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石石
刀石石
关注数: 33
粉丝数: 89
发帖数: 2,385
关注贴吧数: 4
日本全熟光滑楮皮纸,并且再次砑了一下,质感不错。 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 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 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 —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偏楷书的创作 溪居 唐 · 裴度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颜真卿《刘中使帖》(二) 写得时候感觉真烂,拍出来好像还好,不知道是啥原因。倒数第二行“获之吁足”是比较满意的。
我承认拍照技术烂了点,但这个纸写着是真爽。 颜真卿《刘中使帖》
出自《列子·力命》 老聃语关尹曰:“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
可称得意创作 洞庭湖君山颂 唐·吕岩 午夜君山玩月回,西邻小圃碧莲开。 天香风露苍华冷,云在青霄鹤未来。
颜行该咋练呀? 颜真卿《刘中使帖》,这帖真妙。受书友推荐,第一次尝试颜行,先临一半。临得一般,大家多指教。另外很无奈的加一句,真的不想加,说得太直白。简单的找不同我自己会,别再说我临得不像了,我不是盲人,有眼珠子😭,我需要的不是这个😭
苏轼《尊丈帖》,蜡多墨浮,别有格致,号浮津笺,今多忌之。
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最近忙着制墨,练字也不能落下。 苏轼《归安丘园帖》,第二行废了,别的气息还行。手确实有些生了,今天练好多遍才适应过来。 最近逛🍑的时候看到个叫墨粉的东西,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比较细的水溶性炭黑,号称能增加厚度黑度流畅度,就是模拟轻胶嘛。我就取了些下等灯盏烟一起研磨,黑度提升明显,但并不均匀,因此会出现色阶突变的现象。 那天说到一油二松,做得好难能有冯本兰亭之墨韵,而恰巧看到又玄斋小船为棚顶松烟加松明,鹿角胶牛皮胶混合,则不妨以2:1比例(松明含油低需多放,制成墨黑度低亦多放)为烟,7牛3鹿或8牛2鹿,甚至9牛1鹿的比例为胶(牛皮胶粘性大,肯定是牛胶为主,这样用的胶才少),入一些常用的药水(这不关键),制成轻胶松烟墨,想来多做几次,差不会太多。感兴趣的可以试试,我油烟做完再考虑松烟。
烧烟啊烧烟,放个视频吧。
苏轼《令子帖》 一直练苏轼感觉有点单调,看得出临得挺暴躁,吧友有没有啥推荐的书家一起练?
苏轼《致季常尺牍》。 看着是款油烟,玄香斋买墨送的块碎墨,不知道是啥。笔感很好,流畅度胜过许多日墨了,就是有些脏,黑度也差些,大概是烟料不行。胶法可以,平常刷字不错。
苏轼《渡海帖》,前半段不行。今天晚了,就写一张。
我这种熟且滑的竹纸好像尤其容易发灰。 苏轼《渡海帖》,不堪细究。不过乍一眼望过去好像还行。
最近一些小事。 甘梨五,秋柚三。诸物进以时,久服如金丹。感冒终于好些了,跟我一直贪嘴吃海鲜有关系。接下来慢慢恢复日常训练量,这个写得时候虽然有灵感,还是太糙了。 制墨相关的东西已经准备大半。相关的古籍看了许多,配方一改再改,大多挺顺利,唯有一件事,本来想定制些3钱小墨的铜墨模,一套要我2700多,给他了具体的结构、大小,我甚至没要求任何花纹,就是简单的切割打磨而已,还允许稍大的误差,可以说不涉及任何精密的加工,他这显然是想宰人。我不如直接买小吃模具,便宜种类多,很多花纹还都挺古雅,想来这种街头小吃,传承还是比较稳定的。大小也不大,压模亦方便,颇为合适。我并没有什么印侧款、顶款、斋号的要求,自己用的嘛,模具板式精美就很赏心悦目了。 此外,我发现冯良才剽窃《墨法集要》中的古方,于一四年申请专利,基本上原封不动,无伤大雅的地方说具体或省略点。在一个叫x技术的网站上,这是允许的吗,那个地方看文章要花钱的。
请教下各位大佬,急用,谢谢🙏 在制作用来写字的墨锭的时候,加入麝香可以使磨出来的墨液写字入木三分。请问是什么物质起了作用呢?
这两日感冒,字都没写。感觉手生了不少。苏轼《覆盆子帖》 起因是看《墨法集要》兴奋至极,两日一夜没睡,如今略知制墨矣。综合别的墨经,研究出了一个稳健的方子,不计成本,先造二两墨试试手。算上第一次买工具,至多不过七八百。制六锭三钱小墨,利于干透,以实用为目的。
苏轼《宝月帖》
苏轼《宝月帖》 这两日天玩嗨了,突然让我好好临帖还有点不适应。周国平先生讲,“人生贵在行胸臆”,活得开心点吧。我这种懒人写字也不喜欢太累,所以常写懒书,恨不得一笔从头到尾,一位书友说兴之所至瞎涂两字,我对曰,死到临头悲欣交集
世人问我取何法,三丰真人龙行草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啊。 释文:游梁阳春上,负手懒招寻。 忽闻勃姑鸟,莞尔不欲行。
九月十六,风徐如林,不知何鸟鸣。
大小能容砚一方,酒徒词客捧新浆。 书成奔走临天拜,诗迩勃然满室香。
苏轼《获见帖》附零星单字 玄尘的棚顶松感觉一般,砂多还容易成果冻,层次还行,只能和好墨混着刷字用了。
苏轼《获见帖》第一天临还没怎么临好。余墨匆匆自书小诗一首。 释文:苏台更漏懒,草庐不甚工。沉沉不知寐,忽觉秋雨中。
日课。苏轼《东武帖》并旧诗一首。出去吃点好的。
苏轼《东武帖》 苏轼得黑点的墨写,买了玄香斋的再和漆松漆油。今天用的是玄香斋玄松混古梅园五星红花。这次临的下半部分有点张牙舞爪之态,明天完善一下。
重写第一次创作。 突然反应过来,我既然临得是小字,创作为什么要写大字呢。。今天重写,相对更满意,敬请大家斧正。释文:三代无忧景,以降俗薄偷,安得壶天客,相坐以谣讴。
人生中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创作,自书诗一首,大家多多指教。 三代无忧景,以降俗薄偷,安得壶天客,相坐以谣讴。
书不能俱佳,偶有差可者耳,亦一憾事。 过几天写自己的诗,这也是我的初衷。
王献之《适奉帖》 释文:适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动静故常患不宁。诸女无复消息。献(之白)
传王羲之(一说米芾摹)《大道帖》:大道久不下,口先未然耶。
米芾《临沂使君帖》,练行书三天,昨天写的。
第一次写行书,大家多多指教,米芾《晋纸帖》
多换不同种类的纸,有助于我消化所学,稳定水平。 奇气自天然出,俗气因造作始。
晚上好晚上好晚上好 墨一不小心磨多了,导致我居然这么晚才写完,懒人表示强烈抗议。
练完字,吃晚饭。 第一个“州”字出乎天然,嫌其毛糙,重写一遍,反显造作。“极”及之后的字就有些四平八稳。稳点也好,稳中求进才踏实,反正灵感是一直有的。我以前就是还不稳的同时,性格跳脱导致个性太强,终非长久之计,当善加改正。也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早上好早上好早上好(依旧凑十五个字) 突破。线条质量。
晚安晚安晚安(为什么标题一定要满5个字) 剩张纸,小白没学过行书,随手涂鸦两笔。近来思考何谓骨力,何谓情旨,总仍是朦朦胧胧,没个确解。倒是对纸墨的运用有了些许心得,或许慢慢会有更深的理解吧。 墨是用的玄璞斋松油合剂,最后一款之前买的墨。说不上多好,一分钱一分货吧,滞笔,下墨快,毕竟是二两的比较大磨点五星红花进去后倒是十分好写,比例四比一左右吧,省钱小妙招又多一个。墨在笔上干的快,需要常常在笔洗里泡软,配上半生熟的楮皮纸,书写感是极佳的。楮皮纸就是图一个书写感、五星红花也是,墨色反倒是无所谓了,对我来说写得爽是第一要务。用这个纸要十分注意调墨,淡则洇、浓则涩,中间一个合适的区间是很小的,我也是这多多尝试,意外发现。 就说这么多吧,大家晚安。
踏实练字,少整花里胡哨的。 近来笔墨纸买了不少,也该静下心来好好练字了。 对了,淘宝艺粟斋150元购入5钱玄松脂的体验简单说下吧。 首先,板子挺漂亮,不过比它漂亮的板子有很多,不算优点的优点。其次,磨感沙,下墨快,黑度还行,磨口无光泽。再次,运墨流畅,不错。属于有点小优点的墨,写字够用了。符合他的价位。短时间内不会第二次购买。最后就是乐子人的混墨环节。彼为引,与陈香1:2配比,效果优于古梅园五星与陈香用配比墨,松油混还真是十分不错。浓墨黑而略冷,层次不是渐变的,有点突兀,但墨色淡时提按转折十分漂亮,喜欢。下面附张效果图。
不要在闲鱼上买笔,盗图严重。 拿69块的图卖他12.5的笔,我说这笔怎么看着成色不错呢,险中又险,付款一两分钟后不放心,在淘宝上发现端倪。反正还是建议大家找正经厂家,除非出的是你认识的新笔。 关于笔的问题,有的人喜欢追求老笔,这没必要,笔是有寿命的。还有就是口粮笔的一点心得,(出锋2.7及以下,特定范围)一般如果用料良心的话,六七十块的可以作为口粮笔,一百五就非常不错了。再贵除非你有矿,可以常用。在知乎看尚初笔庄的回答,古代经生的笔都在200-300或以上。所以我们如果想追求比较好的写字体验,是不建议买太便宜的笔的,低于四十几的绝不考虑,因为成本摆在那里,以狼毫笔言,染色牛毛马毛的成本可达狼毫的十分之一(狼毫自然也分等级,贵的比例更低),体验也天差地别。紫毫比狼毫还要贵,弹性最强,(纯狼豪是软糯的,弹性佳,但不硬,有些人会以为狼毫很硬,其实不然),娇贵易磨损,因此寿命往往稍短,但我甚至见过9块8的纯紫毫,你自己想想可不可能吧,不要听一些人说什么善书者不择纸笔,那是大师,现在这么说的多是大湿。好的文房对你的加持是十分大的,现在生产力与信息交互能力比起古时不同了,我一个月练字成本加起来不到二百来块,就能用到不错的文房,想想那些穷秀才,不种地,饥一顿饱一顿,用的什么文房可想而知。就算以后水平高了打算用好点,日常的话就算死命用,成本也很难超过1000块,除非你写作品,那上不封顶。千把块一张的纸也不是没有
古梅园5星红花墨入手后的一点小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因为学识尚浅,难免有些低级错误,还望请各位前辈指出来。 嗯,第一感觉是板子比图片里好看,光亮熠目。叩之金声,嗅之淡香。第一印象可以说十分不错。 下面是研磨环节,便出现了些问题。初正磨,后斜磨,下墨慢,有墨渣,墨液淡黑少光,色泽温暖,但并没有一些墨友说的那么黑亮。磨过的墨锭磨口也没什么光泽。(第二日下墨速度有所提高,无墨渣,应该是墨皮的原因) 再次是用墨实践环节,笔一入纸便觉不凡,清顺如水,极致的流畅,能轻松做出许多动作,甚至润到我有些不适应,感觉有些过了。这是唯一的优点。 最后是总结环节,这块红花墨虽没那么惊艳,但根底犹在,还算满意的一次交易。我平日素来用的是墨运堂的陈香,虽是油烟,可能是矿物制成的原因,色泽是有点点冷的,浓墨略滞,于是灵机一动,先以清水研磨红花墨为引,再以陈香研磨(大概1:2),置之陶瓷小磨碟中醒一会,待其相对充分地融合。磨出来的墨液色泽偏暖,黑亮沉郁(没错,有点矛盾,但真实存在),浓墨不滞,丝滑自如,十分惊艳。写字时蘸一次墨,墨便似源源不绝一般,洗笔的时候却又一涮即逝。这个比例还是稍有一点点丝滑过头,写草书或许很好,写楷书最好再涩一点点。以后我会常常调试比例,找到各种书体、各种法帖合适的比例,突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确信这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 混着用或许想到的人不少,但以清顺墨为引、重浊墨为引有什么不同,随着时间的迁移、融合程度的加深,会有什么变化,适用于什么场景;以不同的墨为引二次研磨比例的调整,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或许只有覃研精思的书家才能得其真味。万事开头难,而今有了方向,实在可喜可喜,幸甚幸甚。一块块墨锭好比单质,而混合墨好比化合物,其千变万化,自是研究不穷,绝不是“松油合剂”之类的四字能概括尽的。 以上。我个人红花墨入手后的一点小体会。我身为一个书法小白,对这个吧是很感激的,所以有些我感觉可能对大家有用的东西,也绝不会藏私。不祈求对大家有何大帮助,但凡打开一二思路,墨法精进,便是我之幸了。(大晚上睡不着随便嘀咕点东西,也不知道说得对不对)
三块日墨,怕被坑,麻烦吧友们帮忙看下。 大概都值多少钱呢?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