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悠1游_ _悠1游_
关注数: 158 粉丝数: 139 发帖数: 12,988 关注贴吧数: 16
环境紧迫又懂些歪门邪道,这样的人确实难以改正 大环境上的恶劣会导致人不由自主的想到邪道,而多数人不走邪道可能只是因为能力不足以及还能勉强支撑而已,好人是有的,坏人也是有的,但最多的还是环境因素决定的——没有必要当坏人也没有余力当好人的普通人 衣食无忧不代表人不会作恶,但多数人确实会因为没有作恶的理由而不会随便的想到作恶 人的能力也是一个关键,指望一个拥有一定能力而且难以在正道施展的人不去走邪道是很难的,因为他作恶的收益远高于一般人,作恶的收益远高于常人也意味着他需要更强的自制力和更多的外力监督,然而自制力这种东西本就不怎么靠谱,外力监督更是不能指望 其实这些事情不只是电视剧,在很多地方都有人写过包含这些要素的剧本,电视剧我刚刚见过,游戏的话几年前就见过,问题都出在“一个自制力普通的人能力高于外界监督能力”,有能力获取更多利益,外界的监督又因为种种原因不到位,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因人而异的根本不靠谱的信念和自制力 好人是有的,但多数人终究只是因为环境的因素没必要也没能力作恶而已,我们都知道新生的游戏虚拟世界道德观和法律观是被薄弱化的,我们也都知道游戏是游戏现实是现实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但我们都不肯承认自己不是恶人的原因,这个真实而原始的原因总有一天会因为虚拟世界的“什么都允许”而暴露出来 抑制不住的攻击行为,短暂但确实存在的冷血漠视,理智模糊后的乱来行为,本质因为无能和漠视而至使得的贴标签行为,接触矛盾后理所应当的站阵营行为,给善人以负担,给恶人以绝望,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人在本质上是区别对待他人的,不会执着于正确,不会执着于理智,放任自己的情绪和偏见去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谴责 想当善人是需要能力和运气的,但想当恶人却没那么难,这世间有舍己为人的善也有自甘堕落的恶,但最多的还是游刃有余的小善和渺小却如惊雷般闪过的小恶
我的兴趣是怎么消失的呢? 从一开始见识到一个神秘的存在,对他的行为的琢磨不定,对他的行为方式的在意,到对他本人产生兴趣想要持续性的关注 到后来的谜题解开,到后面的矛盾展开,到后面的全方面的接触,我意识到事情并不如自己所想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线,我因为其中一段合乎自己的口味而对一个人感兴趣,对一件事感兴趣,对一个行业感兴趣,到后面的逐步了解 是生活的无奈和过于的熟悉让我失去了兴趣,从一开始九成九的人就不是按我所想去行动的,不符合我期望的,但是接触时间过短以至于让我没有认清这一点 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运转规律,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看到谁,让我产生兴趣的都只是认识不足导致的自己一厢情愿的期待,这份期待让我消磨了一段时间,这是令人感激的 可当我真正的去认识,去理解,现实再一次将我包围,繁琐的日常,一成不变的矛盾,别人的无奈,别人的兴趣,别人的行动方式,我开始意识到一切都和我无关,我只是一个看客而已,我看到的和值得我看的已经要结束了 始于幻想终于现实,心脏从一开始的剧烈跳动到后面的古井无波,原来我看到的也和我一样,在某些地方苦苦挣扎,在某些地方自甘平凡,我以为他们是永远的主角,但并不是,事情要结束了,他们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了,一切尘归尘土归土,不再值得谁去关注 我就是靠着这一厢情愿的幻想走到这一步的,可面对现实只是迟早的事情,既然如此,该清醒的时候就去清醒吧,没有什么值得自己花费过多的心力去观察,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最后也是擦肩而过的路人 最后的最后什么都没有改变,只是脑海中多了一份记忆,这份记忆一开始刻骨铭心,我重视他,保护他,偏袒他,但最终他走向了我不期望的地方,我的心脏不再剧烈跳动,我的回忆也将逐渐淡出脑海,从零出发,耗费精力绕上一大圈,最后重新回到零点,等待着下一个过客诉说着他的故事
有时会看到一些构思比较精妙的图,但大多数时候我都会自然的忽略 创作的人或许想了很多,如何去表达如何去渲染……然而看的却不一定理解多少,甚至大多数人都会像我一样粗略的略过 很多行为的影响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就像音波一样不规则扩散,只是人脑没有强大到可以去在乎每一个细节,每个人对这些细微信息的解读能力都是不一样的,通常只有强烈到形成气氛或者造成违和感的时候才会被人察觉——又或者你和我一样神经,偶尔会在浪潮中突然陷入沉思 当一个人开始收集外界信息,开始自己新的一天时,海量的信息会源源不断起伏跌宕般的向你涌来,然后人们会根据自身的常识和处境来决定给哪些信息分配更高的优先处理权,信息很多,九成九的信息都会被自然而然的略过,而剩下的信息也有相当一部分会凭借习惯来处理,并且不会留下记忆,从这点来看人脑其实挺弱的,居然要放弃对绝大多数信息的处理来保证自身的处理器不会崩溃 人对信息的权重分配有很多参考标准,比方说是否和自己有关,比方说信息的剧烈程度,比方说是否会影响到自身的三观,比方说对自身有没有价值,在众多的因素之中有一个很简单粗暴的标准,那就是其他人的看法,其他人在事情发生时表现的态度——从众不见得是对的,但它确实是最简单粗暴的,而且不只是小的时候,人类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会使用模仿这个粗暴的手段,不学精髓照搬外状自然可耻,但这是从0起步的最迅速手段,人总是在应急的时候或不愿意太多的动脑时使用‘模仿’ 收集外部信息以达成内部的调整和改进,这是穷其一生的事情,其实人聪不聪明也不全在于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善于分配权重,善于构建良性循环来达成稳定提升也是明智的表现,毕竟聪明人同样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完成处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