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ti56i5r 85ti56i5r
关注数: 47 粉丝数: 22 发帖数: 1,721 关注贴吧数: 135
大冬会不虚此行——专访前冬奥会冠军、大冬会短道速滑队主教练王濛 ——专访前冬奥会冠军、大冬会短道速滑队主教练王濛 新华社记者林德韧、徐征 王濛领衔的中国短道速滑队以一枚金牌的成绩结束了第29届大冬会之旅。作为一支成立不到一年、以跨界跨项运动员为主的队伍来说,成绩可谓颇有亮点。距离2022年越来越近,王濛也十分具有紧迫感,坦言现在是“一天当三天来练”。 短道速滑是中国冬季运动领域的重点项目,在2022年冬奥会上也将承担重任。对于队伍的现状和未来规划,王濛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小标题)大冬会,不虚此行 本届大冬会的短道速滑项目上,传统强队韩国队和东道主俄罗斯队都派出强阵,因此比赛含金量非常高。对于王濛麾下这支首次参加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队伍来说,赛前的压力的确不小。 从最终结果来看,在产生的全部8枚金牌中,韩国队一枝独秀拿到了5枚,此外还有2枚银牌和2枚铜牌,展现了短道速滑强国的实力。中国队则由安凯在男子1500米比赛中收获了一枚金牌。 对于本届赛事的参赛经历,王濛表示“不虚此行”。她说:“今年大冬会取得的成绩,就是每个运动员都有进步,每个运动员都有提高。不虚此行,很荣幸能来参加。我们队员里面很多来自轮滑,还有很多是兼项,大道短道同时训练,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对他们很满意。会有失误和不足,但这些都很正常,毕竟很多队员并没有针对性地对一个项目做训练。” 王濛透露,这支队伍在大冬会的表现已经引起了其他队伍的注意。在其他比赛中,也有国外教练向中国教练询问这支队伍的情况。 (小标题)“体无完肤地折磨他们” 从队员到教练,王濛自身也经历了一个转型的过程。在队伍管理方面,“严”是王濛治军的最大特征。“体无完肤地折磨他们,每一天都让他们感觉挑战到了自己的极限。”王濛说。 “相对来说,我们队的运动员还是比较喜欢我的,但是也害怕。”王濛说。“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层次,水平也相差很多,很多没有过过集体生活,没有进过国家队,但是从他们来的第一天,我们就用国家队的高标准要求他们,只要你违反了队规,每个层次就有不同的处分。如果触犯到队规的底线,就马上淘汰。如果你连自己都管理不了,你何谈为国争光?如果你自己都没有信心和勇气做改变,那怎么可能信任你,如何相信你去争取奖牌?” 王濛透露,的确有队员曾经因为不守规矩被开除出队,最后队员写了思想汇报快递给她和教练组,最终得以重新入队。“2018年末,我们有一次大面积的筛选,那名队员最终也没能入选队伍。不过,最后队员表示,第一次离开是违反规定,第二次离开是自己的能力问题,确实不如其他人,自己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学校里继续深造,如果队伍需要的话,也会为队伍做贡献。”王濛说。 王濛感觉到,现在的队员个性更加张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也更愿意展示自己,更愿意和别人交流。不过,在彰显个性的同时,王濛也强调了集体的重要性。她说:“我们是国家培养的。对他们,我们进行得更多的是深入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标题)向苏炳添取经 王濛表示,中国队目前的保障水平已经大幅度提升,在自己这支队伍里,外教就有20多个,此外,队伍各方面的保障水平也不断提升。王濛笑言,现在这批运动员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为了组建优秀的教练团队,王濛的足迹遍布荷兰、日本、韩国等地,将一批世界顶尖教练招致麾下。“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最有用的人才引进来,大家一起完成目标。”王濛说。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王濛和团队成员在不断地拓展思路,其中就包括向其他项目借鉴经验。“短道速滑这个项目,一圈100多米,最大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离心力,解决了离心力,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我们这个科学团队要想办法,用科学的办法去解决。前段时间我们还在研究苏炳添,研究他最近的成绩。比如他的爆发力是怎么来的?田径和滑冰有关系吗?研究下来确实是有帮助的。他把这个东西跟我们团队做分享,对我们确实有帮助。室内田径200米,进弯时候也有离心力,场地自行车也有这个问题,我们也要跟他们合作,一起解决问题。”王濛说。 王濛表示,跨界跨项选手已经在长距离等方面展现出不俗实力,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体能。现在已经发现了一些有闪光点的队员,未来要着力培养。 (小标题)去年选材,今年固点 王濛介绍,2018年对于这支队伍来说是选材之年。“尤其是长距离上,我们在队伍中发现了长距离表现优秀的运动员,比如安凯、徐爱丽,长距离都有优势。” 王濛透露,2019年的重点工作是将队员的项目固定,以便更深入系统地进行训练。她说:“不会大面积选材了,2019年就是固点工作。2019-2020这个赛季不可能大面积选材,也会去选,那就是真正的天才,最重要的还是固点、固项、固人。我们到底在哪个项目突破?哪个是重点的人?短道可能最后留十几个人,大道一个组留十几个人。一定要清晰知道你的目标,分好项,这是2019年的重点工作。” 对于2019年的成绩目标,王濛表示:“下赛季我们要有一批人,尤其是长距离上,参加世界杯、世锦赛这样的比赛,也一定要有奖牌,甚至金牌。” 王濛透露,大冬会之后,队伍只能在北京休整一天,随后就要立即奔赴北美,完成本赛季剩余的比赛任务。(完)
多年前,唱片收藏界搞了个大新闻,说是发现了余叔岩“十八张半”唱片以外的新片——金鼓版的《伐东吴》! “十八张半”是大家对余叔岩拜谭鑫培之后,所灌录唱片的一个专称。实际上,余叔岩的唱片并不止“十八张半”,业界都知道。余氏在童伶时期,用“小余三胜”的艺名在BEKA唱片早就灌过两张半唱片。这时候的唱法十分老派、古拙,后来余氏自己就不大愿意提,唱片也比较难见到。所以,要说余叔岩的全部唱片,应该有二十一张整,但是,这并不包括所谓“金鼓版”的《伐东吴》。 所谓“金鼓版”《伐东吴》,实际上是老唱片出版中的“一片两版”现象,简单说就是一种唱片有两遍录音,都出版了,造成了一个片号(目录号)有两个模版号,或两种片子。这种现象,在老唱片里并不罕见,特别是这版《伐东吴》,更是无需“新发现”的。 据记载,余叔岩1939年在日商的国乐公司灌片,几乎每段都录了两遍。《伐东吴》的两版录音,其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是在“黄汉升撩袍”的“袍”字唱法上。现在大家普遍在CD,盒带以及网上听到的这一版,“袍”字收得比较简单。 而所谓的“金鼓版”,“袍”字尾部劲头往上一拎,显得更峭拔一些。这是余氏晚年的特点之一。这一版应该是当时选定的正版。绝大多数的国乐唱片和太平唱片都是这一版。这一版的模版号就是K337,没有其它零碎。也就是说,当初并没有,也没打算把另一版录音也出版。凡是从原版开始研究欣赏余氏唱片的,绝大多数听的、学的就是这一版!而金鼓唱片(我没有见过金鼓唱片实物。据网络硕鼠@盐山蝂芹 考证,金鼓是与太平唱片有血缘关系的日本公司)只是又一次再版了这个录音,所以说,不是什么“新发现”。 要说“发现”的话,反而现在常听的那版才比较“新”。不知什么原因,也可能是重印次数太多,原版损坏了,不得不拿出废版来充数;也可能经手人更换,再版选错了模版;也可能……反正,国乐公司自己就把这一版也印制发行了,模版号在K337后面加了1/2 的小字。推测是两个录音之第1版的意思。因为,以当时的录音条件和成本来说,一般总是头一次录的有失误或不满意,才会重录第二遍。这一“非正式版”原来的发行量很小。我录过近二十种国乐原版和太平再版的《伐东吴》,这一版仅占20%,本来应是较难见到的版本,然而在近五十年里,它却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普及版,这完全是拜“中国唱片”所赐。 中国唱片厂只接管了百代、高亭、蓓开、胜利等几家外商唱片公司的部分模版,再版《伐东吴》是从旧唱片上翻录的,不知为何偏偏就翻了这版非正式版。从1962年出版的《京剧老生资料唱片》开始,直到后来一版再版的三大张《余叔岩唱片集》大密纹片,全用的是这一版。后来的盒带和CD等,包括台湾的盗版,又几乎都是从这三大张密纹片翻制的。于是,原来发行量很少的“非正式版”成了普及本;而正式版反倒湮没无闻,被炒成“新发现”了。 其实,在老唱片的生产出版中,这种“一片两版”现象并非个例。从余叔岩的师傅谭鑫培开始,伶人唱片“一片两版”就屡见不鲜,笔者所见就不下数十种。 (待续) 附记 有人劝我,不要写点什么就发到网上,好好写完,出本书之后再发。这是好意。不过,我喜欢先发到网上。写在网上,我躺被窝里也可以写,上厕所也可以写,当然大多数还是坐电脑前写的。错别字,病句也不用太在乎(反正以后可以改)。最重要的是,发出去以后会收到各种反馈,质疑,然后吵架。我觉得特别有益,越吵越能够发现问题,促进思考,去解决问题。我写孙菊仙,双处唱片的真伪考辨,就是跟老刘吵架吵出来的,害得我在香港休假都心不在焉! 这篇草稿发到网上后,同样收到几位网友的反馈,我把反馈和回应附在这里。我觉得,英雄所见略同固然开心,不同意见争论更有益。谁对谁错也不太重要,要紧的是,唯有如此方能凸显我们翻来覆去折腾这些老唱片的乐趣。 @上小楼:两版的差别,“袍’字一般人不容易发觉,最明显的差别其实就在一开始,第一句过门的第二小节1 12这句鼓套子的打法不同,所谓金鼓版(K337),白登云在1 12里用了个“大大大大衣大大”的窜点,属于梆派打法;现下的流行版(K337 1/2),1 12这句里不打留白,下来的3565才下“龙大衣”。后面“一心要把东吴平”之前的过门,3555 321 356535这句里K337版更是用了个俏皮的“大 大 大 衣大大大大~大”的梆派打法。如果说K337先录,白登云在首过门里用这个窜点,以及后面那个花点,与余晚年的火候十分不相称,按余的要求绝对不会满意。到补录现下流行版K337 1/2时,全段绝无这样的打法,中规中矩,火气全无,很可能余氏给白登云提了意见。 这是对录音顺序的另一种推测,进一步发现了两版的差异。不清楚余氏是否会这么要求乐队?从唱片的存世量来分析,K337应该是主版,K337 1/2是比例很少的增量。假设后者真是当时的修正录音,那么唱片公司未免太不尊重他们推崇的“余派硕果”了。 @盐山蝂芹 则质疑对出版顺序的推测,怀疑国乐公司是否会同时发行了两版录音。 我还是以为,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不会这么干。当时的唱片录音,录音母盘并不能直接拿去印制唱片,起码得先制成一版可以压制唱片的铜模,大多还会制作二版、三版。这些都是需要制作成本的,没有道理一上来就花双倍的成本,制作两套不同的模版,发行同一张唱片。动用第二套录音,必定在有市场反馈,有更多利润可期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至于具体原因,具体如何操作的,现在无法知道。应该知道的还有,发行第二版实质上是一种侵权行为。余叔岩国乐灌片的具体细节,大家现在都看到了记载。他是按录音数量拿的报酬,叫“包银”也好,叫“稿酬”也好,反正是一笔结清,不像梅兰芳后来在百代那样拿的版税。版税的话经济上好说,不管你出哪段,我按印数取酬,演员没有经济损失(当然,把演员不认可的版本擅自出版也可以说是另一种侵权);余叔岩在国乐的稿酬约定了是4段4000元,等于1段1000,凭什么出版5段?对唱片公司来说,无利可图,多花成本,还冒上官司风险,何苦来?副本录音必定是在一段时间以后,新片的注意力消散了,公司有增量的需求,正版又出了这样那样的状况,或者是出现了某种失误,才会鱼目混珠,悄然上市。 @朱曾望 国乐唱片版号出"1/2″的不只是《伐东吴》一面,我家的唱片中还有片号K113B程砚秋的《荒山泪》的版号为K57 1/2,还有太平唱片片号为5010B金少山的《白良关 2》的版号为K132 1/2。 这是提示大家注意发掘这几张的另版。 文 | 柴俊为 编辑 | 瑜小胖 作者介绍 柴俊为,上海广播电视台一级导演,《绝版赏析》制片人,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爱老戏,爱唱片,爱八卦,爱吐槽。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2FcuqumbxTXOnC0M-ljHkjbg&urlrefer=cd2f01eecef528485b58d40de6ba0393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