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237 司令237
关注数: 42 粉丝数: 72 发帖数: 6,052 关注贴吧数: 6
体重管理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这份科学攻略请收好(三)  体重管理还需识别心理需求   肥胖不仅关乎饮食与运动,还和心理与行为模式密切相关。   “在多学科门诊我们发现,目前肥胖人群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教授陈亿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肥胖人群在很多时候会遇到被‘另眼相看’甚至歧视的情况,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研究室主任王华丽在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上分享时说,心理学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往往难以区分生理上的饥饿感与心理上的情绪需求,这种紊乱会导致过度进食,进而引发肥胖。   “例如,一个小朋友去了外地,想家了,他可能首先想到妈妈,接着想到以前好吃的食物。他可能会买一堆好吃的,发现吃东西的时候没那么想家。”王华丽解释,进食不仅满足能量需求,也会影响神经递质水平,进而缓解不良情绪。这时,情绪的缓解和进食之间的反馈不断强化,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形成“情绪化进食”的习惯,导致肥胖。   王华丽表示,早年缺乏良好的情感支持或依恋关系,可能使个体模糊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界限,把情绪渴求误认为是饥饿感。此外,有些人进食更多依赖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不是身体的真实信号,例如因为无聊或环境提示而进食。肥胖人群往往存在饥饿感和饱腹感的识别紊乱,且易受外部环境和内在情绪影响。这不仅容易导致暴食、肥胖,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厌食症。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情感支持,更容易在未来形成情绪与进食混淆的模式,增加肥胖风险。”王华丽提醒,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绪调节能力。   在临床研究中,肥胖患者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情况,甚至会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情绪困扰。患者产生的负性体验会进一步加剧不良饮食行为和肥胖。   如何打破这种循环?王华丽指出,目前指南推荐的一种方式是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帮助患者识别消极想法、区分情绪与饥饿信号、学习压力管理,并结合合理饮食、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逐步改变不良行为模式。同时,来自家庭和互助团队的情感支持也十分关键。   王华丽表示,有研究发现,心理行为干预对肥胖的改善是双向的:不仅有助于体重下降,也能提升患者的自尊、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积极的心理变化会进一步促进科学的体重管理。   “或许未来,我们能够通过心理学方式,帮助这些人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提高体重管理的效率。”王华丽说。
起居养生 睡好穿暖 养心护阳 处暑如同大自然的“换季开关”,按停暑热,启动秋凉。但在广东等地,夏末的余热、暑湿依然存在,又与初秋燥气相夹,此时养生需要注意:   1.睡眠充足,顺应天时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的绝佳方式。如果没有工作限制,起床时间可比夏季推迟约30分钟,以顺应阳气收敛。此外,中午11时至13时可以午睡30分钟,有助于养护心气。   2.“秋冻”有度,注意保暖   处暑后,气温昼夜温差加大,降雨逐渐减少,湿热未退而由热转凉、由湿转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时人体对病原的防御能力减弱,最容易感冒,生活中要注意添衣保暖。衣着可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但需要重点保护身体这些关键部位:早晚衣物覆盖项后大椎穴,避免露脐装,护住腹部神阙穴以保护脾胃阳气,避免受凉。   3.饮食清润,少碰燥热食物   烹饪方式要避免煎炸烧烤等做法。多选用百合、银耳、梨、蜂蜜等滋阴润燥的食材,为身体补充津液。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处暑时节一到,夏季浮于人体体表的阳气逐渐敛藏。若阳气敛降不及,人体体表和上焦的余热与外界燥气相合,容易转化为上部的“燥热”,出现咽喉不适、咽干、咽痛等症状,整体上呈现一种“吃热易上火、食凉易腹泻”的状态。这时候,煎炸烧烤等烹饪方式就特别不合时宜了。而广东人最爱的一碗百合“双雪”(雪梨、雪耳)糖水,则是滋阴润燥、补充水分的最佳选择,更不用提,百合还能安神,有利于初秋睡个好觉。
酷暑难耐时如何吃“冰”?注意这些方面  高温酷暑,完全不吃“冰”难免有点遗憾。对此,曹彦提醒,炎热天气进食冷饮要注意这些方面:   避免猛灌冰饮,以免刺激血管和胃肠。高温下,身体血管扩张散热,突然大口灌入冰饮,口腔、食道及胃部血管会剧烈收缩。而且冰冷液体直冲温暖的胃部,可导致平滑肌强烈痉挛,引发胃痛、绞痛甚至腹泻。建议小口慢饮,让冰饮在口中稍作停留升温后再咽下。   避免贪恋甜冰,以免掉入高糖陷阱。奶茶、碳酸饮料、果汁冰沙等,往往含有添加糖,长期过量摄入高糖冰饮,可能会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及脂肪肝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无糖或低糖冰饮,如纯茶加冰、柠檬水、黑咖啡加冰,还应细看配料表,警惕“果葡糖浆”“蔗糖”等成分。   避免不重视卫生,以免增加细菌感染风险。炎热天气,细菌繁殖加速,制作冰块的原料水若未煮沸、制冰设备未清洁或原料储存不当,极易滋生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食用被污染的冰块或冰饮,可导致腹痛、呕吐、发热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建议选择卫生信誉良好的商家购买冰饮;自制冰饮要使用凉开水(煮沸后冷却)及洁净器具制冰,开封原料及时冷藏。   避免不顾身体情况,任性吃“冰”。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疾病患者,冰饮极易刺激病灶,诱发或加重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有偏头痛病史者,寒冷刺激易诱发头痛;哮喘患者,冷刺激可能诱发气道痉挛;女性经期进食冷饮,可能会加重痛经;老人消化功能弱,儿童肠胃娇嫩,对冷刺激耐受差,需严格控制冰饮的食用量;心血管病患者,剧烈冷刺激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异常,增加负担。建议特殊人群根据自身情况慎食或禁食冰饮,儿童吃“冰”需家长监督,量少、慢食。   避免不合时宜,随意吃“冰”。高温天运动后大汗淋漓,身体核心温度高,毛孔张开散热,此时猛灌冰饮,寒气直入,极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痉挛疼痛,甚至引发心慌不适;空腹状态时,胃酸浓度高,冰饮刺激可引发更强烈的胃部痉挛和不适感;感冒发烧、腹泻期间,身体虚弱,吃冰饮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降低抵抗力,加重病情。建议运动后先休息,补充少量常温水或淡盐水、电解质饮料,待心率平稳、不再大汗后再考虑喝少量冰饮,或者餐后半小时再吃“冰”,生病期间避免喝冰饮。
吃糖会加速肿瘤生长?假的!  坊间流传“吃糖会加速肿瘤生长”的说法,在门诊,不少医生经常会遇到“不敢吃”的肿瘤患者:一边经受着各种治疗带来的副反应,一边吃着“兔子餐”,着实可怜。   但吃糖真的会“喂养”癌细胞,促使其增长吗?   事实上,人体摄取的糖分的确会给癌细胞供能。因为癌细胞代谢活跃,消耗葡萄糖的速度确实比正常细胞快。但人体所有细胞都需要葡萄糖供能,无论是否摄入糖分,身体都会将碳水化合物(米饭、水果等食物)转化为葡萄糖。   目前并无科学证据表明“吃糖会直接促进肿瘤生长”,而盲目禁糖可能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反而不利于患者耐受各种抗肿瘤治疗。   适当地限制精制糖摄入,比如白糖、糖果、含糖饮料等,可以减少肥胖、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常常因为疾病本身或者治疗副反应,导致进食量明显下降,体重减低,在这种情况下,不用刻意“忌口”。   恰恰相反,肿瘤患者应当“吃好”和“吃够”。“吃好”指的是吃多种不同类型的食物(肉类、蔬菜、水果、主食等),肿瘤患者“耗能”更高,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因此要保证营养均衡。建议患者优化饮食结构,优先补充优质蛋白(鱼、蛋、豆类)、维生素及矿物质;选择优质碳水,用全谷物、薯类替代精制米面,既能稳定血糖,又能提供膳食纤维。“吃够”是指患者每日摄入食物的能量充足,让身体处于较好的状态,能够更好地耐受抗肿瘤治疗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患者可以在治疗期间前往正规医院营养科就医,请医生为您制定个性化的食谱,按需遵医嘱补充恰当的营养制剂。
如何辨别和防范“食脑虫”感染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近期出现了几起儿童玩水感染“食脑虫”的病例。什么是“食脑虫”?“食脑虫”会带来哪些危害?预防“食脑虫”感染有哪些有效措施?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感染科行政副主任胡越凯。   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人群感染后,易引发鼻炎、角膜炎、脑膜脑炎、脑炎等。特别是原虫进脑后,人体会出现高热、头疼、恶心、呕吐、脖子僵硬、癫痫、昏迷等症状,且死亡率极高,因而被称为“食脑虫”。   “‘食脑虫’在25摄氏度到42摄氏度的水体里更加活跃。暑期大家更多前往户外戏水,因此会偶发‘食脑虫’感染的病例。”胡越凯介绍,在溪、湖、池塘等天然淡水水域,未经消毒处理的泳池、水上乐园、喷泉池以及潮湿土壤内,都可能存在“食脑虫”。不过,大家也不必恐慌。胡越凯介绍,从发生概率的角度讲,“食脑虫”感染属于罕见疾病。   做好有效防范措施,就可以避免感染。“食脑虫”大多通过鼻腔进入大脑,还有少数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身体。胡越凯提醒,尽量避免前往野外湖泊等天然水域戏水、游泳,尤其注意避免呛水,可以佩戴鼻夹等防止水进入鼻腔。此外,接触泥土、污水后要及时洗手,如有清洁鼻腔的习惯,必须用煮沸冷却后的水冲洗。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在佩戴时也要注意手部清洁。   “‘食脑虫’感染早期易出现鼻炎、角膜炎等症状,如果出现不适,尤其是出现高热、头痛等症状要尽快就医,并如实告知医生过去是否有接触土壤、水体等的经历。”胡越凯说。
最毒不过秋蚊子?预防蚊媒传染病中医有妙招  俗话说:“最毒不过秋蚊子。”蚊媒传染病是指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疟疾等,会引起高热、身体酸痛等症状。中医将蚊媒传染病归为湿温范畴。夏末初秋,防蚊不可忽视。   香囊驱蚊。陆游有诗曰:“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艾草可熏烟驱蚊,是制作香囊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取艾叶10克、藿香10克、苍术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共研粗面,取适量装入无纺布袋中制成香囊,佩戴于身或挂于床头,每月换新,可有效驱蚊。孕妇及对本方中药过敏者禁用。   线香驱蚊。孙思邈著的《千金月令》记载:“五月五日取浮萍,阴干烧烟,去蚊子。”取浮萍10克、苍术6克、白芷6克、迷迭香3克、榆树皮40克,共研极细面,冷水调成香膏,后用挤香器做成线香,阴干。使用时点燃,可熏香驱蚊。   做好个人调理。中医认为,蚊虫喜叮湿热体质人群,这类人常表现为汗多、体热、皮肤黏腻。个人防蚊调理以清热祛湿为主,减少吸引蚊虫的体味。   蚊虫叮咬后可以使用中医理疗缓解症状。中药沐足,取广藿香、淡竹叶各30克,煮水沐足。可清热祛湿解肌,改善发热、疲倦、关节痛等不适。中药湿敷,取黄柏、马齿苋各30克,煎煮后冷湿敷于患处,每日2次。可清热收敛,改善皮疹瘙痒。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