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食堂 海鸥食堂
海鸥,飞啊飞
关注数: 66 粉丝数: 230 发帖数: 20,136 关注贴吧数: 57
歌舞片《你好多莉》 在这里跟大家推荐一部,歌舞片,真的是从头到尾都是歌,都是舞,剧情好看到爆! 赏心悦目,华丽璀璨,无与伦比、大气恢弘,浪漫喜人,感动肺腑,这才是歌舞片啊! 1970年,第42届奥斯卡举行了,有5部影片获得了最佳影片提名。 1、午夜牛郎 2位奥斯卡影帝主演的, 达斯汀·霍夫曼 / 强·沃特 (安吉利朱莉的父亲) 6项奥斯卡提名,最后获得最佳影片 2、虎豹小霸王 2位奥斯卡影帝主演的, 保罗·纽曼 / 罗伯特·雷德福 7项奥斯卡提名,最后获得最佳剧本 3、千日安妮 2位奥斯卡夫妻主演的 理查德·伯顿 伊丽莎白·泰勒 10项奥斯卡提名,最后获得最佳服装 (波特曼与斯嘉丽翻拍了这部电影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2008), 4、焦点新闻 5项奥斯卡提名,最后获得 最佳外语片 5、俏夺红颜 7项奥斯卡提名,最后获得三座奥斯卡小金人 1969年开拍的《俏夺红颜》的导演是 著名的歌舞片《雨中曲》的男主角吉恩·凯利, 1952年,吉恩·凯利自导自演的《雨中曲》获得极大成功。 《俏夺红颜》的女主角是2年前凭借《芬妮姑娘》获得奥斯卡影后。 影片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 电影的一开场就让我震惊!禁止的大场面七种色彩拉开序幕, 一共还有另外三对情侣。加上史翠珊和迷人的马修影爵组成一对。 变幻之后,马车,有轨电车,火车开始活动 几千人人群舞,场面恢弘,海边自然景色风光迤逦,大手笔,大投入, 史翠珊一曲锋芒,坐上火车,出现片名。 B站现在有高清中文字幕,快去看吧!
【92】朱迪这部影片,需要慢慢品味 不了解朱迪的个人经历,就很难喜欢上这部电影《朱迪》。 不了解朱迪的个人经历,就很难理解这部电影《朱迪》 。 而恰好,很多人对朱迪的个人经历 和背景知之甚少, 更无从说什么了解了, 当然对这部电影,搞不明白,更谈不上喜欢了。 其实,仔细慢慢品味《朱迪》,电影其实拍的还是不错的,导演和编剧也是下了功夫的。 朱迪·加兰被美国电影学会定为“好莱坞100年来最伟大的25位女演员”排在第8位。 100 Years ,100 Stars, 排在朱迪前面的是 第1名:凯瑟琳·赫本,12次奥斯卡提名,4座奥斯卡小金人 第2名:贝蒂·戴维斯,10次奥斯卡提名,2座奥斯卡小金人 第3名:奥黛丽·赫本,5次奥斯卡提名, 1座奥斯卡小金人 第4名:英格丽·褒曼,7次奥斯卡提名, 3座奥斯卡小金人 第5名:葛丽泰·嘉宝,3次奥斯卡提名, 早早退出影坛 第6名:玛丽莲·梦露,--------------------- 早早去世 第7名:伊莎白·泰勒,5次奥斯卡提名, 2座奥斯卡小金人 第8名:朱迪·嘉兰, 2次奥斯卡提名, 早早去世 在这前8位的女演员中,前面7个女演员,我们都好熟悉,也是热门女星, 在中国的书店里有很多介绍她们的详细书籍,除了嘉宝比较冷门以外, 朱迪比嘉宝还要冷门, 朱迪在中国是最没有存在感的,是源于我们中国观众对朱迪电影作品和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不熟悉。 我们甚至更熟悉 费雯丽,因为《飘》乱世佳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的缘故, 我们甚至更熟悉 妮可基德曼,更熟悉其他好莱坞女明星,但就是不熟悉朱迪, 因为没有活在朱迪当红的那个时代。 朱迪大红在好莱坞的黄金时期,也就是40年代
【92】个人观感, Farewell拍的不好 刚看完《别告诉她》,觉得这片子即拍的不好,也不好看 ,两者兼具。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感,我不能代表所有人。 首先,抛开题材的催泪性质, 影片人物的谈话之间充斥着大量导演自己的个人意识形态,对中国的误解和不了解。 或者说,影片展现了中国人嘲讽中国人,中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那种口气,丑化中国人有意去迎合西方人的口味。 导演是一个ABC,六岁去了美国,在美国长大,她无法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习俗。 比如, 影片中的一个情节, 小姑带碧莉去洗脚城按摩, 店堂女经理 询问“美女,你要做什么项目?” 人家是出于一种礼貌和礼节,叫你一声美女,是尊重顾客,热情招呼你, 碧莉听不懂中文,就问“美女”是什么意思?小姑就开始解释, 姑姑 当着店堂女经理的面,碧莉和碧莉父亲的面, 带着一种嘲讽,尖酸刻薄的指责的语气,开始抱怨,抱怨这种称谓现象, (现在的中国呀,人人都是美女,不管老的,少的,美的丑的,都是美女,傻死了,) 不叫你美女,难道要别人叫你“”大婶,你 泡脚吗?“ ,这个小姑就很讨人厌,自以为是。 请问小姑,你自己不是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吗?你自己不傻吗? 你有礼貌吗? 你懂尊重吗? 店堂女经理就在你身旁,她叫了你一声“美女”,有多大的错? 你作为一个电影的角色,你在此时此刻抱怨什么?嘲讽什么? 通过这一个情节,导演这样编剧和处理是为了搞笑,制造幽默氛围还是她大脑里的意识形态? (通过小姑的嘴巴表达导演的思维【整个中国都傻死了】 这一段情节展现了什么? 西方观众看到这里,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抛开题材的催泪性质,影片中存在大量的跟影片主题无关的比较中美优劣的情节对话和台词, 潜台词是 你觉得中国那么好,那么容易挣钱,为什么要跑到美国来? 这是一部让西方人有优越感的影片,但是这种优越感是建立在导演根本没有读懂中国的基础之上。 很多地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