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伊犁 爱在伊犁
我的网易博客http://aizaiyili520.blog.163.com/
关注数: 0 粉丝数: 0 发帖数: 1,915 关注贴吧数: 3
与刀郎共舞 陈维建 奇迹,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武功秘笈和宝藏,无数的江湖人士为了去发现并拥有它而拼得头破血流,却往往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得到。最后人们才发现:那个最平常的最不起眼的人与奇迹才是最般配的。刀郎,就是那样一个人。他在2004年把奇迹从人们的无聊生活中挖掘出来,并且激起了欢呼与愤怒!  一个缺乏奇迹的时代是多么乏味啊。就冲这一点,我们就要感谢刀郎!评论家找到新的帮扶与棒喝的对象了,娱记们挺进西部了,唱片行也忙活了,盗版商偷着乐了,理发师的心情好了,民工兄弟干劲更足了……老头老太太听着刀郎的歌,腰不酸、腿不疼,上楼也有劲了。就连2005年初的雪,都飞舞得跟2002年的第一场雪一样兴奋了。  就像宁静的村庄突然来了县剧团送戏下乡,那种连鸡犬都兴奋的情绪是谁也挡不住的。在平凡的生活当中,听到刀郎的声音,真是像见到亲人一样。  和所有热爱刀郎歌曲的人一样,我第一次听到刀郎也是个偶然,也是一听便被深深吸引。我是个听歌过日子的人,耳朵都已经听出茧了,但刀郎以他粗野的音乐把这些茧给剔除了。  2004年初的一天,我去一家理发店剪发。店里放的音乐吸引了我,特别是那些歌曲简洁的编配和歌手极具磁性的嗓音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迅速地在脑子里搜索了一下歌手的名字,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得上号。也就是说这个歌手是个陌生人,至少以前我没有听过。我是一家音乐杂志的编辑,天天听歌,却漏过了如此好的声音。便问理发师:“这些歌不错,谁唱的?”理发师答道:“刀郎!”刀郎是谁,怎么从来没有听过?带着疑问听着刀郎的歌,我第一次没有在理发店里打瞌睡。理完发之后,我让理发师把碟拿给我看了一下,是《西域情歌》。回到编辑部,我迅速地查了一下新收到的一些音像资料,发现有刀郎的新碟《2002年的第一场雪》。于是,刀郎的歌声开始在我们编辑部响起,有关他的消息也开始传播开来。有意思的是,编辑们迅速分成两派:佩刀派与倒刀派。佩刀派,佩服刀郎和他的音乐;倒刀派,则相反。因为我喜欢粗野,自然就成为佩刀派的主要发言人啦!  倒刀派的人说,刀郎的歌曲只适合在菜市场、理发店之类的地方播放。我看他们的态度很明确,也很有问题。我就是在理发店听到刀郎的,怎么啦?他们又说刀郎的歌曲不时尚,那么当前的时尚是什么呢?一听到有人说时尚,我们老百姓就发笑。真正的时尚是一种创造力。刀郎就是创造了时尚的人,他的时尚元素就是“粗野”。现在很多歌手言必称“R&B”,千方百计要与“流行摇滚”扯上点什么关系。事实上他们做的音乐离老百姓很远,也卖得不怎么样。如果不进入“菜市场”,怎么知道什么“菜”最流行呢?所以永远不要低估老百姓的审美情趣。只有普通人才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才是可爱的!谁为普通人做音乐,谁就能够受欢迎。还是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在流行歌坛一片欧风韩流的侵袭之下,刀郎歌曲的大流行无形当中又多了一层意义,就是对流行音乐界的一次反拔,也是一次点拔。这个反拔与点拔,不是由刀郎自身发动的,而是刀郎与老百姓合谋的。这真是非常有意味的事情,让无数歌手、唱片公司不得不偷偷地研究刀郎的成功秘诀。现在,绝在多数的歌手拼命往电视台跑,满天地开记者见面会、歌友会,好像谁露脸多,谁就最厉害。刀郎则相反,人们经常找不到他。他在盛名之下,保持了低调,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当媒体把他批判得“体无完肤”,他依然像“喀什噶尔的胡杨”一样扎根于土地,“不怕雨打风吹日晒被大漠风沙伤害”!  编这本书,不是为刀郎树碑立传,只是为了和所有关注刀郎的人们来分享刀郎带给我们的一切。编者怀着朴素的情感收集了有关刀郎的杂七杂八的声音,献给刀郎以及热爱刀郎和反感刀郎的人们。通过本书你会发现: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乐评人和热情洋溢的歌迷一样可爱。刀郎的奇迹,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奇迹!让我们与刀郎共舞!  最后,愿刀郎永远底气十足,声音永远不打颤!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