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莲碧荷
朱莲花碧荷叶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0
粉丝数: 1
发帖数: 3,109
关注贴吧数: 8
网上别的吧里见有人说用水泡能让桃核自然碳化。 水泡桃核到碳化要等到猴年马月。。。 感觉用了别的方法在忽悠吧友! 植物材质碳化,常见的无非三种途径。 一、浓硫酸短时间浸泡表面碳化。 二、隔氧加热表面碳化。 三、火燎表面碳化。 一般在家里,火燎表面碳化是最容易做到的。 天燃气灶,喷射打火机。只要掌握好火候,桃核表面均匀旋转火燎,基本都能成功。 今天试了一下。 工具就三样,打火机,钢丝,打磨过的黄桃核。
蟠桃核做手串。。 单果大约有1斤重的蟠桃,前后共买了21只,吃桃肉取桃核,初步洗刷剔除核上残留的果肉后,把桃核放入安琪酵母水溶液中,浸泡发酵2天,2天后果肉基本软烂。洗刷剔除桃核土残余果肉后。晾干。
准备用蟠桃核做个手串。 前几天吃了个近1斤重的黄蟠桃,看着那个心形的桃核,忽然有了想法,拿它给自己做条手串。就把桃核初步淸理了一下,感觉可行。这几天又去水果摊。挑最大的近1斤左右的蟠桃,陆续买了十几个。目前收集了9个桃核。还有8个蟠桃待吃完取核。蟠桃核我先用钢丝球刷,再牙签剔,再尼龙刷刷洗。总感觉处理不太干净。有桃肉沾附在核上。请教吧友有没有快速剔除桃核上桃肉的办法?
汉印文字汇编
分享。汉私(阴阳)印。。。 今天看到个汉私(阴阳)印的孤品印例,汉人在一个字里面搞出了一半白一半朱。。 左右结构的字能,那上下,里外结构的字,不也能吗?只要印面文字,章法布局上适合。。
有栏无栏,效果怎样? 一楼给度娘,希望不删。。。 这方汉印有资料叫“浅门”有资料叫“门浅”。。还有个成语叫“根浅门微”。。“浅门”“门浅”不重要。 反正都知道:流传下来的就这一方,独一无二。
。。苦茗闲话。。 清明无事读本书。。 作者:陈茗屋 内容大多是上世纪海上印人的奇事,趣事,秘事。还有作者东渡日本的见闻录。和读印札记。 小32k本,定价40,网上20几就能买得到。。值得一读。
他画的市井日常道尽了人生。。。 帖子转自新浪。。。欣赏和学习滴资料。请度娘高抬贵手。不要删除。。。 他画的市井日常道尽了人生 他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但他的名声却远未及 第一任社长吴昌硕这么响亮 也许大家对这位前辈的艺术成就很陌生 但事实上,他是民国时期印坛、书坛、画坛叱咤风云的人物 也是印、书、画、诗四绝的大家 今天,我们走进这位大家 领略他的艺术风采丁辅之 (1879 — 1949年) 原名仁友 后改名仁 字辅之 号鹤庐 又号守寒巢主 后以字行 浙江杭州人 近代篆刻家 书画家 1904年丁与叶品三、王福庵、吴石潜四人联名组织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广邀海内外篆刻爱好者入社,切磋印艺。由于社址设于丁氏幼年读书处,比邻西泠,因而定名“西泠印社”。 让人敬佩的是,丁与叶品三、王福庵、吴石潜作为“西泠印社”创始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丁率先捐出了比邻西泠的地,吴石潜又2次出钱购买了地,加上盛怀宣、李辅耀捐的地,使得西泠印社占地不断扩大,今天印社的面积已达7千多平方米。 按理,丁与叶品三、王福庵、吴石潜作为印社创始人,他们完全有这个资格、有这个实力坐社长的位子,但他们却推举了吴昌硕,当时印社影响巨大,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等都是首批社员,杨宗敬、盛宣怀、康有为为赞助社员。丁辅之才华横溢,诗、书、画、印无所不涉、无所不精,并在民国时期享有很高的声誉。 书法擅长楷书、行书、篆书,尤精于甲骨篆文,结字停匀,虽瘦而有劲力,变恣意天然的古朴卜文书风为整齐工丽且带有装饰效果,颇具整体感。尤需指出的是,他的绘画作品常常配上甲骨文题跋,别具一格,并成为丁氏特有的标志和符号。 在篆刻领域,丁辅之的贡献也是不可替代、不可磨灭,他一生嗜印成癖。有专家认为其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宗法秦汉,兼取众长,深得浙派妙谛。在印作中仿玉印、战国官玺、私玺,各具神态,其刀法精细,印风苍郁朴茂。 丁辅之学画很晚,约46岁开始学画,无师自通,悟性极高,自学成才,尽管从学画到70岁去世只有26年的时间,但绘画成就很高,让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学画2年后即颁布润例,可见丁辅之对自己画作的自信。 他擅长松树、梅花、果品,旁及花卉、人物。果品题材古往今来罕有人与之匹敌,其作品有四大特点:一是题材广泛,种类之多,令人惊奇;二是注重写生,丁辅之的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平时十分注意观察四季果品的结构、形状、色彩,有的果品甚至画得很透明,因而他笔下的蔬果能够如此生动鲜活;三是技法娴熟,创作多重技法并用,常以没骨法绘就,以渲染为主,辅以点、勾、写。 晚清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从孙。其家以藏书之丰闻名于海内。嗜甲骨文,尝以甲骨文撰书楹联编成册,又喜篆刻,名印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印作为多。 在丁氏笔下的夏季时令鲜果,既无烟火气,亦无脂粉气,从中可窥见艺术家高洁之品性。四是用色优美,作品画面色彩浓丽、明亮,视觉效果相当好。所以,丁辅之的果类作品显示出匠心独具和超凡功力,并往往让海内外藏家难以抗拒,圈内行家则谓“极璀灿芳菲之妙”。擅画花卉瓜果,极其璀璨芳菲。幼承家学。一度同王禔供职于沪杭铁路局。公余之暇,探讨金石书画。作品画面色彩浓丽,行家谓“极璀灿芳菲之妙”。嗜印成癖。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宗法秦汉,兼取众长,深得浙派妙谛。 1904年与王禔、吴隐、叶舟等发起创办西泠印社于杭州孤山。社址即设于丁氏幼年读书处。该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对当时及以后的篆刻、书画艺术的创作、研究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经常与吴昌硕、王一亭、童大年、黄葆戉、赵时?等,相聚于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切磋探讨金石书画。四十六时候方始作画,因深厚的金石功底在,故其画腕底有神,别饶风致,入画坛虽晚却俨然一股清流。丁辅之常以苍松、红梅入画,古松图上留有闲章“天下几人画古松”,自矜如是,诙谐没有一点不谦虚。瓜果时蔬在生活中极其易见,如此朴实无华的平淡,在丁辅之笔下确是雅致高远。也正是这市井日常,却寄叙着人间烟火,道尽了人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