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都曲沃
猛虎下山
天涯此路尽风雨,广恩天下念众生,麒麟蒙光祥瑞聚,猛虎下山野狼惊!
关注数: 13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5,082
关注贴吧数: 63
曲沃民间传说---丑姑打虎救文公 除了献公朝山的传说之外,还有晋文公在这里遇难的传说故事。 相传,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公子重耳都很有贤名。晋献公灭骊戎后,纳骊姬为妃,后来骊姬想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为国君,便设计害死了申生,又企图杀死公子重耳。恰巧重耳自封地蒲邑回朝来觐。 至关,闻太子之变,忙在狐偃、赵衰等人的保护下仓惶而返。谁知月黑风高,又在慌乱之中,竟然方向不辨,本该朝向西北,却往东南逃了数十里。 天将拂晓,一行人穿越闫村,来到紫金山东南麓。这里有一条通往绛县、垣曲的古道,两边是连绵起伏的土岭,岭上树木茂密,杂草丛生,中间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峡谷小道。重耳君臣怕追兵将至,慌不择路,一脚踏入峡谷,继续向前疾行。 天开始露出亮光,但因沟深树密,光线仍很暗淡。重耳一行正行走间,突然从树丛中跳出一只斑斓猛虎。那猛虎两天未曾进食,腹中饥饿,看见有人,便大吼一声,猛扑上来。重耳听见虎吼,先是一愣,又见猛虎扑将过来,顿时吓得两腿发软,瘫倒在地。幸亏狐偃和赵衰疾步向前,架起重耳,往斜刺里紧逃慢逃,先逃至一块山石后躲藏。猛虎扑了个空,岂肯善罢甘休,又旋转身子,瞅准那块山石,再次大吼一声,扑上前去。此时,由后赶到的颠颜、贾佗、介子推等人一边疾呼“快救公子! ”一边拣了树枝、棍棒、石块,朝猛虎乱打乱砸。猛虎只得先弃了重耳,回头张开血喷大口,欲拿这几人裹腹充饥。 颠颉等见势不妙,一则为吸引猛虎,给重耳留下脱身之机,一则也为自保,便机警地散开,一人一个方向跑了开去。谁知猛虎却没有追赶,反而又返回原地,再次扑向重耳藏身之处。狐偃和赵衰见来路已被猛虎阻断,仓促间,扶起重耳扣着山石,专拣崎岖坡陡处向山顶攀缘。猛虎下山迅捷,上山动作却有些迟缓,虽然不断跳跃扑叫,却一时难以得手。就这样,主仆三人绕来绕去,东躲西闪,爬到半山腰时,已累得筋疲力尽,吁吁直喘,加上出逃仓惶,米面未进,一夜奔走,片刻未歇,饥渴、困顿、惊怕交加,一下子摔倒在地,一步也迈不动了。尤其重耳面色苍白,浑身抖个不停,再拽也拽他不起。见猛虎仍穷追不舍,赵衰叹了口气,同狐偃商议说:"与其三人在一起被老虎咬死,不如你我二人做个诱饵,将猛虎引走。你我死了不足惜,保护公子性命要紧。”狐偃点头称是,于是二人强打起精神,各折了根树枝,迎着猛虎边扑打、边向左右跑去。岂料猛虎硬是瞅准了重耳,对二人理也不理,一步步逼向重耳。二人一看,大惊失色,连连跌足叫苦道:坏了,苍天不佑,公子定死无疑了。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猛虎弓腰伸爪腾跃而起的一刹那,突然从山崖上跳下一人,挡在重耳面前。只见那人头罩蓝底白花顶巾,身着一领同样花色衣衫,下围一条皂色罗裙,手执一柄板斧,俨然一副上山砍柴的村姑打扮。只听她大叫一声:“孽畜,休得伤人!”挥斧便向猛虎头上砍去。猛虎吃了一惊,侧头避过这一斧,放下脚下之人,扬头张口,又一声长啸,如遇仇雌一般,向村姑猛抓过去。村姑闪身避过,顺势扬起手臂,一斧砍到猛虎头上。猛虎挨了一斧,疼痛难忍,逾加恼怒,再次咆哮一声,将后尾一摆,前身一掀,凌厉如闪电,朝着村姑又一个泰山压顶。但见村姑不慌不忙,在山石间跳来蹦去,闪展腾挪,竞像猿猴一样迅捷,任凭猛虎怎样扑、抓、掀、咬,就是捉她不住,身上反被村姑砍出好几道口子,鲜血往外突突直冒。渐渐地那猛虎动作越来越慢,体力越来越不支,看看斗不过村姑,壮胆似地又一声长吼,跳出数丈远,然后掉转身躯,往山下逃命去了。 见猛虎已被村姑打跑,狐偃和赵衰赶忙跑过来寻找重耳,然而找过来寻过去,在原处却怎么也找不到重耳的踪迹。原来,当猛虎扑过来时,重耳心想,这下完了,定然要葬身虎口了,索性闭目等死。后见有人前来相救,趁村姑与猛虎搏斗的机会,悄悄地滚到一旁,又迅即爬起,逃往山顶。此刻,他正坐在山头一棵桑树下,惊魂甫定,半晌回不过神来。 狐偃和赵衰寻至山顶,见重耳安然无恙,二人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下。此际,颠颜、贾佗、介子推等人领着村姑也一起追寻至此,与重耳会合。 村姑站定后,众人才看清了她的容貌,只见她面色黝黑,鼻孔上翘,相貌极为丑陋。重耳幸得村姑出手相救,方才逃过一劫,哪还计较得了这些. 千恩万谢,直呼救命恩人。遂又问讯丑姑是何姓氏,家住哪里。村姑却回答说:“民妇出于生计,上山砍柴,不想碰到老虎伤人,没有多想,就出手援救,也算做了一件善事吧,既然如此,又何须留下姓氏住址?” 重耳和众臣大为感叹,一起揖首,再次感谢救命之恩。 丑姑却淡淡一笑说:“看你等皆为贵人之相,民妇何当得起。现在老虎已被赶跑,各位贵人还是快快上路吧。”说完道了声“一路珍重”,便转身离去。 望着丑姑一步步走下山顶,直到不见了人影,重耳君臣方才互致问候。赵衰、狐偃又发感叹道:“公子天命在身,方能逢凶化吉。如此吉兆,日后定能返国为君,荣登大宝! ” 重耳闻说,亦感慨万千,再三叮嘱众臣:"此处定有神灵庇护,我等务要记住这个地方,记住这位救命恩人。日后果能返都发迹,定要在这里建一座庙字,供奉这里的神灵,并报丑 救命之恩! 众臣俱表赞同,于是敬息一会后,便调整方向,折而向西北而去。 重耳一行离开紫金山后,又返回蒲邑,再西渡黄河,到狄国避难。后来又辗转卫、齐、曹、宋、郑、楚、秦诸国,在外流浪19年,最后在秦穆公的护送下回到国都曲沃,被立为晋君,史称晋文公。待朝政安定后,文公不忘当年在紫金山遇难获救之事,便亲,率当年与他共患难的几位老臣,在五百兵丁的前呼后拥下,一起重登紫金山。 文公一行来到闫村,先登上老君山,朝拜老君庙,回想君父晋献公当年在这里撞钟发兵,开疆拓土的功绩,他敬慕至极,但想起君父受骊姬之惑,以至引发了晋国公室一场血光之灾,逼迫自己流亡异邦十九年,過尝艰难险阻,不禁又百感交集,悲叹不已。 从老君山下来,文公君臣沿着通绛古道继续向东南进发。一路之上,旌旗猎猎,鼓乐喧天,车驾相连,威风八面,已然是今非昔比。当行至峡谷深处,找到当年遇见猛虎的地方,文公令兵丁偃旗息鼓,和几位股肱之臣一起下车,驻足观看片刻,又顺着当年被猛虎追赶的陡峭山坡登上了南岭! 山顶,寻到那棵栖身的老桑树。他倚树而站,放目远眺,只见眼前山峦起伏,沟整纵横,树木繁茂,茫茫苍苍,不由得再次心潮鼓荡,热血沸腾,忆及过去受过的磨难,想到晋国在惠怀统治之下,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决心带领晋国臣民,励精图志,重振雄风,富国强兵,成就霸业。返回闫村,文公派人找到了当年救他一命的丑姑,将她带回宫中奉养天年。并立即拨付粮款,命人在南岭山上建起了一座庙字,供奉起山神。此后,每到当年蒙难之日,他必要登山朝拜,以激励自己和满朝文武奋发有为,不断进取。 晋文公治国8年,成就了晋国霸业。暮年时,他想为自己选一处理想的墓葬之地。有人向他提议说,景明山下、沸泉水旁风水极佳,可作为首选。他便亲自带人前往察看,但听当地人说,此处是九龙治水,不免又心生嘀咕,暗暗寻思,九龙不满,十龙才好。忽而忆起闫村东南的老君山,那可是他当年逢凶化吉之所,定然是块风水宝地,随又来此勘察。当地人向他夸耀说,此处有大小元宝沟岭、董家古堆山、老君山、莲花亭山、接雨亭山六岭透迤,恰似六龙治水。文公一听,此处龙脉更少,更不满意。于是又继续往东,终于在曲沃与绛县交界的槐泉一带,找到了十龙之地。现在的槐泉村旁有一座大土丘,据说便是晋文公之墓。 晋文公死后,当地人把山神庙中的塑像换成了晋文公塑像,把这座庙改叫成“晋太庙”,把这座原本叫作南岭山的山峰也叫成了“晋太山”。 而丑姑打虎救文公的传说则被文人们编成了戏文,搬上了舞台,戏名就叫作“丑姑打虎”,一直演唱了数百年。
曲沃民间传说-----晋献公朝山 东闫村老君庙建成后,因名声很大,影响广泛,引来了众多君王的朝拜,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 相传,晋国成师封于曲沃后称为“曲沃桓叔”,从此定都曲沃,但直到他的孙子武公继位时晋国仍然是一个小国,力量还不强大。武公死后他的儿子献公继位,献公早年胸怀大志,继文绍武,为了巩固晋公室,他决定尽诛桓庄之族,于是,公元679年的冬天,他亲自率兵包围了聚邑(现在绛县东南的车箱城),很快将聚邑中的游氏之族全部消灭,彻底根绝了“兄弟阋墙”,宫廷内讧的隐患。 从聚邑返回都城时要路过紫金山东南麓的老君山,晋献公听说山上老君庙十分灵验,便将军士驻扎在闫村,自己带领数名亲信随从登山朝拜。 他从老君坡缓步而上,见这里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心情十分愉悦。快到山顶时,眼前出现了一座阁楼式的大山门,有道士将他迎入阁楼内落坐。吃过茶后,他要道士引他去朝拜太上老君,道士说:“要拜老君,须更衣洗面方能显示诚意。”献公随即脱去战袍、军靴,换上素衣麻鞋,道士领他进入山门,在一水池旁站下。道士先抬手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土崖说:“主上请看那是什么?" 献公抬头一看,见半山崖上伸出一石雕龙头,双目圆睁,巨口大张,威风凛凛。献公说:“这是一龙头,不知有何讲究?” 道士说:“此龙口内有一宝珠,宝珠很有灵气,每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宝珠会自动开启,龙口中便会喷出水来,那水有桶那样粗,直泻而下,跌入崖下石槽内,然后流入山门口这个砖池内,从二月二日直喷到五月初五,圆珠再次转动,水流关闭,龙口便不再喷水。” 献公说:“此时仍是冬天,未到二月,龙口不能喷水,你让寡人洗涤净面,然后再去朝圣,如今没有净水,如何净面? ” 道士说:“主上乃一国之君,应为真龙天子,若能对龙头施礼,说不定会喷出水来。” 献公一听,连忙正冠肃立,然后施礼叩拜,口中念念有词,果然,不大一会,龙口中便传出了咯啦咯啦的转动声,接着一股清泉哗啦哗啦地流了出来,很快喷成水柱,异常壮观。献公喜不自胜,将士们都伏地恭贺,称颂献公应天顺命,取祥降瑞。 道士说:“主上实乃真龙,现已有水,请主上净面。” 献公走到山门内东侧砖砌水池旁,见清水即将溢满,便伏下身子,准备擦水洗面。此时,他见砖池北边有一石雕小猴蹲坐在砖池边沿,正瞪着双眼往水池内探望,便问道士:“这个小石猴又有何讲究?” 道士说:“这是山门一景,叫做石猴望月,每至夜晚时,天上月影倒映池中,波摇月晃,粼光闪闪,石猴望见月影,便会在砖池边上手舞足蹈,跳来蹦去,至天亮前,月影退去,石猴便静卧池边,一动不动。” 献公说:“可惜现在正值白天,如此美景寡人无缘一睹,实为憾事!” 说完,献公伏身洗手净面,然后跟随道士向山顶走去。 因为晋献公曾在此山门内驻畔歇息,饮茶更衣,所以,从此这座山门便被叫成了“驿门”,而这个晋献公洗过脸的砖砌水池也被叫成了"晋王洗面池"。 晋献公随道士沿着山路向上走去,绕过大龙王庙,穿越娘娘庙,来到山顶最高处,眼前便出现了一座宏伟的老君庙。 晋献公立即肃然起敬,凝视一会后,双掌合一,垂首静气,随道士从东门进入老君庙,至北殿前,献公让随从抬上供品,摆放于老君像前供桌上。供桌旁站一白须道长恭立静候,见献公恭步进入北殿,便高唱了一声:“无量寿尊!”然后让献公焚香施礼。献公伏地连叩九首,并对着老君神像连连祷告。 祭拜完毕,献公从道长手中要过签筒,轻轻摇动后一签从简中飞出,献公拣起交于道长,求道长解签。道长拿过签支一看,见签上写着“上、上”两字,便微笑不语。 献公问:“敢问道长,此签有何征兆? ” 道长说:“请主上随我来。”说完领着献公来到庙院东南角,然后沿木梯登上三层钟楼,道长手举拂尘向四方一划,说:“主上是否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 ” 献公说:“正是此意。” 道长说:“主上可登高远望,凡望到之处便是主上的疆域。” 献公站在钟楼边缘,手搭凉蓬,极目远眺,往南隐隐约约可见黄河之水,往西山峦起伏,直达吕梁,往北可极目霍山,往东可一览中条山脉。献公心潮鼓荡,对道长说:“恳请道长明示,寡人的疆土到底会有多大?” 道长微笑说:“近可至千里,远可达万里,全看主上是否有缘,此为天机,不可尽泄。” 献公说:“寡人即日将挥师北征,欲收平霍,不知可否成功?” 道长手指铁钟说:“主上可派人在此楼撞钟,凡钟声传到之处,定是主上收复之地。”说毕道长起身走下钟楼。 献公也跟着走下钟楼,随即派人守在钟楼上,要他们每日辰时撞钟百下,自发兵之日起至收兵之日至。 献公领兵返回都城,数日后起兵北伐,沿路俱可听到钟声轰鸣,一直打到平阳府以北,钟声依然在耳旁回响,果然一路进军顺利,不几日便将平阳、霍州尽皆收降。 班师回朝后不久,晋献公又领兵向东灭掉骊戏,向西灭掉耿、魏,次年命太子申生领兵灭掉皋落氏,后又派里克、荀息进攻號国和虞国,灭掉周围许多小国后,晋国疆域西过黄河与秦为界;西南至三门峡一带;南到晋豫交界处;东达太行山;北与戎狄相接,成为北方一大国。 晋献公拓疆开土,奠定了晋国霸业之基,国力日渐强盛,他不忘老君庇佑之恩,于是拨付钱粮,对老君山上的庙宇进行扩建增修。数年后,新扩建的老君山,庙字增加到三十多处,老君庙也由一小庙建为大殿,上覆黄色琉璃瓦,内塑老君青铜像,从此,老君庙挺立于老君山上,在众多庙宇的拱卫下,显得更加巍峨壮观,金碧辉煌,老君庙的香火也因晋献公的朝拜更加名声远播。
顾园雪景——曲沃
望绛墓地……曲沃遗址 望绛墓地,位于县城东2公里,史村镇望绛村北,浍河北岸高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范围东西约250米,南北约300米,总面积75000平方米,地面无封土堆。1999年春,经对中心区域面积约1.1万平方米内普探,共勘探出古代墓葬171座(中心区域外围没有卡探),据此估计整个墓地墓葬总数在1000座以上,属东周时期大型墓地。时代跨度迄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以战国早期为盛。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在曲沃县文物局的配合下,分别在1999年4—6月、9—11月,对望绛墓地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发掘。发掘共清理出墓葬38座,马坑1座,发现遗物共400余件,其中铜器150余件(其中有鼎、豆、敦、壶、舟、盘、罐等),陶器200余件,玉石器90余件(有环、璧、龙,尤其缀玉覆面是该墓地的一大特色)。根据各墓葬随葬器物的种类,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为铜器墓。随葬成组青铜器以及兵器、车马器、玉石器、骨器或陶器,共3座。二类为陶器墓。陶器墓可分为四类:五鼎墓,共3座;二鼎墓,共9座;一鼎墓,共8座;无鼎墓,共13座。三类为小件器物墓。仅出小件器物,共2座。后附车马坑1座。 曲沃、侯马乃至晋南地区,三家分晋前后的战国早期考古材料是薄弱环节,望绛墓地的发现及大量出土文物的获得将有助于这一地区墓葬资料序列的建立,并为考古学进一步认识战国早期社会变革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杨谈百吨王超载
中医院这设备不错哦,天冷了,应该都换成这种皮的。
晚上和明天有去翼城的吗? 我空车一个人
泰山之巅,绝顶的冰雪奇缘 ■1泰山。 不知道该怎么来写这篇游记,泰山几乎不需要再介绍了,这个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已经被文人墨客写尽了字句,声名自不在话下,索性我就不重复的堆砌方块儿了。 就说一开始吧,并没有对泰山有特别的向往,对于游客密集的地方我有种不自觉的排斥。但是没办法啊,泰山的名气实在太大了,怎么都该去去的,于是在2014年的春节,几个好友便自驾上路了。经德州时先看了看苏禄国东王墓,吃了吃扒鸡,到了泰安正是傍晚,依旧是寻吃寻住,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开始登泰山。彼时我左膝正有微恙,实不宜如此耗费筋骨,所以一开始我便打定主意,任他们攀登而上,我自悠哉的去做缆车。谁知,缆车的起点并不在山脚,而在中天门……既然来了,断没有放弃的道理,于是拖着“断腿”,和伙伴们一起登了起来。终于捱到中天门,含泪和他们分了手,目送他们的背影渐渐远去后,自己踱到了缆车站。这一去便是南天门了。 于是便有了我在南天门哼着小曲,眼睁睁的看着大伙从十八盘一步三喘的滚了上来这一幕。 尽是废话。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我们的泰山之行:“我们运气很好,在山顶遇到了雾凇,请看照片。”■2 在缆车上遥望十八盘。■3 十八盘拉近看,勇士三三两两。■4 随着高度上升,温度下降,雾凇开始出现了。■5 象鼻峰。■6 冰雪的世界。■7■8
雾中登泰山—领略五岳之尊飘渺的美 泰山五岳之巅,泰山的认知应该是最初应该是上小学的时间,最早读到《挑山工》,在那时幼小的心灵,就早早的被泰山脚下的人民不屈生活、乐观健康感动着,同时对泰山这个充满了向往,但是轮廓很模糊,就是一座高高看不到顶的山头,有着勤劳朴实的人民每天上上下下,为生活奔波着。直到后来读到了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才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壮丽而挺拔苍翠、云层、鸟鸣、一个壮美的自然景观。当然这些还不够,更想领会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凌人、这是多么一个值得去敬畏的高度,时刻也开始想象着自己如果登上此山后的意气风发。 怀着这种敬意,也使我从来到北京就开始筹划着去登临泰山,从2010年每年总是有几次冲动,但是又总是觉得自己对这个这么多年向往的山头,还没有准备好,直到今年已过偶然机会,一位泰安朋友回家的机会,我随同前往送行,当然还有完成童年的梦想,接触幼年神往的五岳之巅——泰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