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怅望 空怅望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1,633 关注贴吧数: 0
却说程昱献计 却说程昱献计曰:“云长有万人之敌,非智谋不能取之。今可即差刘备手下投降之兵,入下邳,见关公,只说是逃回的,伏于城中为内应;却引关公出战,诈败佯输,诱入他处,以精兵截其归路,然后说之可也。”操听其谋,即令徐州降兵数十,径投下邳来降关公。关公以为旧兵,留而不疑。 次日,夏侯敦为先锋,领兵五千来搦战。关公不出,敦即使人于城下辱骂。关公大怒,引三千人马出城,与夏侯敦交战。约战十馀合,敦拨回马走。关公赶来,敦且战且走。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夏侯敦又截住厮杀。公战至日晚,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于山头,权且少歇。曹兵团团将土山围住。关公于山上遥望下邳城中火光冲天,却是那诈降兵卒偷开城门,曹操自提大军杀入城中,只教举火以惑关公之心。关公见下邳火起,心中惊惶,连夜几番冲下山来,皆被乱箭射回。 捱到天晓,再欲整顿下山冲突,忽见一人跑马上山来,视之乃张辽也。关公迎谓曰:“文远欲来相敌耶?”辽曰:“非也。想故人旧日之情,特来相见。”遂弃刀下马,与关公叙礼毕,坐于山顶。公曰:“文远莫非说关某乎?”辽曰:“不然。昔日蒙兄救弟,今日弟安得不救兄?”公曰:“然则文远将欲助我乎?”辽曰:“亦非也。”公曰:“既不助我,来此何干?”辽曰:“玄德不知存亡,翼德未知生死。昨夜曹公已破下邳,军民尽无伤害,差人护卫玄德家眷,不许惊忧。如此相待,弟特来报兄。”关公怒曰:“此言特说我也。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汝当速去,吾即下山迎战。”张辽大笑曰:“兄此言岂不为天下笑乎?”公曰:“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 公沉吟曰:“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辽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望文远急急回报。”张辽应诺,遂上马,回见曹操,先说降汉不降曹之事。操笑曰:“吾为汉相,汉即吾也。此可从之。”辽又言:“二夫人欲请皇叔俸给,并上下人等不许到门。”操曰:“吾于皇叔俸内,更加倍与之。至于严禁内外,乃是家法,又何疑焉!”辽又曰:“但知玄德信息,虽远必往。”操摇首曰:“然则吾养云长何用?此事却难从。”辽曰:“岂不闻豫让众人国士之论乎?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结其心,何忧云长之不服也?”操曰:“文远之言甚当,吾愿从此三事。”张辽再往山上回报关公。关公曰:“虽然如此,暂请丞相退军,容我入城见二嫂,告知其事,然后投降。”张辽再回,以此言报曹操。操即传令,退军三十里。荀彧曰:“不可,恐有诈。”操曰:“云长义士,必不失信。”遂引军退。关公引
程昱 程昱,曹操部将,原名程立,为曹操军中少有的智将,身高八尺三吋。长有一把又长又美的胡子,黄巾作乱时,曾设计使东阿城得以保存。 曹操为兖州牧时辟程昱为寿张令。操征徐州时, 程昱和荀彧等留守兖州,陈宫张邈吕布等谋夺取徐州, 程昱与荀彧等死保东阿、鄄城、范县三城、等待曹操的援军回来。曹操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县。曹操与吕布战不利,袁绍派人劝曹操把家人迁到邺城,欲与之联合。曹操有意答应,程昱劝而止之。后来曹操在兖州安定后,时献帝回到洛阳,程昱和荀彧等劝曹操迎献帝于许昌,操任命程昱为尚书,令其统管兖州军事。刘备来投靠曹操时,程昱劝曹操杀之,而操没有采纳。后操派刘备出兵截击袁术,程昱与郭嘉等说 曹操追刘备回来,因刘备必定会叛变。曹操于是派人去追,但没有追到。刘备到徐州就斩徐州刺吏车胄背叛。 不久操任命程昱为振威将军,袁绍南侵时,程昱只领七百士兵守邺城,曹操欲给他增兵二千,程昱不接受,说若果不增兵,袁绍必轻视而不会攻打。反而增兵会引绍攻打,必定等攻下,袁绍果然没有攻打,曹操于是说:「程昱之胆,过于贲、育。」官渡之战后,程昱收编了山泽中的亡兵之徒,得到几千精兵,助曹操攻打袁谭、袁尚。 平定北方。赤壁之战,随曹操出阵。黄盖的诈降粮船前来时,程昱从来船的速度叛断黄盖的并非粮船,从而识破其诈降。曹操于是派人阻止来船,但不成功,结果曹操的战船被火烧着。大败而逃。程昱个性刚烈,常与人意见相佐。有人告其谋反,但曹操反而待其更为优厚,曹操任魏王时,任程昱为卫尉,曹丕时再晋封为安乡侯,不久去世,追赠为车骑将军。演义中程昱曾献计「十面埋伏」,大败袁绍于仓亭。后来徐庶任刘备军师时,程昱便用计赚徐庶母亲入许,再骗得其笔迹,伪写家书一封骗徐庶转投曹操。结果徐母因羞见其子而自杀,徐庶于是发誓不为曹操设任何计策。
张辽威震逍遥津 绝佳防御战术的经典战例建安二十年 (215 年) ,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机,亲率大军直扑合肥。苏蕉饩窬〕觯虼缶刮帕傻钠咔鼐疲锶ū救艘膊畹阄芫依盗柰场⒏誓⒙烂傻热朔芰λ勒剑诺靡酝焉怼:戏叔幸=蛞灰郏钦帕杀仙钌凉獾募炎鳎菀逅怠罢庖徽笊钡媒先巳撕ε拢耪帕纱竺《膊桓乙固洹保沙莆朗卣绞醯木湔嚼?br>一、合肥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资治通鉴》胡注引《水经注》“淝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西北入芍陂。自芍陂上施水,则至合肥。淝水又北过寿春县北,入于淮”,“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肥”。合肥北通淮河,南达长江,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更是曹魏军事重地。1、防御上,曹魏东置合肥、中守襄阳、西固祁山。合肥地处淮南重地,既利屯田戍边,又扼孙吴北取徐扬之路。孙权屡攻合肥,就是希望将前线向前推进,以合肥为北屏障,以巢湖为水军根据地,必要时可以让水军北入淮河攻魏。2、攻势上,合肥南控巢湖,遥望建业,能够对东吴构成威胁。曹魏随时可以自淮河调水军至巢湖集结整备,然後从濡须入长江攻吴。东吴不得不在濡须口夹水立坞,以防曹魏南下入江。3、策略上,曹操时不时由合肥越巢湖发兵南下,把东吴的兵力和注意力长期率制于此,保长江一线大部分地区的安宁。魏吴接壤数千里,而十多年间只在此一隅发生战斗,道理概在于此。基於合肥的重要性,魏吴两国在此地先后展开数次大战,烽火遍及合肥、濡须等地。曹魏南下,吴守濡须以拒;孙吴北上,魏守合肥以待。二、战役前夕的军事态势。建安十六年,孙权听从长史张纮之议,将治所从京口西迁到“山川形胜”的秣陵,建石头城,改名建业。同时,吕蒙以“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为由,劝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建安十八年,曹操攻濡须,孙权与之相拒月余,虽各有小胜,却难以为功,曹操只得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而退军,并一面使张辽、乐进、李典等七千人屯合肥,一面遣朱光屯皖,大开稻田。但当初曹操军谯备边,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不听蒋济“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的劝说,征令内徙,使“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导致“江西遂虚”,皖城实际已是座孤城。建安十九年,孙权接受吕蒙“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有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的建议,亲率大军征皖,吕蒙荐甘宁为升城督,督军急攻,一战而获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并男女数万口。待张辽率兵来救,闻城已拔而退。同年七月,曹操知皖城失守,不顾贾逵、傅干等人的谏阻,忿然再次举军亲征,然“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军遂无功”(此战史无明记)。曹操始悟与其胶着于此,不如回师而西取张鲁。建安二十年,刘备定蜀,孙权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刘备当然不许,关羽尽逐权置三郡长吏。孙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刘备闻之,亲提五万大军下公安,遣关羽进益阳,争三郡,大战一触及发。是时曹操兵临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孙刘遂分荆州,重结旧盟。这样,东吴西向无事,孙权遂把目光又投向东线的合肥。三、战役的进程。建安二十年,孙权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麾下将领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潘璋、陈武、贺齐、徐盛、吕范、宋谦等;而合肥仅有张辽、乐进、李典及护军薛悌的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远在关中,无力赴援,兵力十分悬殊。1、初战寒心魄。早在曹操西击张鲁之前,交给护军薛悌一道秘密教令,函边写着“贼至乃发”四字。现吴军果真北上,张辽、乐进、李典、薛悌乃开函看教,教令上书:“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但敌众我寡,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皆疑,唯张辽领会曹操用心之所在。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乐进等犹豫不定,张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素与张辽不睦,但为其坚决赴敌的精神所打动。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于是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飨将士”,准备明日大战。
魏之名将-于禁 于禁者,在演义中首次出场是曹操招兵买马时,“又有一将引军数百人,来投曹操:乃泰山巨平人,姓于,名禁,字文则。操见其人弓马熟娴,武艺出众,命为点军司马。” 当时他的地位与李典乐进吕虔等类似,次于夏侯与曹家兄弟。 在曹操突击徐州时,他与夏侯敦、恶来一起作为前锋——可以说是骁勇善战的表现吧。 后来在历次与吕布或者其他军阀混战中,于禁都会出现。大多情况下是诸如:“忽然两彪人马杀出,左有于禁,右有谁谁”这样凑数的。与吕布的濮阳会战,于禁出过一个主意说“袭其西寨”,那次也就引出了恶来著名的“五步乃呼我”的故事。 在曹操徐州围城时,刘备来援救,有如下场景: “寨内一声鼓响,马军步军,如潮似浪,拥将出来。当头一员大将,乃是于禁,勒马大叫:“何处狂徒!往那里去!”张飞见了,更不打话,直取于禁。两马相交,战到数合,玄德掣双股剑麾兵大进,于禁败走。张飞当前追杀,直到徐州城下。” 注意,能享受被刘备张飞夹攻的人,一共只有三个:吕布,张任,还有就是于禁。 在宛城之战,著名的战事发生: 曹操被张绣偷袭,恶来战死,全军溃退。夏侯敦所部青州军下乡劫掠,被于禁沿路杀掉。张绣军到,于禁率先出战,身先士卒,大破张绣。本来一次彻底的完败居然有个好结局。 演义和三国志里,关于这段都有精彩描写: 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绝对是将才之举。冷静。 后来历次军事行为,于禁都多少参与了。在赤壁还当了水军总督——代替蔡张那两个死鬼的——但成效大家都知道了。 实际上在历史上,于禁的战绩是与张合张辽等并列而毫不逊色的。三国志上说: 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 才任大将军,那是把他拔到了足以左右一个国家军事才能的高度了。 在与河北军作战中,战绩则: 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愿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选步骑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沮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 注意此处,曹操在许都时,官渡行营总指挥即是于禁。这个责任可是关系到大局的。而于禁以两千军拒河北军十万,可见其胆略。 而于禁的为人则: 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很厉害。曹操“亦惮之”,可见他真的是个严肃威武的人。不象曹洪那样暴发户土财主脾气——曹洪在定军山战役前夕居然还在汉中搞很淫乱的PARTY,服了他——而于禁则是如此标准的一个军人。而且整军有方——做先锋和后军都是要求严格的。 可以说,老罗对于禁描写的力度是不够的。以至于到了关羽逼近许昌曹操想迁都时,派遣于禁去抵御关羽被认为是不可理解的——实际上,夏侯敦生病,张辽在合肥,张合在长安,曹仁被困,当时曹操能派的够档次的大将一共也只有于禁和徐晃了。 论将才,于禁与徐晃难分上下。但是于禁与曹操是三十年的兄弟。 于禁,时任左将军。就这样背负着三十年友情出征了。 大雨。水淹七军。一场大雨成就关羽千年英名。 于禁肉袒出降。 我想那天,灰色的阴云下,于禁伫立在堤坝上任大雨吹打。看见七军将士在水中翻滚呼号看见远方那树立的关字大旗,回首三十年前尘如梦,他在想些什么? 曹操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及庞邪!” 那是伤透了心了。 于禁归来后,须发皓白。 想象在荆州土牢中被关押的样子——讽刺的是,他是由吕蒙送回来的。 想象一下那场景: 于禁坐在牢中。有人开门 :于将军,我等奉吕将军之命送你回许都。 于禁蹒跚的步行而出。吴军将士们看见这昔日的劲敌今日的囚徒,窃窃私语不休,偶尔爆发出嘲讽的大笑。 对一个老人来说,这是羞耻。绝大的羞耻。 而天没有给他一个好的收场。曹丕没有放过他。连死都让他死得很屈辱。 于禁是羞愤而死的。 他的死比任何人都痛苦。因为他是眼看着一代大名陡然间在一场大雨中灰飞烟灭的。 那一夜的大雨成就了很多人也葬送了很多人——那是三十年的英名。 三国志上说: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 未免对他太不公平。
贾诩(林哥的小说)ZT 1.   这些日子总是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来,就连每天一个时辰的读书功课也很容易就睡着了。  “人老罗。”贾诩总是自嘲地说。  一个接着又一个的梦幻,往事如闪电般清晰地重现,有时是揪心的痛,有时却是无可奈何的伤。  那些微妙的感觉和奇妙的感情纠缠在一起,却无力自拔。  梦中的过去,如同怒海中一个又一个浪头,让你措手不及、力不从心。  贾诩依稀觉得,这些梦就像是一个大磨,一点一点的将他的精力挤压出来,几乎要耗尽他全部的生命力。  可是贾诩知道自己逃脱不了宿命。  渐渐的,他迷恋上了这些梦。  尽管他明白这些梦就像一个深渊,迟早会将他的过去和他自己一起吞没。  “老爷,请用膳。”门外传来了佣人的声音。  “哦。”贾诩含含糊糊应了一声,皱皱眉头,意识到自己还在书房中,他甩动了一下手臂,却没有从椅子上起来。  此刻窗外壮丽的夕阳将屋里洒满了跳跃的、红色的光芒。  贾诩静静的等待着这光芒的淡去。  落日最后的辉煌,昭示着黑夜的来临。  “真是太累了——”贾诩没精打采的想着。  稍稍打起一点精神,贾诩对外面的佣人说:“我再打个盹儿,你呆会儿再过来吧。”  “是的,老爷。”  侧耳听着渐远的脚步声,终于附近没有任何的声音了,贾诩这才露出了笑容。  这一次,他几乎是满怀感激的合上眼。  “我来了。”  一时间,贾诩仿佛有股即将扑到母亲怀中的婴儿一般的冲动,甚至连手中的书也没来得及丢下。  很快,梦幻宛如黑夜一般,伸开巨大的双翼,将贾诩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与此同时,火炉里的火妖异地沸腾起来。
敬君子不恤小人的张飞,张飞真乃三国一大将! 一直认为,张飞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具体些说,张飞绝不只是一介简单的武夫,他一定知道“天下大事”和他这个“匹夫”有很大的关系,不然他不会走进《三国志》。马南邨在《燕山夜话·由张飞的书画谈起》中引南北朝时代梁陶宏影的《刀剑录》:“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又引明代《丹铅总录》:“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马南邨在文章中还提到明代卓尔昌所编《画髓元诠》中的文字:“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张飞会书法,而且爱画美人,这与人们印象中张飞的性格反差太大,但越是有这样大的反差,我越感觉《刀剑录》、《丹铅总录》和《画髓元诠》众家所载并非望风捕影,头脑中的张飞甚至竟是一个具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武将。 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关羽的骄与傲却无一回成事。庞士元落凤坡死于万箭之中,诸葛亮告别荆州时双手擎印看着关羽说:“荆州干系都在将军身上。”关羽回答得壮志凌云:“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诸葛亮问关羽:“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关羽说:“以力拒之。”诸葛亮又问:“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关羽说:“分兵拒之。”诸葛亮说:“若如此,荆州危矣。”诸葛亮对关羽说:“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诸葛亮嘱咐关羽,要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给诸葛亮的回答很是坚决:“军师之言,当铭肺腑。”可是到后来,他将诸葛亮的话扔到脑后,终于走了麦城。 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张飞的爱与敬让人感到他的目光竟似投向九州方圆。《三国志》载,张飞“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三国演义》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张飞大败曹将张郃,张郃退到宕渠山上,关上山寨大门死守不出,张飞几次搦战,只得擂木炮石。张飞大怒,在山前扎住大寨,每日饮酒,饮至大醉,坐于山前辱骂。刘备差人到张飞那里犒军,犒军使者见张飞终日饮酒,回去向刘备做了报告,刘备这个从桃园出来的人竟不知其弟,听了报告大惊,倒是诸葛亮慷慨豪爽,命人用车再装五十瓮好酒送到军前让张将军痛快享用,张飞终于用这些酒瓮逼张郃暴跳说“张飞欺我太甚”,并用这些酒瓮将张郃砸出了宕渠山大寨。读此一段,常恨《三国志》竟不照着《三国演义》这样写。一个知将军用酒便大张旗鼓用车相送,一个知道犒军使者的报告不仅不会打破他的酒杯而且会使他的酒杯斟得更满,张飞和诸葛亮不枉相识一回。 在群雄逐鹿硝烟弥漫的时代,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他睁着他豹头上的环眼,对他爱敬的那些人寄予厚望。 
陈宫 陈宫就是因为选择单位不当,又没有勇气及时人才流动,不但没有成功,还白赔了一条命。他是三国中不多的令人同情和惋惜的人物,人品好,又有才学,还是一个孝子。 曹操谋刺董卓未遂,被到处画图捉拿。他逃到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抓住。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哪知中途曹操多疑,错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而且还发表了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觉得此人乃“狼心之徒”,于是又弃曹而去。几经周折,最后才选择了吕布。 可惜陈宫没有好好分析吕奉先这个领导的巨大缺陷:他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并非将才;好色之徒,见利忘义,反复无信,难成大事。所以,他虽然也占过徐州、兖州,打败过曹操、袁术,但都是昙花一现,最后因屡屡不听陈宫的计谋而遭致彻底失败,被曹操生擒活捉。 其实,当吕布屡次不听陈宫的计谋、眼看败局已定时,陈宫也想到离开这里,但他怕别人笑话,说他不忠不义;另外又不忍心,还想尽力补天。这就是一种迂腐了。像吕布这样的家伙,早晚要垮台,你何必要陪他去倒霉呢? “空负栋梁材”,陈宫选错了单位,又不肯跳槽,满腹经纶付之东流,令人叹息不已。曹操有留他之意,他宁死不吃回头草,只是希望能善待他的老母和妻子。临刑时,曹操和在场的人都流下了泪。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