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vinhill gavinhill
做个好人
关注数: 56 粉丝数: 84 发帖数: 412 关注贴吧数: 4
你是否也是“职场橡皮人“ “我刚刚成年,便已饱经沧桑。”这是1986年,王朔在他的小说《橡皮人》中一句很有沧桑味儿的话。 “上班其实很短暂,电脑一开一关,一天过去了。”2010年,这个流行职场的QQ签名同样沧桑味扑面。 “橡皮人”,这个20多年前由王朔创造的新鲜名词,如今又再一次成为网络热词。前不久,《新周刊》做过一个关于“橡皮人”的专题策划,对“橡皮人”的定义是: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473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0%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职场橡皮人”,其中14.2%的人表示有“很多”,41.8%的人表示“比较多”。参与调查的人中, 80后占49.5%, 70后占34.0%;80.3%的人是职场人士。 “橡皮人”,与其说已成为一种职场状态和生活状态,不如说更是一种社会状态。而造成“橡皮人”的原因,肯定是多种多样的。 “橡皮人”为何无处不在? 它反映出一个社会问题 这是一组很容易解读,也很少会有人提出质疑的调查数据。因为这些数据,真实得如同我们亲身参与了这样一次调查。 调查显示,77.4%的人认为“橡皮人”出现的原因,是自己“无力改变现实”;73.0%的人认为是“升职无望”;69.9%的人选择“对工作丧失兴趣”;52.9%的人表示是“办公室政治的影响”;38.5%的人表示人们“过于注重追求财富地位,忽略内在精神追求”。 美国作家格林写过一篇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讲一个建筑师功成名就后身心俱疲,最后只有逃到非洲森林。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随后提出了“职业枯竭”这个概念,这似乎类似于“橡皮人”的病症?情绪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价值枯竭,既去人性化,也无成就感。 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沦为“橡皮人”,这是个体的困惑和无奈,也是社会的困惑和无奈。社会学家佟新分析道:“橡皮人”的出现,一定不光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工作环境、群体关系……等,都出了问题。一种情况是,大多数人把工作看成获得财富和地位的手段,工作本身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被消解了;第二种情况是,短期工和不稳定工作逐渐增多,很多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工作,看不到前景和未来;第三种情况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工作环境充满了尔虞我诈,人们不能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疏离感和压迫感,逐渐变得麻木以适应环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