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智波d楠 宇智波d楠
关注数: 59 粉丝数: 332 发帖数: 30,440 关注贴吧数: 55
【滴水藏海】爱心征服 爱心征服 文 / 清风慕竹 汉武帝刘彻将要征伐南越,派人督促地方加快粮草的征集,可常年对匈奴作战,百姓已经没有多少油水可榨了。汉武帝并不着急,只是命人对政绩考核政策做了小小的调整,加大了征粮征税所占的比重。政令一下,地方官员们便陀螺般地忙碌起来。在激烈的政绩竞争中,只有一个人不为所动,甚至甘于落后,他就是左内史倪宽。 左内史,是汉朝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的行政长官。倪宽出身贫寒,从小就跟父母下地种田的经历,让他深知稼穑的艰辛,非常体恤民情。当他得知关中地区虽然土地肥沃,却因常年干旱少雨,百姓生活困苦,就在秦时修建的郑国渠的基础上,倡导修筑了六条渠道,实诚“六辅渠”,改变了郑国渠上有南岸十年九灾的局面,农民深受其益。在税赋的征收上,他采取了许多人性化的办法,征收时会仔细审核每一户老百姓的生活宽裕与窘迫,量力征收,能征多少征多少;对于有困难的,可以暂缓征收。这些做法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可对倪宽来说,却没有一点好处可言。 倪宽的下属善意地提醒他说:“你这样做,对百姓是有好处了,可你的政绩考核不过关,头上的乌纱帽可难保啊!”倪宽淡淡一笑,说:“横征暴敛,杀鸡取卵,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如果为了一己之利而不顾百姓的痛苦,官做得再大又有什么用呢?” 结果可想而知,中央阶段性考核成绩出炉,倪宽毫无悬念地被列为最下等。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考核末等的,应当免职。 或许是在意料之中,听到这个消息,倪宽淡然处之,并没太当回事,甚至做好了卷铺盖回家的准备。不曾料想的是,当地的百姓听说了,比倪宽还要着急。 于是历史上最动人的场景出现了,没有谁动员,也没有组织,关中地区的百姓自发筹集钱米,富裕的多出,贫穷的少出,大户赶牛套车,小户担挑背负,在前往长安的道路上,缴纳粮款的百姓和车辆连绵不绝。不出几天,关中地区不仅所欠租税全数收齐,还大大盈余,考核分数自然也节节上升,最终成绩反倒迅速攀升到了其他郡县之上。 这件事传遍京城,汉武帝沉思良久。他一生征服天下,所信奉的只有武力,现在倪宽告诉他,真正的征服在民心,而爱是唯一的武器。 不久,倪宽因为政绩突出被提拔为御史大夫。 摘自《青年文摘》 2013 年第 1 期
【滴水藏海】1440次不逾矩的男生 1440 次不逾矩的男生 文 / 吴非 虽然不断遭到质疑,但中小学“三好生”制度仍在保留至今,也是有点奇怪的事。比如“身体好”,很难有客观的检测标准,但学校里一些体育教师就靠这个掌控学生,他一票反对,学生就白忙了;而有些体育课上“表现好”的学生,年年“三好”却常弱不禁风、病恹恹的。最没意思的是“品德好”,要求很高却形同虚设。特别是评上“三好生”的次数和“推荐与报送”挂钩之后,弄虚作假的更多了。 说件过去的事,期末学生自行申报“三好生”,一个原先不积极的学生路某也申报了,他在“个人表现与事迹”一栏中只写了一句“在校食堂用餐两年,没有插过一次队”。小组讨论时,有同学嘀咕了一句:“就凭这个也能申报?”那时学校已有种不太好的风气,即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他方面表现差一些不要紧,诸如“在食堂就餐偶尔插队”,也不会有人当回事。我在食堂值班,也曾见过学生插队,批评教育时,常有学生满不在乎,因为“团委学生会干部也插队。” 班会讨论时,小路一言不发,神色平静,他好读书,常有自己的想法。在申报表上只写这么一句,就是一种表态。我想他未必看重这个“三好生”,他不过是想检验同学们的看法而已。 我说,我们还是来算一算吧:每周六天上学,他住校,除去假期,他在学校用餐一共是 1440 次;两年时间,在每天都看到其他人“随便”的情况下,小路的一件事重复做了 1440 次,每一次都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大家说说看,容易吗?这件事他都做到了,还有什么做不到的?我说,相信学生们有爱心,但我想,一个青年,如果仅仅早一点吃上饭,买到好菜,便公然拿着饭盆站到女生前面去了,站到低年级的小同学前面去了,这样的人今后走向社会,你能指望他奉公守法,你能指望他会“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人,会在最艰难的时刻把最后一口水留给垂死的战友,把最后一块饼干留给饥饿的儿童?我有些怀疑。 投票时,全班举起了手。 时候有个同学尴尬地说,以前我们偶尔插个队,看到小路端着饭盆站在后面,觉得他有些“呆”,其实是我们有点猥琐了。 青年要“有所为”,这个意思不需要多说;难在也要能“有所不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是谓慎独。今之社会风气不好,也就在于诱惑过多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在 1440 次的行为中做到“如一”。 摘自《青年文摘》 2012 年第 23 期
【滴水藏海】一只五百钱 一只五百钱 文 / 蒋晓飞 五代时期,有一位青年才俊,考取了官职后去见自己的老师冯道。冯道虽是当朝宰相,但为人敦厚谦逊,他衣着整齐的很郑重的出来见这位学生。 师徒二人一番寒暄之后,冯道突然指着学生脚上的新鞋子问:“你这双鞋多少钱买来的?”学生看到老师脚上穿的鞋子碰巧同自己刚刚买的新鞋子一样,便答道:“也要一千钱吧。”风道摇了摇头说:“五百。”学生一听,连呼上当:“糟糕,我上当了!现在的商人好没信用,好可恶!”冯道把腿一换,,另一只脚又抬上来,说:“这一只也五百。”学生一听,情绪立即平静下来:“原来两双鞋都是一样的价钱,讲信誉的商人还是有的啊!”冯道却冷冷说道:“你看,顷刻间你的情绪和态度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样怎么去当官、做事?” 学生低下头沉默不语。冯道接着说:“你的确有学问,也怀抱济国之志,但性情那么急躁,没有定力,没有耐心,这样你将来何以处事啊?天下事,不要那么急,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尽力弄清楚来龙去脉、方方面面,才能避免一些误会……”学生深有所悟。 仔细想想,生活中的许多怨气、误会和争斗,都是因为我们缺少耐心和冷静。等到我们把事情弄清楚的时候,才明白都是冲动惹的祸,但损失已经难以弥补了。所以,在任何时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仅是一种必须的能力,更是一种起码的修养。 摘自《青年文摘》 2012 年第 23 期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