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柳叶刀 86691517
关注数: 45 粉丝数: 50 发帖数: 2,032 关注贴吧数: 6
洛阳(指南针篇) 指南针指南针是指示方位的仪器。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可以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平内,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 221年),我国劳动人民已到磁石的同特性,并发明了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关于磁南特性的,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约成书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韩非子·有度( 约成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用天然石琢磨成一个小勺子,放在不滑的平面上,利用磁石的指南特性指示)。根据史籍:战国以前司南已被运用在车辆上即指南车。指南车最早发明于洛阳。西周成王七年,越裳氏使臣从数万里外来到洛阳,贡献白雉鸡两只。使者迷其归途,周公姬旦特赠指南车以定。宋郑樵渔仲撰写的《通志·周公摄政》中记载了这件事:越裳氏“意中国有圣,于是来朝,周公致简于宗庙。使者迷其归途,周公赐以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使者载之。由扶南林邑海际,期年而至其国,故指南车常为先道,示远人以正四方”。是车上置放有指南针呢?还是以车本身指南呢?这里说得不很清楚。如果是车上置放着指南针,那当是指南针最早出现在洛阳的一个佐证。北宋时王钦若等编辑的大型类书《册府元龟·外臣部·周公受贡》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国邮驿史料》一书中记载的:“洛阳至驿道,西周初,越裳氏三象重译朝献白时已通?。说的也是这个故事。  如果说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无前771年)初期周公姬旦在洛阳创造的指南车还比较简单的话,到曹魏(公元220—265年)时马钧在洛阳制造的指南车已是相当精巧了。  关于马钧制造指南车还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据《三国志》注引《魏略》中记载:有一次,在洛阳宫廷中就古代有没有指南车发生了激烈争论。散骑常侍高堂隆说:“听说古代有指南车,那只是传说,不足为凭,不过是这么说说罢了,没有那回事。”大臣秦朗附和说:“对,古代不可能有指南车。”马钧说:“我想指南车是会有的,问题是后人没有深入研究,所以失传了。”高堂隆质问马钧:“你说有,有什么根据?”马钧说:“根据机械原理是可以造出来了。”秦朗冷嘲热讽地说:“先生名钧,字德衡。钧是陶器的模型,衡能决定东西的轻重,如果连轻重都没有标准,怎么能做出模型呢?”马钧气愤地说:“空口争论有什么用处,我们可以试制一下,自然就明白了”。辩论就样不欢而散了。  高堂隆和秦朗平时就瞧不起马钧,很想让马钧出出丑,于是就向魏明帝奏了一本,让马钧造指南车。马钧接到魏明帝的诏令后,夜以继日,深钻苦研,经过精密的,出一些大小不一  规格不同的齿轮,安装在车辆下面,刹用车轮作动力,带动这些齿轮转动,指南车拐弯转向时,两个主要齿轮或联或断,利用齿轮系统自动离合的原理,从而使车上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向南方,马钧还在洛阳宫内为魏明帝作了表演。指南车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对齿轮系统的应用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实际上它是现代车辆上离合器的先驱。  据史书记载:马钧制造的指南车在晋义熙十三年(417钉)还存在,但其制造的技巧很快就失传了。直到宋代,燕肃等又重新制成了指南车。《宋史》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述。现在北京中国历史展出的结构精美的指南车复原模型,就是根据东汉孝堂山画象石上的《鼓车图》和《宋史·舆服志》中关于指南车的记载制作的。
洛阳历史(转) 古都洛阳: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 周朝建立,在洛阳建成之后以监视中原,东周迁都洛阳。东汉、魏、西晋、北魏皆以洛阳为都。隋唐以洛阳为东都。延至五代、北宋,迁都开封。 拥有完整第二阶梯,再以三门峡、洛阳、开封一线为突出部控制东方诸国。 如果将中国历史上三大重心关中、幽燕、江南连线成三角,河南尤其是洛阳、开封的地理位置,大致居于三角形的中心。 张衡在《东京赋》中也曾指出: “彼偏居而规小,岂如宅中而图大。”形象地道出东京洛阳居天下之中,经略四方的地势之利。从河南出发,北上燕晋,西进秦陇,南下荆楚,东入齐鲁,东南至江淮,距离较近,交通条件优越。 洛阳位于豫西地区,这里以伏牛山系为主体,北有黄河中条山之险,南有伏牛山系屏障,西连陕西,是北中国东西走向重要走廊。历史上秦晋崤山之战即在今河南省洛宁县。 虽然洛阳周围有种种保护,但如果它失去对周边的控制,其过小的体量是无法保护自己的。 其后秦国依靠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之险,力拒关东诸侯多次合纵进攻。秦灭韩魏、楚汉争霸、唐灭王世充等多为从陕西攻河南。但也有自河南入陕西,如刘裕灭后秦、安史叛军入长安、黄巢入长安等。 无论谁攻谁守,掌握豫西走廊,就掌握了战略进攻主动权。 而作为天下名都洛阳,位于伊洛盆地。小区域上,北靠邙山,南临伊洛二水,东有虎牢成皋之险,西拥崤山函谷之固。 大区域上,其地东为华北大平原,有黄河以及大运河为动脉,可以控制帝国主要粮食产区和国防重要区域;西靠关中秦陇之固,免受游牧民族侵袭之苦;北有黄土高原为阻,整个山西皆为堡垒;南临南阳盆地,通汉水直达长江中下游。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