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巴拉河 月照巴拉河
关注数: 108 粉丝数: 245 发帖数: 6,811 关注贴吧数: 54
转帖:走进雷山苗族古村落之八九——脚雄 俯瞰县城的苗寨——脚雄 雷山县丹江镇脚雄村,位于雷山县城北郊偏西山坡上,距县城不超过2公里。它包括脚雄大寨、小寨和者雄三个自然村,辖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海拔在800——900米之间。均依山势建寨,大体面向东南方。“脚雄”是大寨的苗音汉译读法。因其住户和人口为三寨之首,故为整个行政村的通用村名。“者雄”也是苗音汉译,小寨的苗音可汉译为“翁那巴”。全村住户331户1352人,均为苗族。因其地理位置,无论站在大寨、小寨还是者雄,县城均尽收眼底。 据史料和民间传说,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张秀眉杨大六领导的苗民大起义后期,其残余部队曾一度据守在大小脚雄寨后山梁交汇处。清军多次偷袭清剿扑空,于是打出招抚旗号,许愿封官引诱。双方商定在脚雄寨举行招抚仪式,议决归顺朝廷。仪式当天,由清军出资杀猪宰羊,酒肉款待。苗军不知是计,悉数到场,接受宴请,放松戒备而饮醉。只有一人因口渴外出寻水喝而逃生,其余苗军多数被杀,统统埋于一个大土坑中。有一苗军在被屠杀时,带伤夺马逃出,被清兵穷追至山边梯田中,连人带马被杀于田里,就地掩埋,如今还叫“葬马田”。 这个土坑被人称为“万人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脚雄村在此开大寨田,挖出许多尸骨遗骸和一块巨大的石碑,碑题为“聚歼叛苗碑记”,内容大多为诬毁苗民之词。2008年贵州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前,此碑被移至西江,由西江苗族博物馆收藏。 脚雄真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古寨。大脚雄背坡顶上一个叫“翁你”的地方,现在是一大片园土。大家知道。苗家水碾通常都建在河边水源丰富、且有足够落差的地方。但据笔者父辈们说,土改那阵,他们在“翁你”开园土时,挖出一个类似苗家水碾大小的完整的圆形石槽,那槽石有均匀的人工凿痕,这说明过去脚雄民众曾在那里建有水碾。园土旁边,有一条宽约2米、深约1米多的大沟,东北西南走向,横贯整个山坪,长约40米。现已填平种植庄稼了。说明过去这里有条较大水沟,足以带转石碾。 总之,雷山县城的脚雄村,是一个有着特殊历史渊源,充满神奇,值得探究的苗家古寨。
转贴;榕江红苗木鼓舞     榕江县计划乡摆王苗寨是我到过的唯一一个没有芦笙的苗寨。寨子的人遇什么节日要庆祝,用的是大木鼓和几根长号。寨子里的“红苗木鼓舞”声名远播。      榕江县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参赛节目《敲醒苗山》就是从“红苗木鼓舞”改编而来。我曾听当时带队的榕江县文化馆干部杨璐介绍,《敲醒苗山》是她与父亲杨木森2003年编创的,2005年作过改编,2007年又由榕江县艺术团副团长陆永华作了调整,节目曾参加过州里的几次大赛,还参加过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当年他们母女为了学习这个节目中的舞蹈动作,曾5次到摆王,拜了3位老艺人为师。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上的《敲醒苗山》,由24名苗族男女表演,节目一开始,所有的演员都“沉睡”在舞台上,然后鼓手用苗语喊话,所有“沉睡”的演员“啊”一声欢呼,开始敲起鼓,跳起舞。杨璐告诉我,这个节目曾有三次出国演出机会,但都因为鼓太大难以运输而被取消。《敲醒苗山》一共用了5个木鼓,其中最大的一个木鼓有几十公斤重,1米多的直径,需4个人才能抬动。        进村前,向导王杰就告诉我,他也算一个“红苗木鼓舞”传人,这两年来,他两次到摆王,为的就是向村里一位叫龙金才的老人学习红苗木鼓舞,龙金才被誉为摆王村的“鼓王”。县文化馆也多次把龙金才接到县城教馆里的演员。如今,红苗木鼓舞已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县里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