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040322 新040322
沧海桑田,只为角儿笑
关注数: 18 粉丝数: 40 发帖数: 613 关注贴吧数: 19
《“哏儿都”说哏儿话——天津话这么说》前 言我这么说不知你信 《“哏儿都”说哏儿话——天津话这么说》 前 言 我这么说不知你信不信——这本书从开始动手到如今面世,历时三十年。 那还是改革开放之初,不知脑子里动了哪根弦,对天津方言产生了浓厚兴趣,哪儿有扎堆儿说话的就凑过去听,看书读报遇见了什么词儿也赶紧记下,几年工夫卡片积了有一尺多厚(那时还没有电脑,搜集词汇就靠记卡片)。与报社相熟的朋友提及,说可以见报试试,于是在赵金铭(不幸赵君已去世)、吴裕成、穆秀玲等诸编辑的提携下,先后在天津的晚报、日报的副刊连着好几年开出了专栏“天津方言词语”、“天津方言小考”。别看每期不过百十字豆腐块儿,由于频率高,又是津门老百姓所耳熟能详,不断收到报社转来的读者来信,于是又动了一根弦:何不编一本天津方言词典? 那时候真不知道锅是铁打的。辞书是编着玩儿的吗!世上哪一部词典不是一大帮子专业人士殚精竭虑,字海拾贝,集体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作为“典”,首要的要求是全,不说百分之百吧,没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那还成什么“典”呢?此外还有繁浩的释义、求证、举例等工作,仅凭一己之力穷其一生也是无法完成的。于是罢了编词典的念头,可多年的功夫总不能白费,三十年间虽说杂七杂八写了些不同门类的东西,但这个方言情结一直在心中挥之不去,甚至成了一块心病,加上近年来由于相声、小品、影视剧的传播,对天津话感兴趣的人众多,干脆就是这堆这块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先拿出去再说。转眼到新世纪了,终于又重新拾起来,从头到尾地排列推敲修改订正,从手写稿到电子版,折腾不下五六遍。整理过程中,每每在报刊杂志上发现新的,惊喜地补充进去之余,心里话要是没发现该多可惜!过后想想,穷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只好死心。好在无论是“典”或非“典”,能够起到一些记录现实与历史的文化传承作用,也就聊以自慰了。 先与古籍出版社社长,也是我的老同事刘文君女士沟通,通过电子邮件发去几个部首的章节,她感慨于“功夫下得可不小”,大力支持;古籍社张玮副社长自告奋勇揽下这个麻烦差事,连夜通读全书,运筹帷幄,定下体例,书稿到了这位土著天津人手里,放心;责任编辑乔梦坤别看年轻,编辑功力那叫扎实,我也是编辑出身,深知小乔熬了多少夜,费了多大的劲。 万事俱备,只差书名了。原来想叫“天津方言词语书证汇释”,天津方言,里面都是天津方言词儿,没问题;书证,书里的例句大部分采用文字作品,没问题;汇释,集中起来加以释义,也没问题。可这名字怎么念怎么咬嘴,还带着一股暮气,与当今的市场经济社会格格不入。出版社报选题急等书名,于是在一个寒冷的上午,我、张社、小乔在张社办公室“集思广益”,的确是集而又广,因为一块儿“呛呛”的不只我们三人,进来办事的社里同志,听说有这么一本书都跟着拿意见,还有年轻同志热情地立马上网,查微博,一通忙乎,才产生了《“哏儿都”说哏儿话》这个书名,为了适应更广泛的读者面,又加一个副题“天津话这么说”。 这书名一上来可能让人一愣,嘛叫“哏儿都”?原来“哏儿都”是网上一个最新的流行语,指天津。在外地人看来,天津最大的特点就是“哏儿”,而这“哏儿”的印象又大多来自独特的天津话,当然也来自天津人的性格。天津人说哏儿这个词,不仅仅指有趣,还包含好、棒、不得了等多种含义,总之都是褒义。天津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有趣的城市——哏儿都,不亦有幸哉!
少白派京韵大鼓 白凤鸣 白凤鸣(1909—1980)京韵大鼓演员,北京人。其父白晓山是八角鼓票友,白凤鸣八岁起向父亲学习演唱,后又向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学会运用气口和板路,接着向兄长白凤岩学习掌握声韵和唱腔。十二岁开始参加“宝全堂艺曲改良杂技社”,在北京大观楼、水心亭等处登台演唱,时有“神童”之誉。他十四岁时正式拜刘宝全为师。除 向老师和父兄学习外,还与京剧演员、文人学者广交朋友,他曾与京剧名家王瑶卿、余叔岩、言菊朋、杨宝忠、杨宝森等切磋艺术,在念字、唱法、表演上受益颇多。王瑶卿曾向他指出,他的嗓音低厚,不适合唱乃师的高腔,应当像程砚秋学梅兰芳那样,根据自己的条件,独创一格。言菊朋及专门研究京剧谭派艺术的陈彦衡也反复向他讲,“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是对鼓曲演唱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必须从内容出发,达到清而不飘,沉而不浊,声调动人,音韵优美,才能自成一家。并建议他在唱《战岱州》前多看尚和玉的《对刀步战》,唱《七星灯》前多听高庆奎的《孔明求寿》。谭派名票钟岳霖建议他向杨小楼学习如何摹拟人物的神态和表达人物的心情。白凤鸣虚心听取这些宝贵意见,认真看戏、揣摩,学到不少东西。经过师友的教导和启发,白凤鸣与白凤岩合作,根据自己嗓音较宽、调门较低的特点,在继承刘派艺术的基础上,适当吸收借鉴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的演唱技巧,共同创造了以苍凉悲壮见长的“凡字腔”新腔。在创腔过程中,得到韩永禄和舅父王贞禄的帮助。白氏兄弟先是根据唱词内容的需要,在《白帝城》、《单刀会》等曲目中,设计一些新腔。民国十七年(1928)内兄葛振卿帮助他移植了不少子弟书唱词,如《击鼓骂曹》、《罗成叫关》等,边创新腔边演出。在演唱《击鼓骂曹》时,白凤鸣摹拟祢衡击鼓,用单箭敲出双槌的鼓点,弦师配合演奏〔夜深沉〕曲牌,以表现出祢衡这个人物的处境和心声,独具一格。 鼓往今来:少白派京韵大鼓唱片谈 在下以为作为少白派创始人虽然是由凤鸣先生演唱,但头功应推白凤岩(1899—1975)先生,白凤岩曾为鼓王刘宝全伴奏10年,珠联璧合。与刘分手后专心改革创新,创出了少白派曲目15段,广为流传。这一点上非常象杨宝忠先生与马连良分手后专心扶植杨宝森一样,在流派的形成历史上功不可没。 我所听过的白凤鸣灌制有八张唱片,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录制的,录制的都是少白派独创的曲目。分别是蓓开公司的4张,《击鼓骂曹》、《三本战长沙》、《战岱州》、《二本战岱州》和《七星灯》各一面;胜利公司的4张,《建文帝出家》、《方孝孺骂殿》、《罗成叫关》、《汜水关》。都是由白凤岩和白凤岐伴奏的。彼时凤鸣先生的演唱还留有浓厚的刘派痕迹,但唱腔上已经由凤岩先生翻新,尤其是凡音和甩腔的地方已经与刘派有区别了。 少白派京韵大鼓曲目有十五段,《战岱州》、《七星灯》、《建文帝出家》、《击鼓骂曹》、《红梅阁》、《狸猫换太子》、《罗成叫关》、《怀德别女》、《方孝孺骂殿》、《氾水关》、《樊金定骂城》、《哭祖庙》、《贞娥刺虎》、《窦公训女》、《拷童荣归》等。 其中《三本战长沙》(即《马失前蹄》)流传最广,由于唱片时间所限,与舞台演唱的有所区别。 《战岱州》是《宁武关》的前部,描写周遇吉与闯王对阵,岱州失守的故事,刘宝全40年代初曾演出数次,但少白的此曲要早于鼓王。 鼓往今来:少白派京韵大鼓唱片谈 《击鼓骂曹》凤鸣先生留有录音,会唱《击鼓骂曹》的还有林红玉、张玉昆、筱映霞、陈玉华等位,其哲嗣佳林先生也会唱,都是单键击鼓,后骆老将其改为双键击花盆鼓,固然是创新也是很成功的,但今多以为这是发展,其实不然,在下以为首先单键很难,比双键要下的功夫更大,双键固然要双手腕力均衡,但单键要击出双点来非要下很大功夫才行;其二,加入“渔阳三挝”的鼓套子,由京胡伴奏,破坏了音乐结构,出现停顿;其三,少白的“夜深沉”一手击鼓,另一手要以板配合,既提高了难度,又优美动听;其四,骆派的词句改得不如少白的好。鉴于上述原因,在下以为少白派此段的更好,只是难度大还需要有好弦师的配合,我也无意贬低骆派,骆老的演唱已被世人承认,更能通俗易懂,只是今人再演唱此段缺少骆老的意境,而且击鼓的功夫很不过关,虽能赢得掌声但实不讲究。 据说“少白派”京韵大鼓取得成功以后,韩永禄曾写信来,表示希望白氏兄弟同意由韩将《红梅阁》等数段曲目传授给其新收女弟子骆玉笙(小彩舞),白氏兄弟欣然同意。所以今天《红梅阁》成为了骆派代表作,很多人忽视了其最早是少白派曲目,尽管少白派传人不多,但不应忘却其唱腔的创作者。 鼓往今来:少白派京韵大鼓唱片谈 《罗成叫关》是传唱较多的,孙书筠和桑红林、刘凤霞等都有录音,但孙老师和桑老师的唱词不太一样,与少白派的词个别地方也有出入,但都唱得太美了,从感情上更为丰富,现在只有杨凤洁此段堪称经典,基本上是桑老师的唱词,但她作为桑、孙二老的门生,将此段演绎得非常贴切,也非常感人。 《七星灯》有骆老录音,岚云老师录音最能反映少白的风格,林老和孙老演唱此段也非常拿手。 《狸猫换太子》凤鸣先生留有录音,已出光盘。 其它几段有的本是白派曲目,唱词由子弟书移植,但少白派都作以修改,尤其《樊金定骂城》少白派是中东辙的,《哭祖庙》也与白派辙韵唱词都不同。 另外解放后有一些新曲目。《桃花庄》以林老最为拿手,桑、红林、良小楼、骆玉笙都有录音;《鲁达除霸》孙书筠老师有录音;《将相和》、《借东风》和《水淹下邳》新岚云都曾演唱,传说中还有一段中东辙的《白门楼》,可惜没有见过,不过这些都可以算做少白派曲 鼓往今来:少白派京韵大鼓唱片谈 文:紫气东来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精彩内容
鼓往今来话京韵大鼓 ps 原课程在今日头条 书影音 跟着于会江零基础学京韵大鼓 在上一课里,简单地讲述了京韵大鼓的概括。这一节课里,继续聊聊京韵大鼓这些事儿! 我们首先来看着这张图,聊聊大鼓演员表演中使用的乐器。(图中) 首先,鼓和鼓键子。 这个相当重要了,京韵大鼓没有鼓可不成。 提到这个鼓,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是称“京韵大鼓”而不是“京韵小鼓”或者其他鼓呢? 在管弦乐队中,最大的鼓直径近1米,而京韵大鼓演唱使用的鼓直径只有八寸半(30厘米左右)为什么也要称为大鼓呢? 这要从“鼓”的作用讲起。 鼓(鼓词类)曲(种)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并没有职业艺人专业从事表演。而是由农民或者其他行业的人业余来演出,后来才出现了流动的民间艺人。 同样,演出场所也不固定。可能是街市庙会,也可能是田间地头。那么,鼓的作用是什么呢?拿行话叫“圆粘儿”,就是聚拢观众的意思。 进入剧场之后,鼓的尺寸变小了,因为鼓的作用改变了。 其次,伴奏板。 小编曾经很好奇,唱大鼓的板是拿线或者绳系在手上吗?或者是像快板那样系着打?还是像唱太平歌词的御子板一样拿在手里呢?板是拿什么做的?板是如何发音的?所有的鼓曲演员拿板都是一样的吗?怎么样才能打出来节奏感?板是如何和鼓进行配合的? 太多的疑问,今天总算是可以解开疑惑了。(见图) 第三,是什么呀? 鼓架子呀!(见图) 没有鼓架子,一手拿鼓一手击打,分分秒秒想唱跳新疆民歌《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鼓架子传统材质为“藤子”“竹子”,现代基本上都用“铜管”或者“不锈钢管”。这个根据自己实际需要,确定好尺寸和高度去商店购买就可以了。 因为一些内容是音频 等我转成文字再给大家发 大家多谅解
京韵大鼓介绍 一、什么是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末民初,整合“清音子弟书”、“京戏唱腔”、“梆子腔”和其他艺术成分而形成风格新颖、独特的曲艺曲种“京韵大鼓”,演唱以北京方言为主,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京韵大鼓主要演唱特点 1、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2、一般的节目唱词在一百句左右,有些节目在是八十多句或者一百二十多句。个别不具备故事性的小节目仅数句唱词。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 3、其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4、京韵大鼓是唱说相互兼顾,韵白讲究语气韵味。 5、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也有双唱形式),自司鼓击板掌控节奏。 6、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 三、伴奏乐器介绍 1、大三弦 大三弦在北方又称"大鼓三弦"或"书弦",属中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曲艺、戏曲和歌舞伴奏。尤其在说唱音乐伴奏方面,曲种广泛,演技较高,北方的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陕北说书,以及为曲剧、吕剧等戏曲伴奏中,大三弦都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在曲艺伴奏中还居于主弦地位。 2、四胡 四胡,是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时调、湖北小曲、绍兴莲花落等说唱和二人台、曲剧、皮影等戏曲的伴奏乐器。流行于内蒙古、东北和华北各省、区。 3、琵琶 琵琶(pí pá)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在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四、京韵大鼓一般鼓点为“老七点”和“双七点”(在图片中) 1、老七点 2、双七点 老七点和双七点是基础,必须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后,便可以灵活运用。 #京韵大鼓##曲艺#
京韵大鼓介绍 一、什么是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末民初,整合“清音子弟书”、“京戏唱腔”、“梆子腔”和其他艺术成分而形成风格新颖、独特的曲艺曲种“京韵大鼓”,演唱以北京方言为主,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京韵大鼓主要演唱特点 1、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2、一般的节目唱词在一百句左右,有些节目在是八十多句或者一百二十多句。个别不具备故事性的小节目仅数句唱词。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 3、其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4、京韵大鼓是唱说相互兼顾,韵白讲究语气韵味。 5、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也有双唱形式),自司鼓击板掌控节奏。 6、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 三、伴奏乐器介绍 1、大三弦 大三弦在北方又称"大鼓三弦"或"书弦",属中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曲艺、戏曲和歌舞伴奏。尤其在说唱音乐伴奏方面,曲种广泛,演技较高,北方的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陕北说书,以及为曲剧、吕剧等戏曲伴奏中,大三弦都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在曲艺伴奏中还居于主弦地位。 2、四胡 四胡,是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时调、湖北小曲、绍兴莲花落等说唱和二人台、曲剧、皮影等戏曲的伴奏乐器。流行于内蒙古、东北和华北各省、区。 3、琵琶 琵琶(pí pá)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在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四、京韵大鼓一般鼓点为“老七点”和“双七点”(在图片中) 1、老七点 2、双七点 老七点和双七点是基础,必须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后,便可以灵活运用了。 喜欢京韵大鼓的朋友一起来看~
跟着于会江零基础学大鼓(第一课走近京韵大鼓) 一、什么是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末民初,整合“清音子弟书”、“京戏唱腔”、“梆子腔”和其他艺术成分而形成风格新颖、独特的曲艺曲种“京韵大鼓”,演唱以北京方言为主,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京韵大鼓主要演唱特点 1、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2、一般的节目唱词在一百句左右,有些节目在是八十多句或者一百二十多句。个别不具备故事性的小节目仅数句唱词。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 3、其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4、京韵大鼓是唱说相互兼顾,韵白讲究语气韵味。 5、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也有双唱形式),自司鼓击板掌控节奏。 6、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 三、伴奏乐器介绍 1、大三弦 大三弦在北方又称"大鼓三弦"或"书弦",属中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曲艺、戏曲和歌舞伴奏。尤其在说唱音乐伴奏方面,曲种广泛,演技较高,北方的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陕北说书,以及为曲剧、吕剧等戏曲伴奏中,大三弦都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在曲艺伴奏中还居于主弦地位。 2、四胡 四胡,是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时调、湖北小曲、绍兴莲花落等说唱和二人台、曲剧、皮影等戏曲的伴奏乐器。流行于内蒙古、东北和华北各省、区。 3、琵琶 琵琶(pí pá)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在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四、京韵大鼓一般鼓点为“老七点”和“双七点”(在图片中) 1、老七点 2、双七点 老七点和双七点是基础,必须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后,便可以灵活运用了。 演员简介: 于会江,男,著名京韵大鼓演员。京韵大鼓名家赵学义的亲传弟子。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鼓曲专业教师。出版作品《锦绣三十》,在中国音乐学院录有六十五回的曲艺讲座。培养的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演出及奖项。 #京韵大鼓##曲艺##于会江#
关于竹板书《拆西厢》的问题 很喜欢这个竹板书,一直有不懂的地方,听说这是郭老师从评剧还是哪儿借鉴过来的,关于唱词,我想问关汉卿是元朝的一位元曲之首,戏剧作家,代表作:《窦娥冤》等怎么和《西厢记》扯上关系了呢?《西厢记》作者是王实甫…… 唱词:莺莺闷坐,手儿托腮,叫声红娘,你快过来。 你姑娘有件这个不明的事,一一从头你要讲个明白。 你姑娘我是这个闺阁的女,擦胭脂抹粉我是总嫌不白。 张君瑞本是一位唐朝的客,咱娘们宋氏三代女裙钗。 唐宋相隔有这二百载,何人编出这部西厢来? 红娘闻听,抿着嘴的笑,姑娘明白这个我明白。 老爷在朝,他是把官做,官居一品是位列三台。 宋王爷开了,那叫文考场,天下举子进京来。 河南来了一位关公子。关汉卿千山万水进哪京来。 老爷贪赃图了贿,屈了人家的好文才。 三场没把公子来中,回家闷坐在小书斋。 今天思来他是明天想,一怒才写出这部西呀厢来。 西厢下院留下了诗句,字字行行啊就看个明白。 首一句待月西厢向。 二一句跟风户房开, 三一句月移哪叫花影动, 四一句疑是玉人来。 我的小姐呀,真是真来,那个假是假,黑是黑来这白是啊白。 贞节女总是那个贞节女,***才总是这个***才。 真金不怕,烈火来炼。脚正哪怕哪绣鞋歪。 夜明珠未出土真假难辨。单巴掌拍不响你怨着谁来。 聪明的红娘,嘴尖舌快,几句话把西厢,她给来拆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