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嘲热讽卜世仁
冷嘲热讽卜世仁
朋友说我没有忧愁,是对的;但是朋友说我是开心的,那不对,因为也没有开心。
关注数: 3
粉丝数: 24
发帖数: 3,009
关注贴吧数: 2
服务贴吧的理念&系统事件的解决方案(建议版)——冷热 首先,吧务人员的定位,不能是“管理”贴吧,而应该是“服务”贴吧。 服务贴吧的目的,是为大家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能够交流(包括正常的冲突、辩论),能够分享心得。当然,帖子中相当一部分是大家闲聊的,比如生活琐事、电影、歌曲等等。在气氛严峻的时候,这些帖子是很难出现的,因为都没心情。一个贴吧少了这一部分,那就是没有生气了。而许多精辟帖也是这样催生的,轻松了大家才有灵感。 其次,服务贴吧,最讲究的是尊重,吧务人员平时就是普通吧友,“管理”、“权力”的性质要尽量弱化。喜欢表现权力的人,不适合当吧主。小吧主其实真没什么权力,一般也就扫扫广告垃圾,清除一些脏言秽语。当吧友之间因观念之争发生冲突时,小吧主出来劝劝,向他们询问,得到同意后、将其中语气过分的删掉。所以,小吧主的任命,应选些较为理性的、在线时间较长的人。这方面,就由 oliver 和橙羽协商以后决定吧。(既往不咎,暂时就现在这些小吧主,要加的话得两个大吧主全部同意。) 至于大吧主,一般应该是很少介入删封操作的。大吧主应该在精品帖、置顶帖上面花功夫,将一些有内涵的、发人深省的帖子加精,把贴吧打造的富有内涵。在小吧主和吧友之间发生冲突时,出来和解一下。或者在贴吧出现重大问题时,需要大吧主出来解决。 而平时的观念之争,大家凭自己的信念、能力去说去吵去表达,但权力不要介入进来。只有当观念之争,超出了明显的界限时,才需要出动吧务人员。接下来讲讲删封操作。
心甘情愿 最害怕的,是心甘情愿 最难得的,是心甘情愿
莫做“道德层面的算计”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面振动很大,所以忍不住把它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和以前常听到的“逃离了世俗的权势”,却“陷入 心灵/宗教 的权势”意思有些相通。不过,它更加的简洁直白。
偶感 身心相连,心意难寻。 静心者,身平意自和。
为什么吧里的人数突然激增到了426? 如果我没记错,半个月前还是230左右啊。
危难中的人性 许多爬出车窗外的人,返回去救人;众多市民,连夜排队献血。 这个世界,不像某些人宣扬的那样坏。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个故事发生在广东法性寺,记录在《法宝坛经》里面。风吹幡动,两个和尚于是争论,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第三个和尚(六祖慧能)插了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时四座震惊,主持印宗法师拜慧能为师。 坛经未具体描写,不知道作为背景的那两个和尚是如何争论,说不定很精彩呢。古人辩论的时候旁征博引,以我们的水平,也许很难插上嘴。而更让我们无语的,是六祖不识字。那么到底是风动,幡动,还是心动呢?若果真是唯有心动,风幡是如何动起来的呢?说风不动,幡不动,岂不是睁眼说瞎话?这么显而易见的“诡辩”,为什么会语惊四座呢? 前人对这个著名的公案已有许多的注解,我就不去拾他人牙慧了。以我看来,这个公案也许可以作如下观: 风动亦可,幡动亦可。错在争论,是谓心动。 诶,只是可怜我们这些人。
不配信? 听说做安利的人,把半途走的称作“叛徒”。 原来,基督教里,半途走的是“不配信”的。 真扯。
何不顺道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起打倒? 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话。
爱在飞扬 一切情,都说不清道不明,谁知道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谁先谁后已不可考,两个人就那么起心动念了。心动处如灵犀一点,此中微妙,却叫人如何思量? 忽然之间,眼神发生变化了。也许有过许多女生看过你许多次,但是她的眼神却与她们都不同。那眼神是幽怨,怨你的徘徊迟疑;那眼神是邀请,邀你进入爱的世界。在那眼神里,有些事情悄悄发生了。这是一个秘密,坠入爱河的人才明白的秘密。 忽然之间,一个人开始茶饭不思了,一个人开始胆怯害羞了,一个人开始充满幻想了,一个人开始跳跳笑笑了。一个人转着圈,数着时间一秒一秒滴答滴答的走过。不知道何时入睡,不知道何时醒来。 再见面,已然隔了三秋!两人同行,瞬间便忘了等待的难耐,谁还在意那些琐碎的俗事呢?亦步亦趋,周围尽是暧昧的分子。一颦一笑、眉目皆是情意,简直逼得人快要窒息。一时间,身心都被融化了,恍然不知身在何处。天堂,亦不过如此吧? 再回头看,如幻如化不真切;却说一句,爱曾轻轻在飞扬。 PS…………………………我也来响应一下,写点和宗教无关的。不过无论基督徒或反基督徒,都别拿我里面的“天堂”说事。此天堂,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天堂。郁闷,写个爱,还得来个后记。
国际刑事法院对卡扎菲发布逮捕令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orld.people.com.cn%2FGB%2F14652887.html&urlrefer=7b690d6913df9726f9c5dd45a97a9167
乌烟瘴气 整个吧,现在被弄的乌烟瘴气。 还是真理吧吗?除了肤浅还是肤浅!
山西女交警铁面查罚特q车
有意识的、不清醒的人 这个帖一半给自己看,一半给吧友看。因为我只是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本身想借着写帖子去理清自己的思路。 清醒,不好说,从“不清醒”说起反倒好。如果神经坏了,成植物人了,当然是“不清醒”。不过这和本帖的“清醒”没多大关系,本文想说的是:有意识的人、不清醒的时候。 我相信,生过气伤过人的朋友就明白。也没多大的事,但当时就气当头了,说不该说的话。又或者见过赌博的人,赌瘾一上、想赚钱或者翻本等念头一起,什么老婆孩子都忘了。你能说他没有意识吗?不能,因为没人给他下药,他精神也没问题。虽然他有意识,但是他确实是不清醒的。生气中、愤怒中的人也一样。 说到这里,大家还是赞同我的观点的,“有意识的人也有不清醒的时候”这句话本身没多大问题,现实大家也见过各种不清醒的人。如果仅仅说到这里,那肯定没什么意思,我要把“有意识但不清醒”的范围扩大,扩大到很大,大到24个小时里有23个半小时是不清醒的。 当然,我仅仅是说自己,我也不敢说大家不清醒撒…下面听我将来,我是如何不清醒的。
挑剔 我有一个朋友,他只吃少数几样菜。我们说他吃菜很挑剔,他说他没有。 我们说为什么呢?他说:我没挑啊,我眼里就那几道菜。 然后他又说,要是我只爱一个人,那不是很正常吗?你会不会说我挑剔?
纸上得来终觉浅 昨晚,被一个麻烦事弄的心乱,辗转反侧至深夜。往日常说的,“放下、空、自在等等”都没起作用。 诶,绝知此事要躬行啊,不可懈怠。
仁者无敌 一个仁义的人怎么无敌呢?他以仁义对别人,别人仍然可以伤害到他,仇视他,怎么算是无敌呢? 观念错了。“仁者无敌”,是一个人对自己承诺要以慈悲心对待别人,内心就不会建立敌人的观念,也就是仁者的心里没有敌人的观念。 ——慧律法师
驳斥帖“做人要低调” http://tieba.baidu.com/f?kz=1040413031 看完全贴,发现所谓的“低调”,其实是“谦卑”,也就是“做人要谦卑”。 为什么要谦卑呢?枯枫暖血说来说去,只有两个理由: 第一:这是“GOD”说的; 第二:谦卑有好处。 真的搞不懂,这样的帖怎么会是精品帖?
撤侨貌似是个很英明的举动 打开报纸,最大版面的是利比亚的内战,多国部队的空袭等等。 想起前些天大张旗鼓的撤侨,当时还纳闷为什么就中国撤侨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大陆还是挺有远见的。
《资本论》是正确的 标题是唬人的,重点在下面: 要理解马克思,首先要对《资本论》有整体的了解,不然就会断章取义。天啊,40卷?,读到啥时候去? 得,以《资本论》没啥说服力,毕竟《圣经》就一小本。那么以《道德经》为例吧。 要理解老子的道,首先要对《道德经》有整体的了解,不然就会断章取义。《道德经》称5000字,二张A4纸搞定。 得,还是完了,没谁能对《道德经》有整体的了解… 不说别人,就这个吧,有谁敢站出来说:对《道德经》有整体的了解?
佛道相通的体现 一笑 第一证据:得道高僧。 第二证据:道场(五台山道场) 第三证据:附佛外道…(反面证据,佛道并称。)
百度新闻首页 日1/3地区自来水遭核污染 放射物飘至欧洲 美军将空袭利比亚地面部队 盟军分歧升级 山东一直升机空降校园接女生 好莱坞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去世 享年79岁 林志玲 陪睡价 千万 大S婚礼 植入广告 京沪高铁违规 美战机坠毁 药家鑫激情杀人 辽宁 WCBA冠军
被魔鬼蛊惑的牧师 被发现有同性恋、杀人、婚外情等等,的布道的牧师,事后声称:“我被魔鬼蛊惑了。” "I was forced by the devil!"
France、american and england attack libya 鹰镁砝,袭击 ,Libya。
全民……一个问题 提案: 全民都来投票,看要不要囤积盐,对付核辐射。 貌似这个提案会通过,然后大家在民zhu的氛围下囤积盐吧。
人生道路有疑问 人生道路有疑问,这是渴望真理的由来。 (系统兄不会指责我剽窃加篡改吧…。)
反驳:“有罪必罚”的公义性 系统兄请进 旧约 - 创世纪: 第 18 章 20 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 21 我现在要下去,察看他们所行的,果然尽像那达到我耳中的声音一样吗?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 22 二人转身离开那里,向所多玛去。但亚伯拉罕仍旧站在耶和华面前。 23 亚伯拉罕近前来,说,无论善恶,你都要剿灭吗? 24 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你还剿灭那地方吗?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饶恕其中的人吗? 25 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 26 耶和华说,我若在所多玛城里见有五十个义人,我就为他们的缘故饶恕那地方的众人。 27 亚伯拉罕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 28 假若这五十个义人短了五个,你就因为短了五个毁灭全城吗?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四十五个,也不毁灭那城。 29 亚伯拉罕又对他说,假若在那里见有四十个怎么样呢?他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作这事。 30 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假若在那里见有三十个怎么样呢?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三十个,我也不作这事。 31 亚伯拉罕说,我还敢对主说话,假若在那里见有二十个怎么样呢?他说,为这二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32 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我再说这一次,假若在那里见有十个呢?他说,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 33 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了话就走了。亚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新约 - 马太福音: 第 5 章 38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39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40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41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42 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43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 44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45 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对吧里的基督徒朋友的意见 首先,这里是真理吧,任何朋友都可以加入,无论什么身份。 其次,这里是这里吧,并非基督徒的聚集地。《圣经》只是基督徒的圣经,也许它对你们来说意味着神圣,意味着行为准则,但是《圣经》对其他人来说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并不会以神圣或者什么来对待。这样说并非是故意抹黑《圣经》,其实只要反过来想一想,《可兰经》、佛教经典等等,你们不一样是当做文学作品来看吗?这是客观事实。 再次,“上帝”,和《圣经》同样的道理。在基督徒朋友看来,“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代表真理等等,但在其他人看来则未必有如此高的地位。 最后提出我的意见。希望吧里的基督徒朋友,少以以下的句式说话,即“《圣经》告诉我该怎么做,上帝告诉我该如何做”。这些句式请将其内化,说出来对其他人不会有共鸣,只会引起反感,因为《圣经》、“上帝”不是其他人的信仰。如果另一个人也引用《可兰经》或者佛经的话,那么讨论等等则无从说起了。 不需要告诉我们是“《圣经》或上帝的要求”,这样并不能证明什么。只需要告诉我们其他人,你们会怎么做,就可以了。而这恰恰是吧里基督徒朋友未做到的。
(二)季展恋,到底对季意味着什么? 看过原著的朋友,想必清楚季的过往生活,这也是季不敢接受展的原因,暂且不提。吧里的朋友说过,季展恋对季来说是一次重生,我是十分赞成的。 季和普通人一样,为生活奔波忙碌。在商场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第一桶金甚至是好友以生命换回来的。如果没有展的存在,季会怎么样呢?他会继续在商场奋斗,也许会左右逢源,成为一个“社会成功人士”。娶得一个娇妻归来,生儿育女。 已晚,来日再续。 ps: 毕业多年后,前些天和朋友聚会,曾经朝夕相伴的朋友。聚到一起,什么都没有说。吃饭上了白酒,敬酒绕着桌子敬了一个遍。烟不停的发,不停的抽。吃完饭,四个人搓麻将,四个人围观。剩下三个人在聊天,聊的尽是职称,如何攀高捞金,如何走后门。这样的场景何止是一二次!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暮气沉沉。
(一)展演偷东西是有病吗? 在天一里,展颜的病占了很重要的部分。病有两种,一是身理,二是心理。所谓的病,自然是指“心理上的病”。可是,她的心理真的有病吗?今天回首,终于明白,展颜没有病!她轻蔑的说:“有病的是你们”。 因为破碎的家庭关系,再加上被季抚养后的宠爱,养成了她“偷东西”的习惯。她的行为方式,不符合“正常人”的逻辑,于是大家都说她有病。 在被季收养之前,展颜是无助而弱小的。外婆将对展母的恨,转移到展的身上,这使得她的性格很孤僻,不安全感极重。展选择偷东西来释放,是被病态的大人所逼的。可惜没有人指责外婆是有病的,没有人指责展母是有病的。 被季收养之后,偷东西,则变成了她和季的游戏,纯粹的一个游戏。如果,只有他们两个人,有什么关系呢?可惜,别人介入进来了。他们说“偷东西有病”,季明明知道这不是病,却也不得不劝展治病。 展颜的心,是透明的。她对这个社会保持着冷眼旁观的态势,因为对外界排斥而反感,所以她几乎未受到任何社会荼毒。同样的,她也因此被已经荼毒的社会排斥。她不会客套,不懂礼节,说话直接而凭直觉,做事不顾后果。于是,大家毫不犹豫的说:“她有病!” 因为展不向世俗做任何妥协,她的存在刺伤了那些人。尤其是王琪、李纬凡这些人,她们无法忍受季这么优秀的男人,怎么可以那样纵容展颜!如果只是这样,展何尝会在意呢?但是当他们拉拢了季之后,她便无力还击了,因为她爱他。
长生不老 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长生不老原来不是说神仙。
纯净的意识 首先说明一下,写这篇帖子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生活变化很快,有时能碰到比较好的念头和想法,但是随着琐事又慢慢淡忘了,转身投入于生活之中。接着,又在厌倦的某一个时刻,重归那些念头。对于我来说,压根不需要生生世世的轮回,单这一生的往返轮回,已经可以让人厌烦了。忘了是哪个吧友说,轮回之说是人编来骗自己不用努力的,因为来生还可以继续。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请问:现在有什么理由需要“神”存在?“神”存在解决了什么问题? 许多人将不能感知的电磁波与神一起讲,意图证明“神”存在者有之,证明“神”不存在者也有之。我们用一个“最佳解释法”来对待。所谓最佳解释法,就是对现状能够做出的最好的解释。(此方法来是从吧友上传的耶鲁大学死亡课程中看到的。) 19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了一些现象,而这些现象用已有的理论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自然而然,有先锋科学家提出电磁波理论,接着在试验或者观察中得到证实。于是,有更多的科学家加入进来,完善了电磁波的理论。(对这个史实不清楚,纯属臆想而来。不过,具体过程对将要讨论的问题没有什么妨碍。) 现在,我要问,有什么理由需要“神”的存在?它的存在解决了什么问题?(也可以等价于:有什么理由需要“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欢笑 我看到孩子的笑容,她的笑容多么天真。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如此的毫无理由,如此的肆无忌惮。 我听到孩子的笑声,她的声音多么无邪。什么让她这么开心?是小狗的叫声抑或拨浪鼓的咚咚声? 她的欢笑,映出我的落寞。她的生机活力,映出我的沉闷与暮气。是不是,有一天她也如我一般寂寥,还是有一天我会找回她的欢笑?
对尘世的忠诚 我恳求你,我的兄弟,保持对尘世的忠诚,不要相信那些谈论希望另一个世界的人! ——尼采
每个人都孤独的死去 一句貌似很高深,貌似揭示了死亡某些本质的话,但是仔细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它是一句无聊的话。 英文:everyone dies alone. 此想法来自吧友上传的耶鲁大学哲学死亡课程,教授:薛力凯根,第25课。
为**放弃生命 近日屡见这么一种说法,叫做为了**而放弃生命。仿佛如此一来,他就成了伟人,而**则成了真理。
所谓的信任 记起一段话,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对自己有信心吗?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信心,你如何对你的信仰有信心?
最近吧里网名模仿此起彼伏情况 最近是怎么回事,怎么吧里出来好多模仿网名? 早点的有“红颜新约”、数字先生被模仿,近期有“白痴的像个天才”,“嘁哩喀喳”被模仿。
不负如来不负卿 第一回看到这句诗,便不禁眼前一亮。等看完全诗的时候,变又黯然了。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六世
自助餐上的肉片 今天朋友生日,朋友请客,一起到吃了个自助餐(自己拿肉烧烤)。但凡吃过烧烤或涮火锅的,都见过那种肉片,十分规则,一块一块,薄薄的肉片。 我走过去拿肉片,突然看到离放肉地方不远处有一个服务员,他正拿着一个空盘子。我再定睛一看,他正用空盘子从一个机器里接肉,一块一块从里面往外掉。我多看了两眼,估计是机器里的肉切完了,他从旁边提出一大块冻羊肉,我也不知道是羊的什么部分。然后他把羊肉放进去,按下按钮,肉片又出来。因为是冻了的缘故,没有血流出来,看起来像是切萝卜。 以前听别人说肉食是残忍的,自己没有什么感觉。今天看到了这个场面,心里突然很不舒服。整个餐馆里的人都在吃着自己烤的肉,从那个机器里切割出来的肉。欢笑声,打闹声,羊肉在火上的滋滋声。诶,不予评论。
就耶稣为世人流血,晒晒枯枫的某一观点 枯枫说: 其实不信的人反对的是什么?也同样是不知道。 但了解了耶稣为世人流血,还以私欲罪恶为缘由反对基督,他们就是被定罪了的。 冷热说: 了解了耶稣为世人流血?还以私欲罪恶为缘由反对基督,他们就是被定罪了的?说实话耶稣为世人流血这一章我倒现在也没弄明白咋回事。你是想说了解耶稣的死而仍然不信耶稣的人,都是以私欲罪恶为缘由的吗?为什么不信基督就是私欲罪恶? 枯枫说: 了解后还抵挡耶稣当然是罪恶。圣经主要内容就是上帝是造物主,是天父。并耶稣是拯救世人的主。 就算在地上你了解了谁是你父母并为你流血,你不敬也是种罪过,何况上帝的付出。这种基本道义有什么疑问存在? 大义基本如此,可以参看原帖:http://tieba.baidu.com/f?kz=937953730“它是一个有用的问题吗”。
它是有用的问题吗? 有一次我住在一个村子中。有两个老人来找我。其中一个是印度教徒,另一个则是耆那教徒。耆那教徒不相信神的存在。他们两人是好朋友,几乎是一辈子的朋友,他们两人一定都快要七十岁了。而他们一辈子都在争论:神到底存不存在?印度教徒坚称神存在,而且他会引用吠坛经、优婆尼沙经、吉踏经里面的话,而耆那教徒则坚称神不存在,而他会引用马哈维亚、那米那斯、帕许瓦那斯等大师的话。他们一直争论到最后,因为这些问题是如此的无意义、如此的徒劳无益,你可以继续争论,直到无穷尽的地步;它不会有结束。没有人可以完全证明,也没有人可以完全提出反证。这种问题完全没有用处: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没办法完全证明,所以这个问题继续悬而未决。 他们听说我住在村外的旅馆,因此他们来找我。他们说:「我们一辈子都在争吵。我们是好朋友,在各方面都很好,但是一谈到神这个问题我们就开始吵架。我们已经吵了一辈子。现在你正好在这里: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好让这种争吵停止,而我们至少可以死得轻松一点。」
我对“要出世、先入世”的分析 我分不清这是佛家还是道家的话,这句话应该是古人总结的,并非是经文。就我感觉而言,这句话是有其道理的。“要出世先入世”有其本身的意思,如果非把它与“要戒毒先吸毒”、“要禁欲先纵欲”之类的话类比在一起,那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要分清“出世”、“入世”的意思。要简短的分析出两个词的意思很困难,我只好用春秋笔法了。后面的解释会用到“红尘”这个词,因为大家见这个词比较多,更能有共鸣。 按我的理解,不管出世、入世,人当然得还在这三丈红尘里。有区别的是:“入世”指心在红尘之内,为红尘事物所扰;“出世”指心在红尘之外,与“看破红尘”是一个意思。(我想大家能明白“红尘”的意思,具体再解释我就力不能及了。) 比如我们今天为一些事纠结,当然最后也把事做完了。回过头看前天的事,事情也做完了,当时也纠结了,不过今天不为前天的事而难过了。这个时候看今天,我们便知道,今天的事情还是得做,但今天的烦恼却不会长久。如果能在今天就把烦恼看破,离“心在红尘之外”也就近了一些。 当然是否“出世”就好呢?有的人就说了,“只羡鸳鸯不羡仙”,当然还有很多了。而且“出世”还得和“出家”等等区别开来,说起来就太长了,暂且不谈“出世”好不好这个话题。 那么再看这句话针对的是什么人呢?对于心在红尘,也想继续在红尘里混迹的人,这句话是不需要的。依我之见,这句话的目标人群有两种。
树木开花 树木开花 我听说 佛陀经过的时候 树木会开花 即使不是它们开花的季节 就算人的心蒙了尘 与他擦肩相过而不识 可是 树木怎么会错过佛陀呢? 注明:非原创,改编自印象里的一段话。
这些人是假基督徒 耶稣为布道而身陨,对其行为我十分敬仰。苏格拉底的结局和耶稣差不多,最后被迫喝下毒药而死。释迦牟尼的经历也差不多,四十来岁成佛(佛指自我觉悟的人),然后以乞讨的方式布道四十余年。老庄的经历与他们三个相差很大,因为老庄认为自然平常即为真理。 在吧里常有人说,要么他们之中只有一个人代表真理,要么他们都错了。说这种话的人,如果不是刚接触真理这一类事物的人,那么便是心中“占有欲”极强的人。真理不是一个东西,不是一个人有了,另一个人就不能有。 在这方面,我以为“真理”和我们熟知的“爱”有些相似。有的人以相敬如宾表达爱,有的人以打情骂俏表达爱,有的人以温柔相待表达爱。表达方式各异,但“爱”不变。当我们看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道可道、非常道”“佛曰不可说”,不感觉彼此相通吗?佛教讲的慈悲,爱万物众生到极致,必然毫无偏袒。猜的到我要说什么了吧?没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中法黄埔条约第五条 中法黄埔条约第五条:法国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中俄天津条约第三条:俄国东正教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 中美天津条约第三条:耶稣教教士得自由 传教 中英天津条约第三条: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传教 中法天津条约第三条:法国人可以前往内地游历、传教。入内地传教之人,地方官务必厚待保护。 以上是我查了几个不平等条约,找出的关于宗教的内容,不代表全部不平等条约。
我们是“无神论者”吗?
一种微妙的心理 无论是在哪个地域,恐怕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得到多的人”比“得到少的人”有心理优势。因为得到的比较多,所以他们会认为自己比“得到少的人”要厉害一些。这是心理上的感觉,不过确实很正常。 由于种种原因吧,中国人大多是“无神论者”。而从“无神论者”中跳出来,转到信教的人,也有这种心理。具我的观察,吧里的一些信教朋友或多或少有这种“高人一等”的心理。例如:撞南墙找不着北、素因无碍、哈哈一笑556、枯枫暖血等。 引用“素因无碍”所讲的一个故事:{{一只青蛙在还没成型的时候, 只能和鱼儿一样在水里游, 只能在水里看外面的世界。等他成型了, 可以在水里和陆地自由通行了, 他会回来告诉鱼儿, 水之外的世界是怎样的, 鱼儿未必会相信, 因为她习惯了在水里思考。}}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种优越心理是从何而来。因为信教的人认为自己已经过了没有信仰的阶段,所以信教才是正路。 最后说一句,貌似“枯枫暖血”吧友最近情绪波动很大,在和draak718吧友的辩论中也大失水准。我想大概是因为他在信仰方面遇到了大的矛盾吧,希望他能度过这个关口。虽然大家平日里唇枪舌剑,但毕竟还是朋友。
几个老故事 咋一看感觉有那么多的问题,真正审视起来,却找不到几个真值得思考的问题。闲来无事,摘来几个老故事,大家聊且一看。 小时候听过的,叫什么忘了,大意是讲那些已用烂了的「皇帝微服私访」之事。私访也就罢了,偏偏还调戏良家妇女,让村姑民女之流,一跃枝头变凤凰,其荒唐处,不值知者一哂,只是热闹罢了。其中真有趣处,是一个绝妙的反讽。一个从未见过皇帝的民女,照着戏里的模样,要一个真正的「皇帝」学所谓的皇帝样。且不论戏中人如何,观者应知道,这非但是讽刺戏中人、戏本,甚至连作者本身也给讽刺了进去,一层套着一层,确实妙极。——网络小说《幽冥仙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