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清山 云淡风清山
关注数: 3 粉丝数: 100 发帖数: 1,830 关注贴吧数: 1
我的故事与传统武术 童年记忆 我的故事与传统武术 童年记忆(一)胆大的野孩子 自小就像个野孩子,因为父亲是部队干部,很少在家,还有一个小我两岁的妹妹,母亲一个人在带我妹妹的同时还要洗衣做饭忙家务,根本看不住我,虽然二三岁就常常被一个人锁在家里,但很快我就能想方设法的逃脱了。 那时住母亲工作单位院内的平房,有北方房屋的标准窗,一个标准双扇窗八块玻璃,母亲把我锁家当然会把窗户也从里面装好锁扣,并上锁。但那时的窗户最上边,还有个二十多厘米高,四十多厘米宽的活页小窗,只用铁挂钩从内挂住。 自小淘气好动的我,怎能甘心长期被一个人锁在家,三岁多点,就能从那个小窗逃跑了,要知道我站在大窗台还没那个小窗高,能站在窗台踮起脚尖摘掉小窗挂钩,并成功的爬出来,自然不学也就爬墙了,逃脱牢笼的我,那当然是哪高爬哪儿了,于是,四五岁就能上房(六米多高厂房)、上树、捅蜂窝(四五米左右高处坠落一次,没受伤),六岁跳过一次火车,手上蹭破点皮,货车过站减速运行时,不跳就不知道会被带到哪里去了,在货车尾大孩子先教最小的我,双手抓住车尾处,把身子放下去,松手同时快往前跑,然后俩个比我大的做示范,最大的在车上看着我跳,虽然六岁的小短腿终于没能跑过并不很快的车速,跑了最多五六步就在轨道碎石子上摔倒了,手破了几处,却也成功的跳下了火车,就是不知有没有创出最小儿童跳火车的记录? 六岁半搬家上学,七岁就把附近能爬上去的高处爬遍,二十米水塔,三十多米高烟筒都要爬到顶。八岁无数次从二楼窗口站姿跳落沙堆,勾手垂身跳落水泥地面。 那时还有一项作为消遣的风险游戏,两个厂区或两片居民区的孩子们会经常互相投掷砖石开战。参战者一般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居多,最小七、八岁,但最大的能有十五六岁,偶尔 处于弱势的一方甚至会有十八九岁的出手投掷,把进攻到家门口的外场孩子吓退、赶远。我那时八岁,很喜欢玩这个游戏,也很快适应了这个游戏,成为我周边环境内胆子最大的游戏参加者,也经常是开战挑衅者和开启者。 这个游戏实际上是冬天打雪仗,到了春暖花开之后的延伸,可以常年玩。但也需要伙伴与对方的应战才能打出好玩的规模。我所在的厂区新宿舍规模很小,总共就三排平房,因此大小孩子加一起,最多也只能凑出十个左右,大多数战斗能有六七个孩子参战就不错了,我总喜欢自己这方以少胜多,打的人数倍于我方的对方不得不后退的感觉。 之所以很确定自己是这个危险游戏的胆子最大者,不仅是我因为喜欢而经常挑衅并率先向对方投掷发起开战,而是因为我总是喜欢在对方火力不太密集的时候站在无遮挡的地方,迎接对方的投掷并进行反击,总是在有伙伴后方支援与跟随的时候,迎着飞来的砖石土块冲在最前面,经常率先把对方打退,甚至堵在对方居住区域门口进行攻击。但这样也就很快惹出对方大孩子甚至成年人出手,看到大人投掷出强劲有力,极速飞来的砖石土块,我们自然也就溃退逃跑了,毕竟冲过来的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 这种别人看是非常危险的游戏在我眼里,除了大人投掷的砖石 ,几乎就没有感到什么危险,一因为开战双方虽然不会找战前进行沟通,但都知道是投掷游戏,不会使用弹弓这种射程远、精准度高,速度快且肉眼难见,也难躲的武器。二是十岁左右孩子的弧线远投速度慢,且准头不很高。三是双方大多数人都只是5~10人左右,对于单个目标密集度不够。只要不怕、不慌乱,不乱跑,就是站在空地上不慌不忙让让对方瞄准集中投掷,你只要站着不慌,只躲避那些能打中你的砖石土块就好,在那砖石快要及身的时候,过早可能会有别的砖石再次冲你飞来,你却不能躲回原地,那块还没飞到,只能往后跑脱离对方投掷射程。 然而,无论我怎么主动反复示范教学,别人也是不敢不能做到像我一样轻松的面对满天飞来的砖石土块,对手中也没出现一个像我这样的。 这游戏很锻炼动态视觉,也很考验人胆量、以及冷静判断能力。
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竞技类)的区别(转帖-标题略有改动) 原标题:【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有什么区别 3000字论文】 (以下是原文) 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它是以技击实战为核心,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抗敌强身术。然而近代武术的发展却令人担忧。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用火炮撞开了清政府腐朽不堪一击的国门,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冷兵器逐渐退出战场,与此同时传统武术也跌入了前所未有的万丈深渊,再加上近代的战乱、各种运动导致武术擂台停止近百年,这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更是灭顶之灾雪上加霜。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武术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与偏差,一些人就认为西方的什么都好!中国文化落后了!中国武术不能实战还是国外的搏击术好! 随着改革开放也给中国武术也带来了一片生机和活力,然而近代发展起来的多为竞技武术与真正的传统武术有所区别。 竞技运动指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竞技武术更是如此,武术分为套路和散打两大类,套路又分徒手和器械。(《现代汉语词典》)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目前流行的竞技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是主要以竞技和表演为主,本质上接近于体育。传统的中国武术又称之为国术,其本质是一种格斗,和普通的体育运动不同,“体育运动是一种健身运动,而格斗却是一种生存游戏”,从最近网络、杂志、报纸热议的美国地下黑拳比赛就能清楚的看到这一点。黑市拳是真正的“无限制格斗”,除了不能使用武器,参赛者可以用任意方式击打对手。它是世界上KO率最高的格斗比赛,这种残忍的赛事是其他拳赛想做却永远也做不到的:选择最实用的技术。任何不实用的技术在这种生死较量中都会暴露无遗。黑市拳手们的水平确实很高,那些拳王、泰拳王、搏击冠军在这里只要几分钟就会被杀死。 世界拳王迈克·泰森曾获世界重量级冠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重量级拳击手之一,在其全盛时期,他以毁灭性的风格多次击败了所向披靡的强大著名敌手,一度是最具威胁性的拳击手之一。其有力的铁拳让多少对手不寒而栗望洋兴叹!因个人问题收押入狱,在服刑期间就碰到几个黑市拳手,1992年4月,泰森被押解到印第安纳波利斯的青年劳改中心服刑,这里有一个打黑市拳的亡命之徒对世界拳王不屑一顾,经常无端挑衅泰森,时间一久忍无可忍的拳王愤怒终于爆发了,他如雄狮一般扑向对手,可在真正的实战中,他在拳台上的优势荡然无存,对手狠狠扫踢他的头部,用膝盖撞击他的肋部,不是狱警及时赶到险些丢了性命,遍体鳞伤的泰森被送进了医院,经检查泰森头部受到强烈震动,鼻梁被踢断,肋骨断了三根,身上多处受伤,事后泰森为了保持自己的硬汉形象坚决不让律师将此事公布出去。 黑市拳赛不是竞技比赛,而是真真切切的以命相搏,是真正的实战,其领军人物应属“地狱魔王”安东尼—马斯库,此人被称杀人机器,每天用400公斤以上的重量深蹲10—15组,用铁棍和花岗岩练习扫腿,一天的运动量超过12小时。于灰熊搏斗过,曾取得过167场胜利,114次将对手ko致死,这种杀伤力与技法和中国古代传统武术的要求基本一致,中国武术也讲究见血封喉一招制敌,古代擂台比赛前要立“生死状”, 武术的根本目的就是技击,无级别、无规则、无演绎,古代擂台也讲究打死勿论,两人交手,“举手不留情,当场不让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这个意思。中国武术高手对阵就如同过“生死关”一样,在一呼一吸之间就决出胜负。“地狱魔王”安东尼—马斯库也逃不出这一法则,1995年的一场比赛中,如日中天的马斯库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失误,被有“疯子”之称的阿兰佩迪拉一记重击命丧黄泉。 目前流行的搏击比赛都属一种集观赏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运动竞技体育,和真正的格斗术有很大的区别,强调竞争条件、讲究规则平等,分级别、定时间、讲规则,就是当今人们认为最接近实战、最流行的综合格斗MMA也不例外,MMA参赛者可以使用拳、踢、抱摔、锁技、绞技等多种技术。让人感觉最真实的就是其扭抱在一起的地面战斗,这一点让人们走入了误区,我们再来看看黑市拳赛就有答案了,黑市拳拳手从不与对手贴身肉搏,而是用扫腿、重拳在中远距离将对手ko,换句话将就是说在真正意义上的格斗抱摔、锁技、绞技是用不上的。这也可以证明中国武术的技法是:踢、打、跌、擒拿而非踢、打、摔、擒拿。90年代初笔者曾拜读过孙豹隐先生所著的《搏击艺术论》一书,当时就让人爱不释手,其中的“跌”与“摔”之辨让人真正了解了古人用于实战的真实技法,了解了原来“跌”是主动倒地的技击方法,修正了中国武术是踢、打、拿、跌而非踢、打、拿、摔的正确理念。 70年代末80年代出,我国发展起来的散打运动至今30多年,但始终没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继承和创新两条路上犹豫不决。深刻理解学习传统武术、研究黑市拳的训练方法与技法,对以后散打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我们社会的今天,我们既不能要黑市拳的血腥,也不能停留在胡打乱踢,没有章法的低水平之中,散打运动的出路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有不同于其他搏击项目的独到之处,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技击性和观赏性也应该出类拔萃独领风骚,总结出更完善的比赛规则,让比赛更加接近实战,更加激烈精彩!这样散打运动才可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国武术既有一招必杀的防身绝技,也有符合现代竞技擂台所需的任何元素,又足以临场实用的丰富内容,在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壁画中,在河南南阳汉画馆珍藏的石像中,竞技武术自古以来就有,从画中的场面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古代武士比武的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有趣的是画面中居然有类似裁判的第三人,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相信中国武术古代就有竞技比赛绝非创新发明! 现代武术只有扎根于传统武术的土壤之中,吸取它的精华,借鉴国外先进的训练方法和安全、公平的比赛规则与成熟的推广经验,才可能被世界认可。
传武爱好者为什么普遍打不过练拳击散打搏击的? 一、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的差异,造成选择徒弟或学员身体素质与思想品行方面的天壤之别。 1、传武讲武德,重武德,并非是道德标榜。从古至今,传武收徒或教学员真功夫,都不会,也不能,不敢教品行不端,喜欢招惹是非、打架闹事的。(虽然现在习练器械的已经大为减少,但过去很少有只练拳脚功夫的习武者) 特别是在和平年代,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一样不教。因为教了他多半会害了他,本来就不是啥让人省心的好东西,教他?是怕他惹不上大祸,还是怕他欺负不了别人呢?哪个朝代没有律法,古代很多时期直接就禁止民间习武,现在对菜刀以外比较危险的刀具也是实施管制的。 所以,传武收徒与传授历来很十分审慎,唯恐所学非人,在其贻害社会,为祸乡里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牢狱之灾,同时连带损害师门或师傅。 因此,直到今日,传武选择徒弟或学员的时候,绝大多数也只会选择品性良好,无打架闹事恶习劣迹的,体弱多病用于改善体质、强身健体的,以及一些善良只为不继续受人欺负的弱小。如今,很多中老年也将传武普遍用于养生、健身,甚至还将之作为他们愉悦身心、改善生活、扩大社交的工具。 2、与传武择徒相比,传武拒收的那些大多身体素质极佳的好勇斗狠之徒,却是拳击散打搏击等擂台对抗竞技项目最为偏爱的学员,无论是在身体素质方面,还是在实战心理方面,习练拳击散打的都普遍占有先天明显优势。即使是现在拳击散打搏击等擂台竞技项目不惜重金进行宣传炒作的如此火热,甚至可能存在误导民众思想,打压传武来扩大生源的情况下,普通人大多仍然无法自身接受其比较专业的体能训练,与其比较暴力的对抗性训练与竞技方式。也就是说,若无特殊原因,只有那些身心强悍、好勇斗狠的才会选择拳击、散打搏击这类对抗性竞技。 因此,从选择生源上,传武往往先天就落后于拳击散打等。试想,一个体弱多病的普通人,即使是学了几个月甚或几年传武,就能与一个运动员比身体素质吗?就算都是健康的普通人,强壮与一般的差距,也不是用几个月甚或是用几年锻炼所能弥补的,更何况都在锻炼。
如何将形意拳或形意拳劲融于拳击散打(原创首贴,请勿剽窃) 本人曾对形意拳对战拳击做过一些研究,有如下思路与一定实践,今首次公开(望他人不要厚颜冒充首创什么的),并请大家共同深入探讨研究与验证:(另,本人主练形意,对拳击了解有限,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 形意劲好,如何把形意的劲,灵活运用用在拳击散打上的想法,不仅是练形意拳的人有,也是拳击散打界很多人的想法,但发现绝大多数实践者在思路上都走了弯路。 原因一是形意拳的劲练好不容易,练活更难,能把形意劲即练好又练活了的,出拳不仅力大劲足,而且步伐也转变得灵动许多,出手极快。真把形意拳的劲练好练活的,不多,而且大都已不年轻。 原因二是在形意拳与拳击散打拳架的协调上太多人欠妥。 原因三是很多人把崩拳代替直拳,以钻拳替代下勾拳的思路更是欠妥。 . 个人思路: 1、形意的马形与功架,比较适合作为拳架。即不违逆三体式要点,也与拳击的拳架相近,前手半曲,马形前手发力出拳与刺拳接近,后手可置于下颚附近(保护头部),也自然可随时配合前手直拳,或马形前手发力打出后手直拳(重拳)。马形前手也与刺拳一样,可以很顺畅的连续直击发力。 另外,用马形来打摆拳,同样不是问题。大成拳(即意拳,严格来说,也属于形意拳分支)在实战中类似摆拳的马形应用就很多。 崩拳偏低,与拳击的直拳区别较大,个人认为其不如马形适合模拟直拳,更不能做拳架。但在拳台可用袭击对手心口(胃部)。 2、很多人以为,可用形意的钻拳替代拳击的下勾拳,个人认为,这是错的。钻拳可以袭击对手下颚,但与拳击下勾拳发力大不相同,应该使用形意的熊竖,从底下(腹侧下)兜起来打出整劲,目标当然是对手的心口、下颚。用起非常顺畅。 因时间关系,本人打字慢,今天只能临屏写出以上关键点。
关于传武实战之个人浅见 其实这是个老话题,还比较敏感,只是看多了对于传武实战的各种偏见之词,总有点不吐不快的念头萦绕在胸。不喜把传武神话,更不喜那些黑传武的喷子,只想尽量客观的表达自己对传武实战方面的意见看法。 欢迎提出和交流不同意见与看法和补充,但请尽量保持客观和礼貌,不要把个人意愿强加于人。 . 为免自动删帖(有过几次体验),以及时间关系,会陆续写贴(临屏随笔),来较为完整的进行表达。 . 一、本人少年习武,主要是在形意拳上下过些年功夫。虽然这些年断断续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但还是把对形意拳的兴趣爱好马马虎虎的保留到现在。曾与拳击散打习练者切磋过几次,也曾因见义勇为或管闲事等原因与混混们(包括练过拳击散打的混混)有过多次街斗。还在街头有过2次徒手夺刀的体验(2次都是管闲事,制止行凶,都是看见有人持匕首追捅别人的时候冲上去夺下的,其中一把在夺下前是已见血的伤人凶器了)。 这段内容,不是说自己如何如何,本人练的一般,应该属于不上不下的水平。主要是用来说明本人聊几句实战并非是完全的纸上谈兵,同时也是用本人亲身经历,侧面证明传武是可以实战的,但这并非是说业余传武爱好者就能去跟拳击散打运动员进行擂台竞技。(真正的高手偶有例外的肯上擂台,个例打赢也属于正常,可能性应该很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