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xia427 xinxia427
关注数: 23 粉丝数: 70 发帖数: 3,970 关注贴吧数: 13
昨天偶然又看到了知否祖母中毒的片段(剧版)。。纯讨论。。。 当时看首播的时候就感觉到有一点怪怪的。昨天又细细的看了一遍。又把书翻出来比对的一下。我发现我们可爱的编剧大人又可爱了一把。。。让我知道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剧版的顾廷烨少说了一句特别特别关键的台词。。。 “顾廷烨将王家人一个一个看过去,康晋触及他的目光,忍不住退了一步。 只听他冷声道:“姨母做出那等天理不容之事,老夫人心绪不好,我能谅解。可也不该找老实人出气。莫非欺我顾家无人么?”” 我不知道编剧是出于什么目的将这样一句关键的词给删掉了。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我也觉得这是一句无关紧要的台词,但是真到了剧版呈现的时候的。。。我觉得这句台词 太他妈重要了。。意境啊。。意境。。。。 这句话是顾廷烨在提醒王老太太。这个天理不容的事是姨母做的。先把王大娘子先摘出来。同样暗讽王老太太拎不清(吵架,老子首先就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后面这句才是关键,这才是明兰最后选择”信他一回“的契机。。。。。 书中剧中其实都很好呈现了王老太太其实一点都不怕明兰。甚至是根本就不在乎明兰是怎么想得。她从头到尾忌惮的是明兰身后的顾候。。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节点下毒。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书里是 康姨妈知道了顾廷烨与明兰闹矛盾了,二叔搬去了书房(大致一个多月,记不太清了) 而老太太也对顾廷烨有点误判。她认为顾廷烨不会为了老婆娘家一个无血缘的祖母去与王家交恶(毕竟他男人配享太庙,在京城还是有体面的)。。所以才有前面虽然明兰是诰命。而且又是侯府大娘子,但是老太太一点都没把她放在眼里。。。而这后面的半句词,代表的顾二为了明兰。他也是可以豁出去的(而明兰也没想到顾廷烨会为了她豁出去,也是让明兰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的原因。这个在小说前面有提到。所以这才是书中逻辑有意思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说顾廷烨也是豁出去的。书里有很多线索。首先,新贵扎手,御史台都盯着皇帝的宠臣,沈,段,耿。钟这些人全被人参过顾廷烨自己说过论与皇帝的交情,顾二比不上以上4位。所以他是谨慎再谨慎,小心在小心。而侯府的府兵围了朝廷大臣(而且是自己老丈人的家)这个给御史台知道了肯定是要大作文章的(所以这才是明兰看到顾二出现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慌张,也是为什么明兰前面会说为了老太太她可以豁出一切。特马把自己的老公都豁出去了。)。。。。王老太太也是诰命。但是那句。”莫非欺我顾家无人么。“结合前文就很好像王老太太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即使二哥哥不追究了。候府也是会追究到底。。。 不能说剧版演的不好,只是对于我来说少了这句关键性的台词,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其实小说中顾二的高光时刻不是很多。但是这绝对是书中顾二最高光的一刻。。。。
从61,62的预告看,宋朝的濮议之争要第一次以影视化的形式出现啊 以前看到濮议之争的时候,我是认真的去找了很多资料。想搞清楚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政治意义。。结果就是。。没有一点政治意义。。 皇帝为了证明“我是叫生我的父亲为爸爸还大伯”这样的伪命题,居然使当时朝堂上的精英阶层展开了长达18个月的朝堂辩论。。最后的结果是百官集团几个领导者被贬。而皇帝到死也没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看到这里我都觉得好笑。 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 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皇帝的生父)为皇考 这个本就是英宗的心结。。为此。太后与英宗都产生过误会导致不和。而宰相集团韩琦等人也是好心希望尽快了结此事。让英宗回到朝政。。。只是没想到百官集团集体反对。让皇帝以及宰相集团措手不及。。。 那么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其实就是一场。儒家守旧派与变革派的一场争论。。这事给我的感觉宋朝。确实有些事情属于臭知识分子误国。。。读圣贤书,她妈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他们反对皇帝提出的一点是不合礼法。以小宗入大宗,应以大宗为先。。他们只提对自己有利的观点。但是无视对他们无利的观点。儒家还说过。君臣之道。是要你们百官抱团在一起去威胁皇帝的吗?儒家还说过,君权天授。。。那么皇帝想册封自己老子就不行了?其实辩论嘛,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对自己有利的观点无可厚非。。。但是不同意你们观点的人 就是奸臣小人?就是谄媚? 韩琦,欧阳修这两个人哪个不是治世能臣。他们推行的田赋,军事。以及对西夏的政策都是实打实的。。你们谏官出了搞文字狱,搞宗教礼法。威胁皇帝不照着你们的意思来就是江山不稳?读书都把脑子都读坏的了。。。。这后面就不得不提。王安石变法。也是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群臣反对。对他进行人格羞辱。。这群谏官除了喷人 能否做点实际有意义的事?你们他妈指出变法里的不足。或者提醒他慢慢改革我也相信你们的。。。。。 我知道也许我很偏激。。。但是每次看到这些名臣明明用自己一生的心血为这个国家付出的时候,总是遭到这群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去诋毁。去指责。就气不打一出来。。。。无论欧阳修。还是王安石。死后都被那些号称知识分子的文人所诟病。。。这些礼法教条的卫道之士。才是真的阻碍国家发展的实际者。。可悲可叹。。
单从顾廷烨这个人物来解析一下。某些冲突。。 楼主近期看到很多剧粉小可爱喜欢说:“看过原著了不起啊?。这是剧懂吗?“ 懂当然懂。看过原著也确实没什么了不起。但是看过原著的,跟只看剧的小可爱,看到的某些东西是不一样的,很多剧粉都GET不到这个点。也不明白原著党到底吐槽的是什么。。。那么我们就简单的来分析一个实例。。 比如,最近在吧里看到一位小可爱说过这么一句:”不明白,顾廷烨那么大的功劳,跟皇帝关系又好。怎么就非要盯着宁远侯位置呢?叫皇帝再给他册封一个侯爵。也是可以的吧。“ 这个问题看过原著的小伙伴只能呵呵。。可很多看剧的小伙伴都看的云里雾里的。。总觉得不合理。或者怪怪的。为什么,因为剧中的编剧确实删掉了一些书中的细节。可这些细节却导致了剧中逻辑断裂。 第一:顾廷烨看似放荡不羁。其实骨子里是最墨守成规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就因为这一点,而且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侯府众生相。但是老侯爷3个儿子中最像老侯爷的就是顾廷烨。。而顾廷烨看似与自己父亲关系紧张,其实内心里是最为敬重自己的父亲。。由于各种误会以及小秦氏的操作才导致 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悲剧。 第二:在来说顾二立功的事。书中的顾二可是将京城大乱的消息带出给八王爷。。然后自己带着兵帮助八王起兵平叛的。。其中顾二手中是没有兵符的。。但是顾二是如何借到兵的? 顾家守边几十余载。在军营里的关系也是根深蒂固。他能借到兵不是因为作者给他开了什么金手指。。。只因为他姓顾。是宁远侯府的二公子。。所以顾的成功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能力跟胆识,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的身份。。所以他的荣光也是间接的沾了侯府的便宜,他成功后也会为了守护侯府而奋斗。这就是爵位的一种传承。。。。 第三:当时跟皇帝从潜邸一起出来的蜀中五虎。只有身为皇后哥哥的沈从兴封了威北候。(还是因为他原配老婆为了救皇后死了。。又有皇帝亲自赐婚英国公嫡女才封的候。)所以封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第四:说一点现实的。。。书中有提到过以顾廷烨的身份是可以袭爵襄阳侯的。皇帝有意让顾廷烨袭襄阳侯。但是顾廷烨断然拒绝了。以旁支入本宗。那么原来襄阳侯一脉的所有宗亲都要顾廷烨来养。而顾廷烨的性格是最恨受人掣肘的。而宁远侯就不一样,他本来就是宁远侯第一顺位的合法继承人。所以根本就不用考虑家族内部的某些问题。。。顾家的丹书铁卷上还比其他侯爵家里多出4个字。太久了也不记得了。反正就类似于开过功臣之类的(这个是新封的侯爵没有的)。。说道这里就不的不提到顾廷烨的大哥。。。书粉都在说大哥厉害,但是到底厉害在哪,剧中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拍出来。因为大哥直接把爵位交到顾二手中。。但这就是彻彻底底的阳谋。。。让顾廷烨吃了哑巴亏。我表达不是很好就简单的打个比方吧,,这好比。。我拿本来就是你自己的东西跟你做了一笔交易。。如果是你 你恶不恶心?最关键的是你还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剧粉看到这明白了吗?你看一下小说的逻辑。跟电视剧的逻辑对比一下。是不是在逻辑上完整了太多?这还只是小说中一个事件。而在书中这样的细节逻辑到还有很多。。。所以剧粉现在能GET到了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