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执执
抓只猫猫下酒
生动有趣的
关注数: 0
粉丝数: 0
发帖数: 360
关注贴吧数: 1
“重力”和“万有引力” 容易发现,地平论的“重力”与“万有引力”其实没有根本上的差别。 区别其实在于,“重力”是停留在表层的现象阐述。是不完备的。“万有引力”是完备的,是根本性的,是成体系经验证的。 从下面几点阐明。(给@〈潼关古道〉 一些基本规律支持帮助它建立良好的地平模型) 1.数学形式 “重力”是很容易被接受的概念。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就是重的向下,轻的向上,由此也定义了上下方向。虽然会产生一些古怪的矛盾,但是日常生活是够用的。 然而,科技进步之后,简单的模糊的“重力”概念已经不够用了。牛顿在1687年就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将“重力”定性、定量地表示为∶ F=GMm/R^2 这一概念迅速被世人接受,因为这本就是对“重力”的深入思考和严格推理得出的结果。 之后测定了G的值和证明了R的次方与2相差极小。于是几乎盖棺定论。 其中G是引力常数。M,m是两物体引力质量(不等同于惯性质量)。 2.作用范围 为了弥补漏洞,地平学者声称也必须声称重力仅在穹顶内与地底之上有效。这成为令吧友们忍俊不禁的笑料。一种基本力居然不能放之四海皆准,它的局限性已经十分显然。 而“万有引力”则完备地解释了质量物体中的相互作用。由此引发的所谓“地球对面的人倒立”这种问题更是引人发笑。宇宙中本来就没有“上”与“下”的概念,这是经典的形而上学错误。空间大体上是均匀的,将你的头顶定义为“上方”是呆板的。 3.密度理论 由“重力”说法引出的密度理论更是拙劣的产物。不提它会引发的诸多矛盾,就观察这种说法本身∶ 它要求物体上升下降与质量和体积的比例有关,也即密度。粗浅地说密度大往“下”掉,又给不出任何能够指导实践的公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4.帮助 对于这些漏洞,实际上诸位地平学者不必坚持于“万有引力不存在”。我的蓝星模型可以帮诸位解释任意地平重力现象,供诸位参考、取用。
帮助潼关壮大地平论的一些建议 地平派的势力与反抗越来越微弱,甚至出现了“我看不见”这样的离谱言论,以至于影响到大家看乐子,这不好。 好在我助人为乐,于是在这里给潼关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潼关古道〉 建议采纳。 一∶建立组织 直接附属国际(美国)地平组织是不明智的,他们的组织有显然的经济政治目的,以诸位的智商容易成为垫脚耗材。可以注册一个学会、社团、公司、协会等组织(以正当的借口,如学术交流、宗教研究),对重要成员集中交流管理,统一口径。这样显得正式可靠一些。 二∶统一地平模型 诸位的模型各有说法,支持的基本规律也千奇百怪,这是不利于站稳脚跟的。对一些重要数据和论断,应该采取统一的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添加其它说辞,才显得像一个可靠的理论。也方便诸位与吧友辩论。诸位若各执一词、难以求同,我另一个帖子有一个较可行的地平蓝星模型供诸位随意参考,应有补益。 三∶建立基本规律 诸位在各辩论中展现的规律意识是不足的,应该建立属于地平的基本规律。当然要在因果律,对称律,守恒律的大背景下,缺乏了这些,看起来很难像一个科学理论。 方便起见,可以适当套用主流学界的观点。重点在于,对于每一种相互作用要给出其数学形式,停留在口头的理论不利于弘扬地平理论,毕竟数学不会骗人,而言语易有疏漏。切记! 我的蓝星模型已经建立了一个较可行的规律体系,各位可以稍作参考。 四∶善用古籍 潼关的这个辩论方法虽然粗鄙,但却是有效,最泛用的一种。 由于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撑,想要用有力的论文来自证显得困难重重,但是古籍却能够逃避绝大多数溯源质疑。在诸位迸发出好点子时,如若难以服众,可以称“先人智慧”或“自古有之”,这样的说法能够解决一部分人的穷追不舍。 五∶拒绝造假 公平地说,诸位的计算机技术难以入眼,还是尽量避免数据图像造假为好。 六∶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与各位吧友的沟通中,诸位一旦表现出对常识、常数或公理的认知缺乏,容易被质疑义务教育水平。在地平论上,诸位尽量多了解物理,数学,历史上的常见概念和著名实验,才能避免难缠的学历歧视。
绝对坐标系的证伪方法 @〈潼关古道〉 认为麦克而逊莫雷实验非但没有证明光速不变,反而证明了地球没有自转,也即∶ 地球坐标系是惯性坐标系本身,相对以太系静止。 实际上,这是很粗浅的思辨错误,仅需一个简单思考便足以让信奉该说法的聪明人(也许有呢)汗流浃背∶ 假如大地相对以太系静止,将莫雷实验改在相对大地运动的场景进行,想必一定能观察到光的行为各向异性吧?事实会是这样吗?莫雷没有尝试过吗? 如果潼关足够聪明,想必立即能够发现其中的巨大漏洞,希望如此吧,不然和小孩子聊天实在难以提起我的兴致。
地平新可能,灵气复苏! 楼主的蓝星模型在现实规律中试图解决系外星体轨道时遭遇重大失败。 感兴趣的可以去翻看一下,集思广益,给楼主提供新的可能。 幸运的是,楼主早有备用方案,特在此宣布,灵气复苏! 本帖将在蓝星模型基础上,硬套现实宇宙轨道,并启用灵力复苏,虚构一个人文史和世界观,供诸位取乐。
潼关所称的“悖论”与“谬误” 人们常说,满瓶不响,半瓶响叮当。楼主在数个帖子中观察了潼关的言论,发现其对“悖论”与“谬误”的概念极不清晰,而各位吧友也默许了这种对概念的混乱使用。 鉴于上一贴中@〈潼关古道〉 在与我的辩论中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特开新贴,给潼关科普一下“悖论”和“谬误”的正确使用方法。 “悖论”,顾名思义,是一个理论,而这个理论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在楼下科普波粒二象性的帖子中,潼关称物质即使粒子又是波的想法是一种“悖论”,这便是对概念的错误作用。因为同一物质的粒子性与波动性是实验测量出来的结果,将实验现象称为悖论显然错误。又称太阳依靠引力束缚核聚变是“悖论”,可以看出其对太阳理论一知半解(估计只是看了看百度),现有的太阳理论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已经比较完善,虽然仍有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其可行性已经是各种太阳理论中最合适的了,称为“悖论”是可笑的。 真正的悖论是,潼关坚定的称光子与电子都是单纯的波,而又赞成只有粒子应该具有质量与动量。在楼主抛出“电子和光子的动量已被实验证明”后,该说法立即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再谈“谬误”,在物理学上,一个理论有谬误指的是该理论会有不符合公理或定理(因果律,对称律,守恒律之类)的现象出现。与“悖论”有许多共通之处,不再赘述。 而更不严谨的说法是“伪科学”。主流科学界的每一条定理都是被实验证明了的,每一个没有被证明的都只能被称为“假说”,学界对待定理和理论极其严谨的,如果这都被称为“伪科学”,我无法想象真正严谨的实验科学在哪里,难道是地平学者们固执己见的先入为主?
反逻辑的波粒二象性以及潼关的反逻辑 楼主在许多篇帖子中看到@〈潼关古道〉 对光的波粒二象性进行了严厉的批驳。实际上,在现代科学史上,光的波粒二象性被接纳也是一个极艰难的过程。 对于一些人群来说,生活在平面上是容易想象和接受的事。楼主虽然在物理学上略有深入学习,但本人的母亲文化程度较低。依稀记得某一天饭后,我向母亲提及万有引力,并称地球是个球,她简单思考就对我做出了有效反驳∶“那美国鬼子岂不是头朝下生活?他们怎么不掉下去?”于是楼主立即停止该话题并盛赞她姿容闲婉,皆大欢喜。 同理,粒子性与波动性也是印象中泾渭分明的两种概念(即使目前也没有真正的相似特性)。一个物质要么是波,有波长频率,能干涉衍射。要么是粒子,有质量动量体积,在空间上不连续。 可见波粒二象性的确是“反逻辑”的∶ 再谈谈潼关的反逻辑。 潼关最大的逻辑毛病是先入为主。它觉得光是波,于是固执地批评其它理论。正如同他觉得大地是平的,于是批评其它理论。遇到不同的观点时,不会思考其可能的正确性而是直接批驳。 而面对波粒二象性的正确逻辑应该是∶ 怀疑——思考——论证——接受(或采用) 十七世纪,科学家们就开始发现并运用光的波动性质,奠定的光的波动基础。 牛顿从色散现象中提出光的微粒说(他没有反对波动说)。引发了一些分歧。 惠更斯提出了完善的光波理论,夫琅禾费研究了光的衍射。微粒说遭受重创。 光电现象发现,粒子说重新活跃。 康普顿效应发现,粒子说再难以被反驳。 前后三百年,无数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奋战,最终才得到了波粒二象性这一看似妥协的结果。 而德布罗意波的提出并证明,最终从根源上杀死了这场比赛。
现行物理规律下可行的地平方法 地平世界应该有哪些特殊规律?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此贴旨在在现有的物理规律下设想一个平坦的大陆模型。 同样有下列主要问题∶ 1∶什么维持着大地的形状 2∶要求怎样的星体轨道 3∶与主流世界观有哪些不可避免的差异 将在楼下回答
地平论在无引力条件下的成立方法 此贴旨在讨论构建无引力条件下可行的地球物理体系。(允许其它基本力存在,本贴惯性存在。) 容易算出,在亚分子乃至亚人体尺度下,根据主流观点,引力作用数量级极低,可以忽略(由此得来的微观数据异常暂时称为“误差”)。因此,避免讨论亚分子级行为是可行的,此处暂讨论大质量物体(主要为各星体)。 于是有主要问题如下 1,地球的运动 2,地球与系内星体的相对运动 3,地球与星体的相对运动 将在楼下回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