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yuer
wangyuer
关注数: 827
粉丝数: 62
发帖数: 2,660
关注贴吧数: 32
贴一副王开明写的“石泉人”
这个毛签签有吃过的举手! 这个面这张是“小蒜”,特香,吃多了眼睛蒙!
这个微春晚的视频太给力了,制作的老有才了!错过了后悔哦!
恭喜恭喜!!!祝大家新年快乐!!
汉阴小札 一直没有去过汉阴。它给于我的想象,遥远的是一些精明的小商贩、江边的吊脚楼和宁静的小城;近些的是声势浩大的油菜花节,是关于小吃豆腐干、炕炕馍、蒸盆。等终于有机会成行,踏上这块钟灵毓秀之地,不免为自己的“井底之蛙”而羞愧不已。傻傻地感叹,原来汉阴这么大! 朋友对我的孤陋寡闻嗤之以鼻,“汉阴之所以被称为“汉阴坪”,你以为是白来的?”。是啊,从高处望下去,汉阴城地处月河平川,栉比鳞次的建筑连着街道,虽比不得大都市的繁华却也是错落有致,车水马龙,一派蓬勃生机。如果再让我谈起汉阴的印象,我会想到一个词来形容它---小家碧玉。 是的,在我眼里它确实像汉水之南,月河之川青山相拥的一方美玉。 (一)临水的街 城南的新街和城北的老街被一线清水隔开。水是清澈见底的月河水,两岸高大的杨柳依依拂着桥栏,朝看晨中飞鸟戏水,暮看落霞一点点的隐没。偶尔有水浅的地方露出长长的一截一截裸露的石滩,拳头大小的鹅卵石跟筛子筛分过似的,均匀的躺在河床上,甚是若人喜爱。如果不是已近黄昏的缘故,连我这样的愚钝的人都忍不住想要下到石滩上撒野,一尽自己的玩性。 这时恰有白鹤飞来,城中清浅的河流就更加灵动了,它时而在水面盘旋,时而停下来梳理羽毛,等你赶紧拿出相机,它却像跟你逗趣的孩子,忽闪着一下子没了踪迹。 城南的新街还透着新气儿,楼群不算是很高,但从外景装饰和一家家的品牌商铺足可以看出一些时尚元素正悄无声息的潜入这个城池。街道上没有匆匆的人流,无论是穿流而过的小车还是下班回家抑或是散步的人们,都是那样的闲适和恬淡。那样安然的神情,总是让我们这些不知所以碌碌奔忙的人心生羡艳。 夜幕下的广场上热闹非凡,广场舞激情的旋律远远的在城南的夜空中飘来荡去,霓虹闪烁,不经意间已渲染出一片祥和之境。老人和孩子的笑脸也在这当儿就着月色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 城北的老街透着原汁原味的古朴和苍劲。站在老街上,我突然想到书法。经过日日的锤炼,加之豁达的思想境界加之广博的知识和非凡的胸襟气度,便会从骨子里透出一种力量,透出本真的性情。古朴苍劲也好,豪放飘逸也好,没有一定的历练,就没有如同老街现在这般的味道。老街就如同置于汉阴乡土上的一幅字。 老街的房多是旧式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居,如今商铺多起来,城里的移民多起来,街道便显得有些狭窄了。 巷子里的小吃很多,逛累了坐下来,尽可以打开所有味蕾来一解自己的馋意。 朋友递过来一个炕炕馍,入口,满嘴酥脆的芝麻香顿时让人温暖而惬意,如同翻开一页久远的美好记忆。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悠悠然徜徉在这样临水的街市,整颗心都是欢悦的了。 (二)三沈纪念馆 新中国文化巨匠、新文化运动先驱、北大著名教授、中国文学大师沈尹默、沈士远、沈兼士三兄弟位于西古城边的故居,也就是汉阴书院和江南会馆的旧址,于2004年修葺完善,供人瞻仰。三贤在少年时期,居于汉阴,受南北交融,东西荟萃的汉水文化熏陶,均游学中外,学贯古今,各有建树。 入得三沈纪念馆的庭院,幽静典雅之气扑面而来。细雨霏霏中,青石板的路泛着两边紫竹、桂花树碧翠的光影直通到纪念馆的阁楼门口。 纪念馆是颇具江南庭院风格的复古式阁楼,正院是质朴清秀的四合院,也是主要展厅,框架复式木结构,青砖铺地,雕饰挑檐,天井中的碧苔青砖之上坐落一石雕鱼缸,古色天成,庄重肃穆。东偏房小天井有观鱼池以遣兴,西偏房有回廊以休憩。每个展厅细细地一路观仰下来,钦佩敬畏之情尤增。 许是自己骨子里有点婉约的情怀,所以一直很喜欢沈尹默先生的诗词,很久以前的一个深夜,读他《秋明词》里的《浣溪沙》,读罢深醉其中。他说季节中的孤独“春恨来时埋玉箫,画楼烟罨柳条条。不堪独上望舟桥。”,他说留恋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惆怅“飞过画帘留不住,杨花漂泊总无心。伤春人却在帘阴。”,他说幻灭后的一种豁达心境“深恨远情都是梦,野花芳草自成痴”.....词风清俊,耐人寻味,以季节的伤感展示人性中最纯真的哀愁,将生命所特有那种敏感、纤弱、因孤独而生的那种焦灼的自我追问,既是生动的描述了又像是月夜下的玩味、倾诉。后来又读了他的其他词作,比如他的《 望江南》----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