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姐姐 苏菲的姐姐
关注数: 11 粉丝数: 327 发帖数: 7,291 关注贴吧数: 47
《林徽因的抢救》〖景泰蓝部分装载〗国家人文历史网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奢华的景泰蓝代表着中国灿烂的文明。但这种繁缛华丽的艺术,在抗日战争时期差点失传。当时的中国民不聊生,景泰蓝原料不断上涨,外销中断,很多珐琅作坊倒闭。景泰蓝行业岌岌可危,多亏了民国才女林徽因的抢救,才得以保存至今。 有一天,林徽因从琉璃厂的一个旧古玩摊上买回一只景泰蓝花瓶。老摊主对林徽因说:“这是正宗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绝根儿了。”林徽因不禁为这门传统工艺的命运担忧起来,她与梁思成再三思量,决定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工艺美术抢救小组。1951年,林徽因带领抢救小组,深入到北京各家珐琅作坊了解景泰蓝的生产现状。 据艺术设计教育家常沙娜回忆;林徽因对古代景泰蓝只有荷花、牡丹和勾子莲几种图案非常不满意。她找出历代装饰资料,学习研究。当看到故宫午门展出的历代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后,林徽因指导小组设计了新的纹样和色彩图。当时,北京正在进行“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和迎接苏联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的筹备工作。林徽因带领钱美华几人设计了景泰蓝台灯、烟具、金漆套盒等,作为赠送给各国代表的礼物。郭沫若称:“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礼”。 当时,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得到了一件飞天图案的景泰蓝瓶,赞叹道:“这是代表新中国的新礼物,真是太美了!” 景泰蓝工艺被抢救了下来,林徽因带出的不少学生也成为其传承者。中国首位从事景泰蓝专业设计的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便是师从林徽因。1956年到1958年,大大小小的珐琅生产合作社合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北京珐琅厂。
第三届民博会 前些时候我们城市的民博会展馆里展览的实木像框镶嵌的精美的画、装饰品和一些陶瓷、玉器等↓1、法国罗丹的《思想者》,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只是对于这幅画,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色调、背景并不是太搭配,而浮凸的效果也并没有表现出来。2、这个好像是描摹的《奔马》,具体是什么记不清了;色调还可以(有些古朴、斑驳),只是外形略有些次。3、这幅画好像是一个古代女子在藤蔓下散布或思考,很悠闲的样子。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而裙子的流线型和藤蔓垂下时的样子比较搭配,再加上画面以亮色为主,给人有一种物神相合的一体感觉。或许画家表达的是古代女子的思绪就和藤蔓一样,弯弯曲曲,缠绵不断。4、素雅、清新、怀旧、古朴、幽静,大概是很多人对这一幅画的第一印象。该画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大概是一种绘画中所特有的古典美,一种古老的东方的古典美,尤其是那面墙上所反射的窗框的影子,更能体现出这一点。5、画面旁边的铭牌上写的什么记不清了。这幅画大概就是表现老黄牛的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埋头苦干、踏实工作、脚踏实地、努力进取的性格和映衬的社会风气;画面风格基本是属于写实派,所到之处的光影处理的不错。6、各式各样的砚台上文字和图画雕刻、研磨的很逼真,仿佛到了古老的学堂一样~~7、展馆一角的装饰品。8、背景是佛教画面的什么佛教用品或乐器?具体想不起来是干什么用的了^_^9、这个并不是什么简单的涂鸦,好像是表达什么佛教里的故事……10、雕刻镂空精美的蒲香扇,价值不菲。
☆《南京两日游》☆ 上个月23日,单位组织我们几十个人去南京的总厂观摩学习,在多余的剩下时间里顺便略略游览了南京的一些景点,下面的照片为大家奉上(小插曲:和同事的合影是用另一个手机拍的,这里的照片是用数码相机拍了些空景。天生喜欢拍空景,改不了了;同时主要是展现一下南京的纯风光。)玄武湖的大门入口处玄武门很大气,是南京的一个游人休憩、旅游的著名景点,但城墙很有历史了;这是新改建的,和原来的差别很大。刚进去走了一段路,发现里面两边都是松树,地域很开阔;偶尔会有一些小商铺开张迎接游人。褐色的标志石块坐落于小花园的中间,表皮青黄,偶有些地方青苔覆盖于上,可以看出历经了沧桑。清爽的小路,郁郁葱葱的松林,不经意出现的特色小建筑,给人以古老幽深的感觉,心情特好。古老城墙的一角,阳光略显阴郁(因为当时是阴转多云的天气),此时因为爬墙虎零零散散地铺满了墙面,不过并未显遮住城墙的高大形象。历经风霜,城墙表面斑驳起伏的创面仍未掩饰当时的辉煌。密布遮荫的树林被周围不知名的花草簇拥着,原始丛林的感觉。远处的风景,可以看出玄武湖很大。不时有游船在湖面上徜徉。风景很美,可以看到远处的高山隐匿在雾里,朦朦胧胧;湖面微微波澜荡漾,像镜子一样反射着天空的色彩,这样的水天一色,也是醉了。这两个戴着乔巴帽子的年轻人在亭子下看着手机,交谈着什么,颇有意思。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