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onLee AaronLee
关注数: 6 粉丝数: 6 发帖数: 233 关注贴吧数: 11
【不离不弃·风雨同行】狼的故事 狼是天生的猎手。它们有着尖利的牙齿、灵敏的嗅觉、洞察一切的耳朵、看穿万物的眼睛,鬼一般的轻盈,风一样的速度。最重要的,是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这也许是一个很常见的故事的开头,但它适合于狼。 一 雪是今天傍晚才刚刚停的。 一轮明亮的圆月升上了天空,月下的村庄一片惨白。 山崖上,一双金色的深邃的眼睛凝视着山脚的一切,放出贪婪的渴望杀戮的光。白色的狼在静静等待着,沉思着…… 高高耸起的肩胛骨像嶙峋的山峰,血红的舌头舔着闪着寒光的牙齿,冷风擦过雪白的皮毛,耳朵骄傲地耸着,脚掌下锐利的指甲已经渐渐按捺不住。 如果不去看那双眼,你会觉得,这只是一块被雪覆盖形状怪异的石头。 当村中最后一户人家掐灭了蜡烛,年轻的首领知道,该是行动的时候了。它从容的仰起头,趁着月亮,发出一声得意的毛骨悚然的长啸。 山崖上已经看不见它了,几个黑影迅速的窜入村庄,像暗夜中的噩梦,逼近了毫无知觉的人们。 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无声无息,似乎太静了,金色的双眼注视着伙伴们行经的路线,镇定,难以捉摸。 忽然,一声婴儿的啼哭惊动了宁静的夜空,树林边一束白色的光直射出来,又是几秒钟的寂静,有一户的灯光亮了起来,粗暴的男声和歇斯底里的尖叫声惊醒了村子,火把声,铁器声越来越大,几双墨绿色的眼睛闪了出来,消失在树林中,唯独不见它们的首领。 屋内,金色的眼睛依然那么沉稳的注视着墙角害怕得瑟瑟发抖的那对夫妇,白狼轻轻刁起地上正在啼哭的婴儿,从后窗跳了出来。那里已经围满了手持刀具的村民,它停住了脚步。 一时间,谁也没有动。 人们的吃惊不是毫无理由的,一个叼着婴儿的浑身雪白的狼,最可怕的是那双深陷的幽灵似的眼睛。 忽然,一个火把扔了过来,白狼敏捷地向后一闪,然后忽然加速冲向了人群。光滑的毛皮擦过人们的肩膀,手臂,大腿。人们叫喊着,挥舞着镰刀和锄头,想击中这雪白的身影,但这银色的闪电似乎根本不把这些当回事,来回穿梭于人中,似乎早安排好了路线。最终,它摆脱了追捕,钻进了漆黑的森林。 它又重新出现在山崖上,发出一声胜利的长啸,鲜红的血从的背上淌了下来,它竟毫不在意,仔细端详着脚下的婴儿,眼神中藏着不易觉察的慈爱。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才发现,屋子到树林边一地的血,就像是一条曲折的路。 二 十五年后…… 村庄已经变成了小镇,一派繁华的景象,几年前,村民们拥有了枪,他们再也不怕狼。狼的地位从猎杀者一下子转变为被猎杀的对象。 树林减小了很多,狼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白狼如今已是这个衰败的狼的家族的第三代首领,它明显的老了,身上光滑的银毛早已开岔和脱落。身上布着密密的伤疤,令它痛心的,这多出于自己的同伴之手。最恐怖的,是他背上那道又深又长的伤疤,裂痕周围的皮肤都变成了深灰色,十五年来,这伤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这英明的首领。尤其是近几年,剧烈的疼痛常常突然来袭,病魔正一点一点地蚕食这曾经桀骜不驯的灵魂。 但从没有改变的,是那双金色的眼睛,仍然像十五年前一样,沉稳、冰冷、深邃,闪着轻蔑的光。 白狼喜欢独处,喜欢晚夜的风,喜欢月朗星稀的夜空,此时正静静地趴在山崖上,俯视着黑色的森林,当晚风吹过的时候,它的耳朵就稍稍地动一下,感觉风所带来的清凉。 这山崖上最陡的一块岩石,象征着狼群中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统治,不知有多少熬红了的双眼恶狠狠的盯着这块岩石。但从白狼成为首领以来,还没有第二只狼登上这石头的顶端。 白狼就这么懒懒地趴着,眯起了双眼,任凭风玩弄着自己零零散散的银毛,渐渐地就快睡着了。 但是,几阵细微的声响让它觉出了异样,这并不是风,而是猎杀者的脚步。 空气中慢慢弥漫出淡淡的血腥味,这是它熟悉的气味,每个优秀的狼猎手都无法隐藏的气味,在血战之前显得更加的刺鼻。 突然间,它意识到了什么,努力站起身,悄悄的沿着石壁滑了下去,身手,已不如年轻时那么敏捷了。
【不离不弃·风雨同行】马头琴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汉语俗称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历史较短,是朝尔革新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成中马头琴、大马头琴和低音马头琴等多种乐器,显著丰富了马头琴族乐器系列,在音色上仍保持柔和、浑厚、淳美、深沉等浓郁的草原特色,深受人民喜爱,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有的已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拉弦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名叫苏和。他有一匹心爱的小马,浑身雪白,它的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又美丽、又健壮,它嘶鸣起来,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几年以后,小马长成了膘肥体壮的大白马。在一次赛马会上,苏和的白马夺得锦标后却被王爷抢去了。白马日夜思念主人。一天,王爷骑白马正在亲友面前炫耀,不料被马摔得头破血流。白马挣脱了缰绳,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待跑回主人身边后,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蒙古包前。苏和失去心爱的白马悲痛欲绝,日夜守在白马的尸体旁不忍离去,几天几夜都没有入睡。这天晚上,苏和终于迷迷糊糊睡着了,他梦见白马活了,向他欢蹦乱跳地跑来,嘴里不住地嘶鸣着,苏和也呼唤着向白马跑去,就在这时他惊醒了,举目远望,四野茫茫,苍穹像蒙古包一样罩盖下来,草原上,马群滔滔,羊群像天上的朵朵白云,但就是不见他心爱的白马。只有它那动人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他想捉住这个声音来寄托对白马的怀念,想着想着终于醒悟过来。于是,苏和 就用白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琴面,用马尾搓成琴弦,拿套马的杆子做弓,并按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做出了草原上的第一支马头琴。拉奏起来,就好像梦中听到的声音一样。苏和拉起马头琴,用哀怨、愤怒的琴声诉说着蒙古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王爷、牧主的深仇大恨;用嘹亮、优美的琴声表达出人民对牲群、草原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蒙古族人民的心声。夏夜,当人们漫步在草原的牧场上,或是城镇的街道旁,一缕悠扬而激越的琴声传来,感人肺腑,沁人心脾,这便是马头琴的乐声。 早在公元1206年,中外历史上著名的蒙古族首领、杰出的军事家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统一蒙古地区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时,马头琴的前身就已在蒙古民族中广泛流传了,不过当时称为胡琴(胡尔)。元代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游历我国期间,曾于1275年5月到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宠信,他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回国时,还把胡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曾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在余文的《内蒙古历史概要》中有:“在十二至十三世纪时,乐器及舞蹈艺术已出现了,……有锣、拍板及祭祀时奏的忽兀儿(胡琴)”。《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以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轧之。”这里将马头琴的前身胡琴的形制详尽地记载下来。明、清两代,这种火不思形式的胡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用于宫廷乐队中。当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打进察哈尔(今张家口一带),在洗劫烧杀中,竟特意将乐手和几把胡琴留了下来。早期的马头琴,居然在征服者面前有着如此惊人的魔力!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在胡琴原型的基础上,出现了长琴杆插入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马尾弦和马尾弓的蒙古族拉弦乐器朝尔。又经过一百余年的流传和实践,到了20世纪初的民国初年,蒙古族人民才把朝尔的头饰改为马头、琴箱变为上窄下宽的正梯形。至此,朝尔完成了发展的使命,马头琴则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当代我国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1979年2月23日在《内蒙古日报》(蒙文版)发表的《马头琴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写道 :“把龙头改制成马头,大致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即蒙古人民共和国革命胜利前后。喜欢骏马的我们蒙古民族抛弃了龙头换上马头雕装,充分体现和完全符合我们蒙古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由此,现在国内外都统一称之马头琴。”
【不离不弃,风雨同行】蒙古族 蒙古族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洁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马奶酒与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不离不弃·风雨同行】关于敖包 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头堆。“敖包”蒙古音译,意思是“堆”。 敖包本源于萨满教,玛尼堆源于苯教,佛教传入西藏之后和苯教在斗争中结合,形成当地特色佛教叫做藏传佛教,玛尼堆就是一个例子。藏传佛教在蒙古大地上盛传之后,敖包崇拜也与玛尼堆崇拜有了相似之处。例如都会插经幡、树枝,人们路过的时候会跪拜、转敖包转玛尼堆祈福。在标志性地形上面,会有敖包或玛尼堆。蒙古民族会在辽阔的草原上砌一个敖包,藏族会在湖边、山口上堆一个玛尼堆。 所不同的是,敖包是专门修葺的,一次建成,一般会比较高,整齐,而玛尼堆比较随意,是人们希望得到神的保护时找块石头加上去的。特别是路边的玛尼堆,都是藏民一块一块石头堆起来,路过的人多了,玛尼堆就越来越大了,例如著名的加昂玛尼堆(青海玉树州新寨),东西100米,南北40米,体积约1万多平方米。但是你仍然可以看见很多很多的不到膝盖高的小玛尼堆,那不知道是哪些转山朝圣的人途中所堆吧。在村落里面的玛尼堆会比较高大和精致,因为可以看见堆着的石头上也精心刻上了六字真言。 敖包有单个的,也有成组的,成组的敖包数目为单数。例如锡林郭勒十三敖包。据说十三敖包与日本十三冢都有亲缘关系。
【不离不弃·风雨同行】蒙古文的由来 中国蒙古族现在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是在回鹘字母基础上形成的。据中外史乘记述,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以后,蒙古族开始采用回鹘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这种书写系统是现行蒙古文的前身,现在称作回鹘式蒙古文。其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款都跟回鹘文相似。回鹘式蒙古文字母表至今尚未发现直接的文献记载。据后人对这种文字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出19个字母。其中,5个表示元音,14个表示辅音。每个字母视其出现在词里的位置不同,写法略有变化,分词首、词中、词末3种变体。拼写时一般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但是,有时一个词也可分作两段书写。拼写规则不严密,重文别体较常见。字序从上到下,行序从左到右。标点符号有单点(相当于逗号)、双点(相当于句号)和四点(用于段落末尾)3种。现存用回鹘式蒙古文写成的文献中,最早的是《也松格碑》(1225)。元世祖忽必烈1269年颁行“蒙古新字”(不久改称“蒙古字”,今通称“八思巴文”)后,回鹘式蒙古文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元代后期,回鹘式蒙古文又逐渐通行。到17世纪时,回鹘式蒙古文发展成为两支,一支是通行于蒙古族大部分地区的现行蒙古文,一支是只在卫拉特方言区使用的托忒文。 现行蒙古文与回鹘式蒙古文相比,有如下特点:一些字母的形状有了改进,更便于连写;一些字母的写法发生分化,分别表示不同的读音;补充了拼写借词时使用的一些字母;拼写规则趋于严密,一个词不再分写成两段。到了比较晚近的阶段,有些词和附加成分的规范写法改成接近现代口语的形式,并增加了新式标点符号。现行蒙古文字母表包括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圆唇元音o、u和、ū分别共用一个字母。辅音d、t多数情况下在词首是一种写法,在词中音节首是另一种写法;ɡ、k在阴性词里写法一样。 蒙古文在蒙古族的文化发展上起过重要作用,通过它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语文工具书以及译成蒙古文的汉文典籍、佛教经典,据中国有关方面统计(1979),近1500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用蒙古文出版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文学等方面的图书,其中包括中外名著的译本,并发行了多种报刊。 托忒文是1648年卫拉特僧人咱雅班第达(那木海札木苏) 在蒙古文基础上改制的。 字母表包括31个字母。其中,7个表示元音,24个表示辅音。4个圆唇元音分别用不同字母表示,o或u,与ū的写法有区别。辅音字母d、t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混用;阴性词里的ɡ、k用不同字母表示。表示z、c、╫、呇的字母,与蒙古文相比,在字形和读音安排上有所不同。设置了表示长元音的附加符号,并且规定了表示长元音的双写形式。由于做了这些改进,托忒文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系统。 1945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蒙古人转用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俗称“新蒙文”。这种文字的字母表比俄文多θ、Y两个元音字母。长元音用双写字母表示。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喀尔喀方言的语音系统。 蒙古文 Mongolian writing 蒙古族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早期的蒙古文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款都跟[[回鹘文]]相似,称作回鹘式蒙古文。现存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文献中,年代最早的是《也松格碑》(1225,(图)。但至今尚未发现直接记载早期回鹘式蒙古文字母表的文献资料。在近代论及回鹘式蒙古文的著述中开列的回鹘式蒙古文字母表,都是根据对回鹘式蒙古文文献的分析拟订出来的(图2)。一般认为有1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14个。大部分字母有词首,词中、词末3种变体。个别字母不出现在词首,只有词中、词末两种变体。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在笔划上结合得很紧,多数情况是连在一起的。拼写一般以词为单位,但是,有时一个词也可以分作两段书写。字序从上到下,行序从左到右。标点符号有单点(相当于逗号)、双点(相当于句号)、四点(用于段落末尾)3种。回鹘式蒙古文到17世纪时发展成为两支。一支是通行于蒙古族大部分地区的现行蒙古文。一支是只在卫拉特方言区使用的托忒文。 现行蒙古文与回鹘式蒙古文相比,有下述特点:一些字母的形状有了改进,更便于连写;一些字母的写法发生分化,分别表示不同的语音;补充了拼写借词时使用的字母;一个词分写成两段的现象消失了;增加了新式标点符号。现行蒙古文字母表包括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圆唇元音o、u共用一个字母,、ü共用一个字母。辅音d、t在词首使用一种字母变体,在词中有元音前和元音后两种字母变体,在词末使用另一种变体,ɡ、k 在阴性词里写法一样。蒙古文在蒙古族的文化发展上起过重要作用,通过它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用蒙古文出版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图书,其中包括本民族的创作和中外名著的译本,并发行了多种报刊。 托忒文是1648年卫拉特高僧札亚·班智达(那木海札木苏)在蒙古文基础上改制的。它比较准确地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系统。托忒文字母表包括31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7个,表示辅音的24个。字母的形状和读音与现行蒙古文有些不同。用4个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 4个舌位不同的圆唇元音。辅音k和ɡ,t和d也分别用不同的字母区分开。设置了表示长元音的附加符号,并且规定了表示长元音的双写形式。 1945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蒙古族转用了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俗称“新蒙文”或“基里尔字母蒙古文”。这种文字的字母表比俄文多嫴、Y两个元音字母。长元音用双写字母表示。
再见,快男!我们和阿穆走了! 第一次见到阿穆,《乌兰巴托之夜》,他演绎得让我陶醉。评委说:“你不适合这个舞台”,其实我是赞同的。这样一个以金钱和眼球为目的的show场(我不认为这是舞台,why?往下看),会有多少人关注音乐带给人心灵的慰籍?但当了解到他站在这里的原因,我开始从内心默默的支持转而投票、拉票,只是为了他的梦能圆。一场场的紧张、欢喜,直到今夜的神伤……心里没有了紧张和激动,反而能看得开了这不是一个舞台,否则在阿穆演唱《思念母亲》时不会有其他歌迷嬉笑怒骂的情形,只是因为他们的选手安全了,他们就不再关注演出;这更像是一个绞斗场,人们为绞斗士下注,只顾疯狂的欢呼。这不像是一个要展示男人之间友谊的心灵show,反倒像一个《大逃杀》的现实版。在结果出来的那一刻,一些人的表现,我想大家都看到了...这个show场对阿穆的意义,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接受他的音乐。他做到了,而且很完美。这个show常对我们的意义,是结识了阿穆这样一个灵魂歌者,这样一个真诚的小兄弟,他在让我们听到天籁之音的同时,也让我透过对那清澈的眼睛看到一颗水晶般的心。所以,阿穆今夜的离开,我们都可以知足。阿穆有了他的知音,我们有了阿穆,我们都收获到了最珍贵的东西。so...再见,芒果台!再见,快男!我们和阿穆走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