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君玉 颜君玉
关注数: 28 粉丝数: 130 发帖数: 3,044 关注贴吧数: 6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不要忘了你从中得到的最美的感受是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马上就要播完了,但是看了贴吧,还有天涯,豆瓣上的很多有关帖子,我发现很多人对这个记录片吐槽只是因为她没有或者很少提到自己家乡的菜系或美食~说她厚此薄彼啦,说导演有偏见啦什么的。 但是,我想说,我看《舌尖上的中国》,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单纯的讲中国美食的记录片,但是仅仅第一集过后,我明白了《舌尖上的中国》想要向我们这些观众传达的绝对不是或者说不完全是中国的美食有多少,要怎样吃。 她更多注重的是想要表达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一种对隐藏在中国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慢慢走向没落的忧虑,一种对中国美食中蕴含着亲情、爱心的宣扬。 很多人在看这部片子落泪,难道是因为出现了什么菜系吗?不是!是因为我们在这个纪录片中看到了久违的真诚笑容,想起了小时候或者是在离家之前亲人给自己做的糕点饭菜,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带着诚意触动了中国很多人的内心! 我还看到有人带着一种技术流的态度说:这部片子拍的真烂,因为剪辑太急,背景音乐太糟糕,文案太枯燥等等等等。但是,我觉得如果一部纪录片以上的技术都做到了极致,却没有好的立意,或者没有带着真实的情感,或者只是曲高和寡,让大部分看了只能昏昏欲睡,我想这种纪录片也就只能在那些所谓技术圈子里被技术流们慢慢欣赏而不能发扬光大。 《舌尖上的中国》绝对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如果让我打分,我会因为这部片子给我带来了久违的感动,特别是对用心制作传承中国美食的感动与怀念而给她打一个绝对的高分!!! 童鞋们,如果你们还在纠结于《舌尖上的中国》的地域,菜系,技术等这些东西,那么,你们将失去享受一部真情实感的好片子的机会!平息自己的急躁,沉下心来,慢慢体会你从中得到的最美的感受吧!!! ps: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亲,勤俭,坚韧等等情感与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这是我觉得写的最美的文案,让我泪流满面,好想家!!!!
从天涯过来---给桐华:小人可以得志,不可以猖狂!!!  最初听说你大概是很久以前了,知道你是个很火的清穿作者。因为我和我身边的人都不会读你写的书,所以没有在意。   之后是去年,步步惊心的电视剧大热,热到一个美国朋友和我提到这部剧,说是中国留学生推荐给他的,问我好不好。我当时含糊的回答说,是根据一部流行的青春小说(young adult novel)改编的,大概和美国的暮光之城差不多吧。   说完之后我挺不好意思的,因为暮光之城在美国被视为“垃圾读物”(trash novel),稍微不错一点的学校的本科生提到它,都会不屑的说:这类书不适合我。   所以我当晚就去豆瓣上查了《步步惊心》,无论文笔还是情节,读者给的评价都很高。于是我开始读你的小说,读了不到几页,我真的“惊心”了。   你完全没有任何现代文学的功底,整个小说由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构成,病句、自造词比比皆是,文笔烂到不能卒视。   我没法再用暮光之城做类比,因为无论它的情节多么通俗狗血,任何人都会承认作为一部小说,它是well written的。至于《哈利波特》这样的通俗小说,遣词造句也无一不精心,想从里面挑出错词病句,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   在这种震惊下,我又去读了你后来写的小说。最近炒得很热的历史问题我不想说,但文笔一如既往的烂,流水账、自造词、病句的情况毫无任何改善。   桐华,借用冯唐的一句话:文笔的标准很难量化,但它的确有一条金线,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虽然知道这条金线的人不多,但是还没死绝。这条金线和销量没有直接正相关的关系,某些时代或许还会负相关,但这改变不了这条金线存在的事实。   我不想去贬低网络文学,即使我不喜欢匪我思存,寐语者,藤萍......,今后也不会去读她们的文章,但我不得不承认,她们作为中文写手,至少是合格的。   你生活在美国,应该知道,即使美国人肤浅浮躁到可以把justin bieber捧红,在这里想成为流行作家,仍然有一个文笔的门槛在,许多写作多年的作者,仍然不定期去参加写作培训班。   而在中国,许多热爱文学的孩子都以你为榜样,认为你的文字是经典,认为流水账就是“娓娓道来”,认为没有文笔好坏,只有文章冷热,甚至把对北大文凭的迷信转到你的身上......这在我眼中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桐华,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中国热爱文学的人或许已经很少了,但还没死绝。如果你去编狗血电视剧,或许是个不错的编剧。但“作家”两个字,距离你很远很远。   再引用冯唐一句话,“时无英雄,竖子成名”这种事,稀松平常,历来多见。而“指鹿为马”,几百年一见,一现之后,末世不远。当你的作品真正成为“经典”,当你的读者屡屡将你与罗贯中,金庸相提并论的时候,这不再是竖子成名,而是指鹿为马。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