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聚散 开合聚散
小学5年级开始学形意拳,1980年转学太极拳,1981年开始拜王壮弘老师学习太极拳与推手。
关注数: 69 粉丝数: 132 发帖数: 2,799 关注贴吧数: 13
太极拳与用力 参悟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显费力胜”,这是理论的要求,我们往往会想不明白或者参不透。是啊,常人都习惯用力,我们的肢体运动都离不开力,没有力人就只能躺下了,甚至动弹不得,我们不用力还能推手?还能打拳?疑问诸多。 太极拳为什么要求用意不用力? 首先我们要确定不用力的定义。不用力并非是没有力,而是不用。不用力并非指我们站立、奔走、抬手、抬脚等肢体运动依靠的基本的“自然力”(暂且用此名),而是指打拳、推手、搭手时超出基本自然力的多余的力。多余的力一点都不能用,你的肌肉也就不会紧张了。 王宗岳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显费力胜。显费力胜-------显然不是靠力量战胜的。也就是我们练拳参悟不要从什么拙力、小力、巧力、大凡从力量的角度去思考,那样必然跑不出“大力打小力,手快打手慢”尔。 如果我们能坚信练太极拳应从不用力的角度去思考,那就自然会从“其他”的方面去思考了。那样我们学者就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对太极拳的“知识”有了思考参悟的方向。只有去除了“用力”,从不用力的角度去参悟太极拳,才可能有所得。当你明白了,做到阴阳相济了,懂劲了,会用了,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太极拳是可以用肌肉力的!!!此时用力,是无根之力,无我之力,不从我出发,缘起性空(没有反作用。一般人都不会相信)。对方会觉得莫名其妙,没有来力方向,对手会下意识的不受大脑支配的“投降”。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皆由此而及也-----。
太极拳的传承 许多人都在质疑“太极拳能打吗?”自己到底练的是什么?是的,老师教学生都说自己的是正宗的太极拳,没有老师会说我的是假太极,因为他自己也许自以为是(否则也不会去练),并非以假乱真。可是对学生来说又如何能辨别太极拳的真假?难!学拳难,识拳更难。   因为太极拳除了与众武术不同其独特的内功心法原则“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用意不用力”为唯一的界定准则外,其他的方面均无法设定标准,因此也就无法复制。所以才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   有人说:拳架可以定标准,诸如体位高低、手势高低尺度,前后距离等等,那样的太极拳与体操也就差不多少了。   太极拳内功心法是一种感觉,是在人五官(包括了五官)以外的另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会因各人的感受不同而不尽相同,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来描述。所以太极拳教学往往只能打比喻来加以说明。   比如:一个“辣”字,试想一下,你能准确用语言描述出感觉吗?每个人对辣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可能一样。我们看颜色,黄色,红色,大致有方向,但要准确界定你我的认同,还要依靠色标来帮忙,才能做出判断,色标就是标准。我们说有了色标比较就能作相对准确的判断。吃辣的,用什么来定标准比较?用数量?一个辣椒还是五个辣椒?五个辣椒对喜欢(能)吃辣椒的来说,可能感觉还是不够辣?可是一个辣椒对不能吃辣的人来说,也许会感觉辣的受不了。人感受是不一样的,包括对色、香、味,别人不会准确知道我感受的色香味是什么程度?什么感受?同样,对于力量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强壮者与体弱者对力的感受肯定不同。   由此可见,太极拳难学,难教,难传承。   陈鑫太极拳拳著中好像有这么一说,太极拳老师找好学生难,学生性格不能太刚不能太柔,不能太聪明也不能太愚笨。太刚者往往练拳会偏硬偏顶,太柔者又会偏弱偏丢;聪明者往往不肯下苦功,愚笨者一味傻练不动脑没法开悟。是啊,现代人还得加上诸条如:生活压力、各种诱惑等等。一心能放在拳上的人知多少?
转载:关于用力的问题 练太极拳要不要用力?这是每个练拳人都必须自思、自问、自答,谁都绕不开的问题。虽然回答各有说词,但归纳起来不外两种声音:一种说“要用力”,一种说“不用力”。如果是涉拳不深的人随便说说也就罢了,令人难解的是,对太极拳深入研练几十年,在全国有影响的一些专家们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这令广大练习者无所是从。对这个长期如乱麻一团的问题,本人最近才理出了一些头绪,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现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请给予指正。 一、“用力”的“用”字的两种不同解读 第一种解读:“用”是需要、使用、运用的意思。行拳用力,就像绘画用颜料,饿了用饭、喝水用杯、写字用笔用纸一样的用法。凡是运动,都是力的推动,太极拳运动也不可能例外。虽说用重量不用力量,但还是要从重量中释放出力量;虽说用地心引力不用自身体力,但地心引力也是力呀!总之,练拳是需要力的推动的,无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如果这样解释练拳“用力”,我看没人反对。可惜的是,常人对“用力”一词的理解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他们说:“用力”时不可能联想到用自身重量和地心引力之类的概念。练拳实践也证明,一说用力就是用体力,用筋骨之力,就一身紧张。所以,主张练拳不用力者不问用什么力,一听到“用力”二字就警惕,就拒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种解读:“用”是加强,加多、加大的意思,就像“用功”指多努力,“用功夫”指多花时间、多费精力,“用劲”指再加一把劲似的。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用力就是“用力气,使劲”,例如“用力喊叫,用力把门推了一下”。暗指原来用的力气、使的劲不够,需要加大力气,多使一把劲。所举之例也是说,小声叫不行,必须加大声音使劲喊叫;轻推门不行,必须加大力量推一下。这也是常人对“用力”的理解。按照这样的理解“用”力练拳,就必须绷紧胸腹、鼓动筋肌。这就与太极拳重内轻外、重意轻力,重在自我修养和以柔克刚的特点相违背了。我看不只主张练拳不用力者反对,即使主张练拳要用力的朋友也未必完全同意。 二、肢体运行的三种动力 第一种是无加力意识的人体力。即不能用“用力”一词形容的人力,包括: 1、呼吸鼓荡力。呼吸本是不随意肌收放推动的,但因呼吸会牵动两肋、胸背、肩胛、横膈、腰腹及身体重心,与随意肌有一定的互动关系,所以应把呼吸作为肢体运动的一种动力来研究。 2、静态支撑力。如站着、坐着、蹲着等保持一定姿势所需的支撑力。 3、轻松运动力。如端杯喝水、使筷吃饭、饭后散步等轻松自然或悠闲自在的运行动力。 第二种是有加力意识的人体力。是应以“用力”一词形容的力,是对“用力”词中的“用”字作为第二种解读所“用”的力。这种力有三个特点:一是简单,几乎不需学,人人都会,甚至连动物都会;二是依靠增加心力合体力消耗而增加力度,比较笨拙;三是因体内各部分相互牵扯而内部自耗大,所以功效低。主张练拳不用力者反对练拳使用这种力。 第三种是无体力、自然力。主要是指人体像山体泥石流滑坡、水流冲击、物体坠落等运动现象的推动力,就是自身重量所释放出来的力。重量是重力的量化,重力就是地心引力。用重量,用重力,用地心引力都行,都是一个意思。这样说可能不太科学,但因为有因果关系,也算是约定俗成吧。除自身重量这个最方便、最经济、最主要的行拳动力之外,自然力还包括惯性力、反作用力、杠杆力等一些辅助性、传导性的力。 综上所述,因为“用力”中的“用”字常被作第二种解读,“力”字常被认为就是第二种力,如果说练太极拳“要用力”,就混淆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界限,会将练太极拳者导入旁门,所以,练太极拳还是说“不用力”好,说“用意不用力”、“用重量不用力量”好,这样表达是非分明,一看就懂,能保持太极拳的纯正性。 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一种是主张练拳要用力者的现代思维方式。他们首先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认为,凡是运动都是力的推动,太极拳是运动,当然也是力的推动,是力的推动就要用力,不用力就没有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这种说法的错误有二:一是把“是力的推动”等同于“要用力”;二是把主观上不用力等同于客观上没有力。他们不知道还有不用力的力——地心引力。其次,他们从物理学定量分析的角度说,假如有一个合适的测力仪测量,每个微小的动作都是可以测出力学数据来的。再次,他们从生理解剖的角度说,人体每个动作都可以分析出是哪些肌肉收缩牵拉什么骨骼生出来的力。所以他们理直气壮地批评主张练拳不用力者说,明明用了力,又说没用力,不承认事实,不尊重科学。批评者无视主观用力与客观有力的区别,不顾肌体力与自然力的不同,简单地认为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只要动了就是用了力。这不是太极拳应有的思维方式,倒像西方直指目标的思维方式。 第二种是主张练拳不用力者的传统思维方式。他们置身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站在阴阳哲理的高度,用辩证的、逆反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就不会得出“有就是有,无就是无”那么绝对的结论。所以,他们反对“只有用力才能有力,只有用力才能练力”的说法。主张“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认为主观故意用出来的肌体之力,不但不是太极拳所需之力,而且还会堵塞太极之力的通道,一辈子也练不出真正的太极劲来。此乃“有就是无”的道理。相反,真正的“武学内劲从虚无中来”(孙禄堂语),“用意不用力,……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杨澄甫语)。此乃“无就是有”的道理。他们还从太极拳的特点出发认为,太极拳重内轻外、重意轻力、重在以柔克刚的特点,包含了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重视自我修养的品格,以及“上善若水”、中正和谐的处世之道,是一种有很深文化渊源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不容改变,而“用意不用力”的练法,正是维护太极拳天姿国色特点所必须的手段。这是定性分析的思维方式。再从练拳的心理过程分析,他们认为:我练拳一无用力的心理动机,二无用力的心理体验,凭什么说我用了力!如果非要从力学的角度去分析,那就连端杯喝水、使筷吃饭、站着观景、眼皮眨动都是力的推动,那就要说用力喝水、用力吃饭、用力观景、甩力眨眼了。这岂不荒唐? 我们是讨论具有祖国传统文化名片作用的太极拳,只能按照我国民大众的认识习惯去解释“用力”一词,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去“用意不用力”地研练。而不能用现代思维否定传统思维,不能用科学理念批评哲学思辨,不能把其他武术的练法搬到太极拳中来。如果像西医批评中医不科学那样,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批评传统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批评者自己就用错了定律,就先不科学了。要明白“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区别于外家拳的重要标志之一。丢了“用意不用力”,就是丢了太极拳的特色。
一点体会 太极拳并非文字游戏,在太极拳实际的运动中必须与词义体现一致,才能被信服。水平境界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解释。比如:拳谱云“有前必有后”这一句话在教拳的过程中经常被提到,但练拳水平由于在不同层面,解释就会不一样。我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在实践中解释说:有前必有后是一手向前,另一手则向后;还有的说:手向前方,背部向后方撑开对拔等等。这些解释仅能从不同层面(很低的)来予以肯定,也许对一些初学者管用。如果,用太极拳之道来解释,那就理解错了,甚至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之嫌。同样我们都在讲虚实,也有人理解为:站实的那腿脚为实,没有支撑的那腿脚为虚,此话也对也不对,理解层次不同----。 我自己理解:“实”为身体,看得见摸得着,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虚”字,看不见摸不着,说他是空,是没有?精神、意识都看不见,却是存在的,就像经络一样,虽然看不到确是有的。精气神,意念,这些用词都是指这些被人感觉的“东西”,只可意会的“东西”,有点不容易表述,不容易明白的“东西”,它就是我们练太极拳要寻找的“东西”。 这是一种感觉,我觉得应称之为“虚”,也可称为“阴”。当我们把“实体”放下了,运动中不用力量去支撑了,这个实体就会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变得”很沉重,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用心感觉那地球给的“反作用力”这个“反弹”是虚的,这时的实体必须仍然受着地球引力的作用,然而“反弹”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实体支撑,没有半点肌肉骨骼支撑作用,与对手打手接触点双方都应没有压力的感觉。此时我们的实体借此“虚”来运,在“虚势”上运行,有轨道,不可使上半点力。这种“虚”的运动用我们的意念,精气神来领起,是虚领之,运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舍己从人,偏沉则随,放大缩小随敌而运,“虚”运在实体之前,实体借势而流动,虚不离实,实借虚势--。圆转的东西,活似车轮,意念的东西,变化瞬间。我们要明白,太极拳是个圆,这个圆在意念可大可小,不受形体的约束。所以,我们要首先注意分离辨别意念与身体的两个方面,逐步把身体之实与意念之虚分别用之,先辨别分开才能逐步掌控运用,逐步做到相济----。
换思维 我觉得太极拳试着用数学、物理学等原理也许能说个明白,但是太极拳终究是太极拳,如果能像数学、物理学那样方便说得明白,那么太极拳也就不难了。太极拳难就难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们说的许多比喻,好像说的对,但是用的时候为什么往往就不灵?因为仅是比喻而已,就看你对拳理的理解了,理解对了在实践中去运用,加深与修正理解,逐步就管用了;理解错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如果真的明白了,也就应该能用,否则,只是在文字上“明白”是没用的。 练太极拳要有想象力,要学会举一反三,在前进中不断否定自己,寻找更为符合理论的方法去实践,更注重在实际中的运用,换思维很重要。 我打个比方:练太极拳好比进一栋楼房,学者首先要找到楼房,在外观看,然后走进楼房底层学拳。楼房没有楼梯,天花板上有一个洞口是进入二层的唯一通道。学者,必须在楼下打造桌椅或台阶(练功夫),自己打造座椅把它作为登上楼层的台阶。当你打造一张桌子,你站在上面,高者(身体素质好的)也许能探个头看看上层是啥样?有的人看了觉得上面没啥,也不就是在打造桌子,我就在下面打造吧,于是下来了,在下面拼命打造,永远停留在“术”的层面。也有的学者下来以后再打造几张桌子,把它垫起来,人就爬了上去,进入了第二层面。那位在下面拼命打造的学者,也许有一天开悟或者遇见并且信服明师指点,他随手把几张桌子垫起来,就爬上了第二层。这桌子就是基础,没有桌子,学者爬不上去。如果站着研究半天打造桌子的方法,或者左看右看看着天花板的洞,而不去打造桌子,此人也永远上不去。 打造的方法各有不同,智者或许能不走冤枉路,愚者也许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仍在楼下徘徊。这两者之间差异很大。当然前提是能遇明师,是明师指点你上楼的途径,因为此楼与平时的楼房不一样,没楼梯,你得打造座椅,如果你停留在常人的思维,认为楼房咋会没楼梯?没楼梯怎么上楼?到处寻找楼梯,那也就上不了第二层,这就是换思维。 换思维先要相信,自己要相信尊敬太极之道,换思维,不遇明师也难。
习拳体会 练太极拳分许多步骤,其中先要分出三个步骤:1、舍力2、卸力3、借力。其一何为舍力?也就是我们说的把身体重量松下去,就是放下,放下全身的重量,把“心”也放下,松掉全部肌肉的支撑,做到没有自我。做的时候,从头部开始,头颈、肩背、双手、腰胯、大腿、膝盖、小腿、脚髁、内脏,层层松,层层放下,不断检查哪里还不够?还有支撑?哪怕是下意识的一点。全身仅剩下一点点唯一的靠骨头架挂着的身躯的感觉。这个时候开始感觉其他的“力”空气的阻力很大,手都太不起来。别人加力,哪怕是一根羽毛之重量都能感觉到。松多少重量给予地球,地球就会返回多少“斥力”给你,这个“斥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弹,能量。这个“斥力”犹如顶劲,我们要感觉它,用“虚”来领它,把它慢慢领起。注意这个领起是用意不用力的,即在头顶又不在头顶。在每个动作上都是“虚”领“顶劲”。顶劲也就是“斥力”,地球给予的反作用力,排斥力,离心力,反弹力。用虚来引领,来调节,来控制。松透了,感受到地球给予的“浮力”身手在“浮力”上虚的领起,飘飘然然。然后开始第二步,卸力。也就是把力卸掉,把所有的力包括空气阻力、来力、重力都卸掉,卸给地球,同时再转换成“斥力”反弹力、浮力。也就是用转的方式(活似车轮)来卸力,将力卸入地下。第三步借力,借地球的引力转换来的浮力,借对手的来力、重力。推手相触,不断舍己之力,缷各种阻力,借引力、来力、重力合之转换并用,奇妙无穷。这里的观念一定要转变,要明白太极的运动方式,要相信太极拳不用力可能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