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枫柔0n
吉生辰
关注数: 37
粉丝数: 2,507
发帖数: 633
关注贴吧数: 6
边走边谭:故乡美(一) 说来真巧,这次回乡探亲访友,刚到汉台就偶遇几十未曾见面的表哥,他知道我曾在阳平关住过几年,并在宁二中读过书,便说这几天有部分上世纪八十年代从阳平关宁二中高中毕业的毕业生,将要在宁强县阳平关等地举办同学聚会,问我要不要去会会这些三十多年前的同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这类聚会形式的平台,来追忆往昔,述说当初难以起齿的话语,交流情感。其中的绝大多数的与会者,均能从这种情感交流之中,寻找到自身所需的东西,也捎带把自己推销出去,达到双赢。为此,这类利人利己的聚会,越办越多,人们乐此不疲,且时下正流行于整个社会。 我,一个远离桃花园中的人,三十多年前在宁二中仅仅上了一学期的课,且是初中一年级。在如今的脑海中,难以追寻到当年那些同学的身影,更何况他们是高中毕业班的同学会,我所能认识的,更是少之又少,便婉拒了表哥的善意邀约。 不参加同学会,可宁强无论如何还是要去的。亲身体验,实地观览这坐地处秦巴山区汉江源头的宁强县,最近十几年来所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跨时代的发展,实在是太有必要了。人们不是常说:“耳闻不如一见”吗! 清楚地记得那天,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之时,我便坐进老表的车子里,一路上我和他边拉家常,边看车外的风景。可能是我们出发太早的原故吧,一路上车辆稀少,唯一给人留下深刻印像,并为之担惊受怕的是,宁汉高速公路的胡家坝段,有一些农民背着背篓,三三俩俩行走在高速路上,有些大人还手牵着不懂事的小孩,让人看在眼里,真为他们的生命安全担忧。 从汉台到宁强大概也就一百二十多公里,晃忽间就到宁汉高速公路出口——宁强收费站,交了四十五元钱行车费后,兴致勃勃地直奔“羌博园”。待车子在“羌博园”路边停好后,我顺手拿起相机从车上下来,想要在“羌博园”里,将羌族人的人文景观,统统摄入镜头。就这样,边美滋滋想着边朝入口处走去。 到了门口,见园门紧闭。看到门边墙上贴着的告示,方才晓得“羌博园”的主管单位是宁强县“文化旅游局”,它的作息时间与国家公务员的上下班时间是一致的,即周一到周五开放,共游人游览参观。而我到时恰巧是周六,咱来的真不是时候,吃闭门羹是理所当然的了,谁让你行前不打听好开馆的时间表,除了自嘲一句:“白跑,活该!”外,又能怎么样呢! 我有点闹不明白, 对外宣传上说“羌博园”的功能是“文华观光旅游”,且要让游客走进宁强,了解宁强,即而带动宁强县的旅游业向前发展,可世上哪有在周未和大众节假日,关闭旅游景点的道理?。羌文化没看到,咱在县城转上一圈,逛街,观景,当然,也难勉要瞅瞅家乡的美女(宽川大哥说在桥头看见了)。这样,不但能解我郁闷,长我见识,还能饱我眼福,此趟岂能虚行?各位乡亲,你说是也不是?。
边走边谭:近乡情更怯 农历新年刚过,妻说想在今年署期回乡探望八十多岁的父母,身为以做了二十多年长工的我,听到此言,想都没想即答道:“好”。 每次回乡探亲,都会去拜见长辈,走访亲戚,还有朋友聚会。按习俗,当然勉不了要准备些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这事最让人伤脑筋,贵了送不起,轻了怕人笑。这不,离起程的日期越来越近,可所买礼物按所送人头算,还差一大截呢!唉!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管怎么说, 这个“愁”,大不了就是花些时间和金钱,最多也就是多费点精力,即能做到人人开心,皆大欢喜。 可随着岁月的流失,年岁的增长,由心底生长出来的“乡愁”,着实才让人剪不断,理还乱。 那曾经爬过的小山头,那曾经捉过鱼的小河流,那曾经住过的小山村,那曾经给于我关爱的亲人,还有那许许多多让我今生难忘的曾经,曾经……..。
能者为师 这是我几年之前,发表在一网站上的一篇写博心得,现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请同志们点评,以便找出自身不足之处。能者为师,无有老少。 小老儿空闲之余,喜听京剧,为此这篇心得博文题目就叫: 报名一击话“写博”(写博周年有感) 通常在京剧文武戏里,主角刚上场报名,马上就会听见“仓。。。。”的锣鼓响声,人们习惯称之为:“报名一击”。它的主要用途是要烘托场上气氛,凝聚场内焦点,营造舞台声势,把观众注意力导往戏台,以便看演员们地精彩演出。 而对我的“报名一击”是发生在我突发易想,要开博写博。可当时我连写作的基本常识都不懂,“的 地 得”不会用,标点符号也不知点那个,更不用说写出来的东西文不对题,词不答意,句子不联惯,错别字连篇。现在想来方才明白“无知者无畏”这句话地真正含意。 记得那时是一网友和我初次相遇,即毫不留情地挑出了我一篇博文中的几十个错别字。对于正处在兴头上的我,当时地感觉就如同一盆冰冷的水从头顶浇了下去,除了“心”还在跳动外,全“身”凉了个透。也像那上台即将唱戏的角,名号还没报完即被当头一击,那个痛啊,使得角儿看不清方向,辩不出南北;扎不了势,亮不开相,张不开嘴,提不起嗓,只能喃喃自语道:“老爷我既不为钱,又不为名,写些不知所云的东西究竟是为那般?”。 可冷静下来再想,人的一生,不懂的东西太多,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尽嘛。孔夫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更何况网友能指出我博文中的错别字,说明网友花费了时间,细读了这篇文章,该感谢这位网友才是。从此以后,时时提醒自己要多读多看多听,并养成在读书时手边放本新华字典的习惯,供自己随时翻阅。偶尔写点东西,也会细心点,尽量减少错别字。一段时间下来,还真受益良多,收获不小。 也就是这一击,使我清醒过来,使我看请自身的不足,也使我对读书产生了兴趣。 此时的我要对网友说:谢谢您这恰到好处的一击。
读文有感。。。。。 读过杠叟有关散文《父亲》的链结,老夫无话可说,深感羞愧。 人人都有可能转摘自己喜爱的文章,但要注明出处,不然就是剽窃,此乃喜好读书人的大忌,万万不可,谁都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个道理。现今社会有人存在着不劳而获的想法,靠投机钻营来谋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但成与不成要看自己的造化。即使侥幸,到头来也会被人鄙视。 各位网友,你说呢?
通辑令 宁吧网民((花间集Q)),长期不来宁吧报到,或者消级潜水,有负网友期待,起行为及其可恶,现颁发通极令,促使其早日回来,否则,后果自负。
多余的话 好久没说话,不是没话说,而是不想说。 今日上到宁吧,给人耳目一亮,清晰飒爽的感觉,对宁吧燃起无限的希望。恭喜子风,贺喜子风,也祝愿宁吧百花齐放,硕果满园,真正成为不违反国家法规,不违背百度规则的能畅所欲言一个场所。 好久没弹冬不拉,老夫今儿乐哈哈,乐哈哈。
故乡行(六) 在陕南大巴山的乡村地区,千百年来,人们衡量这户人家的家景过的如何,家当多少,不是靠嘴乱说一通,而是看他家的院落里有多少间房,堂屋里的火坑(塘)上方挂了多少吊陈年腊肉,还有堆在土楼上的粮食够吃几年。世代居住于此的乡民,也秉持着不喜借贷,量入为出的持家理念。 我距上此回去探亲访友已七年有余, 这次回故乡到宁强县城共计俩次, 头次走宁勉高速公路,第二次走青阳驿,大安,代家坝,阳平关国道,从二道河到达宁强县城。我边走边看,不时地被沿途那家家户户的朱门白墙所吸引。这一亮点,深深地印入脑海,为之惊叹,并打心眼里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不一样。 进入农家,你会奇怪,家家户户悬挂在堂屋火坑上方的腊肉,不见了踪影,而所见到的老人小孩是那么的瘦弱,缺少营养。由于好奇,便要细探,于是弄明白这事的来拢去脉。可这又要说到零八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因这次大地震波及宁强,致使宁强一些地方的房屋倒塌,还有好多房屋受损。震后的五月三十一日,***带去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的关爱,救援资金也随之而来。 人们说这几年县城能大变样,得感谢汶川大地震。农村也一样受惠于这场大地震,每户得到二万元的救灾款。因为按户来分,聪明的人为能多分点钱,便立刻大家变小家,一家分二家,二家分四家,为的就是这每户二万元钱。这种欺上的事,监管部门知道吗?想想,我这个远方人都知道,它那有不知的道理。按说农民分到钱就该富裕了吧,奇就奇在这里,不但没富,反而更穷。这为何呢?因为地方政府要农民修房,且要修这种能耀人眼目的朱门白墙二层式“洋”房。 不修行吗?不修你就占不了大地基,你也拿不到救灾款。要按规定修成朱门白墙,光一这扇“朱门”要五百元左右,一块砖六角钱,卖这些建材几乎都是独家营业,别无分店。技工每人每天一百元的工钱。算算,得花多少钱方能建起这样的房子。 二万元钱建栋房子够吗?当然不够。那么,分出去的二户,四户又变回为一户,辛辛苦苦喂养了二年,三百多斤的大肥猪拉到市场上,换到三千多元现钞,家里能换成钱的东西都拿到市场上去卖。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向银行借贷,现代的“杨白劳”,就这样背负着重债,虽没卖儿卖女,可身体能行的都到外地打工赚钱,留在家里的,不是老弱,就是病残,还有小孩。真不知还要喂养多少头大肥猪,出卖多少苦力方能还清贷款。 这朱门白墙的屋里,深藏着多少焦滤和忧愁,抱裹着多少眼泪和汗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用,都是为了这“朱门白墙”,这耀人眼目的“朱门白墙”,这为人脸上贴金“朱门白墙”。 好不容易回趟故乡,原想手举金杯把赞歌唱,那曾想,所见所闻,让人失望。真的是“我不该来”吗!可不管怎么讲,宁强——是我出生的地方,也就是我的故乡。不管我在何处,仍要对你说:家乡----我爱你,宁强--------亚克西。 Read more: 宁强县里“见与闻”(六) - 吉生辰的日志 - 贝壳村
哪里才可道出真心话? 这是(故乡行一),昨天同时还在宁吧上发上去了((故乡行二),今早一看,被人拿下了,郁闷。凭心而论,咱非常爱国爱家,讲讲心里话,讲讲实在话,讲讲老实话,可怎么就这么难呢?
宁吧,不应如此! 宁吧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让人痛心,让人难过。原本是块好好的一块园地,却杂草丛深,好苗难长。老夫期盼百度相钟一位能让宁吧再次活跃起来的人当吧主,使之成为天南海北的故乡人相互交流的乐园。 阿弥驼佛。
游览古汉台,“免费”不“免票”
云横秦岭家何在 故乡汉中,北有巍峨雄壮的秦岭,南有逶屹千里的巴山,还有一条滋润养人的汉江。地理环境形成的这个盆地,它自然条件优越,冬无寒冻,夏无酷署。有山有水有平川,产米产面产海鲜。加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那无数次的打打杀杀,以及不停息的武装争斗,还有那不断重复着而又无法避免,血流成河,人口减半,改朝换代这种大规模的战争很少波及汉中,使得汉中成为一个安居乐业,富足祥和之地,更使得汉中成为西北地区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 汉中的富足,得益于自然环境,北面的秦岭挡住了从北方吹来的寒流,而南面巴山又恰巧阻住了南方涌来的热浪,穿越盆地的一条汉江足可满足民用和灌溉。而这自然环境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使得想出的人出不去,而出去了想回去的人又回不来,古人曾有诗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我离开故乡汉中已二十年有余,也曾几度回去探亲访友,每次请假一个月,而来回路途就耗费掉整整一周,久而久之,对这种忙忙录录,余心未尽的故乡之旅,也就不那么热衷了。 可恨的秦岭巴山,阻挡着像我一样想回家看看的故乡人,也阻挡想仰望汉中盆地之外辽阔天空的故乡人。 过去两年,众多亲朋好友不停鼓动我回乡玩耍,并介绍说西安到汉中走高速公路只需两个半钟。朋友的热诚,亲情的招唤,促使我决定在这个圣诞节,来一趟为期一个月的回乡之旅。由于大女儿在东部读书,只有两周假,时间难以配合,加之校规,也不便出国,只好带着爱妻和小女儿,有了这趟从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十三始,到二零一二年一月十一止的故乡之行。 记得那天从三番市出发,经过十二个小时地飞行,到了北京国际机场。因要转机去西安,便先急急忙忙进海关,取行李。而后又赶着去办托运行李,办理并安检到咸阳的各种登机手续,这中间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登上班机,到飞机起飞后,终感到有些累,便在谜谜糊糊之中进入梦乡。 仍在梦乡,却被妻子叫醒,告知到达咸阳国际机场。睁开眼睛,抬起手挽看看表,时针指在北京时间晚上十点半上。推着行李往外走,老远就听到有人在叫,朝外瞧,见妻弟及其朋友来接机,让人喜也使人惊。原本说好不需要任何人西安来接机,因机场就有开往汉中的大巴,何必还要做这种费时费力又费钱的事呢?。可话有说回来,咱中国人,谁不说亲情比天高,亲情比海深呢?。 刚走出机场,即感到一股冷飕飕的寒风迎面刮来,急忙回头要妻女拉上外套拉链,戴好帽子。 仰望天空,灰蒙蒙一片,看不见星星,也看不月亮。 眼前的停车场,不时有车辆进进出出,车开过后,扬起一阵阵令人讨厌的灰尘。还有那些“的士”车司机,仍在寒风中招揽乘客。 回头看看南边,候机大楼阻挡了远望的视线。想那秦岭山脉,依然屹立在那儿,明天我将乘车走这条穿洞而过西汉高速公路,回到故乡。秦岭,这坐横跨中国东西的山脉,也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山脉,再也无法阻挡进进出出的世人,寒流和热浪都将穿洞而进入汉中盆地,或多或少地改变原有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为此而欢呼,也为此而谢天谢地,并将记下这趟难忘的故乡之旅,它的点点滴滴都将记在脑海,刻在心头。
闲话------鬼 立秋以来,阴雨连绵,风呼呼地刮个不停。路边的杂草渐渐发黄,树叶也随风起舞,四处漂荡。这个季节,气温忽冷忽热,说是夏天吧,可感到凉飕飕的,说是秋冬吧,又热了点,身上穿不住棉衣。这样地鬼天气,我是干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动都懒得动,心情极不爽快。无聊之余,索性拿本书坐到床上去,背后放个舒适地靠垫,床头柜上再放瓶饮料,咱也来回自饮自乐,图个绡遥自在,兴许还会“手倦抛书午梦长”呢! 在蒙蒙胧胧之中,晃唿屋外阴云密布,雷电交加,从未有过如此地可怕,好似末日来临。正想着就见两个黑影从窗口串了进来,直扑我的床前,待近时仔细一瞧,一位手拿钩人魂的是马面,另一位手拿索命链的是牛头。这二位阎王殿差官,为啥不请自来,难道是要强行捉人,要把老爷我带往阴曹地府不成? “阎王要你三更死,不会留你到五更”,二位差官高声喧器。 “岂有此理,本老爷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凭你一句话我能跟你走?不把渚葛判官地生死判书拿出来,老爷我怎会离开人间。”我虽有些惊慌,可生死关口,一定要挺住。鬼门关能去吗,那可不能开玩笑,十去九不回啊!事以至此,我抱定“今生不过奈何桥(断魂桥),怎能喝那孟婆烫(忘情水)”地决心豁出去了,怎么也得挺住,处境再坏还能坏到那去。 三更以过,五更将至。不知马面从那突然拿出一张纸,看了又看;虽后顺手递给牛头,这牛头也是瞧了又瞧。好像有点不对经,喔,愿来如此。这二位差官工作失职,走错了地方,看错了名字。这可是人命关天,阴阳二界,舜奚之差啊。 看得出来,二位很为难,但又不肯认错。莫非这‘鬼’也要脸面不成? 事到如此,这马面说;“你虽没干伤天害理,偷鸡摸狗之事;但你心理有个‘鬼’。。。” “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可话又说回来,这人与鬼,有理可讲吗! “人,臧俱在,看你还有何缴辨?”。说罢就将我从窗口仍了出去。 待我挣扎着,忍着伤痛慢慢地抬起头来时;猛然一惊,一个十分熟悉地人影出现我在眼前,一种从未有过地喜悦由心底一涌而出,不由自主地大声吼道:“真的是你。。。。。” “DAD, 醒醒 ;DAD,醒醒.”.我两眼惺忪地睁开,盯着放学回到家地小女儿,真想好好骂她.当看到她那双天真无邪地眼神,活泼可爱的神情;小脸蛋上充满了惊奇和差异,伶爱之情油然而生,实在是开不了口.只好暗自在心里责她道;”女儿啊,女儿;你为何要在这个时辰叫醒我呢?唉”
上天演好事,为我送“惊喜” 那可是:粉丝来滴就是好,粉丝来滴就是妙。 真可是: 花仙下凡春花开,几百粉丝扑面来,乐得老夫笑开怀。
“昙花一现”为那般? 偶然见到朋友家里养了几盆名贵花儿,朋友介绍说其中的一盆为“昙花”。我也是喜花之人,室内养有盆花,盆景,还有人人都想从它的名称上就能讨个好彩头的“富贵竹”;房门的前垭和后院也都种有不少的花草和果树,但大都是一些极普通的品种。对于那些名贵的花花草草,我可没有那个闲情雅性去伺弄它们,假如一个不小心折损了它们,那不但是天大的罪过,而且事与愿违并有违初衷。而今见眼前还未展露真面目的昙花,是那么地平凡,那么地不引人注目。假如朋友不说,我可真的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在得知时下正是花期,兴许就在今夜之时,即勾起我的好奇之心,怎能错过这“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天赐良机。在不知不觉地闲聊之中,时钟指想晚上十一点,“昙花”也开始慢慢展露它的花容,近观之下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它不但拥有雪的娇白,而且它还具备梅的幽香。在这短短二小时的花期里,它不但为人们展现了它那“刹那的美丽”的倩影,而且也给人们留下了它那“一瞬即永恒”的花语。 “昙花一现,只为韦驮”的典故千百年来流传民间,原来世人向往的那仙界中的”神仙",它也并不能随心所欲,事事均能当家作主。凄美的,短暂的总能给人们留下无限地叹惜,似乎天地万物都在那一刻消失,而真情却是于天地同在,常驻心间。
我爱宁强吧 为何?地出山区,有自己找乐子的方式,更显得热闹,有咱宁强人的特色,多少年来未曾丢失过,更不会失传,别人还学不会,还可以聚人气,好呀,真得好,老夫喜欢。
缘份的天空 走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路程,尝到人世间酸甜苦辣的滋味,遇见许多擦肩而过的路人,相聚我们情投意合的朋友,找到各自可以“牵手”的伴侣。为何是这般的云起云落?又为何是这般的云聚云散?它随风而动,又随风而逝;它自由漂泊,又来去无踪。经历这许许多多有时让人说不清,讲不明,道不尽的人和事,只有用“缘份”二字,作为还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解释。 孕育 我们生命的父母,无论它贫贱福贵,我们无从选择,这是缘份;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无论它高矮俊丑,我们无从选择,这是缘份;育养我们茁壮成长的那一块乡土,无论它落后还是繁荣,我们无从选择,这是缘份;生就一幅黑头发黄皮服的华夏子孙,无论祖国是强大还是嫉弱,都会无从选择地去爱它,这也是缘份。 在人生的路途中有太多太多的缘份,无从选择,无法避开。偶然的相遇,使我们成为无话不谈朋友,事业上伙伴,生活中的兄弟;那不经意的回目一笑,也会让俩人互托终生,成为相亲相爱的情侣,白头谐老的夫妻;人们常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不就是指的是缘份吗!睡眠中的梦景,现实中人和事,有时竟是那么地巧合,那么地不偏不奇,那么地不可思意,不得不让人会心笑道:“缘”来如此。 善缘恶缘无缘不聚,逆缘顺缘有缘不散。 愿我们在缘份的天空里,自由飞翔,擦出火花,开花结果。
中秋佳节,诚邀哥们姐们相聚在一起:喝酒 恩怨是非哪能久?何不相逢泯恩仇。 国共撕杀几十年,瀛台胡连仍喝酒。
人到中年万事休 曾几何时,还是个“早岁不知世事艰”的少年,在倏忽间就迈入了中年人的行列,可面对着上有长辈仍有期许的目光,下有小孩还需怃养的责任,并有摔倒之后再也无力爬起来的自身压力时,不由自主地想起郁达夫那句“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诗来。 早在几年前就有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找不着北的感觉,总好像找不到着力点,老是在到底是先有果还是先有因之间排徊,犹如掐在瓶口的木塞,出不去也下不来,不但自己生活在苦闷烦操之中,还要殃及鱼池,致使家人跟着受罪。巧的是就在今年的农历新年前几天,被工作中的同事,无意中的一杯开水浇在了我的左小腿和脚背上,虽然即刻涂上了烫伤膏,但还是被汤的涟煎大泡,有一种火烧火辣地切腹之痛。 腿脚有伤不能工作,不得己待在家中,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老婆精心伺候的日子,并不断得到亲人的关心,还有朋友的亲切问候,也过了段多年来少有的这么长的农历新年假期,可说是“因祸得福”吧。闲着无事,也就静下心来回首往事,检视这些年来的心路历程以及所作所为。儿童时代当过小农民,少年时期在城市上学,也曾保卫边疆,还曾在外贸单位工作经商。凭心而论有过小奸也有过小坏,着实来讲从未干过伤天害理之事。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中无愧于心。 翻开从前未曾读过的书,从中吸取营养,也从中得到力量。看电视听戏曲,解开心锁放松自己,身不由己地随着屏幕上京剧演员,哼了京剧((四郎探母))里((回宫))中几句精彩唱腔:“回过头来叫小番,备爷的战马扣连环,爷----好-----过-----关”,巧在这时耳边"喷“的一声,木塞自瓶口蹦了出来,好似卸掉压在身上千斤重担,顿时感到不曾有过的轻松。阳光还是那么的明媚,春风还是那么的温暖,前程还是那么的无量,人心还是那么的炙热。 告别中年这坐山,让我从此不在返。谁说:“人到中年万事休”?谁说:“人到中年万事愁”?我要用我成熟的心温暖的情,拥抱我的亲人,善待我的友人。用笑脸迎接这继往开来的新纪元。 Re
乡情 我的故乡究径在哪儿? 有时还真让人理也理不清,道也道不明。我父亲是勉县新街子人,按理该称为勉县人,可我没在那里生活过,总感陌生。而我母亲是胡家坝白家树林人,也是我的出生地,且生活了十二年,直到小学毕业才离开。这段有过辛酸,有过艰熬,有过喜悦,也有过‘当年勇’的少儿往事,一点一滴都完整地刻划在了我的记忆深处,直到如今仍然难以望怀,它本该是我的故乡。这一路走来,翻山跃岭会想起它,漂洋过海也会想起它。有时好似有甚东西萦绕我心,使我动情,哦,终于恍然大悟,明白过来原来是你在作怪,那就是-----乡情。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