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Jack 杰克Jack
年纪大了,不玩贴吧
关注数: 18 粉丝数: 237 发帖数: 37,363 关注贴吧数: 12
由今年高考江西省作文话题想到的 江西省 学生有三怕 在中学时代学生对奥数、英文、周树人有三怕,请你对此阐述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议论文。 以上是江西省语文高考的作文题目,对此我稍微产生了一点联想。别的不多说,就说说对于周树人的怕——但印象中我自己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整个同学群体的都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怕的,相反崇尚者还是大有人在的。究其原因,大概YY如下: 首先,我大概把人类分为两种:思想简单的和思想复杂的。当然我不是贬低前者,因为思想简单的人大多是乐天和无忧的,他们的心境也很单纯。而后者,说明白点就是经常有想法的人,通常也表现为喜欢阅读思想鲜明的书籍。接下来,我不再谈思想简单的那部分人,只说说思想复杂的。 这类人或许是天生爱思考人生和社会,也可能是受身边的老师或亲友的影响。大多发展到中学生的年纪,尤其是中二的年龄,已经有了自己略为成形的一套想法。哦对了,一般中二的时候也是一个人的叛逆期。这时候或许会有强烈的个性,遇到与自己想法相悖的思想,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好在鲁迅的思想基本上不会与中学生的想法相悖,因为他的真实思想远远高于中学生的自主思想【所谓自主思想就是自己所能理解的社会和人生,而非受任何人影响】,于是又产生了这一现象: 教科书拿出了鲁迅先生原本并不侧重于表达思想的文章,如野草,如朝花夕拾,强加了一些他在其它文章中会体现出来的思想【如坟,如各种杂文】。所以就出现了教科书上经常能看到的一个词曰“讽刺”。好罢,对于高中课本里录入的《呐喊》文集中的文章,用这个词或许勉强说得过去,但是野草和朝花夕拾这种思想相对单纯,更侧重于情感的文集,频频用“讽刺”一次来描述,是不是太勉强了点?顺便考试阅读题只要是鲁迅的文章写上这个词踩分点就拿到了,这个现象也略无语。鲁迅先生的文章在教学中落到这个地步,我只能说还是尽早退出教科书罢。谁都不希望自己的文章被一次又一次地曲解并宣传,而真实的情感却被渐渐模糊。 回到刚才说到的中二和叛逆问题上。同样,当一个人在这个年龄,在鲁迅的文章上如果找到了共鸣,那自然会很轻易地崇尚起来。我想我和一部分同学大概就属于这部分人。当然那时我也是个只会读教科书原文的人,注意是教科书原文,不是解析书。记得最早感动我的是《风筝》和《故乡》,当年我的思想也没什么高度,感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文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以及那种因为是回忆所带来的淡淡的对于时间的冲击感。当然解析书上的什么讽刺不讽刺的我没仔细看。 说了这么多,大概也能总结出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干嘛非要人家懂。我只能说感谢教科书让我最早知道了鲁迅这个人,当然我也相信教科书不是唯一的途径。后辈们失去这个途径也有其它的方法能认识到他。那么就让愿意认识鲁迅先生的孩子们选择认识,不愿意认识的人,与其强求他们引来骂声和曲解,不如放任自由。只是我觉得后者真的会占多少比例呢?每个孩子天生都那样勇敢,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迫于沉默,到了鲁迅那个年龄还敢说出来的,几十年也没有几个人罢。那么我认为,那些不愿意认识他的孩子,到头来只不过是不敢认识他罢了。当然不能排除还有一部分人确实志不同而道不合。 随手写的,可能逻辑有点混乱,看到的人见笑了(心照不宣)
【笑与泪】临江仙 在这边也发一次罢~修改版的~ 闲看落花惊碧水,可怜有意无情。击流岩穴碎泠泠。小亭犹伫倚,便尽暮山青。 三弄玉笛独唱晚,声声散落天明。非烟非雾伴疏星。晓来归万物,谁念肃风清。 因为我不解释的话似乎没人能理解,这里我还是大体解释一下罢…… 上阕虽然没明说但应该也能看出来写景同时写了点人,那个人倚在一个小亭子里,时间是傍晚,眼前有一条小溪,溪水打在岩穴发出碎裂的泠泠声,溪畔有落花掉到水面上,【有意无情】是人的主观添加,就是这个人有点小文艺【不对。个人觉得上阕可以体现那个人其实是怀着点嘲笑的心情在看落花流水,感情重心在【闲】上,就是信手、随便的感觉。而【可怜】同时有【可笑】的意思在里面。而宏观看整个暮山的时候心情才是比较辽阔的,【便尽】可以理解为【放眼望去】的意思罢…… 下阕时间进入到夜晚,依然是这个人反复吹奏笛子。这里的天明指的是天之光辉,在这里是月亮和星星的光芒。【非烟非雾】依然是形容曲声,完整的句子大概是【似烟还似非烟,似雾还似非雾】,总之曲子彻夜伴随疏星~最后两句比较难理解,就是说天亮了万物依旧过着崭新的一天,谁也不知道夜里曾有肃风徐过【可见那个人已经离去了】。犹高风。明·陶宗仪《辍耕录·丘真人》:“怀古君子之肃风,抱真上人之雅操。”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