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兵法
至尊兵法
关注数: 13
粉丝数: 78
发帖数: 2,325
关注贴吧数: 1
哪些喜欢比城市建设的,请进来! 啥叫城建?
龙州长又走了!谁又要来了? 龙州长高升到黔南做书记了
小客车的心瓦凉瓦凉的啊 省长为何轮不到,民意何在?心瓦凉瓦凉的啊。
问:关红脸是怎么被称为关二的? 如T。
求九个地市州的城市地标!!!!??? 贵阳 遵义 六盘水 兴义 毕节 铜仁 安顺 都匀 凯里
兴义男人与女最喜欢干的两件事? 发现兴义男人最喜欢喝酒,不喝酒你就不是兴义男人,女人最喜欢打麻将,不打麻将,你就不配做兴义女人? 不知是不是这样的。
就说一件事,可证明刘备用人水平不咋的 RT
一战看军事能力的差别! 提起刘备,不得不说这个常败将军的夷陵之战,因为这个战役中刘备差点儿送了老命,还导致国家从此衰亡,这是刘备一生打的最大败仗!
三君主中曹操军事水平第一,孙权政治水平第一,那么刘备呢? 想不出来,各位补充说一下。
吴魏合肥之战兵力辨析(转) 1:吴军的兵力,“绝不可能”达到10万 相信对历史有“起码”认识的人,都会得出这一结论。 古代人打仗,就喜欢吹嘘和夸大自己的兵力,如曹操南下赤壁时,实力兵力为30万,但却号称自己有“80万大军”。当时吴国的人口能有多少,孙权就想带着“10万大军”出征?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吴军合肥失利的缘故就再明显不过了,百分百“绝对”是让补给线给拖垮的(就像隋炀帝一样),所以“10万”之说,纯属夸大之词。 三国时代的战役,能够达到“会战”级别的并不多,比较著名的有:讨董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灭蜀之战、灭吴之战,还有后来诸葛诞叛乱时据说司马氏也带领“20万”军丨队来镇丨压(个人对此有疑义,但暂且采信之)。以上战役中的第2、3、4、7这几场的规模尤其庞大。 赤壁之战是关乎东吴生死存亡的一场大型战役,但当时孙权能够筹集到前线的兵力,也不过3万人而已,算上还没来得及征集起来的备用部队,总共5万人左右(别拿周瑜话中的“精兵”这两字来忽悠人,所谓的“精兵”只是指训练有素能上战场的部队,这是相对于正在训练中的后备军而言的)。 另一场关系到吴国存亡的夷陵之战,吴军的兵力也不过5万多人(不含后备、以及正在提防曹魏和山越的部分),刘备方虽然达到了10万,但却得分为前线和后勤两个部分,各5万人左右。 再者,长期威胁东吴的山越问题,也决定了孙权不可能拿10万人到外面去拼,山越对汉丨人的敌视,一直是三国期间——甚至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为严重的民族矛盾之一,孙权终其一生,也没能解决彻底地将山越镇丨压下去,如果孙权敢拿老本全拿去跟魏国争锋,那么下场就只有一个,就是重演夫差被勾践挖墙脚的霉运。 战争这玩意,我们普通人未必懂,但有一点我们却是必须得晓得的,就是战争一打起来,那就是跟烧钱一样,即便你每天什么事都不干,只让士兵们待在原地,那个伙食费也得叫你头晕。所以古代哪个军事家吹嘘自己有“百万大军”,那都不可信,据说隋炀帝还真的召集了百万人去打高丽,结果可好了,高丽没打下来,补给线先垮掉了。 综合以上,情况再明显不过了:合肥之战中,吴军没有10万兵力。充其量,也不会超过赤壁和夷陵这两场大型战役,所以实际上不会超过5万人。 不过孙权既然敢号称“10万”,那么这个“下限”再怎么低,也得在2万以上。 所以,吴军的兵力,应为2万~5万人之间。 2:合肥魏军守城兵力,绝不是“800人” 这点其实不用争论,去翻一翻相关的史书就知道了,合肥城的兵力大约在7000~8000人左右,所谓的“800人”之说,只是一些网民的YY罢,多为被野史之流误导,实际上即便《三国演义》也没说合肥总共只有800人,也许是罗贯中着重刻画“逍遥津大战”,才使某些读者产生误解了(《三国演义》有好几个版本,我看到的版本就没有提到所谓的“800人大战10万人”,更没有太史慈在合肥之战中被射死的情节,书中太史慈病逝于赤壁之战前,这是符合史实的)。 3:合肥是个易守难攻之城 熟悉两晋和南北朝历史的人士,一定会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多少名人将士,就在合肥遭遇滑铁卢。 合肥之战是场“攻坚战”,而“攻坚战”的特点是,进攻的一方兵力必须远远超过防守的一方,才有获胜的可能性。 合肥是个地理位置极为优越的城池,周围还有河水作为屏障,再加上有8000人左右来防守,敌军几万人久攻不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儿。
彭贻荣老师还好吗? 我们原来的政治老师,调八中好多年了,不知近些年可好?还有孔祥焕老师,我们原来的化学老师,都还好吗?
求问个事儿? 在崇左火车站可以购买南宁到其他地方的火车票吗?
问个事儿!! 求问知道的朋友:南宁火车站可以提前预售最长几天的的车票?在崇左火车站可以购买从南宁到其他地方的火车票吗?崇左哪个有火车票代售点啊?
诚聘财务人员一名 坪东贸易公司聘财务会计人员一名,有一定会计工作经验,有商贸企业工作经历更佳,待遇2K以上。有意者速留名详谈。
权威:从三国志的评价来看三国有哪些人是军事家!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更是产生了不少军事将才的年代。 但对于哪些人是军事家的问题,一直争不休。 除了大家比较认可的曹操外和周瑜外,其他人都有较大的争议。 如果以一场战争来评,三国三君主中,曹操有赤壁大败,刘备有夷陵惨败,孙权有合肥被袭,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军事家的,所以是不能以一时成败来定论。 那我们就以三国志对三国人物用兵的评价和判断,这个应该是最具权威也是最可靠的。 其实定义谁是军事家很简单,军事家本身就是用兵打仗的,看看谁善用兵打仗就可一清二楚。 现在就让咱们通过三国志对各历史人物用兵方面的评价来判断哪些人可以称之为军事家的。 抛砖引玉,先说说三国志对孙权的评价: 乘间伺隙,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见三国志。吴书。吕范传) 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於此(见三国志。刘晔传) 自评是不太可靠的,往往有夸大的成份,然而我们看到,对孙权用兵的评价,就是作为敌方最为重要的谋士刘晔也对孙权给予了善用兵的高度评价。而吴书的少败的评价同样能说明孙权用兵之能力,同时与刘备的多败少胜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可以说从三国志的评价来看,孙权为军事家受之无愧! 各位可以引出三国志对其他人物用兵方面的评价来说明三国还有哪些军事家。 事实说话,拒绝胡喷和肆意捣乱!
从孙策与刘备的传位能发现什么? 古代对于政权的传承通常是子承父业,皇位一般是父传子! 皇位的传承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纵观历朝历代为皇位传承而争得头破血流的事不胜枚举。 而在三国曹刘孙三方君王中,孙策是唯一一个将自己建立起来的基业传给弟而非子的。这在当时是多么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决策。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后,不仅稳定了东吴政权(事实孙策死时江东政权很不稳定),而且在你争我夺弱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肉强食的环境中,特别是面对北方强大曹魏政权的攻击中,年纪轻轻的孙权利用其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与曹刘两个叔叔争增,最终将江东保存下来,而且在父兄开创的基来的基础之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东吴也是三国中存在时间最长者,长达87年,是魏蜀的两倍数左右。 这些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孙策用人传位是非常开明的,非常明智的,是站在政权利益的角度进行的,是任贤而为私心所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坐了两年皇帝的刘备在死时把皇位传给了弱智的刘禅。刘禅在位时无所建树,昏庸无能,无法象孙权那样能够驾驳大臣将帅,大权落于诸葛亮。蜀汉靠诸葛亮的倾力治理和维持,才使蜀汉在不断衰亡中勉强存在几十年,终因人才等实力不济早早灭亡。 从孙策与刘备传位的不同可以发现:人才是竞争的第一因素,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蜀汉终未能实现统一天下且早早灭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蜀汉人才的空虚所致。
其实三结义之时己注定刘备就不过一混江湖的成不了气候! 纵观历史,哪个统一了中华的开国之君不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一个战略家?没有战略眼光的一个江湖混混岂能有大作为一统中华? 刘备既没有政治才能更无战略眼光,自与关张结为兄弟时就注定刘备就整一个江湖混混,无法成就大业更不可能统一中华。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正是这种江湖义气害得狂傲的关羽失荆州弱智的刘备伐吴,而正是因失荆州和盲目伐吴,使得刘备靠忽悠靠招摇蒙骗所得建立起来的政权从此走向衰亡! 刘备,无非就一个江湖混混,一个江湖人士,岂能与具政治才能和战略眼光的曹孙相提并论?
哪位高人能给出孙权不是军事家的充分依据??? 别扯孙权合肥之败! 若以此论,曹操赤壁之败比孙权合肥失利损失更大,影响更大,那曹更不是军事家! 或说孙权没打过胜仗,就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伐刘表克皖城与多次伐魏中也有一些小胜利. 还有其他依据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