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聚散
开合聚散
小学5年级开始学形意拳,1980年转学太极拳,1981年开始拜王壮弘老师学习太极拳与推手。
关注数: 69
粉丝数: 132
发帖数: 2,799
关注贴吧数: 13
大家好! 大家好!
好久没来了,大家好!
关于太极拳吧吧主的设立我的一点想法 太极拳吧是一个平台,是提供爱好者交流学习的平台,因此,首先要制定吧主职责。吧主主要任务是服务平台,管理秩序,引导大家讨论、研究、甚至争论。对恶语伤人,辱骂,门派攻击等贴应给予制裁。吧主不可以在讨论或争议中表态,不做裁判员。吧内建议建立“专业讨论委员会”有些有意义的好贴须通过委员会讨论确定后给予置顶。个人一点想法而已。
武术万维网被关闭了? 如题?有知道的吗?
王宗岳=老秀才? 真武功的老年人谈文章,一窍不通。 老秀才谈武功,神奇活灵。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快欺慢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mào] 耋[dié]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红字里面的话既是老秀才谈武功神奇活灵的 误导之语。又是对太极拳理解之文化升华的真实层面 以上是敦煌孤狼1发的贴。试问打太极拳的人反对王宗岳拳论?这算不算误导?!请吧主裁定!
太极拳是没有发劲的 为什么如此说? 因为一个发字一定是由内而外,由我而发,由主观而动,有起点,也就有终点。而太极拳要求生生不息,没有起点与终点,凭空而起,缘起性空,没内外之分……故没有发劲。
太极拳与用力 参悟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显费力胜”,这是理论的要求,我们往往会想不明白或者参不透。是啊,常人都习惯用力,我们的肢体运动都离不开力,没有力人就只能躺下了,甚至动弹不得,我们不用力还能推手?还能打拳?疑问诸多。 太极拳为什么要求用意不用力? 首先我们要确定不用力的定义。不用力并非是没有力,而是不用。不用力并非指我们站立、奔走、抬手、抬脚等肢体运动依靠的基本的“自然力”(暂且用此名),而是指打拳、推手、搭手时超出基本自然力的多余的力。多余的力一点都不能用,你的肌肉也就不会紧张了。 王宗岳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显费力胜。显费力胜-------显然不是靠力量战胜的。也就是我们练拳参悟不要从什么拙力、小力、巧力、大凡从力量的角度去思考,那样必然跑不出“大力打小力,手快打手慢”尔。 如果我们能坚信练太极拳应从不用力的角度去思考,那就自然会从“其他”的方面去思考了。那样我们学者就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对太极拳的“知识”有了思考参悟的方向。只有去除了“用力”,从不用力的角度去参悟太极拳,才可能有所得。当你明白了,做到阴阳相济了,懂劲了,会用了,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太极拳是可以用肌肉力的!!!此时用力,是无根之力,无我之力,不从我出发,缘起性空(没有反作用。一般人都不会相信)。对方会觉得莫名其妙,没有来力方向,对手会下意识的不受大脑支配的“投降”。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皆由此而及也-----。
如何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如题?讨论一下?
太极拳为什么不求快慢? 为什么太极拳不求快?快慢是指速度(时间)长短,求快慢必有距离(空间),有距离所以求速度快慢,快者领先胜出。 太极拳讲究放松,讲究意念,通过放松意念把空间都占有了,弥漫了,自己的中心没有了,与对手之间融为“一体了”,距离也就没了。没有距离还要求快吗?
太极拳的传承 许多人都在质疑“太极拳能打吗?”自己到底练的是什么?是的,老师教学生都说自己的是正宗的太极拳,没有老师会说我的是假太极,因为他自己也许自以为是(否则也不会去练),并非以假乱真。可是对学生来说又如何能辨别太极拳的真假?难!学拳难,识拳更难。 因为太极拳除了与众武术不同其独特的内功心法原则“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用意不用力”为唯一的界定准则外,其他的方面均无法设定标准,因此也就无法复制。所以才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 有人说:拳架可以定标准,诸如体位高低、手势高低尺度,前后距离等等,那样的太极拳与体操也就差不多少了。 太极拳内功心法是一种感觉,是在人五官(包括了五官)以外的另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会因各人的感受不同而不尽相同,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来描述。所以太极拳教学往往只能打比喻来加以说明。 比如:一个“辣”字,试想一下,你能准确用语言描述出感觉吗?每个人对辣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可能一样。我们看颜色,黄色,红色,大致有方向,但要准确界定你我的认同,还要依靠色标来帮忙,才能做出判断,色标就是标准。我们说有了色标比较就能作相对准确的判断。吃辣的,用什么来定标准比较?用数量?一个辣椒还是五个辣椒?五个辣椒对喜欢(能)吃辣椒的来说,可能感觉还是不够辣?可是一个辣椒对不能吃辣的人来说,也许会感觉辣的受不了。人感受是不一样的,包括对色、香、味,别人不会准确知道我感受的色香味是什么程度?什么感受?同样,对于力量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强壮者与体弱者对力的感受肯定不同。 由此可见,太极拳难学,难教,难传承。 陈鑫太极拳拳著中好像有这么一说,太极拳老师找好学生难,学生性格不能太刚不能太柔,不能太聪明也不能太愚笨。太刚者往往练拳会偏硬偏顶,太柔者又会偏弱偏丢;聪明者往往不肯下苦功,愚笨者一味傻练不动脑没法开悟。是啊,现代人还得加上诸条如:生活压力、各种诱惑等等。一心能放在拳上的人知多少?
武术万维网又可以登陆了
武术万维网站被关闭? 武术万维网一直就上不去了。我在里面写了许多太极拳的日志也就没了?白辛苦了。
武术万维网为什么上不去了? 如题?有知道的吗?
武术万维网怎么啦?灭啦?
0000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ODA0MzQ1ODc2.html&urlrefer=5320b7db2b52c610bdbc1c437d157f16
挺有意思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E4ODI0NDMy.html&urlrefer=ede1039a9528c310fe609b681ba2745a
真的还是假的?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zgzMDQ4MTcy.html&urlrefer=701af1fde2daf9ad249df6651294c85d 密码:000000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gzMDQ4MTcy.html 密码:000000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zgzMDQ4MTcy.html&urlrefer=701af1fde2daf9ad249df6651294c85d 密码:000000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zgzMDQ4MTcy.html&urlrefer=701af1fde2daf9ad249df6651294c85d 密码:000000
自言自语 学太极拳难,教太极拳也难。老师想教一个好徒弟,难难难!为什么?记得陈鑫太极拳书中说:学生性格要不刚不柔,刚了练习出来会偏硬(顶),柔了会偏软(丢)。学生还要遇到好的老师。想想是啊,机遇缘分难得。现在的社会,人们还有更多的欲望,生存、金钱、娱乐、上网---呵呵,又有多少时间能花在一个“拳”上?有一个“一万小时的理论”,说做一件事只要执着地花一万小时去研究探索,必有成效。计算一下,我们每天练拳能花多少时间?如果一小时?一年才365小时,27年方达到一万小时。更何况太极拳与别的拳还不一样,有着它独有的理念,与众不同,必须理解这独有的理念,并执着地按照“理念”去练习,不断客服以往错误的方法,才会有所收获。不理解,练错了,即使练27年也还是白练。王宗岳拳谱云“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作,率皆被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尔”试问,我们明白了吗?(悟啊)我们每天能花多少时间用于这个与众不同独有的理念上?(改啊!)悟出太极理念,不断记忆储存在身体反映(心灵)。
没人?
看看这“体会”有用吗? 练太极拳第一要把思想搞明白,从自身到对手,从内部到空间,想个明白,最起码能自圆其说,要有想象力。第二就是练习,练习分为两种,其一、形体的练习。打拳视有人。也就是打拳时自己假假想有人在前面不同角度挡着(可以叫人用手挡着),我如何才能“不用力”平平稳稳、轻轻松松走下去。拳理想对了想通了,拳必然也能够打下去,拳理不对、不通,拳肯定受阻。其二、推手的时候要视无人,也就是在接触人的时候视为无人一般。把眼睛看到的“相”视为非相。实相非相,同时触觉接触时也要同样做出相同理念的反应,也就是用练拳时的符合太极拳拳理的“方法”去完成推手。简而言之:习拳就是在练思想,最重要靠的是一个“悟”字,练视觉、触觉,靠的是悟出的理念且坚持不懈的走下去,不断地更新完善进步,直至“自身能自然而然做出合乎拳理的反应,达到“用之不必费心机的境界”,太极拳才能算成了。供参考!
对后发制人的体会。写于2010年 我认为太极拳强调的后发制人与一般人理解的后发先至本质不同,境界不同。一般的理解“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至”,大凡指的是(简而言之)感觉到对方的缺点或者弱点抢先到达而制人。但是太极拳不同,简单地描述太极拳是个圆,动之则分出阴阳,阴阳在太极拳的轨迹里运动,一面(不管哪一面)必定是对手来力(或意念或劲)自己舍己从人(被动)顺从对方转动,从而达到“引进落空”,通过转换,把来力(聚合)泄入地下离心反转而上(消散)转给了对方自己。当然,首要学会用地球引力,用重量等等。太极拳的运动一切都是应对方而起(因),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对方的一羽动力、重力(包括意念)均被我所用,通过转换而达到制人(果),这也就必然成为了后发制人。太极拳并非不能主动进攻,即使主动进攻也是在接触对方(包括意念)的一瞬间,舍己从人(被动)而分出阴阳转换,达到后发先至后发制人。不用躲闪,不用抢先----。要会用“地球引力”----。
为什么后发制人---一点体会。 我认为太极拳强调的后发制人与一般人理解的后发先至本质不同,境界不同。一般的理解“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至”,大凡指的是(简而言之)感觉到对方的缺点或者弱点抢先到达而制人。但是太极拳不同,简单地描述太极拳是个圆,动之则分出阴阳,阴阳在太极拳的轨迹里运动,一面(不管哪一面)必定是对手来力(或意念或劲)自己舍己从人(被动)顺从对方转动,从而达到“引进落空”,通过转换,把来力(聚合)泄入地下离心反转而上(消散)转给了对方自己。当然,首要学会用地球引力,用重量等等。太极拳的运动一切都是应对方而起(因),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对方的一羽动力、重力(包括意念)均被我所用,通过转换而达到制人(果),这也就必然成为了后发制人。太极拳并非不能主动进攻,即使主动进攻也是在接触对方(包括意念)的一瞬间,舍己从人(被动)而分出阴阳转换,达到后发先至后发制人。不用躲闪,不用抢先----。要会用“地球引力”----。
武术万维网 被屏蔽了。为啥?
? 太极拳吧楼主为什么被封了?
松的体会 太极拳讲究松、空、还有“无相”之说。松,如何才算松?各人解释不同,理解不同,感受不同,体会也不同。我体会简单地讲,松就是平均四面八方散开,像糖放在水里融化了似的。糖融化了,就是散开了,也就看不见了。此时的糖就体现了:松、空、无相。用这种感觉打拳,保持这感觉打拳,用这感觉推手,保持这感觉推手。但要注意寻找地心引力,是引力在呼唤你前进后退转动流动。松了就会上浮,下沉是引力在作用,所以要寻找引力。千万不要人为下沉,人为下沉那就不是沉,而是压。压了就不可能松
究竟如何才算“用意不用力”?
看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DkwNDY2OA%3D%3D.html&urlrefer=5c3446b86bf6873f7ee66772a27ef21c
别进来。小问题。 开合聚散 山西太原有太极拳推手的地方吗?中秋节会去几天,想去交流一下。
转载:关于用力的问题 练太极拳要不要用力?这是每个练拳人都必须自思、自问、自答,谁都绕不开的问题。虽然回答各有说词,但归纳起来不外两种声音:一种说“要用力”,一种说“不用力”。如果是涉拳不深的人随便说说也就罢了,令人难解的是,对太极拳深入研练几十年,在全国有影响的一些专家们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这令广大练习者无所是从。对这个长期如乱麻一团的问题,本人最近才理出了一些头绪,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现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请给予指正。 一、“用力”的“用”字的两种不同解读 第一种解读:“用”是需要、使用、运用的意思。行拳用力,就像绘画用颜料,饿了用饭、喝水用杯、写字用笔用纸一样的用法。凡是运动,都是力的推动,太极拳运动也不可能例外。虽说用重量不用力量,但还是要从重量中释放出力量;虽说用地心引力不用自身体力,但地心引力也是力呀!总之,练拳是需要力的推动的,无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如果这样解释练拳“用力”,我看没人反对。可惜的是,常人对“用力”一词的理解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他们说:“用力”时不可能联想到用自身重量和地心引力之类的概念。练拳实践也证明,一说用力就是用体力,用筋骨之力,就一身紧张。所以,主张练拳不用力者不问用什么力,一听到“用力”二字就警惕,就拒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种解读:“用”是加强,加多、加大的意思,就像“用功”指多努力,“用功夫”指多花时间、多费精力,“用劲”指再加一把劲似的。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用力就是“用力气,使劲”,例如“用力喊叫,用力把门推了一下”。暗指原来用的力气、使的劲不够,需要加大力气,多使一把劲。所举之例也是说,小声叫不行,必须加大声音使劲喊叫;轻推门不行,必须加大力量推一下。这也是常人对“用力”的理解。按照这样的理解“用”力练拳,就必须绷紧胸腹、鼓动筋肌。这就与太极拳重内轻外、重意轻力,重在自我修养和以柔克刚的特点相违背了。我看不只主张练拳不用力者反对,即使主张练拳要用力的朋友也未必完全同意。 二、肢体运行的三种动力 第一种是无加力意识的人体力。即不能用“用力”一词形容的人力,包括: 1、呼吸鼓荡力。呼吸本是不随意肌收放推动的,但因呼吸会牵动两肋、胸背、肩胛、横膈、腰腹及身体重心,与随意肌有一定的互动关系,所以应把呼吸作为肢体运动的一种动力来研究。 2、静态支撑力。如站着、坐着、蹲着等保持一定姿势所需的支撑力。 3、轻松运动力。如端杯喝水、使筷吃饭、饭后散步等轻松自然或悠闲自在的运行动力。 第二种是有加力意识的人体力。是应以“用力”一词形容的力,是对“用力”词中的“用”字作为第二种解读所“用”的力。这种力有三个特点:一是简单,几乎不需学,人人都会,甚至连动物都会;二是依靠增加心力合体力消耗而增加力度,比较笨拙;三是因体内各部分相互牵扯而内部自耗大,所以功效低。主张练拳不用力者反对练拳使用这种力。 第三种是无体力、自然力。主要是指人体像山体泥石流滑坡、水流冲击、物体坠落等运动现象的推动力,就是自身重量所释放出来的力。重量是重力的量化,重力就是地心引力。用重量,用重力,用地心引力都行,都是一个意思。这样说可能不太科学,但因为有因果关系,也算是约定俗成吧。除自身重量这个最方便、最经济、最主要的行拳动力之外,自然力还包括惯性力、反作用力、杠杆力等一些辅助性、传导性的力。 综上所述,因为“用力”中的“用”字常被作第二种解读,“力”字常被认为就是第二种力,如果说练太极拳“要用力”,就混淆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界限,会将练太极拳者导入旁门,所以,练太极拳还是说“不用力”好,说“用意不用力”、“用重量不用力量”好,这样表达是非分明,一看就懂,能保持太极拳的纯正性。 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一种是主张练拳要用力者的现代思维方式。他们首先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认为,凡是运动都是力的推动,太极拳是运动,当然也是力的推动,是力的推动就要用力,不用力就没有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这种说法的错误有二:一是把“是力的推动”等同于“要用力”;二是把主观上不用力等同于客观上没有力。他们不知道还有不用力的力——地心引力。其次,他们从物理学定量分析的角度说,假如有一个合适的测力仪测量,每个微小的动作都是可以测出力学数据来的。再次,他们从生理解剖的角度说,人体每个动作都可以分析出是哪些肌肉收缩牵拉什么骨骼生出来的力。所以他们理直气壮地批评主张练拳不用力者说,明明用了力,又说没用力,不承认事实,不尊重科学。批评者无视主观用力与客观有力的区别,不顾肌体力与自然力的不同,简单地认为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只要动了就是用了力。这不是太极拳应有的思维方式,倒像西方直指目标的思维方式。 第二种是主张练拳不用力者的传统思维方式。他们置身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站在阴阳哲理的高度,用辩证的、逆反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就不会得出“有就是有,无就是无”那么绝对的结论。所以,他们反对“只有用力才能有力,只有用力才能练力”的说法。主张“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认为主观故意用出来的肌体之力,不但不是太极拳所需之力,而且还会堵塞太极之力的通道,一辈子也练不出真正的太极劲来。此乃“有就是无”的道理。相反,真正的“武学内劲从虚无中来”(孙禄堂语),“用意不用力,……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杨澄甫语)。此乃“无就是有”的道理。他们还从太极拳的特点出发认为,太极拳重内轻外、重意轻力、重在以柔克刚的特点,包含了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重视自我修养的品格,以及“上善若水”、中正和谐的处世之道,是一种有很深文化渊源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不容改变,而“用意不用力”的练法,正是维护太极拳天姿国色特点所必须的手段。这是定性分析的思维方式。再从练拳的心理过程分析,他们认为:我练拳一无用力的心理动机,二无用力的心理体验,凭什么说我用了力!如果非要从力学的角度去分析,那就连端杯喝水、使筷吃饭、站着观景、眼皮眨动都是力的推动,那就要说用力喝水、用力吃饭、用力观景、甩力眨眼了。这岂不荒唐? 我们是讨论具有祖国传统文化名片作用的太极拳,只能按照我国民大众的认识习惯去解释“用力”一词,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去“用意不用力”地研练。而不能用现代思维否定传统思维,不能用科学理念批评哲学思辨,不能把其他武术的练法搬到太极拳中来。如果像西医批评中医不科学那样,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批评传统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批评者自己就用错了定律,就先不科学了。要明白“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区别于外家拳的重要标志之一。丢了“用意不用力”,就是丢了太极拳的特色。
何为舍近求远? 哪儿是近?哪儿是远?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太极拳论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如何理解这句话很重要。我体会是:这句话并非说的是“听劲”,如果从听劲好坏角度去思考,那不过在于所谓的轻重快慢之间。而再快再轻,被动者心里还是能明白对方是如何出手的,只是自己来不及反应,这也就逃不出王宗岳拳论:“手快打手慢,力大打力小尔”。如何做到人不知我?这是明白太极拳道理的关键问题。两个人推手,我能知道对方的举动,而对方对我的举动,无论轻重快慢都感到“莫名其妙”,被打了也是糊里糊涂的,这才是真正做到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那么如何做到能?待续!
问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人的中心与重心? 如题
入门 你很慢很慢地向对方推去,注意这里说的是从外形看,如果对方无从还手,那你就入门了。不妨试试看?想想看?
讨论 如何理解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为什么能做到人不知我?
别进来看,真的空,没东西。
看看真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g1MTYzOTk2.html&urlrefer=8a499aa32a7ce87db30ef42f349d630e[/url][url]
看看真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g1MTYzOTk2.html&urlrefer=8a499aa32a7ce87db30ef42f349d630e[/url][url]
看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27%2Fv_NTQ1NzIwNzI.html&urlrefer=70c0918e3be32b84f452bc1b9380a6ae 龙卷风有点像太极图?
无极 拳谱云:太极者无极而生。什么是无极?
看看这几个视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Y2ODY4MTEy.html&urlrefer=a51d938856f27913976df2a7c804090c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Y2ODY3NTg0.html&urlrefer=e00248abc1b0aa2cef48a008e31d3b44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Y2Njc0MTYw.html&urlrefer=d00909284f98ff201d32d345d9438f49 密码:123
讨论 关于虚灵顶劲其中的“顶”字,一般来讲都理解为头顶的顶。如果把“顶”字理解成太极拳经常反对的两力相顶的“顶”,解释成虚的灵巧的领起顶来的劲,那么词义是否改变许多?
太极拳后发制人对吗? 谈谈?
体会 “气”“意”名也。此“气”不是我们说的气体,空气,呼吸,那是什么?过去我练过气功,当我走通小周天的时候,腹部自然鼓荡,每一次鼓荡,小周天“气感”运行一周,此气与呼吸无关,是一种内部经络流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看不见摸不着,但我想客观上是存在的。 太极拳都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说法,我体会这一种感觉,其不在局部,不仅仅局限在头顶和腹部,而在整体全身。如果过分注意丹田运气,我感觉与太极拳之理有悖。拳谱云:腹内松静气腾然。如果强调松静,腹部就不该有用力只感觉,所以不可过分关注腹部运气。这里面关键还是如何松?王壮弘老师说:意气均来骨肉沉。意气要均就不能仅仅滞留在腹内,要均匀地遍布全身而流动,也不仅仅在经络里流动,最后意气要出人身体范围,要多注意空间的意念,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小就是我们的中心点,大无外,围绕小而转,圆形的活似车轮。拳谱云:在气则滞。我觉得如果我们过分注意气,运动会觉得很慢不灵活,也就会“滞”,要多多在“意”上下功夫,“在意则灵”。 过去有些前辈的说法还有待于我们学习研究思考辨析,我们只有多在用上试试看,看能不用力吗?不用力但管用吗?供参考。
一点体会 太极拳并非文字游戏,在太极拳实际的运动中必须与词义体现一致,才能被信服。水平境界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解释。比如:拳谱云“有前必有后”这一句话在教拳的过程中经常被提到,但练拳水平由于在不同层面,解释就会不一样。我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在实践中解释说:有前必有后是一手向前,另一手则向后;还有的说:手向前方,背部向后方撑开对拔等等。这些解释仅能从不同层面(很低的)来予以肯定,也许对一些初学者管用。如果,用太极拳之道来解释,那就理解错了,甚至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之嫌。同样我们都在讲虚实,也有人理解为:站实的那腿脚为实,没有支撑的那腿脚为虚,此话也对也不对,理解层次不同----。 我自己理解:“实”为身体,看得见摸得着,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虚”字,看不见摸不着,说他是空,是没有?精神、意识都看不见,却是存在的,就像经络一样,虽然看不到确是有的。精气神,意念,这些用词都是指这些被人感觉的“东西”,只可意会的“东西”,有点不容易表述,不容易明白的“东西”,它就是我们练太极拳要寻找的“东西”。 这是一种感觉,我觉得应称之为“虚”,也可称为“阴”。当我们把“实体”放下了,运动中不用力量去支撑了,这个实体就会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变得”很沉重,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用心感觉那地球给的“反作用力”这个“反弹”是虚的,这时的实体必须仍然受着地球引力的作用,然而“反弹”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实体支撑,没有半点肌肉骨骼支撑作用,与对手打手接触点双方都应没有压力的感觉。此时我们的实体借此“虚”来运,在“虚势”上运行,有轨道,不可使上半点力。这种“虚”的运动用我们的意念,精气神来领起,是虚领之,运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舍己从人,偏沉则随,放大缩小随敌而运,“虚”运在实体之前,实体借势而流动,虚不离实,实借虚势--。圆转的东西,活似车轮,意念的东西,变化瞬间。我们要明白,太极拳是个圆,这个圆在意念可大可小,不受形体的约束。所以,我们要首先注意分离辨别意念与身体的两个方面,逐步把身体之实与意念之虚分别用之,先辨别分开才能逐步掌控运用,逐步做到相济----。
换思维 我觉得太极拳试着用数学、物理学等原理也许能说个明白,但是太极拳终究是太极拳,如果能像数学、物理学那样方便说得明白,那么太极拳也就不难了。太极拳难就难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们说的许多比喻,好像说的对,但是用的时候为什么往往就不灵?因为仅是比喻而已,就看你对拳理的理解了,理解对了在实践中去运用,加深与修正理解,逐步就管用了;理解错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啊。如果真的明白了,也就应该能用,否则,只是在文字上“明白”是没用的。 练太极拳要有想象力,要学会举一反三,在前进中不断否定自己,寻找更为符合理论的方法去实践,更注重在实际中的运用,换思维很重要。 我打个比方:练太极拳好比进一栋楼房,学者首先要找到楼房,在外观看,然后走进楼房底层学拳。楼房没有楼梯,天花板上有一个洞口是进入二层的唯一通道。学者,必须在楼下打造桌椅或台阶(练功夫),自己打造座椅把它作为登上楼层的台阶。当你打造一张桌子,你站在上面,高者(身体素质好的)也许能探个头看看上层是啥样?有的人看了觉得上面没啥,也不就是在打造桌子,我就在下面打造吧,于是下来了,在下面拼命打造,永远停留在“术”的层面。也有的学者下来以后再打造几张桌子,把它垫起来,人就爬了上去,进入了第二层面。那位在下面拼命打造的学者,也许有一天开悟或者遇见并且信服明师指点,他随手把几张桌子垫起来,就爬上了第二层。这桌子就是基础,没有桌子,学者爬不上去。如果站着研究半天打造桌子的方法,或者左看右看看着天花板的洞,而不去打造桌子,此人也永远上不去。 打造的方法各有不同,智者或许能不走冤枉路,愚者也许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仍在楼下徘徊。这两者之间差异很大。当然前提是能遇明师,是明师指点你上楼的途径,因为此楼与平时的楼房不一样,没楼梯,你得打造座椅,如果你停留在常人的思维,认为楼房咋会没楼梯?没楼梯怎么上楼?到处寻找楼梯,那也就上不了第二层,这就是换思维。 换思维先要相信,自己要相信尊敬太极之道,换思维,不遇明师也难。
龙卷风与太极图 一发视频就给删除了。看看这样做是否行?
沉重与漂浮 太极拳讲究把重量引入地下,寻找反弹力。我个人对这一练法谈一点体会,供参考。我们讲太极拳不用力,用的是重量,重量如何用?重量靠的是转换。重量下沉是地球引力作用,自然而然,我们平时都是用骨头支撑、肌肉收紧来调节身体的动作。但是太极拳则要求放松,放松肌肉,放松皮肤,好像水性流体,把平时的习惯改过,尽量做到让所有的皮肉都自然流动下沉,放松到脚底,注意是像水一样。古诗说: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的重量像水一样放松到脚底,好像飞流直下山川,此时,我们要仔细感觉那四周腾起的水汽,注意,飞流直下与水汽腾起是同时的,水汽腾起的时候飞流仍在直下。反弹力不是从原路上来的,此时反弹力不是肌肉的“力”,是一团或者一片“水汽”“能量”弥漫腾起,脚跟不著地,无根之根用力量是压不住的。对一般的人来说,往往分不出虚实,身体重量一起下沉,然后又力量一块上撑,这就是不知阴阳,分不出沉(泻)下去与(飘)浮起来的两种细微的感觉。如果辨别出了这两种感觉,并能同时运用转换,我想也就进了太极门。供参考
习拳体会 练太极拳分许多步骤,其中先要分出三个步骤:1、舍力2、卸力3、借力。其一何为舍力?也就是我们说的把身体重量松下去,就是放下,放下全身的重量,把“心”也放下,松掉全部肌肉的支撑,做到没有自我。做的时候,从头部开始,头颈、肩背、双手、腰胯、大腿、膝盖、小腿、脚髁、内脏,层层松,层层放下,不断检查哪里还不够?还有支撑?哪怕是下意识的一点。全身仅剩下一点点唯一的靠骨头架挂着的身躯的感觉。这个时候开始感觉其他的“力”空气的阻力很大,手都太不起来。别人加力,哪怕是一根羽毛之重量都能感觉到。松多少重量给予地球,地球就会返回多少“斥力”给你,这个“斥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弹,能量。这个“斥力”犹如顶劲,我们要感觉它,用“虚”来领它,把它慢慢领起。注意这个领起是用意不用力的,即在头顶又不在头顶。在每个动作上都是“虚”领“顶劲”。顶劲也就是“斥力”,地球给予的反作用力,排斥力,离心力,反弹力。用虚来引领,来调节,来控制。松透了,感受到地球给予的“浮力”身手在“浮力”上虚的领起,飘飘然然。然后开始第二步,卸力。也就是把力卸掉,把所有的力包括空气阻力、来力、重力都卸掉,卸给地球,同时再转换成“斥力”反弹力、浮力。也就是用转的方式(活似车轮)来卸力,将力卸入地下。第三步借力,借地球的引力转换来的浮力,借对手的来力、重力。推手相触,不断舍己之力,缷各种阻力,借引力、来力、重力合之转换并用,奇妙无穷。这里的观念一定要转变,要明白太极的运动方式,要相信太极拳不用力可能的。
虚实 太极拳谱云:多年来不能走化者乃双重之病未悟尔。什么是双重?就是虚实不分,前后不分,大小不分,上下不分,开合不分,内外不分,意体不分等等。我们出手如果把意念同手一起向前或向上或向下或向外推出,遇到来力必有反作用力,此乃双重之病。因此,意气与身手也就是虚与实不能走一块儿,走一起,同时走一条线路,而要分而行之。身体(实)永远是下沉的,没有自我主张,仅仅用和发挥“引力”作用,而意念在这基础上与之反衬。实圈下沉,虚圈反弹,实圈扩大,虚圈缩小,实圈缩小,虚圈放大,虚圈缩小下沉变为实体,实圈上浮扩大变为虚势,相互交换,互为其根。要把体内的意气运至体外,在体外的空间运动,走螺旋沉浮开合
沉重 沉重。每个人重多少秤一下就知道了,如果站在秤上,你再放松重量也不会增加,除非你长肉了,体重才会增加。但是,推手搭手时为什么会感觉有的人很沉?有的人却不沉?试想一下,当一个人休克了,你去抱他,会觉得很沉,哪怕抬一条腿,也会觉得很沉。重量没有增加,沉重却感觉增加了。因为,人休克了,他大脑不再掌控自己身体,他不再用力量来支撑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地球的引力完全起了作用,抬他的人就觉得沉重了。所以我们想增加沉重,就要放松,就要放掉头脑里形成习惯的掌控肢体的支撑方式,改变我们的一些习以为常的习惯。供参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