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1978 书虫1978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1,642 关注贴吧数: 3
杨戬无信杀猪精 杨戬曰:“你是欲生,欲死?”朱子真曰: “望大仙慈悲小畜在梅山也不知费几许辛苦,采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方能修成人形;今不知分量,干犯天威,望乞恕饶,真再生之德也!”杨戬曰:“你既要全生,你可速现原身,跪伏周营,吾当饶你性命;如不依吾言,我把你的心、肝、肺、腑都摘下你的来!”朱子真没奈何,有法也无处使,只得苦苦哀告。杨戬大叫曰:“如若迟了,吾就动手!”朱子真只得随现原形,是一个大猪,晃晃荡荡,走出辕门,就把袁洪急得抓耳挠腮,杨显恼得一天火发,有力也无有用处,只得听之而已。话说猪精走至周营辕门前跪伏,此时南宫适巡营,刚才四更,巡至辕门,只见一猪伏着,南宫适曰:“此是民间豢养的,怎走至此间来?等到天明,叫原人领去。”杨戬在猪腹内大呼曰:“南将军,报与姜元帅得知,此是梅山猪怪。今早见阵,是吾钻入他腹里,特来擒伏至此,快请元帅来辕门发落!”南宫适方悟,知是杨戬变化在他肚里,不觉大喜,忙进营门,至中军外帐,将云板敲响,请元帅升帐议事。内使传与子牙,子牙忙升帐。南宫适上帐启元帅曰:“杨戬收服梅山猪精,已在营门,请元帅发落。”子牙传令,命众将:“掌上灯球火把出营。”不一时,一声炮响,子牙率领众诸侯齐出辕门,看时,果是一口大猪,跪伏在地。子牙问曰:“你这业障,没来由,何苦自取杀身之祸!”杨戬在腹内应曰:“请元帅施行,斩除此怪,以绝后患。”子牙传令:“命南宫适行刑。”南宫适手起一刀,将猪头斩落在地。杨戬借血光而出,现了自己真身。----------明明说要饶他性命,结果却主动要求老姜杀了,没口齿啊。。。。难道还能辨称“杨戬饶了,老姜没饶”不成?
由老子到孙子 作者:南怀瑾 《老子他说》作者:南怀瑾 序言由老子到孙子 《老子》一书,原着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有研究著作流传下来的,古今名家的著作,有数十家之多,如果搜罗广泛一点,也许可达到百家以上;其文字也达到了数百万字,好像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而各人的说法,又各不相同,似乎有了“各家老子”或“老学的各家”。例如:某某研究老子的著作,便成了“某老子”;某某解释老子的著作,又成为“某家老子”;某某诠释了一番,又成为“老子某诠”。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读来似有治丝益棼之感。   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大洋洲的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了。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老子》很好。”问他们好在哪里,也自有一番说辞,或不免拾人牙慧,道前人之所道。但毕竟能重视而称誉我们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一味崇洋媚外,忘记乃至排斥自己文化的人,更应该为之赧颜的。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子,但多半亦仅仅说到老子而已,最多并称“老庄”。其实,道家的“巨擘”,不止这一二人,尝与朋友说笑: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儿子——倪子、孙子。当然,这只是说笑,他们并没有血缘的祖孙父子关系。   不过孙子——春秋时齐国人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而来,所着《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曾经帮助吴王阖闾,击破强楚,而称霸诸侯,充分显示了道家思想在事功上的伟大;而所著的十三篇中的军事哲学思想,可以说超越了时空,直到几千年后的现代,人类已登上月球,武器已发展到太空,到生化战,而仍离不开他的军事哲学的范围。   倪子,本姓倪,而倪字原有儿子的含义。一说倪子就是计然子,究竟确否?后世很难考证。但可以确定的,计然子实有其人。又有说他是范蠡的老师。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所用就是道家的学说,而且勾践复国以后,论功行赏,他自然可以获得高官厚爵,可是他并不在乎富贵,带了西施,一叶扁舟,飘然于太湖之上。这正是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风范。所以老子、儿子、孙子三代的笑话,尽管是游戏之言,也非凭空虚构。事实上,如果把老子、倪子、孙子三人的著作、思想研究得透彻清楚了,差不多对中国文化中“治道”的精要,已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值得注意的。
访道经过-剑仙 作者:南怀瑾 剑仙 当时听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传说系满清王室公子出家者,这位老道须眉皓白,童颜鹤发,神釆奕奕,据传已成剑仙;得此消息,心中万分兴奋,即行前往拜谒数次,都未得见面。 (想起当时访师求道之诚恳,见面即跪,而今日朋辈相访,谈玄说道等,甚或有人还以此过访谈道为对主人的—种施惠,算是看得起对方,今非昔比,想来颇多感慨)。听说这位道长当时逢人来求皆推称不会剑术,若欲习画他则教人画梅。几番周折后,我终于见到了他,即向他再三恳求学 剑,只学此项,不求其他。因为我意诚心坚,终于获得进一步约谈。 他见面一开头就问:「曾习何剑?」我答:「学过青萍、奇门等等。」于是道长即命我当场试练所习。我练了一阵以后,他批评说:「这真的只是儿戏,不可再练,徒费光阴,还是以读书为好」,又接着说:「你所听说一些小说书上说的白光一道,口吐飞剑,这类的话,在世界上并无其事。剑仙虽有,但并非如同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你暂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房间内不点灯,使内室漆黑,仅点香一枝,尝试用剑劈开香头,手腕着力,而臂膀不动,等练到一剑迅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阶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路。」 当时听了以后,心想这实在太难了,虽然心知天下无难事,这样练剑,也不是不可为,但因当时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诸事分心,惟恐心不专一则反而一事无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罢。放弃作剑仙,然而对于学拳仍旧勤劳,每日凌晨三时,必起床练拳,两三小时后,再沐浴更衣。当年杭州西湖一带,武师甚多,我亦朝夕浸润其间,跃马佩剑,臂缚铁环,腿绑铁砖,也相近于那时的「太保学生」了。一笑!以后访遇僧道甚多,皆各有专长,然所说与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总之,我在那段学拳时期,练习武功,可以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 入川 抗战前二、三月,我即只身入川,其后一些朋友也随政府辗转来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时都说,我有先见之明,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学剑的心愿。记得那时一路访道,到汉口时,曾遇到两位异人,一道一俗,道者红光满面,俗者跛其一足。手中均捻弄铁弹,笑容霭然,我竟不觉尾随其后,自黄鹤楼前绕到后山,他两人一直走亦不稍回头。翻山越岭,直到下坡时,才回头问我:「奇怪!年轻人你跟我们到这里干什么?」我本想把访师求道的心意告诉他,忽然感觉到天下骗子甚多,倘若在湖北只身遇骗,那就麻烦了,于是说是游山。他们又问我将往何处去,我说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细看了我一回,然后说:「好的!你应该入川,我们后会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们了。」他并留了以后见面的地址给我,就此分别。至今回忆起来,该二人神态举止都很奇异,令人回味无穷。后入川,遍访青城、峨嵋仙佛观寺,一路亦未有些时中断过。 遇异 四川名胜鹄鸣山,为东汉期间道教祖师张道陵隐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号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传说的剑仙,我曾经上山寻访他,多次以后,终于见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异士。他说:并无飞剑这种事,但剑仙却是有的。然而他的说法又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稍有不同。他说剑为一种「气功」,所谓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别之为有形、无形。他知道我羡慕「金光一道」的剑术时,告诉我需铸备一寸三分长金质小剑,再以道家方法习练。一如道家练丹之法,可将黄金炼化成液体,并可服饮,若中了毒,道家并有解此毒的药。当时私自想到,现在到了科学昌明,枪炮及炸弹等威力无比的利器皆已发明 了的时代,还去苦练这种剑术干什么?如果是为了强身,则个人已经知道的许多方法,就足以保 健,何必浪费时间在这方面。就因这样想法,意志始终未能专精坚持而放弃了。 作者: 书虫1978 2007-1-8 21:3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起点强帖)试解《佛本是道》题义及圣人之争缘起 用户昵称:琴川职业等级:人族魔法师 2级职业 用户类型:注册用户注册时间:2005-12-7 9:00:58 楼主,发表于2006-11-25 9:37:06 | 回复 | 刷新 | 转发 | 举报 | 返回 --------------------------------------------------------------------------------  试解《佛本是道》题义及圣人之争缘起。  一、何为“佛本是道”?我相信,这个书名未必是神机深思熟虑的结果,也许只是个偶然;但是书写到现在,这个书名越来越发挥其也许当初未曾想到的光彩。本人不揣冒昧,抛砖引玉,在这里对这四个字的题目做一番探讨。  1、第一层意思:最直观和浅显的,佛学和佛教,其来源都是道;当然这个道,是鸿钧的道。这是对道、佛作的表象和直观上的归一。至于鸿钧的道,是否就是道家的道,是道教的道,是老子的道,作者并没打算做深入的分辨。但老子为正宗,而佛教为分支的概念性界定,却是事实。再至于多宝道人的又一分支,更是再下一层的区划。  2、第二层意思:佛教和佛学教义的终极,同老子道教教义的归宿,完全一致:都是自我的完满。道教教义中心是自我的修行和完善,这毫无疑问;而佛教教义中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大乘佛教所主张的“渡众生”。乍一看,似乎是自我完满之后还不忘“兼济天下”,其实是错误的反向理解,其实质是“通过济天下的办法”来达到自我的进步和完满,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修道的方法和途径,而非道成后的“爱心膨胀”,代表之一便是悟空的第三尸斩法。  3、第三层意思:佛本是道,更准确说是《佛本是道》是道;本书恢宏眩烂的布局、场景和人物情节等等,实质是一个舞台,一个把“什么是道”进行最生动最形象化演绎的舞台。道教的经典,除开道德经,其他难如流,也因此,道的精义,一直停留在一个恢宏的理论层面,而在具体形象的实质操作上,没有很直观的演绎过。本书的目的,便是对“什么是道”做一个完整、形象、生动、实在的触手可及的演绎。  有了上面的分析和认识,我们再去看各大圣人,便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去分析。  老子:道的最高层次传承者,100%的继承了鸿钧道的根义,所以他对天地运行的必然,即天意,是忠实执行的,不做任何的有意识的情绪化的“有为”型的插手。那么他对大劫的处理和态度,已经不需去猜疑了。  元始:作为道的正宗传承者之一,元始没有任何可能会在层次上低于老子的可能,但是为什么本书中态度却如此暧昧,主要是因为“染了红尘”,如果说老子是道教的精神领袖,那么元始却是事实领袖。直接的处理事务太多,多了之后,难免会受到俗事俗情的影响,在对道的执行上,就会不可避免的做的圆润或者说圆滑起来,所以其态度看起来才似乎很暧昧,又很消极,但是其真实的最终态度,是毫无疑问的。  通天:同样作为道的正宗传承者之一,本该和上面两位师兄没有两样,然而经过了一些打击和不公正的对待,心里就有了情绪和激愤,也因此便做不到完全的“无为”了,所以显得很积极很主动,看上去很有些“过”的感觉。所以是“情绪化了的无为”,所以其态度和动作固然让人解气,但是仍要归于“激进”的态度。  女娲:它应该是蒙昧的道的传承者,也就是说,并没有完全的掌握,而是处于类似于理论理解而实际历练不够的状态。加上有情绪化的牵挂,是以有现在的作为。  接引:道的传承和不完全接受者。这里的争,是教义之争。也就是说:我认为我的方法也对!接引的道,其实是殊途同归(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的)的一条成道路。所以佛教的成道方式,其终极目的并不是真的救那么“善或恶的众生”,而是通过这样的救助,达到自己的成道(当然接引已经得道,他的一些做法,其实更多的是为教徒作示范)。这跟女娲的立场和出发点,完全不同,但动作却一样。。。  准提:直接没看明白,该怎么定义他的归属。。完全归于接引一样,似乎有些欠妥,待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