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515958 721515958
关注数: 88 粉丝数: 158 发帖数: 1,270 关注贴吧数: 117
一/二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执业印章 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执业印章 编码规则及样式 一、注册证书编码规则 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编码由汉字和14位数字组成: 汉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建[造] 级别代码 专业代码 年份代码 省份代码 行业代码 顺序号 (一)第1位为证书级别代码,取值为1~2,依次表示: 1一级造价工程师; 2二级造价工程师。 (二)第2位为证书专业代码,取值为1~4,依次表示: 1土木建筑工程专业; 2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3水利工程专业; 4安装工程专业。 (三)第3、4位为证书核发年份代码,取核发年份的后两位数字。 (四)第5、6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取值见代码表。 (五)第7、8位为行业管理机构代码,取值见代码表。 (六)第9~14位为证书核发顺序编号,从000001~999999依次顺序取值。 二、注册证书样式 (一)一级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样式(二)二级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样式三、执业印章编码规则 造价工程师执业印章编码由英文字母和14位数字组成: 英文字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或B 级别代码 专业代码 年份代码 省份代码 行业代码 顺序号 (一)字母A为在具有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单位注册的人员,B为在其它符合条件的单位注册的人员; (二)14位数字编码与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数字编码一致。 四、执业印章样式 (一)造价工程师执业印章的形状统一为椭圆形,长轴为50mm、短轴为35mm; (二)造价工程师执业印章内容包括:造价工程师注册级别、姓名、执业印章编码、聘用单位名称、印章的有效期; (三)造价工程师执业印章的字体要求:造价工程师注册级别为四号宋体,姓名为二号隶书,执业印章编码为小三号Arial字体,聘用单位名称及印章的有效期为小五号宋体; (四)一级造价工程师执业印章的颜色为海蓝色;二级造价工程师执业印章的颜色为枣红色; (五)造价工程师应按照规定样式自行刻制执业印章。 一级造价工程师执业印章样式二级造价工程师执业印章样式五、行业代码和省份代码对照表 行业代码 省份代码 行业名称 代码 省份 代码 建筑 00 北京市 11 农业 01 天津市 12 林业 02 河北省 13 煤炭 06 山西省 14 中石油 07 内蒙古 15 海洋石油 08 辽宁省 21 中石化 25 吉林省 22 化工协会 26 黑龙江省 23 化学工程 上海市 31 建材 31 江苏省 32 冶金 32 浙江省 33 有色金属 33 安徽省 34 轻工 34 福建省 35 机械 35 江西省 36 兵器 36 山东省 37 船舶重工 37 河南省 41 核工业 39 湖北省 42 电子 41 湖南省 43 电力 44 广东省 44 可再生能源 45 广西 45 中建总 47 海南省 46 水利 51 重庆市 50 铁路 52 四川省 51 行业代码 省份代码 民航 53 贵州省 52 公路 54 云南省 53 水运 55 西藏 54 航空工业 56 陕西省 61 航天工业 57 甘肃省 62 邮电 60 青海省 63 总后 63 宁夏 64 广播电视 91 新疆 65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折叠生而不凡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折叠被贬悟道王守仁雕像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担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 折叠平定江西折叠平定叛乱王守仁立像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折叠立院讲学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特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折叠总督两广清代焦秉贞绘《王阳明像》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 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折叠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1]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折叠个人功绩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说:“一生俯首拜阳明。”) 折叠个人作品 文学 《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示龙场诸生》。王守仁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 书法王守仁 草书七言诗 立轴 水墨纸本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王守仁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思想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著作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作品收录于《明史》、《古文观止》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王守仁头像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王世贞:①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②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③理学之逃,阳明造基。④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沉冥之致。[2] 李贽:阳明先生在江西与孙、许同时,则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与胡端敏、孙忠烈同举乡荐,曾闻夜半时有巨人文场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见,则在浙江又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时有一朝廷,若不见有朝廷为胡虏所留者。举朝晏然,三边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无有,此则于少保之勋千载所不可诬也。若英宗北狩,杨善徒手片言单词,欢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时遣人随善护送上皇来归。以余观之,古唯厮养卒,今仅有杨善耳。吁!以善视养卒,则养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则先生与于与杨又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呜呼!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学又足继孔圣之统者哉?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张廷玉: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王守仁画像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严复:①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②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①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②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钱穆: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钱穆: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张岱年:阳明宣扬‘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杜维明: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 秦末反秦义军重要领袖 、名将 、楚军统帅。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少学兵法,素有勇力。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观始皇巡游威仪,认为“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助叔父项梁杀秦会稽郡守,起兵响应陈胜。项梁死,归楚怀王节制。三年冬,率楚军主力5万人渡河(黄河)救赵,大败秦军,解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围。继迫秦将章邯举军投降。拥众数十万,名震诸侯(见秦末农民战争)。不久,坑杀降卒20万人于新安(今属河南)。入关后,焚宫室,收财宝、妇女,大失人心。汉王元年(前206)春,挟灭秦之功,封18个诸侯,使分踞各地。自号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占有梁、楚九郡。二年冬,使人杀怀王。诸侯叛离,齐国田荣率先举兵,项羽乃亲自率兵击齐将田荣等,烧杀掳掠,激起齐民反抗。楚汉战争之初,不察刘邦意图,未予严密防范,以致刘邦顺利东进。四月,由齐地领精兵3万人奔袭,大败已占领彭城的刘邦及诸侯联军,几乎生擒刘邦。其后,与汉军长期鏖兵,一克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两夺成皋(今荥阳西北),迫刘邦仓皇逃遁。终因不善筹谋,不纳良策,逐渐失去优势和主动。四年八月,议和东归,复大败刘邦追兵于固陵(今淮阳西北)。后被合围于垓下(今鹿邑东,一说今安徽灵璧东南),决战失利,溃围而出。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犹指挥28骑两次冲击由数千名汉军组成的包围圈,杀数十人。五年十二月,退至乌江(今和县境),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躲避,下马步战,杀汉兵上百人,负伤10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项羽作战勇悍,长于突击,自言“身经九十余战,所当者破,未尝败”(《前汉纪》卷三)。时人称其用兵疾如雷电。据载曾著兵书一篇。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