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237
司令237
关注数: 42
粉丝数: 72
发帖数: 6,052
关注贴吧数: 6
提高植树绿化质量 为有效保障厂区内苗木正常生长,全面提高植树绿化质量,在时间上进行合理优化,通过“避高温”、“错峰”浇水工作模式,根据绿植苗木耐旱程度不同,浇足浇透,不留死角、确保浇水质量。
加强设备设施检查保养 按照设备设施巡检内容和设备“十字作业”要求进行检查保养,提升项目部设备设施的现场管理水平。
牛奶提供的是优质蛋白吗? 方海琴解读称,牛奶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9种必需氨基酸且各种氨基酸的比例符合人体营养需求。其氨基酸评分为100分,说明生物利用率高,是典型的优质蛋白来源。目前我国居民的日常饮食中蛋白质摄入总量相对充足,但结构不太合理,尤其是红肉偏多,建议在日常饮食中增加乳制品、豆制品和水产品等优质蛋白的摄入。
喝奶会长胖吗? 范志红分析称,体重管理的关键在于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而不是某一种食物的多少。同时,体重管理也不能脱离健康的膳食结构,而乳制品是健康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喝300-500毫升对健康是有益的。牛奶中的乳脂可以提供饱腹感,乳蛋白和乳钙有助于强健肌肉骨骼,这些对于体重管理有利。对于需要减重的人,可以优先选择脱脂或半脱脂乳制品,但也需要控制膳食中其他来源的脂肪。
四高”人群可以喝奶吗?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方海琴解读称,牛奶和酸奶都属于低嘌呤、低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食物,总体适合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高尿酸人群饮用。而且增加乳制品摄入可以提高膳食质量,有利于减少“三高”食物的摄入。对于高血脂、高血糖人群,建议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无额外添加糖的产品。对于高尿酸人群,增加饮奶并足量饮水有利于尿酸排出。
喝多少奶才能补足钙?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司徒文佑称,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约800毫克钙,青春期的孩子需要1000毫克。儿童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尤其要保证充足钙摄入以增加骨钙积累或延缓骨钙流失。乳制品含钙量较高且乳钙吸收好,如果没有乳制品,一日三餐的钙摄入量大约只有300-400毫克,缺口明显。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0毫克钙,因此按照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喝300-500毫升(或相当量的酸奶、奶酪)基本可以填补缺口。此外,相对于吃钙片,喝奶在补钙的同时还提供优质蛋白、维生素等其他营养,是更好的选择。
喝牛奶会长痘吗?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范志红对“喝牛奶长痘”的说法解读称,“长痘”(痤疮)与遗传、激素水平、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牛奶与痤疮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高糖、高脂饮食才是明确的风险因素。饮食对于痤疮的影响有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喝奶长痘”仅是个别现象。如果怀疑牛奶诱发痤疮,可以试着停几天,如痤疮持续就可能是别的原因。此外,也可以试试酸奶、奶酪等发酵后的乳制品。
“牛奶性寒”吗? 针对“牛奶性寒”的说法,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认为,这一说法很可能是古人将“乳糖不耐”导致的消化道不适理解为“寒凉食物”引起。目前中医学界的主流观点是牛奶“味甘性平”,且中医自古以来都认为牛奶是补益之品。乳糖不耐在全球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乳糖不耐一样可以喝奶。可以通过少量多次、与食物同饮、选择酸奶或奶酪等发酵乳制品,或饮用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等方式缓解甚至避免乳糖不耐。
后勤人员自制中高处打扫神器 面对中高处的卫生死角,后勤人员利用现有材料、废弃拖把杆和扫帚自制的打扫神器,可伸缩距离一米八到三米,清理室外中高处角落的蜘蛛网、蚊虫网真是太方便了,利用率高成本低,使用简单,随时可以清洗、更换扫帚,感谢这些即有责任心又有心灵手巧的后勤人员。
开展打草机维护保养培训 为提高新员工对设备保养与维护的技能,后勤组开展了打草机维护保养培训。以打草机的维护保养使用规程为主要讲解内容,扎实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了设备能正常运转,提高了新员工对设备的维护保养能力。
定期修剪植株,保持干净利落、不显杂乱 剪去交叉枝条当中的一根枝条,让植株看起来更加的干净利落、不显杂乱,枝叶不通风就会容易发生病虫害,所以就要把它们给剪掉。将衰弱或密挤的部分枝条回缩或短截,使营养集中到剪口附近的枝条上,以此促进新发枝的生长势和提高结果能力,使枝龄相对处在年轻的程度,让整体造型,看着更加雅致、清透。
长期喝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三) ·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低 《自然》子刊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不喝茶的人相比,喝茶可使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16%。
长期喝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二) ·心血管病风险低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喝茶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长期坚持饮茶的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下降得更慢,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8%。
长期喝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一) ·“三高”风险低 喝茶可以调节“三高”。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发了一项综述研究《饮茶与老年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中指出,喝茶可以调节老年人群的“代谢综合征”。 研究指出,茶叶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酚类物质,如儿茶素具有抗氧化、降低血压、降低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水平、减少体脂形成等诸多功效。
长期喝白开水,对身体有这些好处(七) ·感冒好得快 感冒发烧时,一句“多喝水”可不是什么敷衍的话,多喝水确实对感冒有一定缓解作用,补充体液流失,避免虚脱。 另外,多喝水还能促使出汗和排尿,加速体内细菌和病毒快速排出。
长期喝白开水,对身体有这些好处(六) ·痛风风险低 喝水对预防痛风的发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嘌呤易溶于水,痛风患者多喝水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尿酸的排出,预防尿酸肾结石,延缓肾脏进行性损害。
长期喝白开水,对身体有这些好处(五) ·很少有结石 很多尿路结石的发生都和饮水不足有关,长期保持一个健康的喝水习惯能有效预防各类结石。而多喝水能冲洗尿路,有利于预防结石形成,以及促使尿石排出。
长期喝白开水,对身体有这些好处(四) ·不容易便秘 大部分的便秘患者大多都存在喝水量不足的情况。因为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其所含水分被肠道大量吸收,使大便变得难以排出。 建议便秘的人大口喝水(即喝满口),吞咽动作快一些,这样水能够尽快地到达结肠,同时刺激肠蠕动,改善便秘的症状。
长期喝白开水,对身体有这些好处(三) ·心脏更健康 一项研究表明,每天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降低患心衰的风险,并减缓心脏功能的下降。 研究人员解释,我们每天喝水,血液中的“血清钠”就会发生变化。而如果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则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血清钠”,更有利于心脏健康。
长期喝白开水,对身体有这些好处(二) ·新陈代谢好 我们身体里各种器官代谢、生化反应的过程都离不开水分。 充足的水分摄取,对于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水分能够有效地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进而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和体型。
长期喝白开水,对身体有这些好处(一) ·身体状态好 白开水在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保障身体细胞正常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体温调节、营养物质运输以及废物排出等生理过程的关键参与者。 同时,白开水不含任何添加剂,这意味着它不会对身体产生额外的负担,也最安全。
体重管理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这份科学攻略请收好(四) 安全减重 从生活方式做起 “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管理的基石,不仅能有效减重,还能改善血压、血糖和血脂,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为全民健康提供长期保障。”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李海龙表示,肥胖治疗路径中,生活方式干预是首要措施。即使在药物或减重手术介入后,科学饮食和规律运动依然是长期维持疗效的关键。 饮食方面,包括限能量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低脂饮食、间歇性进食等多种方案,都能在不同人群中发挥作用。比如提高蛋白质比例可以增加饱腹感,改善减重过程中的依从性;低脂饮食则能有效改善血脂代谢。 此外,代餐也是一种常见的辅助方式,可以帮助减少饥饿感并控制热量摄入。李海龙提醒,代餐不宜长期完全替代正餐,否则可能影响依从性和营养均衡。 在运动方面,推荐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并结合力量训练。李海龙表示,在制定运动处方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关节情况、并发症和用药情况,确保安全性优先于运动强度。
体重管理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这份科学攻略请收好(三) 体重管理还需识别心理需求 肥胖不仅关乎饮食与运动,还和心理与行为模式密切相关。 “在多学科门诊我们发现,目前肥胖人群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教授陈亿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肥胖人群在很多时候会遇到被‘另眼相看’甚至歧视的情况,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研究室主任王华丽在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上分享时说,心理学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往往难以区分生理上的饥饿感与心理上的情绪需求,这种紊乱会导致过度进食,进而引发肥胖。 “例如,一个小朋友去了外地,想家了,他可能首先想到妈妈,接着想到以前好吃的食物。他可能会买一堆好吃的,发现吃东西的时候没那么想家。”王华丽解释,进食不仅满足能量需求,也会影响神经递质水平,进而缓解不良情绪。这时,情绪的缓解和进食之间的反馈不断强化,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形成“情绪化进食”的习惯,导致肥胖。 王华丽表示,早年缺乏良好的情感支持或依恋关系,可能使个体模糊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界限,把情绪渴求误认为是饥饿感。此外,有些人进食更多依赖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不是身体的真实信号,例如因为无聊或环境提示而进食。肥胖人群往往存在饥饿感和饱腹感的识别紊乱,且易受外部环境和内在情绪影响。这不仅容易导致暴食、肥胖,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厌食症。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情感支持,更容易在未来形成情绪与进食混淆的模式,增加肥胖风险。”王华丽提醒,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绪调节能力。 在临床研究中,肥胖患者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情况,甚至会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情绪困扰。患者产生的负性体验会进一步加剧不良饮食行为和肥胖。 如何打破这种循环?王华丽指出,目前指南推荐的一种方式是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帮助患者识别消极想法、区分情绪与饥饿信号、学习压力管理,并结合合理饮食、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逐步改变不良行为模式。同时,来自家庭和互助团队的情感支持也十分关键。 王华丽表示,有研究发现,心理行为干预对肥胖的改善是双向的:不仅有助于体重下降,也能提升患者的自尊、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积极的心理变化会进一步促进科学的体重管理。 “或许未来,我们能够通过心理学方式,帮助这些人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提高体重管理的效率。”王华丽说。
体重管理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这份科学攻略请收好(二) 人为什么会肥胖? 肥胖是一个涉及代谢、荷尔蒙、神经调节、炎症反应、免疫乃至基因表达的复杂过程。肥胖的原因有吃动失衡,实质是进化惯性和致肥环境的矛盾冲突。“不会吃、不想动、不坚定”——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缺乏长期坚持,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能形成适合自身的膳食模式,核心在于食物种类、数量和比例的平衡。但如今许多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常造成食物的过量摄入。 除了饮食,运动的缺失也是肥胖的重要推手。过去农村劳作人群日均步数往往超过1万,而现代都市上班族大多每天只有4000步左右。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在陈君石看来,落实体重管理行动,手术和药物是必要的,但这主要针对严重肥胖和体重控制不好的人群。体重管理的主要力量必须放在预防体重超标上,需要科学指导膳食、营养、身体活动,即“吃和动”,同时要“可持续”。 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要落实在日常点滴中。“心理-饮食-运动”是体重管理的长效机制。少买不必要的食物、规律适度地运动、保持心理平衡,才能真正走出肥胖困境,维持健康体重。
体重管理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这份科学攻略请收好(一) 为什么胖?“不会吃、不想动、不坚定” “过去讲超重和肥胖的控制,现在主要讲体重管理。”在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主旨演讲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说,这体现了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反映了慢病防控的关口前移,也是对科学理性健康管理的呼唤。 在“医学营养体重管理的研究热点:吃出健康的脑-肠-内分泌轴”环节,专家指出,体重异常会导致生殖能力下降、加速衰老,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梗、脑梗等慢性病罹患风险
近期多吃这3种食物,健康又美味(三) 三、银耳 “入秋先喝汤,秋燥不用慌”,秋季汤水的首选当属银耳汤。 银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被誉为“菌中之冠”,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其富含的银耳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辅助调节血糖、保护心血管等健康作用。此外,银耳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对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银耳既可单独炖煮,也可与多种食材搭配,如与莲子和红枣同煮,既润肺又清肠,是秋天润燥的绝佳选择。 处暑是季节转换的重要阶段,此时暑气消退,凉意渐浓。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助身体平稳度过季节转换。
近期多吃这3种食物,健康又美味(二) 二、梨 民间说“处暑秋梨最养人”。此时的梨甘甜多汁、鲜嫩可口,要论秋季家中必备的水果,梨必定榜上有名。 各种梨的水分含量都很高,普遍高达85%以上,能有效润喉生津,缓解因秋燥引起的咽喉不适。除了补水,梨还能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比如新疆的库尔勒香梨,其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达到了6.7克/100克,是一般苹果的近4倍。 但需留意的是,梨中富含的山梨糖醇具有较强的肠渗透作用,建议每日适量食用1-2个,既能避免肠胃不适,又能发挥其润燥通便之效。 作为较低能量的水果,梨与苹果能量相当,饭前食用还可帮助调控食欲,实为秋季食养之优选。
近期多吃这3种食物,健康又美味(一) 一、鸭肉 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 鸭肉不仅滋味鲜美,更兼具丰富的营养价值。鸭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适中,并富含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及铁、锌、硒等矿物质。 但需注意的是,鸭皮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建议管理体重者去皮食用,如此,既可尽享鸭肉的营养和美味,又能避免过量脂肪摄入。
起居养生 睡好穿暖 养心护阳 处暑如同大自然的“换季开关”,按停暑热,启动秋凉。但在广东等地,夏末的余热、暑湿依然存在,又与初秋燥气相夹,此时养生需要注意: 1.睡眠充足,顺应天时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的绝佳方式。如果没有工作限制,起床时间可比夏季推迟约30分钟,以顺应阳气收敛。此外,中午11时至13时可以午睡30分钟,有助于养护心气。 2.“秋冻”有度,注意保暖 处暑后,气温昼夜温差加大,降雨逐渐减少,湿热未退而由热转凉、由湿转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时人体对病原的防御能力减弱,最容易感冒,生活中要注意添衣保暖。衣着可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但需要重点保护身体这些关键部位:早晚衣物覆盖项后大椎穴,避免露脐装,护住腹部神阙穴以保护脾胃阳气,避免受凉。 3.饮食清润,少碰燥热食物 烹饪方式要避免煎炸烧烤等做法。多选用百合、银耳、梨、蜂蜜等滋阴润燥的食材,为身体补充津液。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处暑时节一到,夏季浮于人体体表的阳气逐渐敛藏。若阳气敛降不及,人体体表和上焦的余热与外界燥气相合,容易转化为上部的“燥热”,出现咽喉不适、咽干、咽痛等症状,整体上呈现一种“吃热易上火、食凉易腹泻”的状态。这时候,煎炸烧烤等烹饪方式就特别不合时宜了。而广东人最爱的一碗百合“双雪”(雪梨、雪耳)糖水,则是滋阴润燥、补充水分的最佳选择,更不用提,百合还能安神,有利于初秋睡个好觉。
运动养生 几个简单动作健脾养肺 处暑是夏秋过渡的关键节点,暑湿未消,秋燥初显。此时运动需注重“健脾祛湿、养肺润燥”,推荐几个简单有效的动作: 1.太极云手(调畅三焦) 通过流畅的弧形运动,疏通三焦气机。有助于清上焦心肺之火、运化中焦脾胃水湿、平衡下焦肾阴肾阳,应对暑湿秋燥的复杂气候。 2.拍打肺经(强肺通络) 从云门穴(锁骨下缘)沿手臂内侧拍打至少商穴(拇指桡侧)。可增强肺气宣发,畅通经络,提升呼吸系统抵抗力。 3.温熨项背(固护卫气) 双掌搓热,敷于颈后部,覆盖大椎穴及风池、风府穴。此法能温通阳气、散寒防风,有效预防寒热交替时节的外感。
入秋润燥 凉茶糖水喝起来 饮食养生 一杯凉茶清暑湿润秋燥 在广州,处暑有喝凉茶的传统,认为入秋需“食苦”。一杯凉茶,对许多广州人来说,不仅是应节的养生之选,更承载着童年记忆。 其实这一习俗蕴含着中医智慧。处暑时节的特点是“外燥渐起,内暑未清”,人体历经了漫长的夏天,体内仍有暑湿滞留,而外界秋燥之气已开始显现。暑湿与燥热交织,易引发“上火”。此时饮用凉茶,既能清解体内暑湿,又可滋润初起的秋燥,非常合适。吴一帆推荐两款处暑时节的茶饮: 1.薏米百合乌梅饮:薏米15克(健脾祛湿)、百合15克(清心安神)、乌梅1颗(生津敛肺),共煮代茶饮。饮品口感酸甜,具有祛湿热、养阴润燥之效。 2.麦冬秋梨陈皮饮:麦冬15克(滋阴润肺)、去芯秋梨1个(生津润燥)、陈皮5克(理气健脾),共煮饮用。能行气化痰、润燥降火。
酷暑难耐时如何吃“冰”?注意这些方面 高温酷暑,完全不吃“冰”难免有点遗憾。对此,曹彦提醒,炎热天气进食冷饮要注意这些方面: 避免猛灌冰饮,以免刺激血管和胃肠。高温下,身体血管扩张散热,突然大口灌入冰饮,口腔、食道及胃部血管会剧烈收缩。而且冰冷液体直冲温暖的胃部,可导致平滑肌强烈痉挛,引发胃痛、绞痛甚至腹泻。建议小口慢饮,让冰饮在口中稍作停留升温后再咽下。 避免贪恋甜冰,以免掉入高糖陷阱。奶茶、碳酸饮料、果汁冰沙等,往往含有添加糖,长期过量摄入高糖冰饮,可能会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及脂肪肝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无糖或低糖冰饮,如纯茶加冰、柠檬水、黑咖啡加冰,还应细看配料表,警惕“果葡糖浆”“蔗糖”等成分。 避免不重视卫生,以免增加细菌感染风险。炎热天气,细菌繁殖加速,制作冰块的原料水若未煮沸、制冰设备未清洁或原料储存不当,极易滋生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食用被污染的冰块或冰饮,可导致腹痛、呕吐、发热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建议选择卫生信誉良好的商家购买冰饮;自制冰饮要使用凉开水(煮沸后冷却)及洁净器具制冰,开封原料及时冷藏。 避免不顾身体情况,任性吃“冰”。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疾病患者,冰饮极易刺激病灶,诱发或加重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有偏头痛病史者,寒冷刺激易诱发头痛;哮喘患者,冷刺激可能诱发气道痉挛;女性经期进食冷饮,可能会加重痛经;老人消化功能弱,儿童肠胃娇嫩,对冷刺激耐受差,需严格控制冰饮的食用量;心血管病患者,剧烈冷刺激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异常,增加负担。建议特殊人群根据自身情况慎食或禁食冰饮,儿童吃“冰”需家长监督,量少、慢食。 避免不合时宜,随意吃“冰”。高温天运动后大汗淋漓,身体核心温度高,毛孔张开散热,此时猛灌冰饮,寒气直入,极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痉挛疼痛,甚至引发心慌不适;空腹状态时,胃酸浓度高,冰饮刺激可引发更强烈的胃部痉挛和不适感;感冒发烧、腹泻期间,身体虚弱,吃冰饮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降低抵抗力,加重病情。建议运动后先休息,补充少量常温水或淡盐水、电解质饮料,待心率平稳、不再大汗后再考虑喝少量冰饮,或者餐后半小时再吃“冰”,生病期间避免喝冰饮。
剧烈运动后喝冰水,引发急性心梗 喝冰饮不仅会诱发“冰淇淋头痛”,还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等紧急情况。几天前,24岁的小林约了几个伙伴,在社区篮球场打了一场酣畅的篮球,大汗淋漓的他一口气喝下一瓶冰镇饮料。不到5分钟,他突然感到胸闷、胸痛。一起打球的朋友见状,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小林送到医院。经检查,小林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曹彦表示,高温环境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为了身体散热,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而且高温时人体的毛孔处于开放状态,便于汗水的排出,有效降低人体的体表温度。当开放的毛孔突然遇到冷刺激就会突然关闭,不仅会造成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甚至会导致冠状动脉严重痉挛、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此外,天气闷热时,空气中含氧量下降,使心脏供血、供氧有所不足。如果摄入大量冷饮等,人体不能立刻适应,可能导致短时间内血管遇冷骤然收缩,使心脏、大脑等脏器的耗氧加剧,引发血压波动,从而诱发心绞痛、心梗、脑卒中等意外,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出伏≠出暑,不要贪凉乱吃“冰” 几口冰沙下肚,诱发“冰淇淋头痛”;运动后喝一瓶冰水,结果进了急诊室……8月19日已经出伏,但出伏≠出暑,长沙仍然酷暑难耐,冷饮、冰淇淋等依然是人们解暑降温的首选。对此,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急诊二部主任、主任医师曹彦提醒,在享受冰水、冰沙、冰淇淋等带来的短暂清凉的同时,也需注意适量、适度、适时、适合,不要因为贪凉为健康带来负担。 所谓“冰淇淋头痛”,就是冰冷食物(冰淇淋、冰沙、雪糕、冰镇饮料等)进入口腔后,口腔黏膜和咽部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向大脑传递 “寒冷警报”。为了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低温,颅内血管会迅速收缩,减少热量散失。然而,这种收缩属于身体的应激反应,当大脑意识到低温刺激减弱后,血管又会快速扩张。这种急剧的血管收缩—扩张过程,刺激了血管壁上的痛觉神经纤维,最终引发头痛。 这种疼痛主要发作于前额中部和太阳穴附近,可持续几十秒或更长,一般不超过2分钟至5分钟,部分人除了头痛外,还伴有恶心、呕吐症状,甚至造成短时的血压升高。
吃糖会加速肿瘤生长?假的! 坊间流传“吃糖会加速肿瘤生长”的说法,在门诊,不少医生经常会遇到“不敢吃”的肿瘤患者:一边经受着各种治疗带来的副反应,一边吃着“兔子餐”,着实可怜。 但吃糖真的会“喂养”癌细胞,促使其增长吗? 事实上,人体摄取的糖分的确会给癌细胞供能。因为癌细胞代谢活跃,消耗葡萄糖的速度确实比正常细胞快。但人体所有细胞都需要葡萄糖供能,无论是否摄入糖分,身体都会将碳水化合物(米饭、水果等食物)转化为葡萄糖。 目前并无科学证据表明“吃糖会直接促进肿瘤生长”,而盲目禁糖可能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反而不利于患者耐受各种抗肿瘤治疗。 适当地限制精制糖摄入,比如白糖、糖果、含糖饮料等,可以减少肥胖、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常常因为疾病本身或者治疗副反应,导致进食量明显下降,体重减低,在这种情况下,不用刻意“忌口”。 恰恰相反,肿瘤患者应当“吃好”和“吃够”。“吃好”指的是吃多种不同类型的食物(肉类、蔬菜、水果、主食等),肿瘤患者“耗能”更高,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因此要保证营养均衡。建议患者优化饮食结构,优先补充优质蛋白(鱼、蛋、豆类)、维生素及矿物质;选择优质碳水,用全谷物、薯类替代精制米面,既能稳定血糖,又能提供膳食纤维。“吃够”是指患者每日摄入食物的能量充足,让身体处于较好的状态,能够更好地耐受抗肿瘤治疗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患者可以在治疗期间前往正规医院营养科就医,请医生为您制定个性化的食谱,按需遵医嘱补充恰当的营养制剂。
减油烹饪小技巧 茄子等非常吸油的菜,为了避免“吃”油过多,可以在做烧茄子前先蒸一下;或在炒茄子时,先不放油,用小火干炒一下,等茄子中的水分被炒掉,茄肉变软后,再用油烧制。 而对于五花肉、肥牛等油脂含量较高的肉类,可以把肉下锅后,先煸炒两三分钟,使肉里的油充分析出,再加入其他食材进行翻炒。这样不但减少了油的用量,肉本身吃起来也不会油腻。 此外,专家建议炒好的菜不要急于装盘,可以把锅斜放两三分钟,控出菜里的油水再装盘。诸如青椒、豆角、荸荠、莴笋之类的蔬菜吸油较少,用这种方法能有效避免食物浸泡在油中,减少油脂不知不觉中的摄入。 如果还嫌油多,菜品食用前,可用专用吸油纸吸附菜肴或者汤品表面油脂,从而有效降低油脂的摄入量。此外,烹饪菜品时一部分油脂会留在菜汤里,建议不要喝菜汤或吃汤泡饭。
看懂食品营养成分表 学会阅读营养成分表,同类食品中尽可能选择含脂肪含量低且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饮食中的反式脂肪酸大部分来源于人造奶油、起酥油、人造黄油等,藏身于我们日常中的西式糕点如奶油蛋糕、面包,烘烤食品如饼干、薄脆饼,油炸食品如炸薯条、炸鸡块,以及巧克力糖果、冰淇淋等加工食品中。建议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克,所以上述食品要少吃。
少食用动物性脂肪 减少动物性脂肪的使用数量和频次,或用植物性油代替,食用植物性油建议不同种类交替使用。不吃或少吃肥肉,鸡鸭鹅建议去皮食用,也可明显减少脂肪的摄入。
少吃油炸食品 少吃或不吃如炸鸡腿、炸薯条、炸鸡翅、油条油饼等油炸食物。在外就餐时主动要求餐馆少放油,少点油炸类菜品。
少油烹调方法需掌握 烹调食物时尽可能选择不用或少量用油的方法,如蒸、煮、炖、焖、水滑、熘、凉拌、急火快炒等;少用煎炸的方法来烹饪食物,或用煎的方法代替炸,也可减少烹调油的摄入。使用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空气炸锅等厨具,减少烹调用油量。
控制烹调油摄入量 烹饪过程严格控制食用油的用量。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烹调用油量不超过25-30克,将其合理分配在一日三餐。日常生活中,建议把全家每天应食用的烹调油倒入带有刻度的控油壶,炒菜用油均从控油壶中取用,做好总量控制。
“细品”拍摄点位 海河沿岸的景色变得分外迷人,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拍照留念。
上合组织峰会首次实现场馆全绿色用能 在天津市绿电绿证服务中心协助下,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场馆方与天津本地新能源企业完成绿电交易,达成交易电量100万千瓦时,实现会议期间全部活动场馆100%绿色电力供应,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320吨,减排二氧化碳800吨,这也是上合组织峰会首次实现场馆全绿电供应。 国网天津电力还积极推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相关服务场所提升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在天津市绿电绿证服务中心助力下,机场、高铁站、海河游船等重要服务场所购买绿证2250张,折合绿电电量225万千瓦时,将额外降低标煤消耗720吨,减排二氧化碳1794吨。据了解,此次绿电供应的发电企业为天津本地的国能龙源渤化光伏电站以及港南风电场,绿证则来自国网(天津)综合能源公司。
少辛增酸防秋燥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那么,秋季到底如何养生呢?昨日,记者走访了焦作市中医院糖尿病肺病二区主任黄立娜。她介绍,中医有一个秋季养阴法则,叫“少辛增酸”,意思就是,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
麻木疼痛的表现不同 腕管综合征的典型表现有—— 拇指、食指、中指,还有环指靠近中指的一侧麻木,小指和环指另一侧不受影响,严重会出现大鱼际肌肉萎缩,拇指不能捏东西; 麻木多在夜间或清晨加重,有时会麻醒,白天用手多了也会加重,甩甩手、搓搓手能暂时缓解。 颈椎病(神经根型)的典型表现有—— 刚开始出现脖子僵硬、疼痛等不适,疼痛还会顺着肩膀、胳膊往下延伸,从脖子到胳膊,甚至到手指; 手麻范围可能更广,整个手掌或几个指头(取决于压迫哪根神经),咳嗽、低头、转头时,麻木疼痛会突然加重。
手麻就是颈椎病吗?还有可能是它 看“病根”:一个在腕,一个在颈 手腕掌侧有一个类似“隧道”的结构,叫腕管。腕管走行着正中神经和9根手指的屈肌腱。当“隧道”因为某些原因(如劳损、囊肿、骨折、脱位等)变得狭窄,压迫到正中神经就会出现症状,这就是腕管综合征。 宋德恩告诉记者,长期用鼠标、做家务等反复活动手腕的行为可能让腕管变窄,挤压正中神经,神经信号传递受阻,出现症状。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一个类型,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颈椎病的60%—70%),指由于颈椎间盘退变、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出、增生、肥大等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引发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低头,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软组织钙化等,压迫到从颈椎发出的神经根,甚至压迫脊髓,导致脖子、胳膊出现问题。”宋德恩说。
如何辨别和防范“食脑虫”感染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近期出现了几起儿童玩水感染“食脑虫”的病例。什么是“食脑虫”?“食脑虫”会带来哪些危害?预防“食脑虫”感染有哪些有效措施?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感染科行政副主任胡越凯。 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人群感染后,易引发鼻炎、角膜炎、脑膜脑炎、脑炎等。特别是原虫进脑后,人体会出现高热、头疼、恶心、呕吐、脖子僵硬、癫痫、昏迷等症状,且死亡率极高,因而被称为“食脑虫”。 “‘食脑虫’在25摄氏度到42摄氏度的水体里更加活跃。暑期大家更多前往户外戏水,因此会偶发‘食脑虫’感染的病例。”胡越凯介绍,在溪、湖、池塘等天然淡水水域,未经消毒处理的泳池、水上乐园、喷泉池以及潮湿土壤内,都可能存在“食脑虫”。不过,大家也不必恐慌。胡越凯介绍,从发生概率的角度讲,“食脑虫”感染属于罕见疾病。 做好有效防范措施,就可以避免感染。“食脑虫”大多通过鼻腔进入大脑,还有少数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身体。胡越凯提醒,尽量避免前往野外湖泊等天然水域戏水、游泳,尤其注意避免呛水,可以佩戴鼻夹等防止水进入鼻腔。此外,接触泥土、污水后要及时洗手,如有清洁鼻腔的习惯,必须用煮沸冷却后的水冲洗。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在佩戴时也要注意手部清洁。 “‘食脑虫’感染早期易出现鼻炎、角膜炎等症状,如果出现不适,尤其是出现高热、头痛等症状要尽快就医,并如实告知医生过去是否有接触土壤、水体等的经历。”胡越凯说。
最毒不过秋蚊子?预防蚊媒传染病中医有妙招 俗话说:“最毒不过秋蚊子。”蚊媒传染病是指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疟疾等,会引起高热、身体酸痛等症状。中医将蚊媒传染病归为湿温范畴。夏末初秋,防蚊不可忽视。 香囊驱蚊。陆游有诗曰:“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艾草可熏烟驱蚊,是制作香囊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取艾叶10克、藿香10克、苍术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共研粗面,取适量装入无纺布袋中制成香囊,佩戴于身或挂于床头,每月换新,可有效驱蚊。孕妇及对本方中药过敏者禁用。 线香驱蚊。孙思邈著的《千金月令》记载:“五月五日取浮萍,阴干烧烟,去蚊子。”取浮萍10克、苍术6克、白芷6克、迷迭香3克、榆树皮40克,共研极细面,冷水调成香膏,后用挤香器做成线香,阴干。使用时点燃,可熏香驱蚊。 做好个人调理。中医认为,蚊虫喜叮湿热体质人群,这类人常表现为汗多、体热、皮肤黏腻。个人防蚊调理以清热祛湿为主,减少吸引蚊虫的体味。 蚊虫叮咬后可以使用中医理疗缓解症状。中药沐足,取广藿香、淡竹叶各30克,煮水沐足。可清热祛湿解肌,改善发热、疲倦、关节痛等不适。中药湿敷,取黄柏、马齿苋各30克,煎煮后冷湿敷于患处,每日2次。可清热收敛,改善皮疹瘙痒。
把手工作品变成时尚精品 老手艺“活”了起来 在津南区双桥河镇,非遗传承的“新旧碰撞”掀起创新热潮。非遗传承人以巧思把手工作品变成时尚精品,社区居民以跨界实践赋予传统技艺新活力,老手艺人们正在用新办法让非遗“活”起来。
为保障安全出游建议 为保障安全出游建议: 选择正规景区和路线。避免前往未开发的山谷、河床、沟道等区域,即使是干涸的河床也存在山洪风险。优先选择有正规管理、安全保障完善的景区。 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出行前应详细了解目的地及周边地区天气状况,特别是降雨预报。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当地发布的安全提醒和景区开放状态。 做好出行准备。购买相关保险,将详细行程告知家人,准备应急通信设备。如计划户外活动,应选择有经验的领队,规划科学的路线。 掌握应急知识。了解基本的自救知识,遇到山洪危险应立即向高处转移,不要试图穿越激流,第一时间报警求助并保持冷静,等待救援。 应急管理部门呼吁,全社会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风险识别能力。户外活动组织者应承担安全管理责任,科学策划活动方案,向当地相关部门报备活动路线。 游客个人也应理性选择出游方式,不盲目追求刺激和猎奇。真正的户外精神不是无视风险的冒险,而是在充分评估和准备的基础上,安全地享受自然之美。
远离“野”旅游 提高安全意识 8月16日夜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发生山洪灾害,13名野外露营游客遭遇险情,山洪致12人遇难、1人获救。这起事故再次为户外旅游安全敲响警钟。 据现场救援人员介绍,山洪破坏力远超一般人想象。被洪水冲走的车辆扭曲变形,足见洪水威力之大。山洪并非单纯的河水,而是裹挟着巨石、泥沙、树枝等的混合体,流速极快,冲力可达数吨以上,人员一旦被卷入,几乎不可能自救。 更令人担忧的是山洪的突发性。巴彦淖尔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山区,可能游客所在位置天气晴朗,但上游几公里外却下着暴雨,等游客察觉到危险时,可能已来不及撤离。 近年来,一些未开发的自然区域在社交媒体上被包装成“小众秘境”或“网红打卡地”,吸引大量游客前往。然而,其中一些地方人迹罕至,存在安全隐患。
警惕打着“零利息”旗号的网贷陷阱 近日,中消协发布提示,提醒青年消费者理性消费,远离网贷陷阱。 近期,部分青年消费者盲目超前消费、大额借贷现象增多,因超出自身还款能力而陷入债务困境,甚至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对未来发展和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为此,中消协提示广大青年消费者,一是审慎评估还款能力,量力而行消费。二是坚持适度原则,抵制非必要透支。三是认清借贷本质,警惕非法网贷陷阱。选择金融服务时,务必通过正规、持牌金融机构。特别要警惕那些打着“零利息、零首付”等旗号的网贷陷阱。四是珍视个人信用,维护长远发展。五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弘扬勤俭节约风尚。将精力聚焦于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提升反诈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金融监管部门提示消费者:第一,谨慎开启“屏幕共享”功能。消费者在接到自称“平台客服”或“执法人员”电话时,需提高警惕,不要轻易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与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相关情况应立即通过官方客服电话、官方App等正规渠道进行核实。 第二,提升自我防范意识。要树立防诈反诈意识,若已误开共享屏幕且察觉异常,如手机被强制黑屏、收到风险弹窗提示或App在非本人操作下被启动等情况,应立即阻断远程操控,并联系银行客服或到网点紧急挂失,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切勿在此情形下,通过银行App、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进行转账,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第三,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生物识别信息(如指纹、人脸)等信息均属于敏感数据,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得向他人随意透露,更不能将身份证、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同时,消费者最好在手机银行中谨慎使用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定期修改银行卡密码,避免多个账户使用同一密码,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谨慎开启手机“屏幕共享”功能 一部智能手机,能为日常生活提供数不完的便利,却也为不法分子设置诈骗陷阱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诈骗团伙就专门通过手机“屏幕共享”这种不太常用的功能实施诈骗。金融监管部门提示消费者,要谨慎开启“屏幕共享”功能,提升反诈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守好“钱袋子”。 据报道,不久前,北京一位刘大妈在家中接到自称某电商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说她订购了一款保险业务,每月要扣费800元。刘大妈按照其提示操作取消保险业务,结果不仅被对方掌握了银行卡号和身份信息,还在其诱导下开启了屏幕共享。在屏幕共享状态下,对方通过手机银行将刘大妈银行卡内的200万元存款从定期转成活期,正要转走时,被警方进行了止付拦截。看到银行接连发来的验证短信,刘大妈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就赶紧来到银行查询。最终,在警方和银行的协作处置下,骗子才没有得手。
津门古渡喜迎“上合时刻” 迎接“上合时刻”,天津准备好了!津沽新颜,尽展东道之谊这些天,行走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天桥横幅、沿街彩色道旗上,“2025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相约上合”等标识格外醒目;“友谊之花”的雕塑“绽放”在城市中心的公园里,静候八方宾朋……全力办好峰会成为国家赋予天津的重大外交使命,也是天津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与活力的绝佳契机。从600多年前设卫筑城的京畿门户,到如今的开放发展高地,天津依河傍海,自古便是连接南北、沟通中西的枢纽。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东部起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天津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
五大道来了“新邻居” 小动物“住”进斑驳树洞 创作者意犹未尽叹 近日,五大道上悄然住进了“新邻居”,打盹儿的“猫咪”、探头的“小松鼠”、张望的“长颈鹿”……一个个灵动可爱的小动物“住”进了斑驳的树洞,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
阅兵空中梯队将呈现4大亮点(四) 四是凸显纪念主题。空中梯队将紧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通过悬挂旗帜和标语、组成特定数字编队队形,营造浓厚的纪念氛围,宣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人民军队捍卫和平的坚定立场决心。
阅兵空中梯队将呈现4大亮点(三) 三是受阅部队代表性强。部分受阅部队历史厚重,战功卓著,有在革命战争中涌现出的英模单位,也有奋飞新时代的典型代表。此外,即将受阅的飞行员中还有多位“金头盔”“金飞镖”获得者。
阅兵空中梯队将呈现4大亮点(二) 二是梯队编成体系联合。这次阅兵活动中,空中梯队将以作战体系编成,涵盖陆、海、空3个军种预警指挥、战略投送、对面打击等多域作战力量。此外,各梯队还将按照实战要求混合编组,有的梯队编有多种机型,还有不少机型挂载武器装备受阅,凸显要素融合、体系联合。
阅兵空中梯队将呈现4大亮点(一) 一是多型新机首次受阅。从机型来看,即将受阅的战机很多是首次亮相阅兵场。特别是一些新型战机,作为中国军队现役主战机型,是应对高端战争的新锐和重器。这些装备的集中亮相,充分体现中国军队高新武器装备的最新发展水平,也充分展示人民军队慑阻强敌、制胜空天的强大力量底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