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74288CP 笑看嘴炮表演
关注数: 51 粉丝数: 184 发帖数: 14,400 关注贴吧数: 4
【两次点名青岛】国家发改委发文! 打造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 一则“答复”,引发关注。 国家发改委网站12月20日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438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公布了国家发改委经商自然资源部、市场监管总局,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关于推进我国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城市构建对策的有关建议”的具体内容。 《答复》围绕关于推进环渤海地区沿海产业与海洋产业统筹发展协同发展、关于实施我国海洋产业整体性规划与推进计划、关于以海岛为重点加强海洋城市建设、关于大力引导沿海产业和沿海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内容,清晰描绘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格局,以及下一步发展思路、重点,明确提出,“依托有条件的沿海城市,打造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 《答复》两次“点名”青岛—— 总的看,我国不少沿海城市基本具备建设海洋特色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条件,深圳、上海、青岛、宁波、天津、大连、厦门等将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作为“十四五”时期重要任务予以谋划推动; 山东、浙江、广东及福建、天津等省(市)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建设不断深化,浙江舟山群岛、广州南沙、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海洋特色更加突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青岛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赢得未来的战略要地。经过多年深耕,青岛海洋科技优势愈发明显,海洋产业实力更加殷实。纵观全国,青岛在“海洋圈”的位置感也更加清晰和牢固。此次国家发改委点了全国7个城市的名,青岛排在深圳、上海之后,位列第三、北方地区第一,这本身就是对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极大肯定。 显然,青岛正是“有条件的沿海城市”之一,面对“打造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这一重任,当仁不让。 01、打好“海洋牌”,赢得竞争主动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是上天对沿海城市最大的“恩赐”。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的全球贸易格局、政治格局,说到底就是海洋格局。 沿海城市之所以能够率先崛起,靠的正是源源不断的“海洋红利”。 从对外开放前沿,到海洋经济重镇,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隅,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多个重大发展战略在此密集交汇,沿海城市面临的重大机遇不断加码。 2020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525752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中,海洋扮演着关键角色。202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0010亿元,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与陆域型经济相比,海洋经济对要素层次水平的要求更高,没有“金刚钻”,只能“望洋兴叹”。 与人类文明的长度相比,海洋,就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但海洋经济,尤其是现代海洋产业,只能算是新生事物,处于“幼稚期”。很多领域只涉足“浅海”,广袤的大洋深处仍难以触及,空间潜力很大。 近几年,国家层面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海洋,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引导更多资源向海洋汇聚。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于青岛而言,海洋对城市形成、发展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在过去,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海洋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并不算大。 这几年,青岛把经略海洋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推进海洋工作,推动全市海洋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中,青岛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置于聚焦聚力打造的“四个城市”之首,上升为城市发展的引领。 无论竞争态势如何演变,只要打好“海洋牌”,青岛就能赢得主动,有“恃”而无恐。 02、“三圈七子”,格局初定 目前,全国初步形成了北部、东部、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 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指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的海域与陆域; 东部海洋经济圈指由长江三角洲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海域与陆域; 南部海洋经济圈指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的海域与陆域。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338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2%;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569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1%;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0925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7%。 三个圈实力大体相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复》还在不经意间“透露”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城市格局—— “总的看,我国不少沿海城市基本具备建设海洋特色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条件,深圳、上海、青岛、宁波、天津、大连、厦门等将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作为‘十四五’时期重要任务予以谋划推动。” 其中,青岛、天津、大连属于北部圈;上海、宁波属于东部圈;深圳、厦门属于南部圈。 从全国看,青岛位列深圳、上海之后居第三位;从北部圈看,青岛位列第一位。“江湖地位”突出。来具体看看“七子”的特点。深圳海洋生产总值近1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2%,至2020年接近2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为9.4%。基本形成以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油气等为支撑,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等为引领的海洋产业体系,涉海企业7000多家。 再来看上海。名字里的“海”字,足以表明海洋与上海的紧密关系。2020年上海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707亿元,约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25.1%,占当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2.1%。上海基本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导,以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发展动能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此外,宁波2020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67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5%。天津2019年海洋生产总值为526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0%以上。厦门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1405.2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 以是观之,各城都各有各的特色和优势,实力不容小觑。《答复》对七城的评价是:“基本具备建设海洋特色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条件。” 针对上述格局,《答复》对推进环渤海地区沿海产业与海洋产业统筹发展、协同发展,大力引导沿海产业和沿海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阐述,提出—— 加强环渤海地区合作,充分发挥环渤海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海洋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海域行政区域界限管理,健全陆海一体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构建陆域、流域、海域相统筹的海洋空间治理体系,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03、用好“条件”,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 从“账面数据”看,青岛海洋经济的实力丝毫不逊色—— 近三年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5%,2020年占全市GDP比重近三分之一。今年前三季度,完成海洋生产总值3129.6亿元,同比增长20.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4%。无论是规模,还是占比,青岛海洋经济都位居全国前列。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智库发布的《中国城市海洋发展指数报告(2019)》显示,在28座沿海城市中,上海、青岛、广州位居前三,分别领衔我国东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和南部海洋经济圈城市。 今年10月发布的《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显示,沿海城市中,上海、广州、青岛、深圳同处第一梯队,对总指数的贡献合计为24.5%。 产业根基不断夯实的背后,是项目的加持。 今年以来,青岛滚动推进总投资3600多亿元的110个涉海重点项目,1—10月份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0.8%,开工率达到98%。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蓝谷药业海洋科技谷、聚大洋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园、百发海水淡化二期、崂山沙港湾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前三季度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124个,总投资976.4亿元,其中过50亿元项目6个。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见效,青岛海洋产业的实力将进一步增强。 与海洋产业相比,青岛在海洋科技领域的特色优势更加明显。目前,青岛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近30个国内一流海洋科研机构,占全国1/3以上;拥有涉海两院院士20余位,占全国总数的近70%。今年,青岛新增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均来自海洋科技领域。今年,青岛联合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共同组建的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挂牌成立,初步构建起“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新型海洋研发机构和创新机制。依托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蔚蓝生物等研发平台,建立“企业+研究院”前、中、后端对接协作机制,加速海洋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青岛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外溢”,受到越来越多的掌声。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发布的海洋科技指数显示,青岛蝉联中国大陆海洋科技指数第一名,在全球海洋科技指数中以93.195分继续保持第2位,仅次于洛杉矶。在细分指数中,青岛稳居海洋科技发展基础水平和海洋科技产出水平指数第一位。 有了丰富完善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科技才有用武之地;有了海洋科技的赋能,海洋产业才能愈发充满活力,不断生长壮大。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全。 海洋科技历来是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长板”,如今,板子的长度还在拉长。与此同时,海洋产业这块“短板”也在加速补齐。 青岛已经具备了建设海洋特色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条件,善于用好这些“条件”,就一定可以不断增强海洋经济实力,扛起“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的重任。
【北方唯一】城市综合竞争力:青岛居全国第八! 上市咨询公司赛迪顾问近日发布《2021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研究》以及百强城市榜单,对全国293个地级市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排名。青岛位列全国第8位,是唯一进入榜单前十的北方城市,从侧面反映出青岛经济换挡升级所取得的成效。深圳、广州、苏州分别位列前三位。 据悉,赛迪顾问围绕经济规模、发展质效、综合活力、创新势能、共富共享、城市能级六大维度,建立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托2020年统计数据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估。二级指标包含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发明专利授权量、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吸引力、城市首位度等。 山东城市在北方表现抢眼,共有12个城市入围百强,仅次于江苏省的13个。其中,济南位居第14位,在北方城市中排名第3。 从城市群角度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凭借上榜7个城市位列全国各大城市群第6位,位列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之后。 研究显示,百强市城市面积共计138万平方公里,共有6.9亿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共计617023.6亿元,增速达3.0%,高于全国水平0.7个百分点,百强市以全国14.4%的面积,承载了49.5%的人口,贡献了60.7%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8367.8元,是全国水平的1.23倍;地均生产总值(0.45亿元/平方公里)约为全国水平的4倍;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平均达1.22%,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青岛的成果有目共睹,得到各界广泛认可。《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中,青岛位列“科创领军城市”全国前10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情况中,青岛居第11位,较上一年提升8位,是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中俄】中国俄罗斯中心正式落地上合示范区 在中国俄罗斯中心建设推进会上,上合示范区、上合发展集团与中电建集团签订中国俄罗斯中心项目合作协议,中国俄罗斯中心正式落地上合示范区。 中国俄罗斯中心项目位于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内,总投资约20亿元,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将充分融合现代科技和俄罗斯传统元素,建设形成中国与俄罗斯地方投资合作的信息总部、俄罗斯在华企业的聚力地、中俄文旅和科技合作的新平台、新桥梁。 其中,中国俄罗斯中心将以企业合作为端口,整合优质俄罗斯企业资源,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合作,促进中俄多业态产业链项目合作落地,产生中俄产业链集群的虹吸效应。推进会上,碧桂园集团与俄罗斯进步农业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农业产业链集群。 推进会上,上合示范区与丝路驿站签署招商合作服务协议,与格林伍德股份公司(莫斯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地风景设计研究院与俄罗斯大贝加尔湖旅游公司签署关于开发贝加尔湖旅游的合作协议。一系列产业合作项目的签订,标志着中俄地方务实合作加速落地。 作为参会企业之一,华诺俄翔(北京)贸易有限公司商务拓展总监谢尔盖·席卓夫表示,中俄贸易具有较强的商品互补性,合作空间广阔,启动建设的俄罗斯中心将为中俄各合作领域提供机遇和载体,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华诺俄翔将借助中国俄罗斯中心平台,为俄罗斯出口商和中国进口商提供高效的商业服务,促进中俄两国企业对接交流,加大投资力度,扩大贸易规模,共谋发展。 上合示范区启动建设两年来,随着国际物流大通道、国际物流枢纽等“硬联通”条件不断完善,国际投资贸易合作便利化等“软联通”环境不断提升,上合示范区与俄罗斯投资、贸易、文化等各领域实现多元化合作。开通到莫斯科的全货机航线和点对点班列,并在俄罗斯设立海外仓。落地100亿元人民币的中俄能源基金,吸引华诺俄翔、金俄盛商贸等多个项目落户,新签约了上合示范区(中俄)生物医药产业园将打造中俄生命科学产业研发中心、上合组织国家健康产品交易平台。目前,上合示范区已与圣彼得堡、彼尔姆边疆区等地举办9场经贸对话活动,与阿拉布加经济特区等9家园区和行业协会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成功举办“首届中俄青年创新创业与创意大赛——IT硬科技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决赛”。 “即将启动建设的俄罗斯中心,将进一步整合艺术文化、物流贸易、科技研发、技术转化等各类资源,优化上合示范区的投资贸易环境,带动国内相关产业进行整合,同时吸引俄罗斯企业入驻,加强与俄罗斯的产业互动,打造成为服务中俄地方发展的重要平台。”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孟庆胜表示,上合示范区将以中国俄罗斯中心启动建设为契机,深化平台作用,做大经贸合作“朋友圈”,进一步扩大与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推动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此图与本文无关
【忆往昔】山东怎么错过北京理工大学的? 作为全国最顶级的理工大学,在落户浙江之前,北京理工大学也与山东进行了沟通,山东推荐北京理工大学在济南先行区建设,青岛推荐北京理工大学在西海岸新区建设,出现了一些竞争。之后因为山东省内竞争较大,一时难以协调,北京理工大学选择前往浙江沟通,浙江表示,只要大学落地浙江,不管是不是在杭州,省里都会全力支持。 以上是新闻里看得到的表面的东西,从表面看,北京理工大学希望落户山东,但山东的济南与青岛争执不下使北京理工大学很为难,只能选择别处............ 实际上呢?是这样吗?只要是个有常识且智商情商正常的,都会看到这件事深层次的真相:北理工想来青岛,但山东不让,说你来山东只能来济南青岛你想都别想。 肯定有人(特别是泉吧人)不服了,你别急着反驳,你要明白青岛虽然是计单但青岛只是在经济上有一定的特权,在行政上青岛和烟台威海东营这些城市是一样的都是隶属于山东的省辖市,没有任何的特权更不用说行政权力了。如果北理工看上的是济南,青岛抗议有用吗?有个屁用。就好比山东给济南投资各种基建,青岛抗议有用吗?同样的道理如果北理工看上了济南那青岛的抗议等于个零。所以北理工说济南青岛争执不下让自己很为难只能去别的地方了只是个不得罪人的官话而已。真相就是北理工想来青岛但山东利用权力把这个事给拦下了,就这么简单。 刚才又看到要统筹整车项目布局,也许又一个大项目要因为济南青岛的“争执不下”而出走了吧.........
【实事求是】名人眼中的青岛增强版 (1)梁实秋 青岛风光的美丽和气候的宜人给梁实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梁实秋看来,青岛是山好水好,吃好住好,而且人也好。 梁实秋说,“我想在全国各都市里,青岛是最干净的一个”。 (2)梁实秋的夫人季淑尤 爱青岛的清洁和气候的适宜,认为,“青岛与上海相比,不啻霄壤”。 (3)梁思成 在《青岛》专刊里,梁思成对青岛评价道:“青岛是山东半岛黄海岸上的一个名城,是避暑胜地,是海运良港,是国防重地,是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研究的中心。青岛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4)闻一多 "青岛几乎是天堂了"。 (5)康有为 康有为“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却被青岛美丽的风光所深深吸引,盛赞青岛为“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中国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之。”; 更写诗赞曰:“海上忽见神仙山,金碧观阙绚其间……楼阁倚山临海滨,碧波浩荡通天边。”最终他选择了青岛定居。 (6)老舍 “五月的海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 (7)沈从文 “一到海边,就觉得身心舒适,每天只睡3个小时,精力特别旺盛。” (8)杜月笙 杜月笙游览崂山,极口称赞崂山东麓山海风光之美。 站在这安静的山海之中,杜月笙突然有了个想法,何不在此建座小亭子呢?在他的提议下,上海工商代表团将亭子的位置选在华严寺附近海滨处,取名“斐然亭”。 (9)意大利驻华大使严农祺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如果可以的话,我会选择来青岛定居。” (10)蔡元培 大教育家 蔡元培先生说,青岛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而且开放程度也很高,有利于吸引知名的科学家前往任教,是最适合办大学的。 所以,当年正是在蔡元培先生的力主下,国立山东大学才设在了青岛。 (11)王统照 从北平来,从上海来,从中国任何的一个都市中到青岛来,你会觉得有另一种的滋味。青岛,在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的都会中独自表现着另一副面目。 (12)泉吧人 青岛潮的被子能拧出水,雾霾严重山东第一,城建不如潍坊,交通不如烟台,一个闭塞的边陲之城。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