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鸣京人 易鸣京人
关注数: 25 粉丝数: 39 发帖数: 3,677 关注贴吧数: 3
也说经典传播的资格——答《解放日报》记者问 作者:易中天 您提到的《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李宗陶采访朱维铮先生的文章,我看了。朱维铮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人品和学问都是一流的,我十分敬重!《南方人物周刊》则是一家负责任的媒体,我也十分敬重!实际上,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向大众传播经典的资格”。这是文章的原话,我一个字没改。向大众传播经典既然需要认定资格,那么,我想顺着说下去,也问三个问题:第一,谁来认定?第二,怎么认定?第三,认定之前怎么办? 先说谁来认定。《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李宗陶说:“这个问题我们最好抛给专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说“不必去问大众”。但愿不是。我愿意以最大的诚意,相信这话的意思只不过“不妨问问专家”。不过即便如此,也还有一个问题:什么专家?我的看法,既然是“传播经典”,就必须包括两类专家:经典专家和传播专家。只问经典专家,不问传播专家,那结论怕是不会准确的。 再说如何认定。经典专家和传播专家,平时是生活在两个不同领域的。他们的意见如何表达,这是一个问题。他们的意见如何统一,这又是一个问题。如果他们的意见不统一,又该怎么办,仍然是一个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比如成立一个“经典传播资格审查委员会”,通过投票表决来确定传播经典的人选。不过这也仍然有问题。比方说,这个委员会由谁来组织?谁有资格组织这个委员会?入选专家的资格要不要认定?如果要,又由谁说了算?还有,这个委员会,恐怕不能只有经典专家和传播专家,还得有大众代表。因为传播经典,原本是面向大众的。只问专家,不问大众,不合适吧?那么,大众的代表又如何选出,总不能由某某人自封,或者全体大众都参与。这也需要有一个办法。 这就又有了第三个问题,就是资格认定问题解决之前,我们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立即停止经典的传播,等这些问题解决了再说?这大约也未尝不可。为了经典传播的严谨、准确、高质量,等一等又何妨!只不过,我想杞人忧天地多问一句话: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或者解决起来旷日持久,是不是就永远不再传播经典了? 恕我愚钝,这些问题,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求教于《南方人物周刊》。《南方人物周刊》既然负责任地提出了“向大众传播经典的资格”这个问题,相信一定会有答案。没有答案也不要紧,还可以组织讨论。组织讨论这样严肃的问题,也是媒体的责任呐!
●《穿透灵魂之旅》——作者:郭勇健 编著 ●《穿透灵魂之旅》——作者:郭勇健 编著穿透灵魂之旅——永恒的偶像:关于雕塑作者:郭勇健 编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9-1 ISBN:756151892 字数:171000 印次:1 版次:1 纸张:铜版纸 定价:19.8 元当当价:15.6 元节省:4.20 元钻石vip价:15.60 元 内容提要谈论艺术,有两个最便当的办法,一是谈历史,二是谈作品。比方说,从古埃及谈到后现代,或者一幅作品的照片配上一段赏析文章。但本书的作者却似乎不想这么省心。他无意把别人讲过多次的故事毫无新意地再讲一遍,也不打算对历史上那些名作品头论足一番就了事。实际上他对整个雕塑艺术和它的历史都进行了一次清理和盘点,而且掘地三尺,问底刨根。语言、空间、运动、姿势、表情、触觉,几乎将雕塑艺术的所有问题一网打尽。读完这本书,我们对雕塑的了解将不再是一知半解。作者显然十分熟悉雕塑艺术,而且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熟悉,就长袖善舞;深刻,就高屋建瓴;独到,就引人入胜。难得的是他还能将这些理解和见解毫不费力地娓娓道来,让我们读得趣味盎然,一不留神就跟着他走完全部旅程。而且,我们得到的将不止是艺术的享受,还有智慧的启迪。崇尚高雅,陶养性灵,提升文化品味,丰富生活内涵,这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素养书系》,将请大师们带你畅游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海洋中,寻求构建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浓郁的人文气息,发展与升华美的天性并使之系统化和理性化。 在这套丛书里,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将带我们开始“穿透灵魂之旅”。一路下来,你将能领略到雕塑、绘画、建筑、设计、现代艺术等各个艺术门类的精粹。专业知识与艺术技巧并不是书中要告诉你的,即使你对她们一窍不通,你仍能从这些艺术的强烈震撼力中产生灵魂的对撞,寻找到心灵的共鸣。目录导言 赋质料以生命 语言 一 、体感 二、量感 三、质感 触觉 一、神的创造 二、面的学问 三、手的限度 空间 一、打破对称 二、感性空间 三、虚实问题 运动 一、运动障碍 二、瞬间动势 三、动作兼并 姿势 一、拉奥孔 二、维纳斯 三、思想者 表情 一、无表情 二、统一体 三、对立面
●杨金溪:易中天,不是“公鸡中的战斗机”! ●杨金溪:易中天,不是“公鸡中的战斗机”!  易中天教授最近词兴大发,他一口气写了《西江月·零六年有感》和《前调·六十抒怀》两首词,还贴到博客上供人欣赏。不料刚贴不久,就有网友嘲笑易教授不懂词谱,他两首词根本就不合平仄。昨天,向来对指责不屑一谈的易中天,破天荒地写博客作了强硬的回应。  网友将易中天的《西江月》一词,与词谱核实,发现平仄不符,于是嘲笑易教授不懂词谱,引发了易中天的强烈不满。  易中天认为网友所引的词谱根本就是错的,而按北京大学王力教授《诗词格律》来看,他写得完全是对的。易中天还把争议归因于北方人的口音,“北方人已经不知道入声字了,但南方人还知道。看来批评我的这位网友是北方人。否则我倒挺想问问他,词谱这事儿,平仄这事儿,您是真不懂呀,还是真不懂呀,还是真不懂呀?”  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杨逸明在查阅了《唐宋词格律》之后表示,“易中天这首《西江月》格律上除了个别词外,并无太大失误。所以,易教授没什么错。”  现在看来,易中天的《西江月》应该说并没有什么错。起码易中天这样认为。没有什么错,网友凭借个别词在格律上值得商榷外,就做出易中天不懂词谱的结论,并调侃易中天说,“易教授,您的《品三国》全球的人都品了,但是容学生狂言一句:您不懂诗词。” 网友做了如此武断的结论,易中天给予强硬的回应是对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他若不回应,沉默将不会变金,极有可能成土。这就等于说,易中天写诗作词是公鸡下蛋。  由此人们会联想,易中天的《品三国》是不是也是在公鸡下蛋呢?由此人们甚至会联想到易中天前些时候开玩笑说,自己是“公鸡中的战斗机”,是不是他真的就是“公鸡中的战斗机”?易中天自嘲是“公鸡中的战斗机”,那是因为他有底气证明自己绝不是“公鸡中的战斗机”,只不过是自己幽自己一默罢了。  现在,聪明的易中天,已经发现网友嘲笑他不懂词谱的“玄机”。因而一贯对别人说三道四而不屑一谈的易中天,立即做出强硬的回应也就不奇怪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作为名人的易中天,对别人说三道四而不屑一谈的态度是对的,但这并不等于什么事情都要保持沉默,比如在这种是不是“公鸡中的战斗机”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就不能保持沉默,而必须站出来,以事实和说理以正视听。  对于易中天关于“词谱”争论中的强硬态度,与文人的雅量无关。在真理面前,每一个文人都应具备这种求真的精神,而不应逆来顺受。
《如今的事情真好玩》 作者:易中天 《如今的事情真好玩》 作者:易中天 发表日期:2007-03-19 20:54:02转自易中天先生博客:http://blog.sina.com.cn/yizhongtian 如今的事情真好玩。我不管说什么,做什么,总会有人来挑毛病,还得说成是“硬伤”。比如我的几首词贴出来,马上就有人说我不懂词谱。为了教我填词,还把“西江月”的词谱给贴了出来,现引用如下: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个词谱是有问题的。正确的词谱,据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9页,应该是这样:○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两个词谱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变成○的,可平可仄;加了△的,是韵脚。依此来看我的《西江月》,比如“故国当年赤壁,小楼昨夜秋风。一江春水任西东,总是南柯一梦”四句,它的平仄是怎样的呢?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里的平仄关系,完全符合词谱的要求。其中,与网友词谱不同的三个字,小、一、春,是可平可仄的,其余的都没错。容易引起误会的只有一个字:国。这个字现在读平声,古时读仄声,是入声字。填词,是要按照入声来处理的,正如“看”这个字必须视为平声,读如“堪”。不过,入派三声后,北方人已经不知道入声字了,但南方人还知道。看来批评我的这位网友是北方人。否则我倒挺想问问他,词谱这事儿,平仄这事儿,您是真不懂呀,还是真不懂呀,还是真不懂呀?顺便再多说一句:“攻心联”的说法早已有之。有叫“‘攻心’联”的,也有叫“‘能攻心’联”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编有《“攻心”联与赵藩》一书,罗开玉、李兆成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至于“褒贬”二字,当然换成都是平声的为好,但目前只能“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如有好的建议,欢迎之至!作者:易中天发表日期:2007-03-19 20:54:02转自易中天先生博客:http://blog.sina.com.cn/yizhongtian
●《土等民有道理 刘和平别着急》(转自易中天博客) 《土等民有道理 刘和平别着急》 - 作者:易中天(转自易中天博客) 前段时间一直躲起来写《品三国》(下),年也没过,也没能给大家拜年,实在抱歉!趁这两天还能喘口气,先向大家问个好,陪个不是。 昨天在贴吧潜水,看到土等民兄弟的一个帖子,说的是曹操为什么会向孙权提出要杀张昭。这也是许多人一直想不通的一个问题,而土等民的解释十分在理,令人信服。实际上,由于年代久远,陈寿作史又惜墨如金,许多事情语焉不详,历史真相其实已被尘封,疑团反倒很多,很需要后人破译解释。可惜学界也是述者多,作者少,因此土等民对张昭一案的解释就难能可贵。我建议他将此类心得都写出来,正式出版,必将有益于史学的研究。至少,我是会去买一本,认真拜读的。 顺便也向土兄弟提个建议,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达成一个共识:自己有道理,不等于别人没道理。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真理只有一个。日心说成立,地心说就得退出历史舞台。人文学科则不一样,比如性善说和性恶说就可以并存。事实上,在人文学科领域,往往是争论的双方都有道理,却又互相冲突。但正是在这种各自有理的相互冲突中,我们的思想得到了磨砺,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启迪。这就是人文学科存在的意义。 因此,我主张,在人文学科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但不能强求别人同意。每个人都可以对别人的作品和观点提出批评,但不能强迫别人接受,强迫别人改正,更不能强迫别人在第一时间回应。就算是犯罪嫌疑人,也有权保持沉默么!何况学术讨论原本就可能各自有理,完全可以平等对话嘛!比如土等民对我的批评,就有一些观点很有道理;漆翔冰对土等民的批评,我看也有一些观点很有道理。怎么就不能心平气和地求同存异呢?比方说“以人为本”的问题,漆翔冰认为我引用权威说法,即便错了也错不在引用者。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连权威说法的引用也要追究,学术研究将在事实上变成不可能。但我也愿意赞同土等民的批评,由我自己来承担责任。道理也很简单:消费者如果买了不合格产品,他们是只能找商家,不能找厂家的(按:本文发表后,有网友指出:依照《消法》,消费者也可以找厂家。所以前面的话,又算我一处硬伤。特此保留,以示警戒)。 所以,争论有好处,但要有一个好态度,那就是互相学习。我在土等民那里学到了很多,也希望土等民在漆翔冰那里学到一些,比如学学他的现代感和逻辑性。我曾改《攻心联》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书非好辩;不审势,即褒贬皆误,后来治学要深思。”愿以此与大家共勉。 其实对于批评,回应太快也未必是好事。比如最近媒体上热炒的所谓“刘和平回应易中天”,我看了就好笑。因为我根本就没看过他的《大明王朝》,也从来就没批评过他,哪来的“回应”?我说嘉靖、海瑞的那些话,都是好几年前写的,早就发表了,并无针对性,与刘和平先生何干?无非媒体要无事生非罢了。这样的“当”,我看以后还是少“上”为好。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yizhongtian 作者:易中天(转自易中天博客)
●《土等民有道理 刘和平别着急》作者:易中天(转自易中天博客) 《土等民有道理 刘和平别着急》- 作者:易中天(转自易中天博客)前段时间一直躲起来写《品三国》(下),年也没过,也没能给大家拜年,实在抱歉!趁这两天还能喘口气,先向大家问个好,陪个不是。昨天在贴吧潜水,看到土等民兄弟的一个帖子,说的是曹操为什么会向孙权提出要杀张昭。这也是许多人一直想不通的一个问题,而土等民的解释十分在理,令人信服。实际上,由于年代久远,陈寿作史又惜墨如金,许多事情语焉不详,历史真相其实已被尘封,疑团反倒很多,很需要后人破译解释。可惜学界也是述者多,作者少,因此土等民对张昭一案的解释就难能可贵。我建议他将此类心得都写出来,正式出版,必将有益于史学的研究。至少,我是会去买一本,认真拜读的。顺便也向土兄弟提个建议,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达成一个共识:自己有道理,不等于别人没道理。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真理只有一个。日心说成立,地心说就得退出历史舞台。人文学科则不一样,比如性善说和性恶说就可以并存。事实上,在人文学科领域,往往是争论的双方都有道理,却又互相冲突。但正是在这种各自有理的相互冲突中,我们的思想得到了磨砺,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启迪。这就是人文学科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主张,在人文学科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但不能强求别人同意。每个人都可以对别人的作品和观点提出批评,但不能强迫别人接受,强迫别人改正,更不能强迫别人在第一时间回应。就算是犯罪嫌疑人,也有权保持沉默么!何况学术讨论原本就可能各自有理,完全可以平等对话嘛!比如土等民对我的批评,就有一些观点很有道理;漆翔冰对土等民的批评,我看也有一些观点很有道理。怎么就不能心平气和地求同存异呢?比方说“以人为本”的问题,漆翔冰认为我引用权威说法,即便错了也错不在引用者。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连权威说法的引用也要追究,学术研究将在事实上变成不可能。但我也愿意赞同土等民的批评,由我自己来承担责任。道理也很简单:消费者如果买了不合格产品,他们是只能找商家,不能找厂家的(按:本文发表后,有网友指出:依照《消法》,消费者也可以找厂家。所以前面的话,又算我一处硬伤。特此保留,以示警戒)。所以,争论有好处,但要有一个好态度,那就是互相学习。我在土等民那里学到了很多,也希望土等民在漆翔冰那里学到一些,比如学学他的现代感和逻辑性。我曾改《攻心联》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书非好辩;不审势,即褒贬皆误,后来治学要深思。”愿以此与大家共勉。其实对于批评,回应太快也未必是好事。比如最近媒体上热炒的所谓“刘和平回应易中天”,我看了就好笑。因为我根本就没看过他的《大明王朝》,也从来就没批评过他,哪来的“回应”?我说嘉靖、海瑞的那些话,都是好几年前写的,早就发表了,并无针对性,与刘和平先生何干?无非媒体要无事生非罢了。这样的“当”,我看以后还是少“上”为好。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yizhongtian作者:易中天(转自易中天博客)
●〔获奖文章〕《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 作者:易中天 〔获奖文章〕《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 作者:易中天注:本文于2000年获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内容提要】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结构包括生命活力、情感节律、意象构成、理性态度和线条趣味五个层次,分别对应着气、情、象、法、言五个范畴。用艺术样式作为象征,则可以描述为舞蹈气势、音乐灵魂、诗画意境、建筑法则和书法神韵。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热爱生命的民族,生命活力是中国艺术精神最核心的内容。体验着生命的是情感,传达着情感的是意象。意象圆融物我,是情感的理性化;线条抽象单纯,最能体现理性精神。因此,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结构,就可以概括为这样由内向外的五个层次:最核心最内在最深层的是生生不息运动不已的生命活力;其次是与天地同和、有节奏有韵律的情感律动;第三是主客默契、心物交融、情景合一的意象构成;第四是无偏、有节、尚中、美善合一的理性态度;最后是抽象、单纯、韵味无穷的线条趣味。它们分别对应着气、情、象、法、言五个范畴。如果借用最具代表性的几种艺术样式来作象征,则可以艺术地描述为舞蹈气势、音乐灵魂、诗画意境、建筑法则和书法神韵。一、生命活力以生命的眼光看世界,把包括从自然到艺术在内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活生生的生命体,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观,也是中国人的艺术观。《周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宇宙观的哲学表现;讲究风力、骨力,则是这种宇宙观的艺术表现。中国艺术历来讲风骨。《文心雕龙》有“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之说。什么是风骨?我以为风骨都本之于气。气动万物就是风,动而有力就是骨,它们都代表着一种永不消亡的生命活力。风以其动感表现其“活”,骨则以其坚挺表现其“力”,所以风骨也就是活力。具体到艺术,则风讲动人之情和飞动之势,骨讲立人之本和内聚之力。中国古代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何种样式、形态、风格,都无不讲究风骨,讲究活力。或者说,讲究气势。气势,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核心就是气。有气才有势,而气象万千、气韵生动也和气势磅礴一样,向为中国美学推崇和赞许。对于中国艺术来说,气,往往比情(内容)和采(形式)还要重要,还要根本。所以,在创作中,元气淋漓、大气磅礴、法备气至、神完气足者为尚,索莫乏气、骨气不足、乏其生气、气竭声衰者为劣。绘画要“气韵生动”,作文要“一气呵成”,都是这个道理。什么是气?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中的气,其实也就是生命或生命本体。作为生生不息、弥伦万物的生命本体,它往往又被称为“元气”。实际上,它无非是人能够感觉到而不能科学表述的生命力或生命感。但是,这种生命力或生命感,却易于为艺术尤其是易于为舞蹈所体验。闻一多先生在其著名的《说舞》一文中曾极其深刻地指出:“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在这种表现中,舞蹈者通过自己人体的律动,可以体验到一种生命的真实感,而观赏者受其感染,也得到同样真实的生命感。闻先生认为,舞蹈的意义便正在这里。〔1〕也就是说,舞蹈,乃是最宜于表现生命活力的一种审美形式和艺术样式。因此,中国的许多艺术都接近于舞蹈,趋向于舞蹈,有着舞蹈的气势,甚至可以广义地看作是舞蹈。其中,最典型的是书法、绘画和戏剧。中国书法和绘画中的狂草和写意简直就是纸上的舞蹈。雪白平展的宣纸有如灯光照射的舞台,柔韧飞动的毛笔有如长袖善舞的演员,艺术家凝神运气,泼彩挥毫,墨花飞溅,笔走龙蛇,酣畅淋漓,气象万千,其制作过程本身便极具表演性和观赏性。难怪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吴道子作画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至于戏曲,则更是以舞蹈为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歌舞演故事”,正是中国戏曲不同于西洋戏剧的民族特征之一。西洋的戏剧,话剧是话剧,歌剧是歌剧,舞剧是舞剧,而中国的戏曲,却集诗、歌、舞于一体。不但唱的时候要舞,不唱的时候,其舞台动作,也是节奏化程式化亦即舞蹈化的。舞蹈性,几乎成了中国艺术的一种审美特性,而作为中国艺术精神内核的生命活力,也就可以象征性地描述为“舞蹈气势”。
●第七届“文化讲坛”演讲实录(易中天、张贤良、郭德纲) ●第七届“文化讲坛”实录(演讲篇) 郭德纲在回答记者的提问。解放日报记者 王君武摄  郭德纲:其实说起来,易先生我们可能更熟一点。我一直以为那个话印错了,他们说叫如日中天,后来我知道了,叫“如易中天”。(全场笑)我更倾向于我这个判断是对的。易先生被称为学界的“超男”。(全场大笑,鼓掌)上次在天津的时候我和易先生相遇,我们一起去领奖,然后一见如故。他第一句话就跟我讲,我买了你很多盗版盘啊。(全场大笑)我才知道盗版屡禁不绝的原因,这么高身份他也贪便宜。(全场爆笑,鼓掌)我问买了多少?买了最少有两套,一套有声音没人,一套有人没声音,(全场大笑)我说你买俩电视,一块儿放。(全场大笑)我还送了他一套我的盘,还以为他得送我一套书,到现在都没提这个茬儿,看来易大师不是很有钱,现在过日子还是很节俭。(全场大笑)  今天我们来谈一下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咱们请易先生先给大家开讲,我和大家一起洗耳恭听。(全场鼓掌)    1.现代化是文化传承的目标 易中天   贤亮“壮哉镇北堡”,德纲“一笑解愁肠”    易中天:尊敬的尹明华社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全场鼓掌)谢谢德纲老弟精彩的开场白,不过我郑重声明那两套盗版碟都是别人送的。(全场笑)  郭德纲:是张贤亮先生送的?(全场大笑)  易中天:贤亮先生还没有呢,您也送他一套吧。(全场笑)我的书回头由出版社送,我没有,因为他们扣着我的书不给我,说是供不应求,要先满足读者。  那么在我正式开始我的规定动作之前,我想先向今天同台演出的……呃……不对,害人啊,这个。(全场大笑)先向同台演讲的两位嘉宾表示我的敬意。今年11月份我有幸拜访了张贤亮先生,在他那个镇北堡西部影城。外面看也就是一土围子,其貌不扬,土得掉渣。确实在掉渣,他们后来喷了什么东西,就不掉了。(全场笑)但是那里面非常精彩,从里面走出了近100部中国的影视作品。张先生全部用电视机在他的百花厅里面张扬着,成功地创办了一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这个事我们说得很多,但是做得都不太成功,就是他们不明白一个道理,文化产业到底是文化还是产业。我个人认为,它首先是产业,其次是文化,所以张先生成功了。我参观了他的镇北堡影城以后非常激动,当时写了两句诗,后来凑成了一首五律。现在把这首诗送给张先生——  荒野一堆土/居然八阵图/捉刀写世界/仗剑走江湖/  大隐何妨市/立言未必书/壮哉镇北堡/真是不含糊(全场大笑,鼓掌)  今天和我们同台演讲的还有郭德纲兄弟。这小兄弟的相声我特别爱听,最喜欢的是《我这一辈子》,以此为题也献一首诗给郭德纲——  我这一辈子/活得不容易(全场笑)/吃力不讨好/两头都受气/  妙人郭德纲/排忧有良方/释怀不必酒/一笑解愁肠(全场大笑,鼓掌)  ……郭德纲:谢谢,谢谢!易中天:还没完那——郭德纲:哦还有,继续,这是第二套了。易中天:大家一齐笑/赛过放鞭炮/(全场笑)拍手送瘟神/艳阳普天照!(全场鼓掌)  郭德纲:谢谢,文学性太强了。(全场大笑)      传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致敬完毕,进入主题。今天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这个题目我觉得出得非常好。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可能吗?这里面可以引出三个问题:一、是否可能;二、为何可能;三、怎样可能。  先说第一个,是否可能。我的答案是:可能。实际上我刚才献给两位嘉宾这两首诗还有另一个用意,就是做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诸位可能注意到我献给张先生的诗是一首格律严整的五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仄是完全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但是我最后用了一句大白话:“壮哉镇北堡,真是不含糊。”我用了一句口语。而我献给郭德纲兄弟的这一首诗是打油体,但是我当中用了古诗的写法:“释怀不必酒,一笑解愁肠。”我就是想做一个试验:把传统和现代,把雅和俗,把古代和当代链接起来,对接起来。因此我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或者说传统与现代的对接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我们就要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何可能。也就是说传统和现代为什么可以对接?对于传统文化为什么可以作现代理解,我的观点是:传统非他,乃当下之积淀为传统;现代非他,乃过去之发展为现在。  传统是什么?传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它就是我们先民以及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一个一个的当下,由一个一个的当时的现在积淀而成的。很多东西在过去可能是新锐,后来就变成了传统。前些天我和德纲老弟在天津领奖,“新锐奖”。他在我前面,他领了就走了,不愿给我捧场。(全场笑)颁给我的是叫作“新锐年度人物奖”。我的获奖感言只有10个字:“传统变新锐,不知对不对”。因为我本来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我讲的东西也是传统,是历史,而且我的《品三国》里面表达的学术观点没有超出当下中国学术界的许可范围。我的每一个故事后面都有一段史料的支持,我的每一个观点后面都站着一位历史学家。因此实际上是很传统的,结果他们评我一个“新锐年度人物奖”,所以我说“传统变新锐,不知对不对”。    不是传统变新锐,而是新锐变传统,每一个新锐将来就是传统    实际上,传统都是新锐变成的。比方说《诗经》,这是传统吧?当时是什么?当时是田间地头唱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什么?就是“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又是晚上,(全场笑)哥哥什么时候进入你的梦乡”。(全场笑)都是一样的。你去读《诗经》嘛,“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不就是小妹妹晚上睡不着嘛,不就是哥哥什么时候走进你的梦乡嘛。(全场笑)  那么唐诗宋词是什么?唐诗宋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全场大笑)这是实话。而且我们看这个唐人的故事啊,唐代诗人去喝酒,几个艺妓在那儿唱诗,他们就打赌:我们中谁的诗唱得多,谁就是诗王。  (下转第19版)  (上接第18版)当时的唐诗宋词,比如,柳三变的词,有井水处就有人唱,白居易写的诗他要拿去念给老太太听,老太太能听懂,他才能拿出去发表。所以唐诗宋词就是当时的《涛声依旧》,就是当时的《相约九八》。  四大名著就更不要说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三部,《红楼梦》不是,《红楼梦》另当别论,四大名著中有三部,就是在茶馆里说的。就是由当时的非著名相声演员,(全场大笑)或者是由当时著名的非相声演员来说的,对,就是非相声演员,(全场笑)因为是评书演员。他们在那个时候都是新锐啊。
●易中天:萝卜有一个好处是不怕炒 萝卜有一个好处是不怕炒  解放日报经济部记者丁波:我是湖南长沙人,也在武汉大学读的本科。去年“超女”是湖南人,今年的“超男”其实也是在我们湖南出生的。(全场大笑)  郭德纲:湖南出超人啊!(全场大笑)  丁波:在易老师出名之后,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易老师您也曾经说过,历史是一个发酵的过程,您说的历史是“发酵后蒸出来的热气腾腾的白馒头”。我想,当您端出这个“馒头”的时候,您的同行,很多大学的中文系的教授,可能对您有不同的想法,他们觉得这个“馒头”可能不好吃,但是老百姓还是非常喜欢您的风格。对于这种反差,您是怎么想的?您是否认为争议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如果以后这个争议太大的时候,您还会非常优雅地继续做您的“白馒头”吗?  易中天:首先谢谢这位老乡和校友。呃,你的问题呢,里面有点问题。(全场笑)就是这种所谓“很大的争议”,我个人的看法是媒体制造出来的。根本就没有很大的争议,也没有什么我的同行说这“馒头”不好吃。(全场笑)因为首先我就没那个同行的“行”。我是中文系的教师,但是我讲历史,结果是我跟历史系的人不是同行,跟中文系的人也不是同行。(全场笑)首先是没有同行。第二,如果把我定位成一个说史者,那么历史学家并没有表示异议,相反比方说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樊树志先生是坚决支持我的,还有我们的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是支持我的,我们的文化大师王元化先生也是支持我的。文怀沙先生在杭州有一个讲话,他说易中天说的是很浅,但是请你们记住,浅未必薄,深未必刻。是有不同声音,不同声音并不来自同行。这是我觉得可以无所谓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这“馒头”本来就不是给他们吃的。《百家讲坛》有一个定位,我也对我的节目有一个定位,我的定位是:喜欢历史的非专业人士,讲给喜欢历史的非专业人士听的。这个话说得比较拗口,是怕得罪人,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外行讲给外行听。(全场笑)没请你内行来听。(全场笑)我没请你吃这“馒头”,你干吗要说这“馒头”好吃不好吃,这“馒头”好吃不好吃关你什么事?(全场笑)人家有人喜欢吃一个,你在旁边老说这“馒头”不好吃,这什么意思?(全场大笑,鼓掌)  第三点,我一开始就想得很明白:我就是一根“大萝卜”。我讲萝卜的三大好处,第一是草根,第二是健康,第三是怎么吃都行,说得好听叫雅俗共赏。  其实萝卜还有一个好处,什么呢?它不怕炒。有记者问到德纲炒作的事情,(转向郭德纲)对于这个炒作的事情,我也跟你一样,是非常反感的。咱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说咱俩,第一是一夜蹿红,第二是炒作的成功。(全场笑)
●易中天:不瞒不骗不盲从 防火防盗防媒体 易中天:不瞒不骗不盲从 防火防盗防媒体全文请见:http://www.28gl.com/bbs/thread-5954-1-2.html  面对面的采访,是在易中天下榻的宾馆进行的,《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也在场。“这个人是为电视而生的,”万卫说,“看了易老师的现场节目,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当初选中易中天的原因,更是易中天能够脱颖而出的根本。“不是所有的学者都适合电视镜头并能把握电视节奏,电视是放大缺陷的艺术,这可能跟天分有关。”   新锐人物、知道分子、明星学者、学术超男、时尚史学说书人……本来只在学术圈里名头响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如今,已经被贴上了太多的身份标签。   新报:你的身份定语标签好多呢,你更认同哪一种?  易中天:帽子都是别人给的,与我无关,不需要我的内心认同。我只管做自己该做的事,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实现三个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学者与大众的对接,学术与传媒的对接。我们多的是没事找事的人,少的是干实事的人。我的态度一向是——种自己的萝卜,让别人贴标签去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的去吧。  新报:作为稀释经典的大众传播者,你会不会觉得,在这个稀释的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导的问题,比如,从来没受过专业教育的观众可能会以为历史就是你解释的这样的?  易中天:我现在所讲的历史,没有任何逾越传统学术界研究结论的地方,我有我的学术良心和学术良知。我只是一个搬运工,一座桥梁。历史是酵母,现实是面粉,我就是做馒头的。现实中,需要馒头吃的人多,还是需要酵母的人多?  我的讲座,只要有人喜欢听,记得住,用得上,这就够了。一言以兴邦,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毛病。这世界上还有从来不读书的人,那怎么办?这只是一档电视节目,你还想让它有什么作用?作为一档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已经做得很成功了,阎崇年是《百家讲坛》推出的当头炮,刘心武是拐腿马,而我只是过河卒。  新报:有学者批评你,觉得你把历史庸俗化实用化了,把天下英雄谋士各归其主,看成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权衡,而很多观众也是把你的讲座当职场生存智慧来听的。  易中天:《红楼梦》《水浒》还有人能看出来“诲淫诲盗”呢。《红楼梦》里也有人看到官场、职场的生存智慧,你能说《红楼梦》就是教人这个的?  观众对我的批评,可以是随意的,但是,媒体需要保持公正性,批评家更要保持职业道德。你批评我,最少要把我的讲座听完,把我的书看完吧。我品的是“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结合了《三国志》《后汉书》等许多史料,但是,有人偏偏要说我品的是《三国演义》,我有什么办法?到处都是外行对我的批评,史学大师对我的支持却无人问津。    一般人,看到的是,美学、文学教育研究背景的易中天却通过品读历史一炮而红;听到的是讲座中诸如“诸葛亮唱卡拉OK”“关羽要成为爱神”“韩信是待业青年”之类的调侃,所以有悖传统专业的“戏说历史”的批评不绝于耳。而易中天成功背后的艰辛,调侃背后的严肃,潇洒背后的沉重,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易中天坦言,荒废了很多人的“文革”时期,却正是他坐冷板凳下笨工夫苦读书的积累时候。尽管,如今每期半个多钟头的节目只是厚积薄发,但是,录制之前,他为提纲所花的心血,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新报:你说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对你的话语方式影响很大。  易中天:对,这两部书让我觉得,原来学问还可以这么做,原来学问就应该这么做。人文学科的著作没有任何道理写成木乃伊,它是鲜活而有生命的。  其实,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是鲁迅。这两本书是我上研究生时候读的,但是,我从初中就开始读鲁迅的书,鲁迅对我的影响是教我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撕掉伪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讲汉代风云人物的观点是反对理想主义的。我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不再盲目跟从传统的“瞒”和“骗”的方式,把人物神圣化。这也是我目前被人批判的根本原因,因为我没有用理想主义的眼光看世界。
●《关于李泽厚》作者:龙子仲 《关于李泽厚》 作者:龙子仲 近来编李泽厚的一些书,还是有感想的。我早年读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和《批判哲学的批判》,近来又编或审了他的《己卯五说》、《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我想,他的主要思想,莫非在此了。 就美学而言吧,李泽厚似乎得益于康德颇多,近年又多趋向于阿恩海姆,都是应征于他的所谓“积淀”而来的(或者叫作“内在自然的人化”)。但依我的看法,李泽厚最大也最深的教益,其实是来自马克思。我在他的书里,时时能见着马克思的幽灵。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他是不合于马克思主义的?大概一种思想一旦成了“主义”云者,便意识形态化了,便有了角色感,于是便不能不在人间有某种自期或自任。——这实在有些不自由。 康德是认识论的。这是一个好的入门。我觉得自笛卡尔以来,对本体的阐释如此众多,其背景其实正是基于认识论的。“本体”之趋于“认识”,是理性趋于工具化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要有一种基本的辨识。所以我对于“现代”或所谓“后现代”,总有一种见怪不怪的感觉。 李泽厚具有一种恩格斯所说过的那种“历史感”。所谓“历史感”,就是一种动态分析的立场。《资本论》第一卷谈商品,第二卷谈流通。“流通”谈的就是动态,这正是马克思的精髓。马克思从1844年手稿中的“人化”范畴的关注,进入到1846年手稿中的“交往关系”范畴,其实是有其逻辑的必然的。后来哈贝马斯也谈“交往”,我觉得就没有那么真诚,还是玄虚了些。李泽厚的窍门是,把康德和马克思糅合起来,于是就成了他的“人类学本论”这样一个基础,并且他在此基础上更关注于“心理本体”——这就又跟阿恩海姆搭上界了。哲学中人好像都有一种心结,我把它叫做“本体心结”,好像不本体就不踏实似的。我这回坐火车从北京来,车上遇到一个人,看着一本叫什么“曼陀罗”的书,于是逢人就做他那泛生命论的宣讲,说宇宙中到处都有人,只不过地球的人是水做的,太阳的人是火做的,别的星的人可能是气做的。乘客中有的觉得他在说昏话,我倒不觉得他纯然是昏话,关键是他的“昏话”背后,有一种“本体心结”。这就还不失为诚笃,尽管其中有许多妄想。 李泽厚也是有他诚笃面的。从精神意义上说,他确实对一些历史上的精神成果(比如康德、马克思)消化得挺好,所以能说出些自己的东西来。尽管他90年代后便不再进步,而只重复自己。但我想,他终归还属有益,较之那类浑日冥冥说梦话的所谓“学者”好一些。 我不知今天文科的学子是否还看李泽厚?如果没看过,那是应该补补课的。龙子仲
●《评 <美的历程>》 作者:郭小橹  评《美的历程》 作者:郭小橹   中国现代美学著作《美的历程》是由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李泽厚先生系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30年6月。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间的美学问题论战,被称为当时美学三派之一(另二派为朱光潜、蔡仪)。其美学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他曾经以注重主体性实践哲学,崇尚“人化”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在当代中国的美学界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李泽厚先生著述颇丰,主要的学术著作有以下几类。第一类为美学类,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等。《美的历程》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所作的纲领性的宏观美学把握,提出了诸如“龙飞凤舞”、“狞厉的美”、“儒道互补”、“人的主题”、“市民文艺”等重要的哲学观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具有深刻意义。《华夏美学》则从传统理论出发,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构成了华夏文化的主流,并且深入探讨了华夏文化强调理欲交融的非酒神性特征。《美学四讲》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论著,他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话语,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建构起作者本人的人类学本体论哲学,回应了国外各派哲学美学思想。李泽厚先生的第二类著作为哲学类,包括《批判哲学的批判》、《我的哲学提纲》等两种哲学著作;第三类为思想史类,主要有《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三种思想史论著作。总之,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哲学和思想史研究诸方面进行其深化和拓展,他的有关“主体性”的理论和“心理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学术概念,对于我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新时期美学,文学理论的更新和突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美的历程》一书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研究的美学纲领,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为“龙飞凤舞”,论述了远古图腾、原始歌舞、陶器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三方面的内容,研究了远古时代原始的审美意识。作者认为图腾歌舞分化为诗、歌、舞、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在以后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路。第二章为“青铜饕餮”,论述了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以及艺术从巫术和宗教的笼罩下的解放,青铜礼器逐渐从祭祀风格中解体从而接近了生动的现实生活面貌。第三章为“先秦理性精神”,论述了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体现实践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三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儒道互补,作者认为从表面上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道路,而“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而且,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更是对自然生命抱有尊重和珍惜的态度,所以,作者认为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两者在艺术上的关系也是结合为一体的,儒家体现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则体现了人与外部对象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系。第四章为“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屈骚传统,汉代神话与历史以及与现实的“琳琅满目的世界”,以及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第五章为“魏晋风度”,论述了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陶潜的三方面问题。作者认为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是中国前期封建社会的正式揭幕。这种社会变迁使得烦琐迂腐的两汉经学垮台,代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就是人文的觉醒。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里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等音调都抒发了一种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和沉郁。人的觉醒即是人的主题的重要审美体现。第六章为“佛陀世容”,分为悲惨世界、虚幻颂歌和走向世俗三小节,论述了宗教艺术逐渐从悲的精神走向中国百姓的人情世态大团圆,宗教体现在壁画上的世俗化的审美方式等问题。第七章是“盛唐之音”,分为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这三个小节。作者认为盛唐艺术在李白的诗歌上奏出了最强音,李白诗歌不仅仅是描写青春、江山、边塞,而且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纵论人生。李白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第八章为“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的中唐文艺,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第九章为“宋元山水意境”,论述了宋元山水画的从无我之境,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以及到有我之境的美学问题。作者认为北宋山水画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有一种“可游可居”的自然与生活的关系。第十章为“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绘画与工艺这四个问题。作者认为这个时期的戏曲小说所传达的社会意义是史无前例的,其大胆揭露社会矛盾,体现人世悲苦的关怀,以及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哲学思想的涌现都是极为重要的。
●余秋雨回应郑渊洁 余秋雨回应郑渊洁 2006-12-22 13:02:47 自从我发表《我对“全国作家财富榜”的回复》(见:http://blog.sina.com.cn/u/46e94efe010006zt)郑先生就说我想立牌坊,这个观点我不能赞同。 (见http://blog.sina.com.cn/u/473abae6010009ma) 我们知道,牌坊是古代的官方称呼,在民间,他亦叫牌楼,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大地上。到了唐朝,我们的城市都采用里坊式,所隔用门,称之坊门。牌坊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存在,端庄厚重。我久久凝视,五千年的博大文化在我胸中吐纳。但是,现在已经不能私立牌坊了。所以郑先生的假设并不存在。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在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说过,中国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和缺憾就是虚伪,在中青赛上,很多歌手回答问题就很虚伪。我对他们说,你回答问题,哪怕你说的不好,但只要是表达你自己的想法,我都可以给你高分。后来我去某个城市讲学,那里的市长看见我就说,余教授,是你教会了我们做人。 所以,对于现在中国人普遍的一种在言语构造中所表现出来的下意识的习惯性虚伪,我的做人做学问立场一向是“真”。连起来也就是“真虚伪”,大家不要误会了。 让我欣慰的是,我的“真”系列图书,得到了读者的喜欢。关于我的版税,我想说的是,第一本书,我其实拿的是稿费。后来多少次的加印,都和我没有关系。后来为了符合我作家的身份,我的书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当时韩寒也在那里出版,他的版税是百分之十二,而我的版税一直是百分之一点二。马兰和我都觉得,能让读者喜欢,已是我最大的荣幸。我将我让出的版税点折合为便宜的书价,是读者受到优惠。比如我的《霜冷长河》,如果我没有让出我的版税,这样一本文学和史学交汇的巨作,定价将势必超过一百元。虽然我的书超过一百元一本,对销量也没什么影响。但是,为了让中国文化能够普及,我还是这样做了。 郑先生可能因为没有受过大学的教育,所以对于计算不甚精通。郑先生的童话,我隔壁邻居的孙女非常喜欢。我们的受众群并不一样,我的受众群是隔壁邻居孙女他妈和他妈的老公。一位已经退休的国家的部级干部曾经对我说,余教授,以前我工作的时候,不知道,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写的这样的好看耐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郑先生是在写童话,而我是在写神话。 以上内容纯属虚构 韩寒12月22于床上
●新锐榜年度新锐人物易中天致获奖感言 2006年12月16日,新周刊2006年度新锐榜在天津颁奖,以下为新锐榜年度新锐人物易中天致获奖感言。  汪涵:非常感谢,我和易老师都是湖南老乡,和您是老乡,而且我是您弟弟的学生,我经常在易老师讲课的时候听到他提起过您。易中天:谢谢。   汪涵:请您说一下获奖感言。  易中天:我今天这个奖是不是最后一个奖项?  汪涵:我想组委会不可能给我设一个年度新锐现场主持人奖。(笑)  易中天:好,今年是狗年了,我得这个奖就是“狗尾续貂”。  汪涵:以前听说过马尾的好处,今天听听狗尾的作用。  易中天:我就说十个字,“传统变新锐,不知对不对?”(掌声)  汪涵:掌声告诉您对不对。(掌声)  王小彤:像我们这样也是做主持人,平常说话的时候很容易有语病,您讲课的时候为什么能到主、谓、宾、定、状、补每一个说起来从容不迫,而且不出错?  易中天:也有错,只是你没听出来。  王小彤:我看过,但是不多。  汪涵:有一些朋友会给易教授写信,而且会提出一些让易教授非常感动的特别要求。  王小彤:我说的意思是语言特别规整,用主、谓、宾、定、状、补,每个句子特别完整,而且您延用评书演播方式借鉴到讲课当中,您如何练就了独门绝技?  易中天:这是教书匠的独家本领。你不要主持了,你可以学学教书匠。(笑)  王小彤:让我们关注一个细节,您看汪涵这个领子两边是一边高的,可是您讲课的时候穿的领子是一边高,一边高低,这就影响了细节,我们应该全盘吸收您的精髓。  易中天:你不知道,这是我节目的特点,叫“高不成低不就”。  汪涵:都一样高就得不了新锐了。再次感谢易教授。
●新闻报道:易中天“海峡两岸楚汉文化研讨会” - ●新闻报道:易中天“海峡两岸楚汉文化研讨会” 昨日下午,应邀专程来徐参加“海峡两岸楚汉文化研讨会”的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在市政协活动中心,以“楚汉文化和魅力徐州”为题,为徐州市委中心组做了一场精彩的专题演讲,400人的礼堂内座无虚席。   城市魅力体现在文化个性上   易中天说,21世纪是一个城市竞争的时代,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将集中体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加速现代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在这样的进程当中,把城市魅力展示出来,对促进地区发展和地区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易中天教授首先提到徐鸣书记为《徐州历史文化丛书》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都有关于自己过去的故事。不一样的城市演绎出不一样的故事,却一样印证了历史的丰富与多彩。”易中天教授认为这段话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精神,还充满着美学因素和谐就是多样统一。“不一样的城市演绎不一样的故事”就是多样,“却一样印证了历史的丰富与多彩”就是统一。多样和统一合在一起就是和谐。   城市的魅力是什么?易中天教授认为一个城市的魅力主要表现在真实生活和文化个性上。一个城市的魅力首先是真实的,真实是美的基础;其次,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个性。所谓城市的文化个性其实就是和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属于这个城市所独特的文化。   不同文化产生于不同的方式   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与城市利益有没有关系,易中天教授首先通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喇叭裤”的流行,阐述了文化与经济不可分割的关系。他说,喇叭裤作为“新生事物”曾受到强烈的批评和抵制。但事实证明,当初最先流行喇叭裤的地方——广东,恰恰是后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易中天教授认为文化决定意识,一个地方、区域的文化会对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的意识产生影响,并从而影响到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另外,易中天教授还通过一个“咖啡杯内有苍蝇”和“两男一女孤岛生存”的故事,阐明了文化与方式的关系。文化影响人们做事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综合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和历史特征。   楚汉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易中天教授认为徐州的楚汉文化是一种特定地域和历史文化。具体说来,就是从战国末期到西汉这么一段历史时期,以彭城为中心形成的文化。   战国末年的楚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荆楚,其领域范围在吞并了吴、越两国得以扩展(此处即所谓东楚),包括了彭城在内的苏北广大地区。项羽起兵灭秦后,自封为西楚霸王。此所谓楚。  汉是西汉的汉。易中天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从战国时代到西汉之初,燕赵文化圈、齐鲁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文化圈等几个文化圈开始逐渐形成。其中,荆楚文化重情成分特别显著、浓厚,齐鲁文化讲情讲义气。而在这几个文化圈形成的过程中,徐州受到了来自最邻近的齐鲁文化圈强有力的影响,成就了较为明显的带有豪爽大气、精干、讲究情义的性格特点。   易中天教授说,在荆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楚人重情,齐鲁重义这两种文化在徐州融合,从而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谈到的徐州文化特征,以及徐州独特的城市性格:有情有义。易中天教授还特别提到徐州的烙馍卷馓子,他说,烙馍卷馓子,外面一层柔软,是情;里面的馓子硬朗,是义。把这种食品可以比作徐州的一个文化符号。   敢做敢为是徐州人的特质   易中天教授在演讲中提出,楚汉文化除有情有义显著特征外,还应该包括敢做敢为。他举例说,刘邦作为徐州文化人物的典范就是一个敢做敢为的人。刘邦做亭长时曾在押解犯人进京的途中,将犯人全部释放。而当刘邦在沛县起义,萧何等人都不敢充任首领时,又是刘邦挺身而出。   在对有情有义和敢做敢为这两项徐州文化的特征和构成做了精彩的阐释后,易中天教授同时告诫徐州应在大力发扬有情有义、敢做敢为这两项徐州文化之外,还应有选择的借鉴外地城市的先进理念和文化,以更好的发展徐州的各项事业。   两副对联赠彭城   在演讲的最后,易中天教授满怀激情地为本次交流会及徐州人民送上两副对联:第一副:“一曲皮黄牵两岸,八方书剑论千秋”送给本次海峡两岸楚汉文化研讨会;第二副:“敢做敢为西楚重书创业史,有情有义中华齐唱大风歌”,以表达对本次研讨会的祝贺和对徐州人民的祝福。   在演讲过程中,易中天教授如珠的妙语、生动的比喻不时激起现场观众的阵阵笑声和掌声,整个演讲过程没有一人中途退席。语言风趣、知识渊博、感染力强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 (本文根据易中天演讲录音整理,未经其本人审阅)
●《我的历史观》-----作者:易中天 -- 《我的历史观》- 作者:易中天---------------------------------------------------------------- ◆《我的历史观》(一) 有一家媒体问我:你常说,历史也是可以酿酒的,这代表你的历史观吗?我回答说,不能代表。这样一句话,怎么可能就代表了历史观呢?但这话没错,历史确实可以酿酒。《三国演义》就是历史酿的酒。不过也有酿成醋的。而且,酿成醋的还不少,能把人的牙都酸掉。酒也有好几种。有甜酒,有苦酒,还有药酒,也有只做药不酿酒的。总之,历史就是让人说的东西。说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至于酿成什么,一看目的,二看手艺,三看运气。 媒体喜欢的是直截了当。所以这个问题也就只能这样回答。但他们也提醒了我,是得找机会谈谈历史观的问题。 正好,也是这家媒体,连续发表了一些批评我的文章。事实上,自从我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在《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尤其是今年开讲《品三国》以后,受到了很多观众朋友们的支持,也遭遇了一些批评。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其实我一直渴望着批评,尤其是那些有份量、能够击中要害、让我深思的公开的批评。人是要有支持的,也是要有批评的。支持让人振奋,批评使人进步,它们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借此机会,我向所有支持和批评我的观众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我也要做一点说明。第一,我没有义务,也没有可能回应所有的批评。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有的批评都必须回应,那就太难为人了。第二,我希望批判者能够公开亮相,使用真名实姓或者常用笔名,这样比较公平,也显得光明磊落。起码,你不能明枪暗箭一起来,打一枪换一个名字,那就变成骚扰了。第三,我希望这种批评是与人为善、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至少也是负责任的。当然,一个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就变成了公共产品,观众也就有权来批评,来讨论,来品头论足说三道四。这是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你不能要求所有的批评都有道理,也不能要求所有的批评都负责任。而且,当他们的这个权利受到损害时,我们还应该出来帮助他。这就是西哲所谓“我坚决反对你的意见,但我宁愿牺牲生命也要捍卫你说出这意见的权利”。 不过,作为个人,作为公民,权利都是对等的。你有说(包括说和不说)的权利,我也有听(包括听和不听)的权利。我不能要求你说的都对,都有道理,都负责任,你也不能要求我都听,都同意,都接受,甚至不能要求我都回应。就说前面提到的那家媒体,发表了一篇批评我的文章,署名“老牛”。老牛先生认为,我的《品三国》不像是“平民立场,现代视角”,毋宁说是“曹操立场,古代视角”。因为我在讲曹操杀吕伯奢家人一案时,对曹操进行了“曲意回护”。这个批评,我倒是作了回应的。我说,我不否认在讲此案时确有为曹操辩护的意思。但我之所作,并非“无罪辩护”,而是认为《三国演义》夸大其词,后世评价“量刑不当”。这难道违背“现代精神”吗?我在节目里说得很清楚:“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凄怆这两个字,就是曹操“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的证据。这怎么是“无耻小人”呢?这是“有耻小人”!这样一种心情,和《三国演义》里面那种理直气壮的态度难道就没有区别?难道当时曹操应该到官府去自首,而衙役们则会对他说“你有权保持沉默”?不过,好在老牛先生是赞成现代观念的。那么,面对诸如此类的批评,我总有权保持沉默。 这就是我对老牛先生批评的回答。但是,这位先生提出来另一个问题,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应该回答的,就不行使沉默权了。什么问题呢?就是我说了曹操是“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这句话,老牛先生不同意。他说,这个常常流行于礼崩乐坏、道德失范时代的判断,其实未必。伪君子至少还对某些社会规范怀有畏惧之心,廉耻之心尚存,所以行事多少还有些顾忌或底线。真小人呢,那就无所顾忌的胡来了。
●《我的历史观》-----作者:易中天 -- 《我的历史观》- 作者:易中天---------------------------------------------------------------- ◆《我的历史观》(一) 有一家媒体问我:你常说,历史也是可以酿酒的,这代表你的历史观吗?我回答说,不能代表。这样一句话,怎么可能就代表了历史观呢?但这话没错,历史确实可以酿酒。《三国演义》就是历史酿的酒。不过也有酿成醋的。而且,酿成醋的还不少,能把人的牙都酸掉。酒也有好几种。有甜酒,有苦酒,还有药酒,也有只做药不酿酒的。总之,历史就是让人说的东西。说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至于酿成什么,一看目的,二看手艺,三看运气。 媒体喜欢的是直截了当。所以这个问题也就只能这样回答。但他们也提醒了我,是得找机会谈谈历史观的问题。 正好,也是这家媒体,连续发表了一些批评我的文章。事实上,自从我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在《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尤其是今年开讲《品三国》以后,受到了很多观众朋友们的支持,也遭遇了一些批评。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其实我一直渴望着批评,尤其是那些有份量、能够击中要害、让我深思的公开的批评。人是要有支持的,也是要有批评的。支持让人振奋,批评使人进步,它们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借此机会,我向所有支持和批评我的观众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是,我也要做一点说明。第一,我没有义务,也没有可能回应所有的批评。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有的批评都必须回应,那就太难为人了。第二,我希望批判者能够公开亮相,使用真名实姓或者常用笔名,这样比较公平,也显得光明磊落。起码,你不能明枪暗箭一起来,打一枪换一个名字,那就变成骚扰了。第三,我希望这种批评是与人为善、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至少也是负责任的。当然,一个电视节目播出之后,就变成了公共产品,观众也就有权来批评,来讨论,来品头论足说三道四。这是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你不能要求所有的批评都有道理,也不能要求所有的批评都负责任。而且,当他们的这个权利受到损害时,我们还应该出来帮助他。这就是西哲所谓“我坚决反对你的意见,但我宁愿牺牲生命也要捍卫你说出这意见的权利”。 不过,作为个人,作为公民,权利都是对等的。你有说(包括说和不说)的权利,我也有听(包括听和不听)的权利。我不能要求你说的都对,都有道理,都负责任,你也不能要求我都听,都同意,都接受,甚至不能要求我都回应。就说前面提到的那家媒体,发表了一篇批评我的文章,署名“老牛”。老牛先生认为,我的《品三国》不像是“平民立场,现代视角”,毋宁说是“曹操立场,古代视角”。因为我在讲曹操杀吕伯奢家人一案时,对曹操进行了“曲意回护”。这个批评,我倒是作了回应的。我说,我不否认在讲此案时确有为曹操辩护的意思。但我之所作,并非“无罪辩护”,而是认为《三国演义》夸大其词,后世评价“量刑不当”。这难道违背“现代精神”吗?我在节目里说得很清楚:“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凄怆这两个字,就是曹操“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的证据。这怎么是“无耻小人”呢?这是“有耻小人”!这样一种心情,和《三国演义》里面那种理直气壮的态度难道就没有区别?难道当时曹操应该到官府去自首,而衙役们则会对他说“你有权保持沉默”?不过,好在老牛先生是赞成现代观念的。那么,面对诸如此类的批评,我总有权保持沉默。 这就是我对老牛先生批评的回答。但是,这位先生提出来另一个问题,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应该回答的,就不行使沉默权了。什么问题呢?就是我说了曹操是“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这句话,老牛先生不同意。他说,这个常常流行于礼崩乐坏、道德失范时代的判断,其实未必。伪君子至少还对某些社会规范怀有畏惧之心,廉耻之心尚存,所以行事多少还有些顾忌或底线。真小人呢,那就无所顾忌的胡来了。
《晁盖遗嘱之谜》 作者:易中天 -- 《晁盖遗嘱之谜》- 作者:易中天-----------------------------------------------------------------  曾头市晁盖中了毒箭,神医安道全也回天无力,终于命丧黄泉。弥留之际,原本“已自言语不得”的晁盖忽然醒了过来,“转头看着宋江”,谆谆嘱咐道:“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这便是晁盖的“临终嘱咐”,也是晁盖的惟一遗言。  晁盖这遗言好没道理。   晁盖这“梁山泊主”是怎么当上的?不是世袭的,不是选举的,也不是指定的,而是林冲火并了王伦,众人拥戴的。说白了,他这“第一把交椅”,是林冲从王伦手里夺了来推让给他的。他现在坐不了啦,理应还给林冲和众人,由林冲和众人再作商量,岂可视为己有,私相授受?林冲火并王伦时曾骂王伦说:“这梁山泊便是你的?”当然不是。于是王伦便只好掉脑袋,而晁盖也才得以当寨主。那么,梁山泊不是王伦的,便是晁盖的么?显然也不是。梁山泊根本就不属于哪一个人。既不是他王伦的,也不是你晁盖的。王伦活着尚且不能独霸,你晁盖人都快死了,岂能再管谁当家谁做主?  晁盖这遗言也好生蹊跷。  照理说,晁盖升天,宋江升职,是顺理成章的事。宋江原本就是“二把手”,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地位威望均无人可比。所以晁盖一死,吴用、林冲等人便不管什么遗嘱不遗嘱,全都跑来找宋江,“请哥哥为山寨之主”。他们的理由有两条。一是“四海之内,皆闻哥哥大名”;二是“若哥哥不坐时,谁人敢当此位”。其实,还应该加上一条,那就是自从宋江上山以来,梁山的事务,实际上一直是宋江在主持,晁盖不过只是名义上的寨主。因此,晁盖死后,由宋江继位,不但天经地义,而且大得人心。  然而晁盖却偏偏不想让宋江当寨主。如果他想让宋江当寨主,根本就不必立什么遗嘱,这寨主之位,自然就是宋江的;而以宋江武艺之稀松平常和根本不可能直接上阵交手厮杀,又岂能捉得史文恭?显然,晁盖这一遗言,已经几乎是公开暗示不肯让位于宋江了。  这就奇怪。因为晁盖一向视宋江为“生死之交”,而且宋江上山之初,晁盖就打算要让位的。晁盖说:“当初若不是贤弟担那血海般干系,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众?你正是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谁坐?”以晁盖之为人实在和仗义,说这话不大可能是虚情假意。只是因为宋江的坚持不就,这才形成梁山领导核心晁盖第一宋江第二的基本格局。何况宋江不肯坐第一把交椅的理由,是晁盖年长。宋江说:“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现在这个问题没有了,正该那“山寨之恩主”来坐主位,怎么会半路里杀出个“临终嘱咐”来呢?  这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晁盖自私,一心只顾报那“一箭之仇”,把个人的恩怨看得比山寨的成败兴衰何去何从还重。作为梁山领袖,晁盖其实一直在思考后一个问题,而且越想,就越是对宋江不放心。因为他越来越意识到,宋江在梁山上的人缘威望早已远远超过了他,而宋江对梁山前途的看法和自己又并不一样。  晁盖其实是一个没有多少势力、能力,也没有多少心眼的人。他在江湖上声望远不如宋江,哥们也没有宋江那么多。晁盖去世时,梁山头领凡八十九人,属于“晁盖圈子”的不足十人,也就是最初跟随他上山的几个再加上林冲。至于杜迁、宋万、朱贵,人微言轻,无足轻重,本人的心态也是无可无不可,顶多只能算作中间力量。其余先后上山的,便基本上是“宋江团队”: 破清风寨后,花荣、秦明、燕顺、王英一拨九个;劫法场后,戴宗、李逵、张顺、李俊一拨十一个。这些都是宋江的“心腹弟兄”。以后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三山聚义打青州,一拨一拨的人马上山,不是宋江的门徒(如孔明、孔亮),便是宋江的故交(如武松、柴进),不是为宋江所收(如呼延灼),便是专奔宋江而来(如段景住)。这些人上山后,自然多半只认得宋江,不大认得晁盖。比如鲁智深在少华山上要拉史进等人上梁山,便说“俺们如今不在二龙山了,投托梁山泊宋公明大寨入伙”;被华州贺太守捉住,也说“我死倒不打紧,洒家的哥哥宋公明得知,下山来时,你这颗驴头趁早儿都砍了送去”。在他们嘴里眼里,梁山泊早就是“宋公明哥哥”的了,没晁盖什么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