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人张岩😈 木石缘张焱
关注数: 80 粉丝数: 105 发帖数: 2,921 关注贴吧数: 25
天珠真有那么稀少吗? 其实对于这个笼统定义,在某些珠圈成了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天珠的命名是从何而起。过去的藏民是叫天珠吗?有人经常说藏民只认可什么什么珠子,不认可什么珠子!我想请问大多数藏民生活在牧区他们有这个概念吗?记得我去过藏区好几回,他们只要看到有眼圈有横竖纹线的都当是天珠。在他们眼里根本没有什么新老区别。 回到标题,珠子有那么稀少吗? 珠子材质来源也就是玛瑙、玉髓以及料器、化石等材质。一个硬东西。跟古玉一样,难不成还跟搞尖端科学一样。制造一颗珠子有那么困难吗?其实都扯淡。珠子也是历史的产物。玩珠子我们无形中就要去了解一定的历史,虽然这个历史不一定完整。玩珠子切及不要掉入什么带唯一的坑。你想想从古到今人类历史几千年,各朝各代各个地域都有制作。加上它又不是什么不易保存的物件,怎么就会稀少呐?稀少只是个相对词。 有的人只要看到数量大(到处截图)就笼统盖棺定论这东西是假的,很想反问,你自己上手了没,你是玩老物件的不?那古代几块钱一枚的钱币堆成山你会不会认为是假的呢?都是脑子秀逗了,先入为主的思想作祟,再就是利益链的洗脑灌输,所以让一批人宁可花几万几十万到什么珠子坑跳舞,也要死鸭子嘴硬滴排斥打击玩其他珠子的。还要信誓旦旦东串西串指责人家?自己几斤几两嘛,你何德何能对人家指手画脚,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因为我讲这话本来就让有些利益集团不高兴了。不过也更能通过照妖镜照出一干人的原型。有些话不想讲那么透,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本人是个粗人,没啥文化,对于客气的人我会更客气,对于来者不善的人,我只有粗言秽语送给他。我不喜欢咬文嚼字也不喜欢到处找茬找病句似乎抓人话柄那样。不喜欢搞得像个女的做事方式。也不喜欢这个吧那个吧这里串那里串,既然那么有本事天天窝在吧里干嘛。干嘛不去开个直播大声演讲呢。真是委屈了这帮子人才。
珠子漫谈六 苯教天珠的前世今生一 珠子无论是有眼的还是无眼的我们都可以归类为从古到今的一种装饰品。并不是什么神奇之物。顶多也就是在不同历史年代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 无论从两河流域还是到古象雄还是到吐蕃以及佛教所主导的各广大区域(中亚、新疆、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各游牧民族地区以及东南亚),珠子的种类、材质、工艺和保存方式都是百花齐放、枚不胜举。珠子不仅多而且覆盖地区相当广。由于文化、信仰的差异,相对汉地要少一些(毕竟汉地是以玉文化为主导)。 说到珠子我们就好好谈谈什么是苯教天珠,有人也叫象雄天珠,其实作为我个人来说从来不这么认为。毕竟这是一个严谨的话题。象雄,顾名思义就是指的吐蕃之前存在于青藏高原的一个部落联盟也叫“羊同”(公元645年前),有大鹏之国的美称。象雄文化就是一切藏族文化的源头,象雄的历史在此不做过多的阐述。 苯教天珠是怎么来的,有很多版本,譬如天降石之说,陨石之说,喜马拉雅宝石之说等等诸如此类。关于珠子久远的历史我们无从细探,但还是可以借助古玉和老物件的形成规律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是跟现在那些光鲜亮丽炒作的玛瑙珠子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苯教天珠所采用的材质:一种类似于玛瑙、玉髓、水晶的多种矿物元素的融合体。但又区别于单一的玛瑙、玉髓。 所以我们会看到不同珠子呈现出,类玉髓、类玛瑙、类晶体、石性等多样性的不同结构。颜色多为绿色、蓝色、紫色、红色、粉色等多色系。珠子工艺上多镶蚀、蚀刻、端口涂白、刻画等多种形式。型制分为:圆柱形、扁圆型、方型、三棱型、梭子型、纺锤型、鼓凳型、异型、不规整等。孔道分为:直孔、喇叭孔、钥匙孔等。皮壳分为:栗子光、油脂光、蜡质光、玻璃光、瓷质光等。打孔工艺分为:细螺丝纹、大螺丝纹、阶梯式螺丝纹。尺寸通常为7.5公分、4.5公分和2.5公分,个别尺寸有9公分乃至跟大的。苯教天珠的保存方式有:土藏、岩藏、水藏、装藏和空藏。其中空藏又是另一个话题了。这里不必过多解读。 明白了苯珠的选材和工艺特性,那么有必要了解其用途 ,最初的苯珠制作出来的目的主要为了收煞、挡灾、辟邪、祈福等与宗教有关的某种形式。所以最初的珠子尺寸都会偏大,通常作为供养和收煞。后来逐渐演变成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修行者和贵族用来装饰佩戴所用。 (由于篇幅局限,今天就聊到这里,个人拙见也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望多多谅解)
珠子漫谈五 接着继续上一个话题 珠子作为小众收藏,在利益集团的发酵下生根发芽,原本这不是坏事,因为任何好东西都需要人为的操作进行正向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只是人一旦脑子里灌满了利益,那么说一个人的贪欲会膨胀到不择手段,导致发生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事情发生。因为有些人并不会真正热衷于研究与之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催生出很多稀奇古怪的版本,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借助所谓的名人效应来掌控话语权,这就是其目的性。所以到民间百姓眼里觉得天珠就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稀有物。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为什么不做多多的反问,珠子为什么就是稀少的(这难道不是伪命题吗),举个例子,就好比人家玩和田玉,你觉得和田玉稀少吗?从经济价值分析和田玉为什么贵的要几十万,便宜的也就几十块?所以人家给你传递了一个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笼统概念。原来和田玉它分为山料籽料戈壁料山流水料,任何料里都有品质好的和差的,品质好的固然贵,品质差的也就便宜。举一反三,珠子也不正是这样吗?任何藏品都有三六九等之分,我们不要拿一个笼统模糊的概念给给任何藏品贴标签。话说回来珠子就跟古玉一样,制作起来不是搞什么尖端科学。虽然比不得现在的发达起来的科技工具,但也不至于像人家所说的存世量什么几十几百。难道古人还懂得限量制作不成(真是笑掉大牙)。 还有,有的人一看到东西多,他就不加思索的两秒钟下结论“一眼假”“某广州作坊制作”“某堂口几百有放拍”。还悠哉悠哉自以为抓到了什么把柄一样幸灾乐祸。 这种人我看了后感觉真的是浅薄加无知。就像我之前阐述的,珠子他本来就是小众收藏,而且从历史跨度上原本就不是少数,如果简单的下定义,截个图还问人家要不要,几十块几百块钱,我在想,这是你做的吗!你亲自参与制作了?你这样的东西发出来你觉得很有能耐是吧!那些商业平台什么东西没有啊!幼稚的可笑。我还需要你提供截图告诉大家是吧。你的目的好像就是来看笑话是吧?你的行为就充分体现你从骨子里面流露的肤浅和无德。 如果说看到便宜的多的就说是假的仿的,那为啥钱币便宜的几块钱你不说是假的。钱币从古到今笼统算下来也可以堆成山了。和田玉都是上亿吨。有何感想呐?还是一句话任何藏品都有三六九等之分。任何藏品从接触到认知到流通都会有个过程。 说到什么工厂制作,我就举个例子,早年接触本天珠时,遇到一个东莞的卖珠子的,当时他跟我说他能制作,我听了也很诧异,我就选了几个标本性的珠子烦请他帮我制作一模一样的。他后来仔细看了告诉我说“做不出来。”之后我们聊熟了,关系也铁了,他就跟我讲起这些珠子的来龙去脉。珠子里面玛瑙材质珠子最好做,也容易卖掉,本天珠由于很多人对这类珠子不了解也从有些地方收了一些(比方东南亚、甘肃、内蒙等地),找了类似材质(一种类似的玉髓)制作,但是老相特征和光气做不出来。还有珠子纹线的晕染是最难做的。 经过这些了解,让我不仅知道广州有所谓的仿。还有柳州,河南、河北都有所谓的“工厂、作坊”。这些所谓的作坊他们的那些苯珠,很大部分都是从其他地方收来。开始他不会跟你讲太多实话,顶多是在半熟的情况下说自己做的。因为也有顾虑。再个就是遵守自己的商业秘密。除非是很铁了才会说很多苯珠收来后因为土沁太重品相不好就回炉打磨下,然后抹点油。体现出光感。然后混搭着售卖。这些所谓的工厂出来的大多是品相很差的。 懂得玩老物件的人会去从中挑几颗不错的。普通品大多是批量售卖到一些商家手里,然后辗转到某些平台。 话说回来,反向逻辑推理,既然这类珠子还不是被人所了解为啥又要去臆造呐?如果我作为一个商家我要仿也要做点有收益价值的不?所以希望喜欢充当大师给人家随意下结论贴标签的人自己多上手多看看细节,多看看老物件应具备的老化特征应该是怎么样的。不要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先入为主的思想给人家的藏品妄下结论。不要盲目去跟风,多用点脑子。保持做人做人应有的谦虚和低调。那种搅屎棍除外。
珠子漫谈四 此吧虽然名为象雄天珠吧,我觉得更应该叫苯教天珠吧更合适些。天珠的名称在不同地区称谓也不同。虽然我们现在都是采用汉地后来的称呼,从而形成固有的习惯叫法。 从古到今,天珠的种类很多,其中也不乏各类选材、工艺、形制等会有诸多区别。总体来说离不开装饰和对信仰的膜拜。 天珠在宗教用途上更多是体现了收煞、挡灾、辟邪、祈福等纯粹仪礼仪轨上。 说到天珠我们更多会联想到西藏。都认为珠子应该是与西藏有着莫大关联。狭义的分析也有一定道理但也不绝对。从广义上去看,珠子文化从西亚两河流域随着早期经济、贸易、宗教等往来逐渐引进到今天的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所以珠子的内涵更多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在里面。譬如眼元素以及自然符号元素和抽象文字类元素等等。 早期的青藏高原生活着比较原始的部落(羊同部落)后人称之为象雄。属于古羌人分支。古羊同曾经有个高度文明。其都城就在今天阿里地区(穹楼银城),当时的阿里地区水草丰美物产丰富所以成为羊同部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羊同的存在也诞生古青藏高原最原始的宗教——苯波教,原始苯教信仰万物皆有灵的一种多神宗教,大地山川日月星辰都是具有神灵的。尤其是十三念神在后来的珠子上作为精神图腾得以充分体现。 不知何时起由于气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加上后来的战争,导致发生了其生存危机。羊同开始衰败没落。 特别是吐蕃灭羊同(象雄后),几乎所有带有苯教文化特征的地表与之相关建筑、神像等都被一一摧毁。所以为啥我们现在到西藏本土看不到什么带有苯教元素的痕迹。 随着战争的扩大,吐蕃逐渐主宰了青藏高原。不甘心被臣服的原象雄贵族和臣民开始向四周流亡迁徙。所以今天的甘孜、阿坝、迪庆、陇南、青海局部地区乃至藏南尼泊尔不丹还是信仰苯波教、只不过现在的苯教融入了更多藏传佛教元素在里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西藏本土看不到什么苯教天珠影子的其中一个原因。不仅仅是苯教天珠看不到,甚至象雄文字基本上也已失传。更别说曾经的遗迹。西藏地大物博。为了保护高原自然生态。国家不会大力过度开发。不代表地下就没有苯教乃至象雄时期的古物。就像四川三星堆出土文物一样也不是近些年才陆续被发现。一切还待时日。 吐蕃统治西藏后,在宗教层面上很多原苯教修行仪轨融入到藏传佛教之中。但又区别于原来的苯教。这个就暂不细谈了。珠子作为宗教载体在选材和形制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后来我们看到的天珠基本上都是单一玛瑙或者玉髓材质。形制尺寸大多在六公分以内的原因之一。 由于历史上的佛灭苯加上从吐蕃开始统治西藏到后来的乌思藏、卫藏沿袭一千多年。我们能耳闻目睹的基本上都是充满藏传佛教主导的文化。从而导致苯教及苯教天珠被极度边缘化。加上利益集团炒作的因素。就不言而喻了。 (由于贴吧篇幅有限,今天就不做过多探讨了。)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