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worm_1 xiaoworm_1
关注数: 26 粉丝数: 36 发帖数: 2,447 关注贴吧数: 13
【社会】厦门航空空姐自爆被潜规则 曹志军真是榜样哥 转自猫扑 1楼 4月12日的我是一生当中最黑暗的日子. 结束一天工作坐上回宿舍的机场大巴已经是晚上9:20分了。9:33分接到了与公司有合作的厦门驻京办施向阳处长的电话,电话中感觉由于施处长喝酒较多的原因,表达不是很清楚,在跟施处长再三确认下,明白施处长请我和凌菲(皆为厦航北京营业部高端客服人员)去厦门会馆做客,并了解到营业部领导曹志军副总经理也在会馆,考虑到平日工作中的良好合作关系,及以后工作的的展开,接受了施处长的邀请,与另一凌菲商量后打车前往会馆。没想到这就是我梦魇的开始. 到达会馆时已近十点,厦门办陈文峰主任看到我们出现非常高兴,并决定请我们到会馆周边的海底捞火锅店吃饭。由于施处长中途有事离开,最终去吃饭的有陈主任、曹总、凌菲及我。饭桌上共叫了两瓶白酒,喝了一瓶多白酒,曹总因在先前的饭局中饮了不少酒品,中途就在外面休息,结束饭局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一点多了,在回会馆的车上,陈主任考虑到因时间太晚就让我们三个人在会馆休息,曹总说道:“凌菲回去,第二天还要上班,我和王妍就住会馆。”因本人没有外宿的习惯并没有打算住下,就让凌菲等我,将曹总送到房间后,到时一起打车回宿舍。我本打算这样就可以离开会馆直接回家的。。中途我拿着曹总的衣服及包,看到曹总可以自行行走,便没有搀扶他进到房间,中间曹总问道:“凌菲走了么?”我答:“不太清楚,好像驻京办有车送他回家。”帮曹总打开房门放下东西就跟他告辞准备离开,他说:“没事不要着急,先休息下,待会儿一起打车回去。”说着躺在床上拍着他身边的位置说:“来这儿先休息下。”但是我无知的是接下来等着我的是多么KB一幕。他看了下表说:“现在两点多,休息下,四点回去,一起回去。”说你是不是怕我啊,又问道凌菲有没有回去,我说:“好像回去了,不太清楚,曹总您在这边休息,我就先回去了,不打扰您休息了。” 他听后非常不高兴,从床上起来后说道:“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啊!”这时他就将我抱住我,移行到床边,将我搂在怀里坐下并轻声问道:“你是不是怕我啊?”这时的我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不敢说话,绞尽脑汁怎么样才能逃开,然后他一个翻身将我压在身下,并试图要脱去我的外衣,我极力想摆脱他的掌控,并提议给他拿水、拿毛巾,都没有受到任何理会,也挣脱不开他的控制,我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
----马尼拉大帆船(大航海OL里面的马盖)的故事-----   看了这个题目,读者诸君的直观反应也许会猜想它是体育运动,抑或是旅游项目,或者是与船舶有关的话题,很少有人会想到它是几个世纪前风行于西方世界的国际贸易的关键词。它早已退出人们的视线,现在的人们,显然对它已经太陌生了。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几个世纪之前。英国历史学家小约翰·威尔斯在《1688年的全球史》中写道:  ——1688年1月3日,在吕宋岛的马尼拉,河北岸的信奉基督教的华人居住区,晨钟都相继敲响。来自中国沿海港口的平底帆船,现在已经开始抵达这里。  ——在1688年的世界上,正是这些帆船构成了把各地区联系起来的纽带。西班牙的大型帆船(galleon)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经济上看,马尼拉是17世纪下述两大重要经济活动的交汇点:一个是西属美洲银矿出产的白银大量流入,另一个是华人们的门类齐全的制造业的商业企业。无论是哪一年,都会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新世界”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新世界”需求量甚大的其他精美消费品。  于是,“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浮出了水面。  “马尼拉大帆船”,是“The Manila Galleon”的直译,它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二千吨左右。  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China Ship)。这是名副其实的。因为马尼拉大帆船装运的货色,大多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平底帆船运来的。例如,1685年有17艘来自中国的平底帆船到达马尼拉,1686年有27艘,1687年有15艘。这些平底帆船运来的货色,装上马尼拉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销往美洲各地。  西班牙在征服了美洲殖民地之后,又在亚洲的菲律宾建立起殖民地,把他们梦寐以求的中国的丝绸等商品,从马尼拉运往阿卡普尔科,开辟了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谱写了绵延两个半世纪的中国与美洲贸易的辉煌篇章。  一位名叫W.L.Schurz的美国学者1939年出版的题为《马尼拉大帆船》的著作这样写道:“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的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的谈及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就马尼拉方面来说,每年航经中国沿海的商船,就是它的繁荣基础。”   大约在1530年以前,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已有丝织业。自从马尼拉大帆船运来了质量精美、价格低廉的中国生丝和绸缎,当地的丝织业就此趋于衰落。1600年,西班牙当局对当地的养蚕户加以限制,断绝了本地蚕丝的供应,由源源不断输入的中国生丝为墨西哥工厂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处一家以中国生丝为原料的丝织厂的工人达到14000人,中国生丝销售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情况是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不可同日而语的,马尼拉大帆船的运输量,是那种穿越沙漠地带的骆驼商队无法比拟的。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名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把马尼拉大帆船作为近代意义的跨越洲际的远程贸易,纳入全球经济的视野来考察。他说,16世纪,各种因素协力促成的运动,是从中国前往美洲,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这是一种资本巨大的远程贸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于是乎,巨额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货币,每年都在100万比索至300万比索之间,有的学者估计,这一时期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在57500~86250千克之间。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这种现象,以前中国历史学家很少关注,一般人更是闻所未闻。1969年,全汉升在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发表论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开始让中国人看到了一个湮没已久的辉煌时代。全汉升利用大量原始资料,对此进行精深的分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论:  ——从1565年到1815年的两个半世纪中,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当局每年都派遣1至4艘大帆船,来往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在100万比索至400万比索,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等商品。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货币共计4亿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国。  这一研究成果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的说法:“一位中国历史学家最近认为,美洲1571~1821年间生产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被运到中国,一去而不复返”,便是援引全汉升的结论。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结构性顺差之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优势。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