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lin197629
liulin197629
游戏人间
关注数: 5
粉丝数: 6
发帖数: 215
关注贴吧数: 6
龙,新年快乐!!!!
熬
第31节:高原养獒人家 日后我每次看到这张"狗"皮的照片,我总想起西方名画《圣塞巴斯蒂安的受难》中那个绑在十字架上赤身**的美少年,万箭穿身,鲜血横流……我始终不明白索朗的行为--他并不缺钱,可卖的货物也很多,然而他还是杀了"豹子花",为了区区的400块钱人民币。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爱与善良的缺失,是心灵的麻木不仁。"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不计其数的珍稀动物只因为皮毛靓丽而招来杀身之祸,人类在一步步满足自己私欲的同时,屠戮着这个美丽的赋予人类生命的世界,并且自己为自己疯狂地挖掘着坟墓。自然界是一个平衡完美的存在,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是对这种平衡的极大破坏。所以,尽管我的力量是微弱的,我还是要呼吁所有的人们一起来爱护藏獒,因为我坚信,民众的力量是强大的。 高原养獒人家 时间:1999年冬 地点:高原小镇巴洛 尼玛路101号,这是我们这次的目的地--这家的小狗出生已经50天了。 这是一户叫张玉保的回族人家,在这儿定居已经有十几年了。他们在小镇上做些小生意,并非靠养殖藏獒过活,称他们"养獒人家"是因为他家的母狗和刚生的五个狗崽已经远近闻名,听说这窝狗崽还在"娘肚子"里时就已被北京的客人预订了。这五个狗崽的"父亲"在当地乃至周边方圆百里都很有名气,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狗王",可惜前些日子被卖了,不知了去向,所以这窝狗崽是"狗王"仅有的血脉,名气自然远扬。 北京的客人没有亲自来,只委托了西宁的朋友来收购。我赶到时,正好赶上双方在议价并准备装笼。对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母狗似乎己预知了一切,它疯狂挣扎着想要摆脱锁链,去扑咬在场所有的人,希望保护它的孩子们。 主人对狗很不错,不忘给哺乳期的母狗补充营养,但饲养方式过于粗放,只随意丢了个牛胎盘在地上,胎盘与垃圾粘在了一起,已经冻成了冰疙瘩。 北京的买主电话遥控指挥着当事人。为了保证五个狗崽全部成活,他要求连同母狗一起买下,主人十分不乐意,却还是被北京人出的价格打动了,那些钱足可以补贴家用好一些日子了。家里的孩子们自然舍不得这些"小精灵",凑巧的是主人家正好有五个孩子,一人抱着一只狗崽不肯放,我随即让他们站成一排并录了像,并承诺下次带照片给他们。看来人们的爱心并非像物质那样匮乏。 人们的爱心并非像物质那样匮乏。 母狗极力保护它的孩子。
第16节:藏獒毛色非常漂亮 头部 纯种藏獒给人最初的也是最深的印象,便是它那大而有力的方型"硕头"。头面额宽,眼小呈杏核状,吻短而粗,嘴角略垂,鼻宽唇厚,舌大牙利,犬齿近寸,耳根较低并呈心形下垂。 躯干 颈粗有力,颈下有垂,似与肩部连为一体。肩胛突出,腰平且直,四肢粗壮。尾根高,尾大而侧卷至背脊。从侧面看形体比例为正方形。 被毛 藏獒应属长毛品种,但在低海拔地区又变异为中、短毛品种。藏獒的被毛最突出的特征是长毛品种的鬣毛形似渔夫的蓑衣,雨雪无法浸湿其内层被毛。自头顶部至肩胛披长鬃毛,从正面看形似"雄狮"。面毛短滑,耳面及耳廓附长毛,四肢的毛质平滑,脚肚稍有羽状饰毛。全身被毛松厚,分为内、外二层,内层绒毛短而密,外层身毛长10厘米-15厘米。尾毛长20厘米-30厘米,婆娑如球,卷至背上。 可以清楚地看到此犬有着藏獒的双层被毛及其鬣毛。 这匹藏獒的"菊花尾"已是难得一见了。 藏獒的毛色非常漂亮,按稀有程度依次分为:豹斑、青色、金色、棕红、白色、黄色、麻黄色、黑色及黑黄色。前四种现已很难再见到。黑黄色品种是现存数量最多的品种,其中主色为黑色,仅在吻部、眼眉、脚部及四肢内侧呈现黄斑,俗称"铁包金"。这诸多毛色品种都共有一个特征,即在胸口有一菱形白斑的"护胸毛",护胸毛越小越好。 藏獒在毛色上没有绝对的标准,只由个人喜好而己。藏区的牧民偏爱黑色系品种,因为它混在牦牛中很难被发现。外界的藏獒爱好者则根据藏獒毛色、毛量以及长短,形象地将藏獒分为狮型(所有毛色的长毛品种)、虎型(短毛黑黄色品种)、熊型(专指黑色短毛品种)、雪獒(专指纯白色品种)。
第14节:纯种藏獒 由于藏獒特殊的秉性,其他工作犬的训练科目对它来说很难完成。有很多人尝试着将它训练成"多面手"式的工作犬,都以失败而告终。即使能够完成,也无法摆脱藏獒"只认同一个主人"的潜意识,使用者只能是训练者。 有些繁育者在"藏獒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清楚的情况下,将错就错,耗费精力、物力,热衷于培育"二代"产品,即所谓让任何陌生人都可以"抚摸"、性情温和,甚至可以牵着逛逛集市的藏獒。试想,如果将一只杂交了的"藏獒"训练得有声有色,并且能听任任何人的摆布,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就已经不是藏獒了。因此,对藏獒的利用,现阶段仍局限于简单的守卫工作。 藏獒在城乡大多都成了"看门狗"。 藏獒是工作犬,能够胜任守卫的工作。 除了担任守卫工作外,在都市中,藏獒也早已被人们所接受,有的更视其为家中宠物。但由于它特殊的体格和性格,以及受到饲养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作为宠物,藏獒的普及是有局限性的。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必须远离闹市以免伤人。否则一般家庭都无法容纳这样的"庞然大物"。 犹如北极熊般的白色藏獒。 "佐罗"--法国电影明星阿兰·德龙也是个地道的藏獒迷,这是他同两条藏獒相拥的照片,看那情形,确也其乐融融。 第三章纯种藏獒 藏獒是生存在青藏高原这块特殊地理区域的稀世犬种。 动物学家把世界上的动物划分为六个大区系,即古北区、东洋区、澳洲区、新北区、新热区及非洲区。中国的青藏高原传统上被划分在古北区和东洋区内,但近几年来,很多学者提出青藏高原以其世界上独特的动物区系应被列为第七个动物地理区。 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全部、青海大部、甘肃南部、川西北高原以及滇西北高原的整个地区,位于北纬25度到40度之间,平均海拔4000多米,藏北高原海拔更是在5000米以上。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的"屋脊",地球的"第三极",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气候反复无常,雪线以上终年覆盖着冰雪,大自然赋予这块土地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但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很多特有的物种,动物学家经过多年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后认为,越是处于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动物的特有品种比例就越大,同一品种也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其中也包括了几大家畜。藏獒便是生存在青藏高原这块特殊地理区域上的稀世犬种。
第13节:现代社会中的藏獒 从1966年起,美国驻尼泊尔办事处的鲁勒(A)女士开始考察喜马拉雅山区,在她的考察资料中,她肯定地认为藏獒应当是世界诸多犬种的祖先。 1973年,美国藏獒协会(A)成立,开始对藏獒进行保护、研究及定型。 现在许多国家、地区均有藏獒存在,藏獒在西方国家成了真正的犬明星,备受追捧。但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离开故土的藏獒在体态特征上产生了不同的变异。 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则使离开了故土的藏獒个体特征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现代社会中的藏獒 看守工厂仓库的藏獒。 近几年,随着藏獒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它的价值也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在积极保护、开发和利用这种天然的动物资源。藏獒在正确的培育、改良及严格的管理下是完全可以被利用的。在农场、林场、养殖场、私人属地甚至军事要地等闲人免入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因为藏獒是颇具威慑力的绝佳守卫犬。 这是我初次拜会的藏獒,是个典型的"混血儿"。 (下面文字改变字体作为图注故事,不做正文。) (1992年11月中旬,西宁市郊的乐家湾,这里有兰州军区空军某部驻地,我和李东民向在此当兵的同学借御寒的军用羊皮大衣。听说我们要去草原看藏獒,同学告知我们此地就有一只,在看守油库。我们立刻来了兴致,强烈要求一睹为快,同学经"请示"上级之后便领我们来到了油库,穿过库区,在围墙尽头的铁门旁见到了这只"藏獒",喂养它的战士也随后到来。听他介绍说这是一只藏獒与军犬的杂交犬,军犬是一只狼狗(推测可能是昆明犬或德国牧羊犬),由于仅仅是作为看门狗使用,它的年龄、体重、亲属犬中的哪个是藏獒一概不详。 它的一条长长的拖尾及弯曲的后腿更似狼狗,只有从那壮硕的身体和一身被毛上依稀能看到藏獒的影子。) 对藏獒的开发和利用,很早以前就体现在犬种杂交的工作中了。如今,藏獒已被它的热爱者们推广至世界各地,并改良了当地的犬种,现在全世界很多地方的犬种都融有浓浓的藏獒血统。 藏獒被划分在工作犬一类,是因为它能够胜任守卫的工作,但也仅限于此。
第16节:藏獒毛色非常漂亮 头部 纯种藏獒给人最初的也是最深的印象,便是它那大而有力的方型"硕头"。头面额宽,眼小呈杏核状,吻短而粗,嘴角略垂,鼻宽唇厚,舌大牙利,犬齿近寸,耳根较低并呈心形下垂。 躯干 颈粗有力,颈下有垂,似与肩部连为一体。肩胛突出,腰平且直,四肢粗壮。尾根高,尾大而侧卷至背脊。从侧面看形体比例为正方形。 被毛 藏獒应属长毛品种,但在低海拔地区又变异为中、短毛品种。藏獒的被毛最突出的特征是长毛品种的鬣毛形似渔夫的蓑衣,雨雪无法浸湿其内层被毛。自头顶部至肩胛披长鬃毛,从正面看形似"雄狮"。面毛短滑,耳面及耳廓附长毛,四肢的毛质平滑,脚肚稍有羽状饰毛。全身被毛松厚,分为内、外二层,内层绒毛短而密,外层身毛长10厘米-15厘米。尾毛长20厘米-30厘米,婆娑如球,卷至背上。 可以清楚地看到此犬有着藏獒的双层被毛及其鬣毛。 这匹藏獒的"菊花尾"已是难得一见了。 藏獒的毛色非常漂亮,按稀有程度依次分为:豹斑、青色、金色、棕红、白色、黄色、麻黄色、黑色及黑黄色。前四种现已很难再见到。黑黄色品种是现存数量最多的品种,其中主色为黑色,仅在吻部、眼眉、脚部及四肢内侧呈现黄斑,俗称"铁包金"。这诸多毛色品种都共有一个特征,即在胸口有一菱形白斑的"护胸毛",护胸毛越小越好。 藏獒在毛色上没有绝对的标准,只由个人喜好而己。藏区的牧民偏爱黑色系品种,因为它混在牦牛中很难被发现。外界的藏獒爱好者则根据藏獒毛色、毛量以及长短,形象地将藏獒分为狮型(所有毛色的长毛品种)、虎型(短毛黑黄色品种)、熊型(专指黑色短毛品种)、雪獒(专指纯白色品种)。
第14节:纯种藏獒 由于藏獒特殊的秉性,其他工作犬的训练科目对它来说很难完成。有很多人尝试着将它训练成"多面手"式的工作犬,都以失败而告终。即使能够完成,也无法摆脱藏獒"只认同一个主人"的潜意识,使用者只能是训练者。 有些繁育者在"藏獒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清楚的情况下,将错就错,耗费精力、物力,热衷于培育"二代"产品,即所谓让任何陌生人都可以"抚摸"、性情温和,甚至可以牵着逛逛集市的藏獒。试想,如果将一只杂交了的"藏獒"训练得有声有色,并且能听任任何人的摆布,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就已经不是藏獒了。因此,对藏獒的利用,现阶段仍局限于简单的守卫工作。 藏獒在城乡大多都成了"看门狗"。 藏獒是工作犬,能够胜任守卫的工作。 除了担任守卫工作外,在都市中,藏獒也早已被人们所接受,有的更视其为家中宠物。但由于它特殊的体格和性格,以及受到饲养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作为宠物,藏獒的普及是有局限性的。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必须远离闹市以免伤人。否则一般家庭都无法容纳这样的"庞然大物"。 犹如北极熊般的白色藏獒。 "佐罗"--法国电影明星阿兰·德龙也是个地道的藏獒迷,这是他同两条藏獒相拥的照片,看那情形,确也其乐融融。 第三章纯种藏獒 藏獒是生存在青藏高原这块特殊地理区域的稀世犬种。 动物学家把世界上的动物划分为六个大区系,即古北区、东洋区、澳洲区、新北区、新热区及非洲区。中国的青藏高原传统上被划分在古北区和东洋区内,但近几年来,很多学者提出青藏高原以其世界上独特的动物区系应被列为第七个动物地理区。 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全部、青海大部、甘肃南部、川西北高原以及滇西北高原的整个地区,位于北纬25度到40度之间,平均海拔4000多米,藏北高原海拔更是在5000米以上。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的"屋脊",地球的"第三极",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气候反复无常,雪线以上终年覆盖着冰雪,大自然赋予这块土地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但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了很多特有的物种,动物学家经过多年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后认为,越是处于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动物的特有品种比例就越大,同一品种也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其中也包括了几大家畜。藏獒便是生存在青藏高原这块特殊地理区域上的稀世犬种
第13节:现代社会中的藏 从1966年起,美国驻尼泊尔办事处的鲁勒()女士开始考察喜马拉雅山区,在她的考察资料中,她肯定地认为藏獒应当是世界诸多犬种的祖先。 1973年,美国藏獒协会()成立,开始对藏獒进行保护、研究及定型。 现在许多国家、地区均有藏獒存在,藏獒在西方国家成了真正的犬明星,备受追捧。但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离开故土的藏獒在体态特征上产生了不同的变异。 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则使离开了故土的藏獒个体特征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现代社会中的藏獒 看守工厂仓库的藏獒。 近几年,随着藏獒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它的价值也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在积极保护、开发和利用这种天然的动物资源。藏獒在正确的培育、改良及严格的管理下是完全可以被利用的。在农场、林场、养殖场、私人属地甚至军事要地等闲人免入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因为藏獒是颇具威慑力的绝佳守卫犬。 这是我初次拜会的藏獒,是个典型的"混血儿"。 (下面文字改变字体作为图注故事,不做正文。) (1992年11月中旬,西宁市郊的乐家湾,这里有兰州军区空军某部驻地,我和李东民向在此当兵的同学借御寒的军用羊皮大衣。听说我们要去草原看藏獒,同学告知我们此地就有一只,在看守油库。我们立刻来了兴致,强烈要求一睹为快,同学经"请示"上级之后便领我们来到了油库,穿过库区,在围墙尽头的铁门旁见到了这只"藏獒",喂养它的战士也随后到来。听他介绍说这是一只藏獒与军犬的杂交犬,军犬是一只狼狗(推测可能是昆明犬或德国牧羊犬),由于仅仅是作为看门狗使用,它的年龄、体重、亲属犬中的哪个是藏獒一概不详。 它的一条长长的拖尾及弯曲的后腿更似狼狗,只有从那壮硕的身体和一身被毛上依稀能看到藏獒的影子。) 对藏獒的开发和利用,很早以前就体现在犬种杂交的工作中了。如今,藏獒已被它的热爱者们推广至世界各地,并改良了当地的犬种,现在全世界很多地方的犬种都融有浓浓的藏獒血统。 藏獒被划分在工作犬一类,是因为它能够胜任守卫的工作,但也仅限于此。
第11节:康熙皇帝与苍猊 随蒙古大军西征 脖颈套着铁圈、身披盔甲的獒是蒙古人制胜的四件法宝之一。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曾驾驭这千骑万乘驰骋西部,建立并更替着一个个不同名称的短暂王朝,然而欲望更大的蒙古人毁灭了无数人的美梦,伴随着蒙古人欲望的延伸,蒙古大军西征所向披靡。从此,西部高原归于一统,一切纷乱在金戈铁马之后归于了平静。蒙古人西征时,曾有上万条藏狗随军服役,为所向披靡的蒙古西征大军效尽了犬马之劳,同时也改良着所经之处的地方犬种。 据考,中世纪以后,中亚地区古老的獒在人类社会中已经不复存在,可以这么说,蒙古军西征使獒的血统在中亚得以"再一次复活",同时也强化了原来留在欧洲大陆上"獒的后裔"的血统。 马帮运盐 獒的价值在中国西部早就受到了高度重视。盐,在今天是极其廉价的东西,但在当时的内陆地区却是非常昂贵的,国家对盐政十分重视,盐是国家的专卖商品。特别是川黔湘鄂山区的人们常年饱受淡食之苦,通常是将小小盐袋怀揣胸口,如藏至宝。中国西部芒康井盐商的马帮曾用藏獒来运盐,据称用它们来驮盐,除了比马匹更适宜在崎岖、狭窄的小路上翻山越岭,更主要的是可以防盗。 驮着盐包的藏獒。 而在中原地区到了明清时期,藏獒的价值才被初步发现,但仍然只是作为宫廷礼物在王室贵族间相互馈赠。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养犬只是达官贵人的事,豢养来自西部高原的藏獒就更加有限了,在当时,想使藏獒像今天这样发展成为世界名犬,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康熙皇帝与"苍猊" 郎世宁,公元1688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27岁来到中国成为清王朝的宫廷画师。他以驻藏副都统傅清进献给康熙皇帝的一只来自西藏的獒作为蓝本,以华丽的巴洛克艺术和精致的写实画风,绘制成《十骏犬》图之一,康熙皇帝欣然为其题名"苍猊"。"猊"即"狻猊",在中国古代指狮子,现在则指传说中形似狮子的一种猛兽。唐朝牛上士在《狮子赋》写道: 穷汗漫之大荒,当昆仑之南轴
第9节:映射西部发展史(图) 从羌人开始在西部雄奇的大地上驰骋,经过一千多年的吐蕃时期,直到蒙古大军西征,藏獒在中国古代西部高原上已历经了千秋万代。虽然在这段有据可考的历史中,藏獒已基本成型,应与现在所见的相差不大,但由于环境恶劣,地域闭塞,外界对这一种群的进化史一无所知。 确切地说,汉语中的"藏獒"是个现代名称,这与它的英文名xxxx是对应的。而藏獒的俗称却与中国西部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历史上,藏獒在不同时期曾有过不同的俗称,如"羌狗"、"蕃狗"、"番狗"、"藏狗"之类。可见,人们对这一种群的认识局限于它的主人。随着该区域人类历史的演化,藏獒的俗称也几经更改。这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历史现象:藏獒俗称的演变恰好反映着古代中国西部高原的历史演变。 藏獒俗称的演变恰好映射着古代中国x部高原的发展历史。 今天,生活在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以及云南等省藏区的人们,仍普遍称藏獒为"藏狗"。 现在中国西部牧民普遍称藏獒为"藏狗"。 围场内的"藏狗"。 羌狗 古代x部高原上
第5节:獒猎杀狮子(图)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养犬最为普及的一个时期,也是历代有关犬的青铜器、浮雕、石雕艺术品最为鼎盛的。据载,那时的社会各个阶层均养犬,汉武帝在上林苑中甚至建有"犬台宫",狗在狩猎活动中充当马前卒。特别是到了东汉末年的汉灵帝时期,豢养这种有杀伤力的猛犬已经成了一种风尚。 两河流域·猎杀狮子 追溯獒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历史,似乎可以发现,獒是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畔,伴随着"两河文明"诞生的。而事实上,獒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据史料记载,东起现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到帕米尔高原,西至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其间绵延数千公里的中亚高原上,生存着一种强壮、头部硕大的猛犬。这种产自远古时代中亚高原上的大猛犬就是獒。 在公元前3000年的亚述时期便有了关于獒的文字记载。亚述及中亚地区各王国的贵族们当时普遍饲养这种大猛犬,并给它们套上带有铁钉的项圈来增强防御能力。饲养它们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它们帮助人们猎杀如狮子、野马等大型猎物或用于战场作战,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亚述厅内见到有关这种大猛犬参加战斗时的情形的浮雕。 公元前1894年,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建立,人们饲养并利用这种猛犬更趋普及,盛极一时,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时代大猛犬也就此诞生了。 亚述时代巨硕猛犬战斗时的情形的浮雕。 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时代大猛犬的浮雕。 东西延绵数千公里的中亚高原 亚历山大帝国·莫洛塞斯 公元前4世纪,在希腊各城邦忙于内乱纷争之际,其北部的马其顿王国逐渐崛起,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东征军征服了当时的大半个世界,并建立起了地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虽然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在亚历山大死后即告土崩瓦解,但因帝国建立而带动的亚、非、欧文化交流与融合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至今不灭的深远影响。 亚历山大东征之时,中亚高原上古老的獒也被驯化利用,参加了亚历山大的远征军,从此这种獒的血源像希腊文化一样随着亚历山大军队的迁移,扩展到了当时他所能征服的世界各地。这种善战的獒后来在古希腊的西北部被称为莫洛西亚(Molosian),属于古代伊庇鲁斯(伊庇鲁斯,在公元前4世纪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现属阿尔巴尼亚。希腊至今仍将阿尔巴尼亚南部地区8747平方公里的土地统称为北伊庇鲁斯)的一个地区大量地繁殖,从此,莫洛西亚也因盛产"大猛犬"而盛名远扬。这种古老的獒在欧洲最早被称为"莫洛塞斯"(Molossus)
第4节:什么是獒(图) 后来我们不敢再走那条老路,而是绕到它家门前水沟的对岸,在每次放学后隔着这条并不宽的水沟,在这个我们以为绝对安全的地方,肆无忌惮地朝它扔着石子儿,估摸它跃起的频率,打它露出墙头的大脑袋。而它却根本不理会偶尔打中它的石子,一次次固执地跳跃着,配合着我们枯燥而无聊的游戏。对我们来说打中打不中它都无关紧要,只希望这样做更能激起它的愤怒,促使它一次次地勇猛跳跃,但它因为锁链的牵绊而奈何不了我们。那时我们并不了解这种孩童的无聊趣味会带给它什么伤害,一群顽皮的学童只是听着它的狂吠声,一路欢声笑语地离去,走向了各自的家门。一段时间里,这种恶作剧成了当时我们放学后的惟一乐趣,周而复始,直到它的主人跳出来像它一样对我们"狂吠",我们才作鸟兽散地开始狂奔,同时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 其实,我们每个孩子当时最渴望的就是触摸一下它那憨大的脑袋,梦想着有一天也能拥有一只像它一样威猛的大狗来陪伴自己,直到后来不断地有了新的梦想,才渐渐地将它淡忘了…… 第一章什么是獒 中国·狗四尺为獒 《尔雅·释畜》中写道:狗四尺为獒。明朝詹同《出猎图》中也写道:苍鹰炎欠起若飞电,四尺神獒当人立。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略短,四尺大约就是半人高。这是獒的形。 《说文解字》中解释说:獒,犬知人心可使者,从犬敖声。敖与獒通假,有强健、贤能有义、放浪不羁之义。这是獒的神。 据上,我们或许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凡是高大威猛、忠义而又不驯的狗就可以称为獒。 我们的史书中很早就有了关于獒的记载。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便有《旅獒》篇,"西旅厎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这是用来警示当权者不要玩狗丧志的。《左传·宣公二年》载:"公(晋灵公)嗾夫獒焉,明(提弥明)搏而杀之。"可见,早在春秋时期这种大狗已被统治阶级用作"杀手"。 到了汉代,人们将一种来自西部、传说曾经咬杀过人的狗称为"獒"。
第3节:初识藏獒(图) 该藏獒的主人供职于国外某犬类研究机构,文章就是他写的。在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中,除了提到与台湾朋友所述相同的事实外,更多的是讲述了藏獒在英国被改良后的成果,并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现代藏獒,以区别原始的、产自中国西部的古老的藏獒。最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还特别强调:该犬种已在它的东方故土灭绝了……看后,我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为什么很多好东西我们自己并不珍惜! 值得一提的是,从文中仅有的这幅配图上看,这种被称为xxxxx的大狗,与我儿时熟悉的一种来自牧区俗称"藏狗"的狗儿极为相似,当时我打从内心希望它们就是同一品种。想着昔日印象中那个看似憨笨的家伙,如今成了世界级的宠物明星,真有些"为国争光"的感觉。我立刻给儿时的好友李东民拨通了电话,回忆我们与藏狗结过的缘,询问他关于"藏狗"的近况。李东民肯定地回答:"有,但好的少了。"不管怎么样,这多少带给我一些安慰,放下电话后我轻松了许多。 到后来我了解到藏狗正是藏獒庞大的种群基础时,我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个决定:一定要抽空去看看,去看看藏獒。哪知道这一看就是10年。 初识藏獒 (童年往事)儿时的藏獒情结,10年抑或20年的藏獒情结 那是我刚念四年级的时候,在往返于学校的路上,有一户人家养了一条大狗,与我们自家的看门狗相比,那条狗简直就是庞然大物。听大人讲,那是来自牧区的"藏狗",如何本事,如何了得!大人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不久便得到了证实。那户人家的牲口栏里养了很多骡子,不知是租牲口替人拉车干活的,还是牲口贩子,总之,养这只大狗肯定是为了防盗,在那个时候,偷牲口的事是时有发生的。据说自养那狗之后,只要是陌生人,都别想轻易踏进那家的门。有一次,大白天的,一头与骡子差不多大的驴子进去了,都被它咬断了前腿,何况是半夜里偷牲口的贼。 我们这群孩子对它是既喜欢又害怕,从没有也不敢真正走近前去面对面地看它一眼,只是偶尔扒着门缝一睹它的风采,再比比自家的看门狗,真有相形见绌之感,心中对邻家拥有如此威猛的"大狗"嫉妒不已。每当我们路过那家时,它便在自家院内狂吠并跳跃着。那个每一次跃起都露出墙头晃动着的大脑袋,那凶狠狂躁的样子,使我们每个孩子都在担心:总有那么一天它会跳出来"吃掉我们"!
第1节:序,进入藏獒世界(图) 序言 通往寻访之路…… 在横贯青藏高原的两条公路中,国道214线--这是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所走的那条路,也是中原人首次进藏的道路,旧时被称为"唐蕃古道",此路的前方便是孕育了黄河的巴颜喀拉山。这条路也是我寻访藏獒的过程中经过最多的一条路。 1992年是我寻访藏獒纪事的元年,本书中所有藏獒图片也都是从那以后慢慢积累的。那时候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还不知真正的藏獒为何物,仅仅是那次照片上的邂逅,我便被藏獒那无法形容的美所征服,自愿肩负起保护藏獒的艰难责任,并难以自拔,也由此开始了我延续至今并将继续延续的藏獒寻访之旅。 那以后,每年的夏、冬两季,只要一有空闲我便会奔赴藏区,走访藏民人家或拍些照片。夏季的足迹深入一些,冬季则只在牧民的"冬窝子"走走。我像一个没有藏宝图的寻宝者,只凭借着我的手、我的脚、我的眼、我的嘴、我的耳朵,在依旧散发着先民气息的藏区土地上,一遍又一遍地搜索着藏獒的身影,也慢慢了解了国内的藏獒真相。 藏獒并非如国外媒体所形容的"已经消失",但现状的确堪忧。在某些地方(请允许我隐瞒的私心,我只是希望这些高原的精灵不再受到骚扰)依然生存着纯种藏獒,然而数量稀少,并且正在逐步趋向灭绝。如今,即便是在原来的藏獒高产区,走遍方圆百里也再难见到一只像样的藏獒。 到过藏区的人,常有这样的经历,驱车行进在广阔无垠的高原草场,路过藏民的房子时,经常会见到一两只"藏獒"追咬着汽车。这时的他们难免会怀疑我杞人忧天,然而他们却不知道,那些只是类似藏獒的大狗,与真正意义上的藏獒已相去甚远。 藏獒是最古老的犬科动物之一,是犬类中的老大,它的消失,在生物学意义等同于虎的灭绝。保护藏獒,迫在眉睫! 为了不使藏獒本已千疮百孔的生存环境再雪上加霜,书中的陈述尽量隐去了其核心产区的地名。书中的部分文字最早成形于1995年冬,其中一些现在读起来已经与现实有了出入,本应修改了,但我没有也不想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感到环境保护这个话题的沉重。 这本《藏獒画传》将引领读者进行一次切身的高原之旅,进入一个神奇的藏獒世界,去认识藏獒,保护并挽救藏獒,为一个即将消失的美丽物种争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希望能通过本书传达我对一切美好事物发自内心的呐喊:别去糟蹋! 作者:倪正2005年8月
我柳林的旺财
要和我做生意嘛?
有萍乡的老乡吗0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