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凡人 锦溪凡人
关注数: 11 粉丝数: 70 发帖数: 1,634 关注贴吧数: 2
江西精英梁氏名人录之四:党的十四大代表-----坑上村支书梁雪光 1988年,坑上自然村升格为坑上(大队)村委会。1991年,选聘时年36岁,思想解放、头脑灵活的坑上砖厂老板梁雪光担任村支书,坑上村经济在村支书梁雪光带领下,走上了自强发展之路。1992年村集体经济拥有总资产400多万元,1998年达800多万元。1990年秋冬,坑上率先在全县实施千亩园田林网化建设工程,配套建成排灌站、水泥硬化排灌渠,田间套种农果,路旁、田梗栽种池杉,逐步形成了农果套种化、耕作机械化、路渠林网化、灌溉自流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科学化、农业现代化的“七化”农业生产格局,并建成为高安第一批水稻棉花生产基地,椪柑林果套种基地,农民收入大幅提高。1992村出资60万元规划建设了第一批西式小洋房30幢,建成三层楼房的村部和村级小学,成为高安园田林网化最早,村庄规划最早、村办企业最多、效益最好,村部、村小楼房最高面积最大,村民收入最高、村容村貌最新最美、生态环境最好、农民负担最轻的村。1992年,村支书梁雪光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中央、省地(市)各级领导多次到坑上村视察。1994年坑上村被中央授予小康示范村,1997年被授予生态农业示范点,省授予坑上小康文明村等光荣称号。1998、2004年又规划建设了第二第三批别墅式楼房85幢。2006年修通了村内水泥公路,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原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梁戈亮 原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1950年生。广西玉林人。横拍削球打法,以削为主,攻削结合,长抽短吊,灵活多变。曾五次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运动经历及所获荣誉 梁戈亮1971年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双打冠军(与庄则栋合作),并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73年第三十二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混合双打冠军(与李莉合作),并是获得男子团体亚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75年第三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混合双打第三名(与张立合作),并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77年第三十四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双打冠军(与李振恃合作)和男子单打第三名,并是获得男子团体亚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79年第三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混合双打冠军(与葛新爱合作)、男子单打和男子双打(与郭跃华合作)两项第三名,并是获得男子团体亚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78年、1979年两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梁戈亮也是我国第一个在团体赛中丢掉三分的选手,以至使我国在第32届男团中丢掉了金牌,尤其是输给了瑞典板凳队员维克斯特伦,被公认为我国乒坛历史上最不应该输的一场比赛,而且在第35届世乒赛又独丢三分,对中国队的士气造成极大影响.但梁戈亮又是70年代我国男运动员中战绩最好的一位,他连续参加5届世乒赛,5届世乒赛均获得金牌,共得6枚,这在当时的中国乒乓球队是无人能比的.(31届男团,32届混双,33届男团,34届男团、男双,35届混双,象他这样的功劳巨大,失误也巨大的选手在中国乒坛找不到第二人.
最伤感的全国最大移民圣地——瓦屑坝 江西瓦屑坝位于鄱阳县城西十公里的莲湖乡。据考证,这里是古代鄱阳湖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加上优良的土质资源,制陶工埸规模宏大。这里的陶瓦曾销往全国各地乃至皇宫作营造之用。在人类的创造发明中,古陶被列为首位,瓦屑坝古陶是祖辈创造出来的灿烂之花,是鄱阳湖地区古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带着远古的印记,泥土的鲜腥,传导出历史脚步的轰鸣,伴随着我们的先民从鄱阳湖的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 唐朝末年,经兵燹之灾,这一片曾经辉煌的土地变成了废墟。鄱阳县志在 “ 文物遗址 ” 中载: “ 瓦屑泠,莲湖乡一村名,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无数陶片堆积而成的一条长坝,故过去称 ‘ 瓦屑坝 ’ 。陶片自双港河起,迤逦二十多华里至莲湖止,河中陶片虽经千百年河水冲刷至今仍有如此之多,诚为罕见。 ” 古代的瓦屑坝是渡口,是码头,是豪门望族居住的地方。这时的扁子港上曾经帆樯林立,这时的筷子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这里的 “ 乱甓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 ” ,足见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历史进入 “ 五代 ” 以后,瓦屑坝的 “ 坝 ” 字渐隐,而以 ‘ 瓦屑泠 ’ 独传。宋元之后,随着全国经济重点的南移,江西一跃而成为全国首富,人口之众也是首屈一指。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残酷战争,造成了鄂皖豫川等地大片土地荒芜,成了百里无人烟的 “ 宽乡 ” ,江西因为吴宏、于光等饶州守将把住了鄱阳湖的咽喉,罹难稍浅,地方相对安宁,成了地少人多的 “ 窄乡 ” 。为了发展经济,明清两代统治者开始从江西等地移民,瓦屑坝这个壮阔汗漫的古老渡口,自然成了江西官方首选的移民集散地。 黎民大迁徙触动了赣鄱大地敏感的神经,在 “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 ,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迁徙中,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 “ 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 ” 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像的牵挂与迷惘,走向鄂豫皖,走向哪未知的远方……因而被史家称为 “ 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 ” ,瓦屑坝与 “ 大槐树 ” 并列成为中国移民圣地之首。
梁氏将军名录集之八 --- 少将梁金华(1961年授少将) 梁金华(1913-1962)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第二十四军军长,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湖南省湘阴县(今汩罗市)人,1913年6月19日出生于湘阴县智峰乡。幼年十分贫困,只读了两年私塾。9岁砍柴、放牛。12岁给地主干活。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参加平江县西三区游击队当司号员。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十六军班长、副连长、独二师连长、红十八师连长、营长等职。1934年1月,调至湘鄂赣省军区司令部任通讯科科长、特务营营长。在湘鄂赣省军区机关遭国民党军包围的万分危急之时,他率特务营冲进敌军中打开一个突破口,保证军区机关和部队安全转移。1935年7月,任湘鄂赣军区特务大队队长,坚持游击战争,化装潜入文家市,活捉敌保安团长,缴枪8支及现金两万余元。 新四军组建以后,任第一支队第一团特务队队长、作战参谋、特务营营长、团参谋长等职。1941年1月4日,率部随新四军军部由泾县云岭地区出发撤往长江以北,抵达茂林地区时,被国民党的7个师共8万余人包围。他指挥3个连的兵力与敌激战,被围困在茂林地区东流山,与指挥部失去联系,孤军奋战两昼夜。他负重伤后被俘,敌人用担架将他抬到第六伤兵医院。他向敌人亮出在平江谈判时国民党发的通行证,并谎称自己是国民党的一个参谋,蒙蔽敌人,后乘机逃跑,沿途乞讨于江西、安徽交界处寻找部队。他经千辛万苦,回到新四军第七师师部。鉴于其在被俘期间及寻找部队中的突出表现,他升任五十七团团长。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