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歌
劉太歌
关注数: 0
粉丝数: 9
发帖数: 792
关注贴吧数: 0
杂文:秦汉,一众神话 隆周之末,混一太初,四象时代,诸神乱斗。高帝东,青龙,秦皇西,白虎,项籍南,朱雀,冒顿北,玄武。嬴白虎虎视列神,雄哉,一统赤宪七天国。劉青龙龙心恣意放荡,浪迹楚天边缘,戏谑仙班体制,展现出与嬴氏、项某暴戾刻板完全不同之独特潇洒神格,《神记·天官书》曰:东宫苍龙,房、心,心为明堂,暗示了高帝和张良神与仙之间的伟大天界友谊,更揭示了高帝为何一贯珍视楚天国怀王法统之原因,透过神记记载,高帝独有之温润厚重的神格,扑面而来。胡玄武龟蛇一体,集忍耐、狡诈、狠毒于一身,草原野仙,自成一号。项某朱雀儿假借复楚天国之名,行个人私欲之实,无耻贪婪,奸诈滑贼,以暴易暴,走上一条诛心的山寨暴秦不归路,弑君怀王,毁灭楚天国八百年神脉,又以‘西楚霸王’伪仙号自立,但凭己之好恶,大肆僭越封神,宰天界不公,引起众神严重不满,继之以天堂的大分裂大战乱,寻首恶,正以其为发端。幸矣,高帝终灭虚无僭主,创建漢天堂,尊秦皇以礼,伟大的世代交替,示冒顿以利,笼络羁縻之,开启了对草原仙界的漫漫征服历程,通过帝族内的再封神,最终实现神域内诸天国完美融合,漢之为漢,也成为了天堂神州之代称,对此神话景象,如果有什么能作出最传神之具象描述,无疑,正是那幅被称之为‘敦煌前之敦煌’的《四神云气图》,壁画中苍龙充盈着傲气与飘逸,张扬与狂放,不羁中带着戏谑,背携朱雀,爪伏白虎,口衔玄武,尽显一种庄严霸气与灵动调皮的神格,拟之于高帝,完美无缺。正所谓:在正史中理解,在神话中超越。。。
汉高帝的时代:项籍之死 项籍小人最后是被汉军斩杀还是所谓自刎而死,存在争议并无定论。假设若按所谓自刎的记载来解析,则有如下观点: 项籍这货所谓自杀,要看时间段。他在垓下被围,四面楚歌之时,是有选择的,要么鱼死网破,帅军作最后的武力抵抗,即便战死,也得其所。更具美学价值与真正贵族精神的(榜样如魏咎),则是与高帝约定式的自戮,正如我N年前以虚拟口气描写过的:【居于死地,群意摧折,众惶恐,反复惊,羽沉思之,未几,淡然卸甲,从容出阵,与汉王约,但以一己之命换西楚军之存,一己之血成天下之平,王闻之,动容,肃然曰:必不负君诺!既而,羽拔剑自裁于两阵间,其时,天地大风雨,两军俱楚歌,悲鸣哭笑若狂,是役,终。】 可惜哦,真实的项籍小人,懦弱匹夫之流,完全达不到哥设定的美学高度。他的无耻选择是丢下大军,心理崩溃的带几百人自个先跑了,也倒是完全符合其人一贯的奸诈卑劣性格。跑了一夜,到江边,项籍回过神儿来了,羞愧、不甘、绝望、苦涩、愤懑,五味杂出,因为遗弃或杀害虞姬而羞愧,因为丢弃大军而羞愧,更没脸见江东父老,因为绝望,所以懦弱的怨天,因已不敢弃众再逃而苦涩,因为不甘愤懑,所以还想逞逞匹夫之勇,最后再挣扎一番,而从他决定下马步战开始,他的死就已是注定的,他自杀下手够早够及时,算是种幸运,至少保留了体面,下手晚了,被俘被群殴致死,场面只会各种难看。说到底,身处被逼而不得不自杀的窘境,也就早没有了该与不该的选择权。所以在这里,项籍的自杀,没有要或不要的问题,只有来不来的及的问题。而结局,都喜闻乐见的了解喽,奸佞残毒者终被天诛,肢解诸侯乱天下者自己亦被大卸八块矣。。。
谣言破碎·赵高力大无穷? 多次看到有奇葩在三无网文里胡扯‘赵高力大无穷’‘甚至惊动了秦始皇’之类笑话,源头已不可考,但联想到过去偶然看神马‘寝室明月’历史动画,开篇上来就一本正经窜出一句‘秦相国李斯’,笑喷众人,也就勉强可做参考。无知小白对史料自以为是的望文生义,也很典型,嘲讽之余,作一下科普纠正: 【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且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秦汉古文所谓【强力】,乃指人的性格方面的精神素质而言,与神马搞笑的肉体力量根本毫无关系,相同例子如: 【(周)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此处所谓【强力】,是说周昌性格刚强有魄力,敢于直谏。 【(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此处所谓【强力】,是指张骞性格坚强有毅力,为人宽容诚信,故蛮夷爱戴之。 【(赵)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此处所谓【强力】,乃指赵广汉为人精明强干,有精于吏职的天赋。秦二世对赵高所谓【精廉强力】的评语,含义正与此条相同,表达的是赵高此人精明强干的意思。 【(吴)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言。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论曰:吴汉自建武世,常居上公之位,终始倚爱之亲,谅由质简而强力也。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斯岂汉之方乎】 这里说的就更清楚,明确叙述吴汉的性格强力,即后面论赞所谓【刚毅】者。。。
汉高帝的时代:【名籍】 【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现代汉语:高帝宽仁,再加汉初草创,对礼仪制度不甚讲究,导致一些逾制无礼不和谐场面出现,如功臣们在朝宴上就敢醉酒大呼、拔剑击柱,那些已向高帝投降的项籍旧臣们,则表现为心里毫无逼数,可以想见的在汉朝庙堂之上谈论项籍时仍在使用神马‘楚王’‘西楚王’‘项王’之类明显非法的称呼,最终在高帝正义的、傲慢的、冷酷不可妥协之眼光中被强势纠正,纯属自找与应当。郑君明知项籍伪楚在法理上的渺小卑劣仍强作愚忠,不过是选择了无耻到底,而高帝则再次展现出宽仁大度,无打击报复,驱逐而已,完毕。
杂文:劉项,一种传说 N年前老文字,彼时常有奇葩网文热衷于给秦汉名人找新爹,本楼嘲笑之余,以毒攻毒,逐作如下无限脑补之文,以为反讽: 作为楚将的项氏一族,早化为庞大劉姓之一小部分,基本常识。若只欲吹西楚王,则更要先从圣劉开始起源,正因漢与西楚的战争,一如哥无拘束推测,实乃父子之战: 线索1.天子气:秦皇尝曰「东南有天子气」,高皇亦自疑,隐于芒、砀山泽间,而芒、砀与咸阳其实在同一纬度,即正东,吴地才为东南,所以此天子气所指为霸王,秦汉间仅有的两种天子气,高皇龙形五采,霸王之气形象不明,但很明显,二者有传承关系。 线索2.分兵:项梁为啥一见面就愿意给还是弱小势力的高帝五千兵?与项梁见面到项梁战死这段时间,为何很多时候都是高帝霸王在一起行动?这里面,含义很深。 线索3.鸿门:霸王为何不敢动高帝?无疑是高帝为父无形之气场对逆子劉羽造成极大震慑力,加之高帝一跪拜,不孝子立刻眩晕,大脑停止了思考,具体场景可自行脑补《百变星君》中吴孟达扮演的老爸跪晕星星一幕。 线索4.弃子:被追杀,满怀要被逆子弑父的悲愤,高帝郁郁逃亡着,没看到追兵,不期找到了一对儿女,载上车不久,追兵就出现了。高帝此时出离愤怒了,被子追杀,载子,追兵随后就到,这是一种被子女华丽丽相克的命格啊,必须打破,肿么破?无情弃之呗。 线索5.季布、丁公:这二人数次窘困高帝,甚至于已短兵接,但高帝总能脱险,甚至只需一句话,这里面原因是啥?大概这甥舅俩早已得知真相,故未敢下死手。战后,二人一死一活,又是为啥?季布千金一诺,嘴很严,丁公很可能泄密了,告诉了谁?这个问题就深邃了,不展开。 线索6.白登:陈平解围之计,世秘而不闻,一脑补,就知道很可能是透露了高帝灭子而得天下这个秘密,触动了单于心灵,引起了奇异共鸣。所以,阏氏的原话应是:「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单于终非能居之。且单于弑父而囊括草原,汉帝屠子而一统天下,绝代无情者,殊途而同归,吾使人望其气,皆为龙,成五色,类单于之五采幡,此天子气而汉主有神,单于察之。」 线索7.马自然:唐人,道家道教道士,曾与霸王梦中会饮,可知,劉羽亦是黄老爱好者,与高帝文景系后裔的爱好和治国思想,血脉相连了,统一了。 线索8:高皇力斩大蛇,霸王力能扛鼎,很有相似继承性。前202,霸王死,而后高帝幸赵王美人,前198,少子劉长出生,也是位力能扛鼎的勇者,也是桀骜不驯的性格,也是酷爱偷袭伤人,也是最后羞愤追悔的自杀结局,与劉羽虽异母,更似孪生同胞,更佐证了高皇强大基因旺盛传递的逆天能力。 线索9.改姓:高帝以楚将鲁公礼葬霸王劉羽,亲临而泣,随后立刻改项伯等人姓氏为劉。其中隐秘信息之暗示,一望而知。 线索10.哥曾看过高帝和霸王的照片儿,十分相像,简直特么就是一个人,这是个最大证据。哦,照片儿上之人还有个别名,叫啥XX伟。。。
汉高帝的时代:王朝之谓 漢作为首个国祚绵长空前强盛之中华帝国,其各种典章制度包括尊称习惯都对后世王朝产生了两千年持久影响,实乃自然之事。 汉书: 【大汉之德,逢涌原泉,沕谲曼羡,旁魄四塞,云布雾散,上暢九垓,下溯八埏】 【今大汉左东海,右渠搜,前番禺,后陶涂。东南一尉,西北一候】 【延寿、汤为圣汉扬钩深致远之威,雪国家累年之耻,讨绝域不羁之君,系万里难制之虏,岂有比哉!】 【今圣汉受命而王,继体承业二百余年,孜孜不怠,政令清矣。】 【《甫刑》靡敝,秦法酷烈,圣汉权制,而萧何造律,宜也。】 后汉书: 【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辍而弗康,实用西迁,作我上都】 【今天下所以苦毒王氏,归心皇汉者,实以圣政宽仁故也】 三国志: 【厉师庸、汉则元寇敛迹,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也】 【笃生我皇,奕世载聪,武则肃烈,文则时雍,受禅炎汉,临君万邦】 华阳国志: 【维天有漢,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炎劉是应,洪祚攸长】 【大漢】【圣漢】【皇漢】【炎漢】【炎劉】,千年王朝模板,大晋皇晋大隋皇隋大唐皇唐大宋皇宋大元皇元大明皇明大清皇清,圣魏圣唐圣宋圣元圣明圣清,炎隋炎宋炎赵,绵绵不绝致敬。。。
汉高帝的时代:所谓‘霸王别姬’ 前文已有揭露过所谓‘虞姬诗’的虚假,其‘自刎殉情’之伪劣虚像早已坍塌。也就意味着在历史范畴内,只剩一个史实:项籍垓下跑路。至于是杀了虞姬后跑路还是谁都不管不顾直接就跑,可以有各种看法。基于常理的观点:就失败者来说,他的所有物,财产、女人、良驹等等,无疑会被占有或毁灭,前者来自胜利者的剥夺,后者则是失败者自毁之,以项籍其人暴虐卑劣性格来看,后者可能性更大。所以虞姬最后的结局:被项籍所杀的可能>被项籍遗弃、不知所终的可能>被高帝所得的可能,当无意外。 ‘别姬’为虚假,所谓‘霸王’更是赝品水货,前文亦有说明,在句践、始皇、高帝等等真正的【霸王】面前,项籍非法的、丑陋短暂的所谓僭主秩序根本不值一提。
汉高帝的时代:【灭秦】 【汉兴,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宽仁之厚,总揽英雄,以诛秦、项。】 【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 【少昊,金德也。赤帝尧后,谓汉也。杀之者,明汉当灭秦也。】 【(曹参)从西攻武关、峣关,取之。前攻秦军蓝田南,又夜击其北,秦军大破,遂至咸阳,灭秦】 【(周勃)南攻南阳守齮,破武关、峣关。破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 【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项羽既存赵,降章邯等,西屠咸阳,灭秦而立侯王也】 【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张耳、陈余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张)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 司马迁此人,本人从不高估,史记,更不过就是个需要严厉甄别的一般史料的档次,记述错误矛盾不合逻辑的,一堆堆,所谓【灭秦】稍微好点儿,属于典型的古汉语范畴的定义模糊不清,不同含义往往用相同文字作混乱表述,必需要重作梳理。 【灭秦】的定义: 1.若指消灭秦的制度、思想等等精神世界,则从未实现过,至今仍有遗存。 2.若指消灭秦政权、秦社稷,也即正统意义上的灭国,则都是高帝实现的。 3.若指消灭秦王族,烧杀秦都秦民,妄图在物质上灭秦,那是项籍和五诸侯干的,且也远未实现,最后皆被高帝统帅下的秦人反操。 从王朝兴亡、国起国灭的正统角度看,无疑灭秦者只能是高帝。齐国投降,齐国灭亡,东晋禅让,东晋灭亡,清帝退位,清朝灭亡,跟杀不杀王族烧不烧国都没毛关系。例外情况是如宋末这样,并未投降,皇族本身即流亡政权,那么皇族最后兵败身死,陆秀夫负昺投海,则可视为灭国。子婴跑了么?有秦的流亡政权么?项籍这种带一帮人把已经被灭国的前王族杀个干净,再烧杀一番,然后大言不惭的说灭秦,相当搞笑,相当于民国某军阀杀入紫禁城,尽灭已经退位的溥仪及其亲属,然后宣布俺灭了大清,极品逗乐。 最后,若把灭秦看作从陈胜到高帝的前赴后继的完整大事件,则论功排辈,项籍仍要靠后。灭秦首功:陈胜,没啥疑问。次功:怀王,在义军形势最严峻的时刻,整肃力量,分兵两路击秦,立怀王之约,奠定了相当长时期内的天下格局,即便项籍造反夺权,也未能改变其大势。其次:高帝,西进破秦受降子婴,一句话足矣。再次:项梁项籍并列,项籍在众诸侯帮助下的所谓‘巨鹿之战’,没啥值得一吹,没项某造反瞎折腾,宋义联齐救赵的战略,更具可行性,对照秦的内部倾轧,同有胜利的可能性,且战果对芈楚及其他六国同盟远远更为有利。 So,所谓的项籍‘灭秦’,就是逻辑混乱的瞎扯淡,在准确定义的检验下,都是虚头八脑的丢人玩意儿。项某勉强可与陈胜归于一类,【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得个【诛秦】的评语,诛杀秦民,坑杀秦兵,也就是这个层次。与高帝受降子婴、除秦社稷这种从法理上真正的【灭秦】相较,完全比不了,项籍果断须要一边儿玩儿去。。。
汉高帝的时代:所谓‘虞姬诗’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自杀殉情’这个脑补剧情,正来自其所谓的‘和诗’,所谓‘和诗’,则来自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所引版本‘楚汉春秋’里的突兀可疑记述。而《楚汉春秋》原始文本里根本不可能有此诗、所谓‘虞姬诗’不过是后世文人的无聊伪作,早为史界主流看法。证据很多,列举如下: 1.司马迁写史记,楚汉春秋正是参考资料之一,里面若真有所谓‘虞姬诗’,以司马酷爱瞎吹项某的一贯肉麻煽情作风,会无视而不采用? 2.从张守节所处唐代到汉初,中间恰有个漫长的汉末魏晋六朝时期,一个模拟文学大发展时期,也是拟诗创作的繁荣期。在冠以拟、效、代、依、学、杂体等等名目下,出现许多以汉乐府为对象的对古辞古诗的模仿创作,以与‘虞姬诗’相似的为例,如: 【芳树】 南朝梁 费昶 幸被夕风吹,屡得朝光照。枝偃疑欲舞,花开似含笑。长夜路悠悠,所思不可召。行人早旋返,贱妾犹年少。 【采桑】 南朝梁 吴均 贱妾思不堪,采桑渭城南。带减连枝绣,发乱凤凰簪。花舞依长薄,蛾飞爱绿潭。无由报君信,流涕向春蚕。 【有所思】 南朝陈 顾野王 贱妾有所思,良人久征戌。笳鸣塞表城,花开落芳树。白登澄月色,黄龙起烟雾。还闻《雉子斑》,非复长征赋。 【罗敷行】 南朝陈 顾野王 东隅丽春日,南陌采桑时。楼中结梳罢,提筐候早期。风轻莺韵缓,霜洒落花迟。五马光长陌,千骑络青丝。使君徒遣信,贱妾畏蚕饥。
常识:刘备玄德 看许多域外与三国有关动画漫画,常有把人物名与字连读现象,如刘备玄德、关羽云长、赵云子龙等等,这种对三国人物的异样称呼,是否合理? 总而论之,相对岛国动漫来说,无疑属于无知作者想当然的脑补创作。但,就国史来说,则确实存有【刘备玄德】之例。 《文忠集》载欧阳修所见汉碑拓片,其中【后汉碑阴题名】几段碑文内的人名记述,皆省略【字】字,姓名字连读,如:定陶【蔡颛子盛】,金乡【张彦季德】,究陵【赵堂世畏】,南卿【邓升升远】,()候长汾阴【赵遗子宣】,()乡亭长【翟国相如】,东门亭长【梁忠子孝】,四望亭长【吴鸿子名】,麟武亭长【常暠君宣】,等等。 其他众汉碑,如【后汉杨公碑】【景君碑】【孔彪碑】,则依旧正常记法,如:【蒋禧字武仲】【刘瑞字仲祐】【刘旭字子明】【韩纯字子敬】【腾颂字叔远】【蔡规字中举】【孙荣字世荣】【崔烈字威考】【王沛字公豫】【刘德字伯桓】,等等。 此类情形出现的原因,推测大概与碑文这种文字容量比较有限甚至紧张的载体有关,为了记载诸多乃至百余人名,不免发生省略简化,对人名字记载不同方式的处理,还应该有体现地位尊卑的因素在其中。如【苍颉庙碑】,同一碑文,在【下行自纪姓名】的时候【衙守丞临晋【张畴字元德】五百】【守左尉万年长【沙瑗字君平】五百】,地位尊者正常完整记述,【衙县三老【上官凤季方】三百】【衙乡三老【时勤伯秋】三百】【衙主记掾【杨绶子长】三百】【衙门下功曹【裴笃伯安】三百】【衙门下游徼【许愔功上】三百】,地位低一些的开始省略连读,【骑吏莲勺【任参】六百】【骑吏高陵【张顺】六百】【万年左乡有秩【游智】千】【万年北乡有秩【毕奋】千五百】【莲勺左乡有秩【杜衡】千五百 】,再低一些的则直呼其名。 礼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实际运用又有一定变通,如上,【刘备玄德】此种看似不规矩的用法,在特定情形下,确实于中华历史中存在,也算是一种静悄悄的自古以来吧。。。
谣言破碎:嬴政在世无人敢反? 属于典型极端秦吹言论,哥抽完秦黑,再抽秦吹,毫无毛病,科普纠正如下: 事实真相: 嬴政八年,成蟜反,九年,嫪毐反,二十一年,新郑反,二十三年,昌平君反,高渐离反,刺杀秦皇,二十九年,张良反,刺杀秦皇,三十一年,兰池盗反,刺杀秦皇。 高渐离,张良,兰池盗,都是直接要刺杀秦皇帝,毫无疑问都属于个体性质造反。 成蟜、嫪毐、新郑韩人、昌平君等,则都为群体性造反,不服、敌对嬴政之意,明白无误。。。
谣言破碎:汉朝不承认秦朝? 看到一些极端秦黑,妄图拿汉书【汉高祖皇帝,著《纪》,伐秦继周。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号曰「汉」】来证明漢帝国不承认秦,实乃虚幻无聊之黑点,完全错误,科普纠正如下: 所谓【伐秦继周】叙事,与漢帝国是否承认秦、是否认定秦为伪朝之间,根本没毛关系。 所谓伪朝,首要标志就是称呼,如伪满洲国、伪满皇帝,是直接在伪政权及其元首前加伪字,又如桓玄,因被公认是篡位,且被宋武帝几个月就剿平,所以你在晋书上绝看不到啥‘楚皇帝’‘楚帝’之类搞笑称呼,对其人一律直呼其名,以示其政权之伪。 一对比,漢帝国对秦朝有神马‘伪秦’‘伪秦皇帝’之类称呼么?当然否定,相反,贾山、邹阳、主父偃、严安、班彪等等汉朝人议论嬴政,一律【秦皇帝】,明确承认秦帝秦朝的现实存在,司马迁立【秦始皇本纪】,更有漢高帝诏:【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愍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视其冢,复,亡与它事】,皆明确承认之。想找神马‘伪秦’,要找苻坚东晋,内就完全是另一个故事啦。 对比桓玄,漢帝国也从未刻意回避【秦皇帝】称呼或始终刻意将【秦皇帝】贬为【秦王】从而认定秦朝统一统治天下的不合法。乃能找出的极少数特例,如贾谊在策论中称秦始皇为秦王,但他又云:【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特例不攻自破。如司马迁曾称秦始皇为秦王,同贾谊,一堆反例,特例不攻自破。又如张良,【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翻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只说明史记汉书充分了解了秦帝国初期形势,情况同赵正书,秦虽已暴力统一,但关东贵族依旧以被暴力灭国为非法、为仇恨,故而在此叙事以秦王代替秦皇帝,只是表达出其时六国贵族心态,却完全不能代表漢帝国时代人们的观念,时间线必须分清。。。
谣言破碎:项籍这货是保守派? 曾有搞笑史盲,胡扯什么:‘刘邦一心想夺取天下,绝对激进派,类始皇帝,项籍即便是分封诸侯之时,也只是有楚而已,类周武王,绝对是保守派’。随即遭受哥全方位的常识抽打,科普如下: 项籍这种无底线小人,算个毛的保守派哦,项沐猴也配? 套用正统西方保守主义语境:项籍恰恰TM是个如假包换的激进不择手段之黄左啦,以诛暴秦名义行破坏固有政治秩序之实,不信天不信神不信正义只信暴力权力的拜物教无耻小人,愚昧味儿十足的带领贪婪同类一起破坏推翻原有秩序的所谓‘革命造反派’,最终死于自己制造的体系动乱,场面很眼熟的啦。 而怀王芈心,作为战国以来保守主义的最后光辉,坚守传统格局与实践手段的渐变,通过怀王之约,坚守六国法理上天然的不可置疑的权利,以求天下巨变之际的最大稳定与连续性,通过关中王之约,又实现了对秦地秦民理性善意的最终处置,为历史渐进式的稳妥进步创造出了高层次的转型机遇,可惜,随即被项籍无耻小人卑劣的暴力夺权篡权所毁。 其后高帝更加深邃的保守主义思考:既然六国秩序已不可得,春秋更勿论,那么索性再造一个以【汉】为名之周,【汉帝】宗主,统领关东诸同姓王国,以此为基础,实施对各地域差异化的统治与融合,最终渐进渐变式的完成【汉】之伟大统一,正是对【保守】一词的真正诠释。 而项籍之流恶心货色,只会乱世浑水摸鱼的劣等玩意儿,根本不配出现在秦汉之际的伟大时代,如将历史喻为一段程序,项籍无疑不过一只臭虫,除了让历史真正的运行与进步崩溃当机,无有其他矣。。。
汉高帝的时代:韩信之反 史记: 【周殷反楚,佐刘贾举九江,迎武王黥布兵,皆会垓下,共击项籍】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称)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 【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因说上曰:「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 汉书: 【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于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追斩布番阳。。。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 楚汉春秋: 【淮阴(南)武王反,上自击之。张良居守。上体不安,卧辒车中,行三四里。留侯走,东追上,簪堕被发,及辒车,排户曰:「陛下即弃天下,欲以王葬乎?以布衣葬乎?」上骂曰:「若翁天子也,何故以王及布衣葬乎?」良曰:「淮南反于东,淮阴害于西,恐陛下倚沟壑而终也。」】
汉高帝的时代:汉王之哭临 【故以鲁公葬羽于谷城。汉王为发丧,哭临而去。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 高帝以鲁公礼葬项某,正表达了对项籍小人贪婪一生的纠正鞭挞意志。这个鲁公,其实就是鲁县公简称,与高帝早期之沛公一样,地位很普通,其含义是:项籍伪楚已被消灭,其自封之王无效,所以被打回怀王时期正常的楚将原形,鲁公、长安侯、次将,正是怀王赐予项籍的封号军职。项籍这种以灭亡正统楚国暗害主人楚王族芈心起家的货色,乃是不折不扣的丑陋造反篡权者、卑劣之僭主,更是将天下拖入无底线乱战的罪恶根源,其死后被高帝以楚将楚臣子之身埋葬,正为法理叙事下的正本清源,更阐发出汉帝国一统天下埋葬乱世遗孽的应有之义。 而后汉王哭临,以高帝之浪漫酒神精神,嬉笑怒骂,悲痛激昂,皆率性而为,乃有人情人性之真。面对项籍坟,思故人,高帝会缅怀起项梁宋义怀王这些灭秦大业之未竟者、被项籍小人残害者。俯视棺内人,高帝更会缅怀起被项籍恶徒所挑起之大战乱所残害的数以百万千万计之天下苍生。思自身,高帝或又于傲慢冷笑中庆幸项籍之暴,项氏机关算尽,却最终落个为漢驱除,正为高帝无意天意似的扫清了帝王路上诸多阻碍。种种令人慨叹之情绪交织,正是王者深邃心事,个中复杂滋味,付之于几行泪水,一哭的宣泄,何其宜也。。。
汉高帝的时代:【车裂】 很多人想象中车裂:活人被五马分尸之类,巴拉巴拉。 历史事实中的车裂:对已被处死之人进行二次的肢解尸首并示众,以示惩罚。 具体事例: 史记:【(秦王)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 史记:【上之雍郊,毐恐祸起,乃与党谋,矫太后玺发卒以反蕲年宫。发吏攻毐,毐败亡走,追斩之好畤,遂灭其宗】 正义说苑云:【秦始皇太后不谨,幸郎嫪毐,始皇取毐四支车裂之,取两弟扑杀之,取太后迁之咸阳宫】 说的比较清楚,嫪毐在好畤被斩杀,随后被嬴政取肢体车裂,他的党羽遭遇一样,二十人先被枭首,再车裂以徇,以徇,以此对公众展示。所谓车裂,含义其实与【弃市】相同,【刑人于市,与众弃之】,说的都是在【刑人】之后对尸体的二次侮辱惩罚,或暴露示众,或车裂肢解尸体示众,一个意思。。。
汉高帝的时代:庙号与谥号 【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 【有司皆固请曰:「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千余岁,古之有天下者莫长焉,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从来远矣。高帝亲率士大夫,始平天下,建诸侯,为帝者太祖。】 【高皇帝建天下,为汉太祖,王子孙,广支辅。先帝法则弗改,所以宣至尊也。】
谣言破碎:项籍没烧过咸阳? 曾有无知项籍傻粉脑补胡扯,神马‘项籍小人并未烧毁咸阳’,傻乎乎复制粘贴一堆乱七八糟所谓史料,笑喷之余,随手科普抽灭之: 史记:【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锺鼓美人充之】 史记:【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史记:【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秦宫的概念,不单单指咸阳宫殿,而是指整个关中乃至关外地区服务于嬴政的各种王宫离宫行所之总和,显然,如此广大空间范围,以项籍这暴徒的能力,根本无法全部毁坏,项某只是烧毁了咸阳城这部分,这也迫使日后高帝放弃定都咸阳城,改以秦兴乐宫为基础治长乐宫,以秦章台为基础治未央宫,后面武帝以秦林光宫为基础治甘泉宫,一脉相承。而所谓兴乐章台林光,都明显属于咸阳城以外之秦宫,属于离宫行宫性质之宫殿群。 所以,史盲项籍粉瞎抄一堆关于【兴乐章台林光】的无用史料,愚昧且毫无意义,想拿高帝汉王朝以秦都之外离宫为基础建设长安or在汉代仍有秦宫之大范围遗存来妄图证明项籍小人没屠烧过秦都咸阳?混乱逻辑、逗乐思维,与【哥一发导弹不小心把项籍傻粉家房子轰飞了,这货还有别的房子可以住,于是在这某个犄角旮旯的房子里,项粉奇葩且温柔地认为并不存在房子被哥导弹轰飞这种事,因为它还有房子可以住】等同,特么笑死个人。。。
汉高帝的时代:所谓‘项籍后裔’ 项籍无后,基本常识,作为楚将的项氏这一支,大部都被高帝赐姓劉,基本常识,现代吴楚之地,陈王林张李叶各大姓,与项籍这种货色根本没毛关系,基本常识。 项籍这货,更与楚王族完全无关,考各先秦古籍、秦汉史书、后世文献如广韵、元和姓纂、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等等乃至出土简牍文物,没有丁点儿记载神马‘项氏出自芈姓为楚公族’这种搞笑玩意儿的。且史书记载:【楚武王冢在汝南郡鲖阳县葛陂乡城东北,民谓之楚王岑。汉永平中,葛陵城北祝里社下于土中得铜鼎,而名曰『楚武王』,由是知楚武王之冢。民传言,秦、项、赤眉之时欲发之,辄颓坏填压,不得发也】。汝南,正是西楚地盘,楚武王,【楚王国】之实际建立者,项籍这边掘第一代楚王之墓,那边派人杀害最后的楚王芈心,妄想在历史与现实两个世界都消灭楚国,其造反弑君篡权之卑污之心,真真是滔天之残毒,丑恶如猪狗,人神共愤,罄竹难书。就这还妄想拿项籍小人攀附楚王族?真真令人作呕。。。
谣言破碎·秦末汉初六国贵族死光? 类似谣言,神马高帝‘把六国贵族杀的一干二净’之类逗乐玩意儿,属于典型胡说八道。 常识:所谓六国旧王族,秦末具体定义到个体,有记载的无非魏咎魏豹、韩成韩王信、赵歇、景驹、芈心、诸田这些人。 魏咎被秦军围困,约降后自杀。 魏豹被汉将所杀。 韩成被项籍杀害。 韩王信拒绝高帝招降,被汉将击杀。 赵歇被汉将消灭。 景驹被项梁所杀。 芈心被项籍杀害。 田儋被秦军所杀。 田假被项籍杀害。 田市田安被田荣所杀。 田荣被齐人所杀。 田横被高帝招降,中途自杀。 结论很清楚,总数13人,只有三人与高帝有关,四人死亡与项籍项梁有关,二人死于田氏内斗,二人死于自杀,一人死于秦军,一人死于齐民,如此而已。。。 又 从六国贵族整体角度看,除了燕国或因刺杀秦王被清算导致王族凋零,其他五国: 高帝曾【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原齐国楚国贵族到汉初大体完好,没啥疑问。 汉书:【太原、上党又多晋公族子孙,以诈力相倾,矜夸功名,报仇过直,嫁取送死奢靡。汉兴,号为难治】,太原赵地上党韩地,基于众所周知所谓【晋无公族】,所以这里【晋公族子孙】理解为分晋三家的【三晋】赵魏韩公族子孙,没啥问题,这些人到汉初仍大量存在,没啥疑问。 可以从史料中观察到的唯一一次能称之为六国贵族浩劫的,正是由项籍小人伙同关东联军对关中进行烧杀劫掠造成,在庞大受害者当中,存在很多原六国贵族,他们正是【由秦皇在成功统一天下的同年从各地迁徙到咸阳地区的天下豪富人群】之一部分。都被项籍暴徒残害。 SO,六国贵族作为整体,从秦到漢,大体完好大量幸存,没啥疑问,神马‘被严苛通缉追杀’‘被杀的一干二净’,纯属无知意淫。。。
汉高帝的时代:成语大师 看到有人仅凭空想臆断吹牛皮,就认为秦汉时代,有关XX的成语很多、排名第一之类,这个XX,拿韩信项籍之流瞎嘚瑟的还挺多,真相到底如何?如下科普: 秦汉名人成语的判定标准,一是亲言,一是他者描述,且这个描述是唯一的专有的,做个奥运式的奖牌对比,无疑亲言最牛叉,金牌,他者评议次之,银牌。最后结果毫无意外,高帝最高,项籍水货垫底,排名先后如下: 高帝成语: 亲言:一败涂地、约法三章、秋毫无犯、案堵如故、计将安出、斗智斗力、分我杯羹、大逆无道、背公立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必胜攻必取、羽翼已成、口尚乳臭、功狗功人、马上得之、风起云飞、鸿鹄高飞一举千里、泰山若厉。【19金】 他人评述:贪财好色、贵不可言、招降纳叛、助桀为虐、攻苦食淡、纠合之众、四海为家、鞭笞天下、暴衣露冠、置酒高会、乡风慕义、传檄而定、安枕而卧、犬牙相制、高材疾足、不胜桮杓、春夏秋冬、群策群力、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丹书铁券、日不暇给、革命创制、豁达大度、高屋建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26银】 韩信成语: 亲言:传檄而定、妇人之仁、喑噁叱咤、痛入骨髓、解衣推食、言听计用、乡利倍义、拔旗易帜、人自为战、羞与为伍、为德不卒、反其道而行之。(12金) 他人描述:胯下之辱、兼人之勇、独当一面、各自为战、功高震主、略不世出、不赏之功、十面埋伏、锋不可当、为民请命、案甲休兵、情见势屈、鲜血淋漓、钟室之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饭千金、昌亭之客、背水一战、筑坛拜将、国士无双、多多益善、气吞山河。(22银) 项籍成语: 亲言:取而代之、在此一举、衣锦夜行、天下匈匈、力可拔山、斩将刈旗、一决雌雄、江东父老、所当无敌、非战之罪。【10金】 他人评述: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不足与谋、破釜沉舟、沐猴而冠、疾如雷电、悲歌慷慨、学书学剑、喑噁叱咤、咸阳一炬、单枪匹马、妇人之仁、霸王别姬、自矜功伐、力征经营、政由己出、身先士卒、卷土重来、凌上虐下、大逆无道。【20银】 谁高谁下,一目了然。。。
汉高帝的时代:【前元年】 孔藂,【以执盾前元年从起碭,以左司马入汉,为将军,三以都尉击项羽,属韩信,功侯】 耏跖,【以门尉前元年初起碭,至霸上,为武定君,入汉,还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侯。】 某襄,【以执盾队史前元年从起碭,破秦,以治粟内史入汉,以上郡守击定西魏地,功侯。】 某昭,【以门尉前元年初起碭,至霸上,为武定君,入汉,还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侯】 陈贺,【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碭,以左司马入汉,用都尉属韩信,击项羽有功,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阳,侯】 陈豨,【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侯,以游击将军别定代,已破臧荼,封豨为阳夏侯】 陈武,【以将军前元年率将二千五百人起薛,别救东阿,至霸上,二岁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旣,功侯】 陈涓,【以卒前元年起碭从,以二队将入汉,击项羽,身得郎将处,功侯。以丞相定齐地】 朱轸,【以舍人前元年从起沛,以骑队率先降翟王,虏章邯,功侯】 郭亭,【以连敖前元年从起单父,以塞疏入汉】 元顷,【以慎将前元年从起留,入汉,以都尉守广武,功侯】 张平,【以中涓前元年从起单父,不入关,以击籍、布、燕王绾,得南阳,侯,二千七百户】 【前元年】的定义:明确是指高帝获封怀王武安侯爵之年(前208),王侯都有自己独立纪年,因为后面又紧接着高帝之【汉元年(前206)】,为作区分,故史书把前208称为【前元年】,即【汉(王国)元年之前的武安(侯国)元年】之义。但是,如上12条史料却有一‘反例’:朱轸,他的【从起沛】会被立刻认定在秦二世元年(前209),与前元年定义不符,怎么解决?参考我在另一【从起碭】帖子里的论证,同为【从起碭】,但事实却存在不同的从起时间点,朱轸的【从起沛】正属此类,【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攻丰,不能取。沛公还之沛,怨雍齿与丰子弟畔之】,高帝再次还沛,正在前元年十二月间,朱轸之【前元年】从起,应当于此时,至此一切通顺。。。
谣言破碎:史记大部被删? 【霸以樊儵删《严氏春秋》犹多繁辞,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 【初,荣受朱普学章句四十万言,浮辞繁长,多过其实。及荣入授显宗,减为二十三万言。郁复删省定成十二万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杨)终又上书自讼,即日贳出,乃得与于白虎观焉。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 议论之前,定义先行,首先了解后汉所谓【删】书是啥意思:因为严氏春秋、章句、史记文字浩繁,动辄几十万言,出于帝王皇族习读简便的需要,逐对其进行保干去枝式删减,用现代话说就是全本与精华本or删节本的区别,删减删省,特么绝不等于窜改删毁,十分简单的道理。删减本身对原版本更无任何影响,原版严氏春秋、章句、史记该怎么流传还怎么流传,能不能流传至今,看各自运气,严氏春秋章句无论全本还是删减本都亡佚,史记删减本亡佚,原本幸存,为啥?从西汉宣帝时代到东汉章帝时代,从前6X到公元8X,从杨恽到杨终,史记原版特么早散播整整150年左右时间。So,东汉皇室对自身所藏史记进行精华本的二次编辑,事实逻辑为:东汉皇家所藏史记原本还在,多出个精华删减本,其他区域史记原本依旧在,二次编辑对史记原版的流传根本没产生任何影响,乃客观精准之事实描述。。。
汉高帝的时代:郡国并行 郡国并行制的定义:在中央政权下,一种郡与王国同为高等级地方行政区域的制度,由高帝创制。前提条件:存在郡与王国之上的中央政权。而这仅是郡国制的初步,实际完整郡国并行制度的完成,在景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下辖支郡形态被废除,郡与王国真正平行,王国之下同以县为单位,如中山国十四县梁国八县楚国七县等等。渊源:郡县制来自秦王朝遗产,向前可追溯至晋楚的早期实践,王国制可远溯至周代拓殖式分封,而战国封君与郡县混合进化的历史演变则为高帝最终的郡国制提供了雏形样板。 高帝时代的郡国并行制:中央朝廷→直辖郡→县(道),中央朝廷→诸侯王国→王国下辖支郡→县 景帝时代的郡国并行制:中央朝廷→直辖郡→县(道),中央朝廷→诸侯王国→县 很明确,到景帝时代,诸侯王国在行政意义上已与中央直辖郡完全等同,至此由高帝开创的郡国并行制度彻底完成。。。
汉高帝的时代:【从起砀】 孔藂,【以执盾前元年从起碭,以左司马入汉,为将军,三以都尉击项羽,属韩信,功侯】 耏跖,【以门尉前元年初起碭,至霸上,为武定君,入汉,还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侯。】 某襄,【以执盾队史前元年从起碭,破秦,以治粟内史入汉,以上郡守击定西魏地,功侯。】 灌婴,【以中涓从起碭,至霸上,为昌文君。入汉,定三秦,食邑。以车骑将军属淮阴,定济、淮南及下邑,杀项籍,侯,五千户。】 关于史书中【从起砀】这个表述,很多人会不自觉先入为主的产生‘从起芒砀山’这种想法,这显然是错误的,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原因?大概十有八九是受了中后期国史中大量出现的野史演义之流的文本影响,【高帝丰西斩蛇、芒砀身隐】,被很经典的扭曲为‘汉高祖芒砀山斩蛇起义’之类,再经三国演义、水浒、儿女英雄传等文本广泛传播,终成一经典之历史虚像。 而从史实角度解释【从起砀】,就很简单了,如上四条史料,可以有三种路线: 一,【从起】,它的定义是指自高帝沛县起兵以来、各方人物在不同时期先后追随效忠之的一种群体行为,这就明确定义了一个时间段:从高帝沛县起兵到称帝之后。那么【从起砀】中的砀,含义也就只能围绕【砀县】展开,与芒砀山根本无关。 二,【前元年】,它的定义明确是指高帝获封怀王武安侯爵之年(前208),王侯都有自己独立纪年,因为后面又紧接着高帝之【汉元年(前206)】,为作区分,故史书把前208称为【前元年】,即【汉(王国)元年之前的武安(侯国)元年】之义。前208,即秦二世二年,高帝正在其年攻破砀郡,那么【从起砀】的含义,不言自明。 三,孔藂、耏跖、某襄几人,从起时都有【执盾】【门尉】【执盾队史】等明确官职,与史载高帝【攻砀,三日拔之。收砀兵,得六千人】描述符合,而芒砀山时期的高帝及其追随者,都为流亡平民,显然绝不可能冒出各种职官称号,【从起砀】的含义,不言自明。 当然,最具说服力的还有史书明载:【灌婴,睢阳贩缯者也。高祖为沛公,略地至雍丘,章邯杀项梁,而沛公还军于砀,婴以中涓从】,与功臣表灌婴条对照,【从起砀】的定义一清二楚。并且在这儿又涉及到【从起砀】的另一个常识,功臣表中诸多【从起砀】,虽在同年,却有两个时间点,一是指秦二世二年二月,高帝【攻砀,三日拔之。收砀兵,得六千人】时的追随者,如孔藂、耏跖、某襄,另一种指秦二世二年九月,【章邯杀项梁,而沛公还军于砀】时的追随者,如灌婴。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为将军,常侍中】 【(夏侯)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从,竟高祖崩。以太仆事惠帝】 对【从起砀】这一条目的释义过程,可以充分感受真实历史中对高帝【起义(初起沛)】这一概念叙事的严肃性、准确性,而【从起砀】在具体时间上的差异性,又完美展示了真实历史场景之复杂多样繁盛。。。
汉高帝的时代:所谓‘屠武关’ 高帝所谓‘屠武关’,明白无误就是攻克武关,与史书记载其他一些例子同义: 【窃见关内侯陈汤,前使副西域都护,忿郅支之无道,闵王诛之不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卒兴师奔逝,横厉乌孙,逾集都赖,屠三重城,斩郅支首,报十年之逋诛】 【往时尝屠大宛之城,蹈乌桓之垒,探姑缯之壁,藉荡姐之场,艾朝鲜之旃,拔两越之旗,近不过旬月之役,远不离二时之劳,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云彻席卷,后无余灾】 【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摧毁三重城防,攻拔大宛城,平定四十六郡攻克三百城邑,等等,基本释义,根本没啥需要疑问的。 武关,秦南关,四塞之一。 【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樊哙)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首十级,捕虏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 武关本身,乃军事要塞,驻扎的基本都是军队,也就根本不存在啥残害平民之类屠城的发生条件。 韩信明言,高帝攻克武关,对沿途百姓秋毫无犯,唯在对秦战斗中杀敌而已,正常军事操作,根本无可指责。 樊哙的战斗经历也能印证,斩首不过十一人,捕获俘虏则达146人,纳降兵更高达2900人。 高帝攻克武关后,再攻峣关,并轻松施展金元攻势,秦将愿意叛降甚至一起攻打咸阳,说明其强烈感受到了高帝之宽容大度,若像一些史盲瞎BB的有所谓啥‘武关大屠杀’,秦将特么会如此轻易的投降?要钱还是要命,再SB的将军也能分出轻重利害啦。 屠武关,本来就是司马迁这个私史作者在秦本纪突兀一笔搞出的孤例,同一事件,看其他地方记述:【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因袭攻武关,破之】【南攻南阳守齮,破武关、峣关,破秦军于蓝田】,都是攻破武关,多例对孤例,司马自己就把自己的瞎BB否定了。更不要说再加以上严密的逐条事件之逻辑分析啦。。。
汉高帝的时代:项某所谓’百人杀‘ 真相的考察: 1.秦代,郡一级首长由郡守和郡尉分领,守主文政,尉主武事,并且都是各自开府,郡守府居郡内首县,郡尉府则通常居于郡内他县。 2.秦郡守下属佐官,按史记索隐【律,郡卒史书佐各十人也。】又按伊湾汉简集簿【太守一人,丞一人,卒史九人,属五人,书佐十人,啬夫一人】表明秦末直到西汉成帝,太守府官吏结构并无大的差异。有秩百石的卒史下,又有各类斗食佐史小吏,按集簿统计的长吏与少吏大致1:14的总比例来推测,郡守府内未被计入的小吏当在数十之数,秦漢两个郡府可互作参照。 3.郡守府负责保卫的官吏为门亭长,下属门卒门吏若干。具体数目推测可以与皇宫守卫作比较,按《漢官》载,东漢皇宫都侯和七司马各自卫士加起来总数也不到1500人,以皇城无论面积人口都为郡府数十乃至百倍的规模而言,只不过秦末四十余郡之一的会稽守府,卫士数量当在十余或数十余人为合理。 4.按《漢书》朱买臣传,会稽守府有专门供人居住的‘园’,太守本人或其家人亲朋或长期或偶尔居住在此,是没啥疑问的,故太守府又被称为太守舍。郡守这种两千石高官的日常饮食起居,又必然要有一些女婢男仆之类下人的侍奉照料。 5.郡守有对秩百石及以下属吏自行任免的权力,循行、小史等有家臣养客性质,年纪也可很年幼,如【(翟)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号迟顿不及事,数为掾史所詈辱。】六百石长吏以下,皆任命本郡人。 6.楚汉春秋:【項梁陰養士,最高者多力,拔樹以擊地。】【項梁陰養士九十人,參木者所與計謀者也。木佯疾,於室中鑄大錢,以具甲兵。】 综合上面史料,暴徒项籍的第一次所谓‘百人杀’水分也就很明显:在其叔父九十人私人武装的保障配合下,卫士们先被控制或清除,而后才为项某创造了一个闭门搞屠杀之场所,府内文吏加上仆婢下人再加县乡正常办公往来的官吏,大致在百余人,看到项籍杀郡守,【门下大惊,扰乱】,被项籍趁乱杀害了数十人,有文吏,更有手无寸铁的奴婢平民,一些少吏甚至年纪可能很小,他们中的大多数,更都是本地人,即吴人,都被项籍这个暴徒残害,整个事件的性质,其实就是个恐怖分子的袭击,与当年昆明之事完全一样,残暴且卑劣。司马迁这货妄图再吹牛皮再鸡血的叙事,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