了解内情的人们恨屋及乌,对勾兑本身产生了恶感,甚至谈“勾”色变,着实冤枉了勾兑这种工艺。 3、董酒是怎样勾兑而成的? 事实上,纯粮酿造的白酒,在进行勾兑时,是不加入香精之类食品添加剂的,就是用不同度数、不同生产批次、不同时间酿造的基酒互相之间进行勾调,即所谓的“酒勾酒”。 以董酒为例,董酒的酿造过程一共会取七次酒,勾兑则主要是以第二至六轮次的酒为主,用醇甜酒作基础酒,香型酒作调香酒。第一次酒和第七次酒用作调味,一次酒加入后,味甜,放香好;七次酒加入后,糊香好,苦不露头,后味长。 董酒的勾兑是在酿造完成陈放满三年之后才进行的,而且是先勾基础酒,再调香调味;先小型勾兑,再大型勾兑。 小型勾兑,是指将不同香型,不同轮次,不同年龄(必须是陈放三年以上)的酒,按大批量勾兑容量比例缩小取样,根据其香味特点,按照董酒的标准,进行勾兑调制。 小型勾兑完成后,将样品摇匀,放置一个月,与标准样酒对照,若质量不变,即按小型勾兑的比例进行大型(大批量)勾兑。大型勾兑完成后的样品再与标准样酒对照,如符合董酒的质量要求,即将勾兑后的酒密封贮存。再将此酒样送检验科进行检验,如达到或超过出厂酒的标准,才可送包装车间包装出厂。 可以说,董酒的“勾兑”工艺是保持董酒质量和风格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这一环如若出了偏差,则会直接影响酒质,不可不慎。 4、原浆就一定好喝吗? 所谓原浆,其实就是原酒,即在蒸馏过程结束后得到的酒,也叫基酒。原酒的度数通常都在60度以上,并不适合直接饮用。市场上常见的原浆酒度数一般都很高,正缘于此。 而且,由于原浆酒没有经过勾兑、组合、调味,其风格口感上比较单一,缺乏成品酒丰富的口感和持久的香气。如果是头尾所取的酒,口味都偏辛辣呛涩,或糊味略重,口感并不好。 况且,不同批次的原酒口感、质量也各有差别,缺乏稳定性和一致性。厂家无法控制每瓶酒的味道,既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为市场监管和质量控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所以,勾兑可以说是保持酒稳定品质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所以,原浆未必真佳酿,勾兑精心出琼浆。纯粮酿造是好酒的根本,但巧妙勾兑也并非掺假。勾兑酒不等于劣质酒或假酒甚至可能是更好的酒。爱酒的朋友,千万不要先入为主,觉得原生的就肯定是好的,勾兑过的就一定丧失了最佳的风味。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原生态的一定是最好的,例如,施人和动物粪便作肥料的蔬菜,一定比大篷里施化肥的好;非转基因一定比转基因好……由此,在白酒界,也催生了一种说法:“原浆”酒一定比勾兑的好。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1、什么是勾兑? 勾兑是白酒酿造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序。因为白酒在酿造是纯人工操作,在不同轮次、不同生产班组酿出的酒口味、度数会各有不同,所以需要通过相应的配比方式,去除杂质,协调香味,统一度数。 以一般董酒为例,在酿造过程中要经过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每一轮取到的基酒香味会有所差异。只有按照配比精心勾兑,才能保证出厂的每一瓶董酒都能“酒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具有同样的味道和口感。 2、为什么人们对勾兑有误解? 新中国诞生初期,因为粮食短缺带来的传统白酒稀缺,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利用食用酒精和各种香料或香精以及传统发酵而成的原酒勾兑而成的白酒。由于食用酒精和香味物质中含有少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醛、酸、丙三醇之类,会让人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酒醉症状。 不了解内情的人们恨屋及乌,对勾兑本身产生了恶感,甚至谈“勾”色变,着实冤枉了勾兑这种工艺。 3、董酒是怎样勾兑而成的? 事实上,纯粮酿造的白酒,在进行勾兑时,是不加入香精之类食品添加剂的,就是用不同度数、不同生产批次、不同时间酿造的基酒互相之间进行勾调,即所谓的“酒勾酒”。 以董酒为例,董酒的酿造过程一共会取七次酒,勾兑则主要是以第二至六轮次的酒为主,用醇甜酒作基础酒,香型酒作调香酒。第一次酒和第七次酒用作调味,一次酒加入后,味甜,放香好;七次酒加入后,糊香好,苦不露头,后味长。 董酒的勾兑是在酿造完成陈放满三年之后才进行的,而且是先勾基础酒,再调香调味;先小型勾兑,再大型勾兑。 小型勾兑,是指将不同香型,不同轮次,不同年龄(必须是陈放三年以上)的酒,按大批量勾兑容量比例缩小取样,根据其香味特点,按照董酒的标准,进行勾兑调制。 小型勾兑完成后,将样品摇匀,放置一个月,与标准样酒对照,若质量不变,即按小型勾兑的比例进行大型(大批量)勾兑。大型勾兑完成后的样品再与标准样酒对照,如符合董酒的质量要求,即将勾兑后的酒密封贮存。再将此酒样送检验科进行检验,如达到或超过出厂酒的标准,才可送包装车间包装出厂。 可以说,董酒的“勾兑”工艺是保持董酒质量和风格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这一环如若出了偏差,则会直接影响酒质,不可不慎。 4、原浆就一定好喝吗? 所谓原浆,其实就是原酒,即在蒸馏过程结束后得到的酒,也叫基酒。原酒的度数通常都在60度以上,并不适合直接饮用。市场上常见的原浆酒度数一般都很高,正缘于此。 而且,由于原浆酒没有经过勾兑、组合、调味,其风格口感上比较单一,缺乏成品酒丰富的口感和持久的香气。如果是头尾所取的酒,口味都偏辛辣呛涩,或糊味略重,口感并不好。 况且,不同批次的原酒口感、质量也各有差别,缺乏稳定性和一致性。厂家无法控制每瓶酒的味道,既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为市场监管和质量控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所以,勾兑可以说是保持酒稳定品质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因此,原浆未必真佳酿,勾兑精心出琼浆。纯粮酿造是好酒的根本,但巧妙勾兑也并非掺假。勾兑酒不等于劣质酒或假酒甚至可能是更好的酒。爱酒的朋友,千万不要先入为主,觉得原生的就肯定是好的,勾兑过的就一定丧失了最佳的风味。
董酒懂健康!
遵义,不仅以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闻名于世,还以酿酒之乡而著称。这 遵义,不仅以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闻名于世,还以酿酒之乡而著称。 这里的酿酒历史十分悠久,据考古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距今一、二十万年前,遵义一带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原始人类在和自然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发现了含糖野花果的天然发酵,出现了远古时期最初的猿酒。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便出现了用杂粮酿制的叫“咂酒”的发酵酒。据文献记载,这一带在唐朝就有叫作“ 酱”的一种发酵酒。 我国的蒸馏白酒,早在唐代即已出现,有的学者进一步说:“西南地区可能先有烧酒”。成都人雍陶诗曰:“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当时遵义一带归四川管辖,经济文化与蜀紧密相联,亦已出现经蒸馏而得的“烧酒”。公元1104年,著名诗人黄庭坚在黔桂交界的直州上任时,就曾与友人一起饮过三壶“ 酒”并认为“殊可饮”,(遵义旧属 ) 元、明之际,文献载有今云南、贵州两地的烧酒办法“一切不正之酒”经蒸馏“可得三分一好酒”。 十六世纪后期,遵义历经了“平播战争”,结束了土司统治。战争结束后,不少内地官兵就在这里落户入籍,贵州小曲酒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创酿董酒的程氏,祖籍江西,入黔落籍至今十五代人,推算当是平播战争前后而来。至清康熙初年,仅董公寺到高坪不到十公里的地段,就有酿酒作坊十几家,在董公寺、刘家坝就有五、六家,在这些酿酒作坊中,要数连续几代以酿酒为生的程氏酒坊所酿小曲酒最为出色。 程氏经历数代酿酒之后,至程明坤一代时,其家族的酿酒作坊已具有一定规模,由于其父早丧,程明坤(字翰章1903-1963)与四哥住在一起,从小参与作坊的酿酒,14岁辍学后,他勤奋好学,全力投入制酒。在得到其四哥的全力支持后,开始了“窖酒”的试酿,选用当地优质糯高梁为原料,拼命钻研,废寝忘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历经数年的努力,收集民间有关酿酒、制曲配方进行研究,加以改进,最后形成制小曲的“百草单”后名“蜈蚣单”;制大曲的“产香单”。在制小曲的“百草单”和制大曲的“产香单”中,芳香类药群为主,补气、补血、滋阴类药群为辅。形成的酸、酯、醇、酚等微量成分达100多种,不仅丰富了董酒的内涵,还使酒体具有综合性保健功能形成了“窖酒”全套酿造工艺,酒质独具一格,很快成为遵义名产,人称“程家窖酒”又称“董公寺窖酒”,四十年代初,经人提议定名为“董酒”,独家经营,秘不外传,但年产量从未突破八吨。 董酒成为名产后,在川、黔、滇、湘颇有盛誉,但也带来了种种灾难,程明坤在内外交困的处境中,终于关闭了作坊,所剩董酒销到1949年就告结束。从此,董酒在市场上绝迹了。 1957年,当地**决定恢复这一传统名产,由遵义酒精厂担任试制任务,酒精厂派出人员在原程氏小作坊基础上修灶建窖,恢复生产。市财政局首次投资二千元,用以购买高梁,支付人工费用等项。技术上仍启用程明坤,当年试产一次成功。酒样送上级鉴定,质量得到肯定,国务院总理办公室认定“色、香、味均佳,建议当地**予以恢复发展”。董酒从此获得新生。 1958年,市财政部门决定投资二万元,用以解决工具设备,厂房由市人委划拔遵义市杜仲林场一部份房屋,并进行部分搬迁改建。 董酒生产的大窖因劳力和资金不足,由酒精厂派出陈锡初(原董酒厂党委书记、厂长)带领职工家属在大跃进中义务劳动修建。由于土法上马,投资有限,厂房设备十分简陋,工人们却不畏艰辛,日以继夜地为新生的董酒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1959年,董酒以其别具一格的优良品质被评为贵州名酒。省、市决定再投资,从1959年到1963年,投资7万元,使董酒生产能力达到年产80吨。 1963年,经省轻工厅推荐,参加全国第二届评酒会,首次评为中国名酒,荣获金质奖。董酒跨入中国八大名酒行列,极大地鼓舞了职工。正当省、市准备再投资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领导干部靠了边,董酒生产只能维持,年产量一直徘徊十年,生产规模一直保持原样。 1974年、1975年,经酒精厂再三请示,省里拨款42万元,市里拨款8万元,为董酒扩建120、200吨年产能力创造条件,基建工程于1974年动工。 为了适应董酒日益发展的需要,1976年6月1日,经市领导同意,将董酒车间从遵义酒精厂分出,成立遵义董酒厂。分厂时共有固定资产仅二万元、现金只有几十元钱,人员52人,办公桌一张。 独立建厂,面临艰苦创业的局面,全厂在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陈锡初,党支部委员、革委会副主任梅秀明同志的带领下,进行义务劳动、修建水池、加班加点、团结战斗,在开拓的路上迈出踏实的步伐。同年,省市又投资29万元,为年产500吨创造条件。十月,粉碎了“四人帮”,政治形势一天天好转。分厂第二年(1977年)董酒年产突破100吨关,1978年达到200吨,第一期基建工程投产见效。 1979年,董酒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再次评为国家名酒,荣获名酒证书。 自1977年起到1983年,省市又先后投资达700多万元,形成年产1100吨生产能力。 1983年董酒年产突破500吨,人员增到293人,创税利近600万元。固定资产达到370余万元,全厂面积到达14.84万平方米。一个中型企业规模已经形成。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厂领导将质量放到了第一位,明确提出“董酒质量是董酒厂命根子”,加强了质量检验队伍,健全管理机构,逐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1984年在企业全面整顿基础上,董酒第三次评为国家名酒,荣获金质奖。 历年来,董酒曾多次评为贵州名酒,四次评为轻工部优质产品,蝉联中国名酒四届,多次荣获金奖。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董酒除了自身完善之外(系列包装和系列规格),董酒人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曾与贵州省轻工科研所合作研究的《低度董酒(董醇)的研制》项目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叁等奖;自行独立承担的《董酒“一次法”串香(“双醅法”串香)及串香技术的研究》项目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肆等奖。我公司与省轻工科研所合作低度董酒试制成功并投放市场,荣获86年贵州名酒称号并获金奖。1987年获轻工部优秀新产品称号。获88年轻工部出口产品金奖。 1988年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1988年底,计有职工一千余人,年生产能力已接近三千吨。 1989年,董酒厂被授予国家二级企业称号。 1990年,董酒年产达三千吨,加上其它产品,总产量已达六千吨以上。 1991年董酒总产量达7386吨(含其它产品)。 1992年董酒产销量达到11610吨。 1993年达到顶峰。 1994年在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成立了遵义董酒股份有限公司,全厂职工达2370多人。 1995年老厂长陈锡初突然去世,当地**先后派两任厂长。由于酒厂规模渐渐壮大,员工内部也慢慢分化成为两派,双方都想争夺“革命胜利果实”。两派你整我,我整你,你告我,我告你,互指对方有窗体底贪污受贿的情况,纪委、省纪委后来也参与进来,两边都抓过人,这样搞得人心惶惶。 在陈锡初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先后两任厂长既没能平息内部的斗争,也没有带领董酒走出一条新路。陈去世后的第一任厂长,由于无法打破市场僵局,生产和效益开始大量滑坡,董酒的市场也开始从全国“萎缩到地方”。而1995年正是国内白酒市场群雄割据局面开始的时候。第二任厂长黄天舜对董酒的经营其实有不少想法,但可惜的是“最终没来得及实施”就又被调走了,原因则是在他任内“内部的分化又更加严重”。 到了1997年,尝试过自身努力无法使董酒摆脱困境后,**把希望寄托在了从深圳赶来的另一家国企―――振业集团(简称深振业)。在黄之后,鳌志西被调到厂里,在他任内董酒发生了两大改变。改变之一,便是认为董香型的董酒所占有的细分市场太小,因此决定大量推出浓香型白酒;而改变之二是在他任内深振业正式入主董酒。 从鳌志西到下一任刘耕乐,公司的主业渐渐转向了浓香型酒。浓香型的酒全部是低廉的低端酒,利润非常少,基本是做得越多亏得越多。从1999年左右开始,董香型的好酒基本上便已告停产。 但董酒此时的窘迫境地却让时任深振业总经理的张清泉觉得是个机会,他极力推动双方的合作,但可惜张清泉在任内没有看到双方牵手的那一天。振业当时打算以全资兼并的形式进驻企业,但总经理刚把合作条件谈好就被换了。而在其之后上任的总经理则认为振业不应更多投资酒业,因此在支付过2700万订金之后便不愿再投,要以参股的形式合作,而不是全资控股。 而最终双方合作的结果是:**将土地划出资产,振业另给职工1800万作为职工股,进而股份占40%多形成相对控股,此时**有30%多的股权。同时鳌志西等几个管理层被正式调入深振业,开始以振业员工的身份管理董酒。 振业甫一入主,就宣布刘耕乐出任总经理,开始以公司制形式运作董酒,但在市场策略上,刘的做法却和鳌志西并无二致。这一时期董酒推出的浓香型白酒价格一度低到7元一瓶,而2000年之后白酒市场大步跨入了“广告竞争”时代。“当时董酒产量很小,一年100多吨,而浓香型的酒有几千吨,没有钱出来打广告。白酒各品牌间竞争非常激烈,广告打得好卖得就比较多。低端浓香酒无法产生足够的利润来投放广告。”如此一直到刘耕乐2003年离任,董酒没有重新赢得市场,而是迎来了全面停产改制。当时还下了文件,改制未完成前停止生产和销售。自然而然的董酒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1999年,振业集团与遵义市红花岗区达成协议,由兼并改为参股,注入资金3200万,控股40%,加上董酒厂和其他几家小股东,规范成新的股份制企业。 2000年5月在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重新登记注册了贵州振业董酒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初步具备了现代企业的特征。 2001年1月25日,贵州遵义振业董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贵州振业董酒股份有限公司。但这次改革并没有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搞活董酒公司,其自身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004年7月22日,基酒仓库发生大火,一层存放基酒大约1000多吨付之一炬。2004年9月,在各级**的不懈努力下,董酒公司的改制工作全面展开; 2005年4月改制基本结束,共安置职工2000余人。 2005年5月,董酒公司成功完成了股权重组。 2005年9月,窖藏十八年董酒和窖藏十二年紫砂董酒上市,定价分别为398元和198元。 2007年3月1日,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专家组严格的现场审核,窖藏12年董酒的54度、46度两款酒符合《全国白酒行业纯粮固态发酵白酒行业规范》和《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要求,准许使用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 2007年4月,董酒再次完成股权变更并成立了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万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股份,北京申易通投资公司、七匹狼集团以及上海华欣投资有限公司40%股份。至此,董酒公司已经改制为一家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具有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份制企业。 2008年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审定会上,以窖藏十二年董酒为样酒的《董香型白酒》地方标准顺利通过专家组的省级审定。 2008年之后,大家都知道了。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鸟儿也晓得董酒好喝!
让你真正了解董酒!大家都看过来,帮你们弄到了被列为国家机密的 让你真正了解董酒! 大家都看过来,帮你们弄到了被列为国家机密的董酒工艺。 百草入曲的神奇工艺,唯一三次获得国家保密配方和工艺的荣耀。 都彰显了董酒的独一无二的行业地位。 董酒之道在于懂酒,董酒之魂在于对健康的追求。 “百草入曲,两小两大,双醅串蒸”是指小曲由“百草单”90多味本草入小窖取酒醅,大曲由“产香单”40味本草入大窖取香醅,双醅串香,达到一个微量成分、酸碱度类似人体和谐的健康守衡点,再分级陈酿,使小曲酒的柔绵醇和,与大曲的浓郁芳香于一体。其中芳香类草药群为主,滋补类草药群为辅。百草入曲,三年酿造,五年出品,酿造出独具一格的“程氏窖酒”。 大小曲串香工艺目前发展很快,这一工艺对白酒行业的科技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新型白酒的产生、提高蒸馏技术的应用等。 串香工艺分两种: 一种是复蒸串香法,即按固态小曲酒酿制方法出酒后,入底锅,用大曲法制作香醅进行串蒸; 另一种是双醅串香法,即把用小曲发酵好的酒醅放入酒甑下部,上面覆盖大曲制作的香醅进行蒸馏。 大小曲串香工艺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是国家名酒董酒的生产工艺,产地贵州省遵义市。传统的董酒生产系采用复蒸串香法,现已改成双醅串香法。董酒的工艺特点为:采用大曲和小曲酿酒;制曲时添加中草药;特殊窖泥材料;特殊的串香工艺。以下以董酒为例介绍大小曲串香工艺。 一、工艺流程-以董酒为例 二、大曲和小曲的培制要点 1.原料粉碎。 将小麦(制大曲)或大米(制小曲)粉碎成粉状,必要时可粉碎成细粉,小麦粉碎较粗。将制大曲用的40种中药材、制小曲用的95种中药材按比例配好,分别粉碎后备用。添加中药材是董酒工艺的一个特点,其作用是为董酒提供舒适的药香,并利用中药材对制曲制酒微生物起促进或抑制作用。对酵母菌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中药材有:当归、细辛、青皮、柴胡、熟地、虫草、红花、羌龙粉、天南星、独活、姜壳;对酵母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有:斑毛、朱砂、穿山甲。无明显作用的有白芍、灵芝、贝母、广香、马钱子、荆芥、升麻、薄荷、防己。 2.原料拌和。 取小麦粉(或米粉),加入5%中药粉,麦曲料接种大曲粉2%,小曲料接种小曲粉1%,加原料量50~55%的水,用拌料机拌匀。 3.曲坯成型。 将拌好的料在板框上踩紧,厚约3cm。然后用刀切成块状,大曲坯11cm见方,小曲坯3.5cm见方。 4.入箱培养。 将切好的曲坯放在垫有稻草的木箱中,并把箱堆成柱形。然后保温培养,开始时室温保持28℃左右,以后视情况进行调节。 5.揭汗。 曲块培养1d左右,即可达到揭汗温度。小曲揭汗温度为37℃,如采用低温揭汗,则为35~36℃;大曲揭汗温度为44℃,低温揭汗时为38℃。 6.翻箱。 揭汗后将曲箱错开,每隔2~3小时上下翻箱1次,以调节品温,使曲子生长均匀。 7.反烧。揭汗后曲子品温下降,小曲经24小时,大曲经7天左右,曲子品温又有回升,称为“反烧“。此时小曲升温比大曲升温幅度大。但小曲品温也不宜超过40℃,如果品温太高,可勤翻箱,必要时打开门窗通风降温;大曲反烧时若温度稍高,问题也不大。 8.烘干。 经过7天左右,大、小曲基本成熟,培养好的曲子应及时在45℃下烘干。总的培曲时间约14天。 三、制酒工艺要点 1.原料浸泡、蒸煮。 将整粒高粱用90℃左右的热水浸泡8小时。投料量大班为800kg,小班为400kg。浸泡好后放水沥干,上甑蒸粮。上汽后干蒸40分钟,再加入50℃温水闷粮,并加热使水温达到95℃左右,使原料充分吸水。糯高粱闷5~10分钟,粳高粱闷60~70分钟,使高粱基本上吸足水分后,放掉热水,加大蒸汽蒸1~1.5小时;再打开甑盖冲“阳水”20分钟即可。 2.进箱糖化。 先在糖化箱底层放一层厚为2~3cm的配糟,再撒一层谷壳,将蒸好的高粱装箱摊平,鼓风冷却,夏天使品温降至35℃以下,冬季降到40℃以下即可下曲。下小曲量为投料量的0.4~0.5%,分2次加入,每次拌匀,不得将底糟拌起。拌后摊平,四周留一道宽18cm的沟,放入热配糟,以保持箱内温度。糯高粱约经26小时,粳高粱约经32小时,即可完成糖化。糖化温度糯高粱不超过40℃,粳高粱不超过42℃。配糟加入量大班1800kg,小班900kg。粮醅比为1:(2.3~2.5)。 3.入池发酵。 将箱中糖化好的醅子翻拌均匀,摊平,并鼓风冷却。夏季品温尽量降低,冬季品温冷至29~30℃后,即可入窖发酵。董酒生产的窖泥材料,采用当地的白泥和石灰,并用当地产的洋桃藤浸泡汁拌抹窖壁。这对董酒香醅的制作,对董酒中的丁酸乙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酸、己酸等的生成和量比关系,以及董酒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入窖后将醅子踩紧,顶部盖封,发酵6~7天。发酵过程中控制品温不得超过40℃。 4.制香醅。 先扫净窖池,窖壁不得长青霉菌。取隔天高粱糟(占50%)、董酒糟(30%)以及大窖发酵好的香醅(占20%),按高粱投料量的10%加入大曲粉拌匀,堆好。夏天当天下窖,耙平踩紧。冬季先下窖堆积1天,其目的是培菌。第2天将已升温的醅子耙平踩紧,1个大窖需几天才能装满。其间每2~3天泼洒1次酒,每个大窖约泼酒精度60%的高粱酒275kg左右,下糟10000~15000kg。窖池装满后,用拌有黄泥的稀煤封窖,密封发酵10个月左右,即制成大曲香醅。 5.蒸酒。 从窖中挖出发酵好的小曲酒醅,拌入适量谷壳(大班每甑拌谷壳12kg,小班6kg),分2甑蒸酒。应缓气装甑,先上好小曲酒醅,再在小曲酒醅上盖大窖发酵好的香醅(大班700kg,小班350kg),并拌入适量的谷壳,上甑后盖上甑盖蒸酒。掐头2~3kg,摘酒的酒精含量为60.5~61.5%,特别好的酒可摘到62~63%。 6.贮存、勾兑包装。 量质摘酒所取的新酒经品尝鉴定,分级贮存1~3年后,即可勾兑包装出厂。 四、董酒的风格与质量 1.董酒的风格。 董酒在香气上具有自身特有的风格,表现在香气高雅、自然,清而不淡,香而不酽,具有舒适的药香,使人赏心悦目,有余香绵绵之感。这是以药香、酯香、丁酸等香气组成的复合香。其香味组分的量比关系可概括为“三高一低”:一是丁酸乙酯高,二是高级醇中主要以丙醇、仲丁醇含量高,三是总酸含量高,尤以丁酸含量高为其主要特征;一低是乳酸乙酯含量低。董酒属药香型酒,其主要的香气成分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和一定得己酸乙酯,丁酸乙酯含量较高;含乙酸、丁酸、己酸的量也较高;正丙醇等高级醇含量比正常大曲酒高;药香以肉桂醛为主要成分等,这些都是该酒的特点。其感官的典型特征为:无色透明,香气馥郁、幽雅,药香舒适,醇甜味浓,余味爽净。 以上简单介绍了董酒酿造的粗略步骤方法工艺要点,但是董酒的配方已经被国家三次列为机密,并不能了解到更深入的流程细节。 尽管董酒的制造办法已经被总结为"两大两小,双醅串香"这么简单,可是,真到了具体的细节,就连专家也难以弄清楚。 现在如果我们有幸参观的话董酒车间还能看见:走进车间,首先看见的蒸粮食的大瓶和供小曲搅拌粮食后发酵的小窖池都在使用之中,小曲小窖产生了酒醅。接下来,是复杂而变化多端的大窖,大窖用当地的羊桃藤、石灰水包括黄泥做成,但是不能详细地询问其构造方式和成分,这同样属于国家机密。大窖中发酵的,是和小窖截然不同的"香窖",大窖中包括取过酒的酒精和粮食,外加发酵期远比小曲时间长的大曲搅拌后入窖,上面封以煤灰和一些特殊物质.经过一年多的发酵期限后,这些香醅被取出,和酒醅经过串蒸工艺后,生产出了董酒的原浆 .董酒的一个车间实际上就是一个古代的酒作坊,保留了完备的生产流程和体系,也使董酒和那些靠现代工艺生产出末的流水线酒截然不同。
喜欢你你独特的味道!董酒香,董酒纯,董酒越喝越精神。
回厂里配货,顺便吃一顿2块钱的工作餐
带遵义经销商的员工到酒厂学习,品鉴董酒!
回厂学习,参观,品鉴!现在公司可预订59℃原浆封坛酒,价格分别为350元/500ML及550元/500Ml(10斤起封)有需要的朋友,欢迎咨询15121235970(微信号同步)
老董酒鉴赏~有的朋友赶紧收藏!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