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岐 黄子岐
国会是主权在民之象征!民权、民主、民生!
关注数: 1,790 粉丝数: 332 发帖数: 5,633 关注贴吧数: 41
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梅县峰会 16日至19日,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梅县峰会将在南口镇侨乡村、松口镇举行,南口镇、松口镇也以此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全面推动乡村加快振兴发展。 据了解,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梅县峰会主要包括开幕式、主题峰会、资源对接、同期活动、现场展示5大部分。其中,开幕式于17日举行,主题峰会将设客侨板块、民宿集群、文创板块3个主题峰会,邀请民宿实践、华侨乡贤方面的嘉宾针对客侨特色,结合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共同探讨乡村建设与发展问题。 走进侨乡村,沿着整洁的沥青小路一直前行,只见一座座错落有致的竹亭分布在道路两旁,长势喜人的五色稻拼出了“乡村振兴梅县先行”的字样……记者从南口镇了解到,围绕“发动、挖掘、建设、运营”的工作思路,侨乡村筹备工作主要围绕6大项、16小项项目开展,这些项目包括了基础建设和田园风光打造、挖掘、运营等。经过一段时间建设,目前各项目已经基本完工。同时,为更好发展民宿经济,东华庐、承德堂已先后与寒舍、丁丁旅游网对接,目前两处的样板房均在加紧布置。 在千年古镇松口镇,筹备工作亦在有序进行。长2.5公里古驿道、4个古码头等已经修葺完成,与古街等一起展示千年古镇的历史风貌;乡村咖啡馆、自助餐厅等传递着古韵今风。记者从该镇党委政府了解到,松口镇斥资近千万元,对移民广场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
中华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起源於華夏文明,從遠古至秦、漢,為中原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漢朝之後,歷經在北方異族多次入侵與統治,而被鮮卑、蒙古人、滿人等入主中國的人影響。漢唐時期藉由絲路,亦傳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上古中華文化有很長的發展期,考古發現了約10000年前的中國耕作文化。根據流傳文獻記載,華夏文明在黃帝時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華夏古文明和古蘇美爾、古巴比倫、古埃及、 古印度等都是地球上重要的早期古文明,考古方面發現的中國古城文明則較晚,近代起初的發現僅至周朝,殷墟發現後推進至商朝,之後又有對更早期的考古。中華文明的一個獨特之處是,在中國儘管存在各朝代、政權和統治者的更替,但是中華文化卻始終延續,外來族群在中原建立統治王朝後則被華化,而試圖以外來馬列文化進行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隨後也在實質上放棄了其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共產的基本思想以及文字拉丁化等主張並且同時中國大陸出現了中國文化的回歸發展,所以中華文化是持續至今最古老的文化。 流傳地域廣至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影響層面包含政治意識、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概念亦被稱為「華夏文化」與「漢字文化圈」。
张榕轩纪念馆开馆   3月17日,一场隆重的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梅县区松口镇南下村举行。这天,中国第一条商办铁路——潮汕铁路的创建人、晚清著名华侨实业家张榕轩的故居——幹荫堂,由其曾孙、印尼棉兰知名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张洪钧筹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修和布展,作为纪念张榕轩的主题纪念馆正式开馆迎接海内外宾客。  开馆仪式吸引了海内外嘉宾近千人参加,包括来自印尼雅加达、棉兰,新加坡等地的华社各界知名人士近百人,旅居海外印尼、英国等地的张榕轩后裔20多人,以及广州、汕头、梅州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特别是来自有关部门、侨团、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等。   据了解,张榕轩纪念馆馆址所在地——松口镇南下村“幹荫堂”始建于清末,建成于清宣统庚戌年(1910)。经百年历史尽显破败的幹荫堂,得到张榕轩的曾孙张洪钧的重视,决定自费重修。张洪钧是印尼客属联谊总会永久资深荣誉主席,印尼苏北客属联谊会创会主席/永久资深荣誉主席。张洪钧先生与夫人林素琴女士自1972年以来,先后创办了“印度尼西亚棉兰国际包装工业有限公司”(1972年)和“印度尼西亚棉兰印马印刷厂”(1975年)。2008年,在三个儿子和三位媳妇的辅佐下,又兴办“印度尼西亚棉兰长青国际造纸厂有限公司”。   在努力保存传承家族珍贵文献的基础上,张洪钧、林素琴伉俪多次出资在北京、印度尼西亚等地举办纪念张榕轩、张耀轩、张步青的学术研讨会,近年在棉兰重修张榕轩墓园——榕荫堂,修建“清河堂”张榕轩纪念馆。他们还捐资支持梅州市华侨博物馆印度尼西亚展厅、中国客家博物馆黄遵宪公园、印度尼西亚客家博物馆的建设,支持家乡松口南下村村道的公益事业。2016年起,张洪钧、林素琴伉俪又筹资数百万元,历时两年,重修状况破败的祖居“幹荫堂”,布展成“张榕轩纪念馆”, 致力将它打造成松口乃至梅州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松口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是粤东北地区客家人前往海外的重要驿站,曾是粤东最大的内河港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大陆设立的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移民纪念碑及纪念广场就选址在松口。张榕轩纪念馆的建成开放,为著名的千年古镇松口增添了一处重要的历史人文和旅游景观,是反映梅州和梅州华侨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贡献的重要展馆。(刘奕宏)   张榕轩(1851-1911),名煜南,家名爵幹,字榕轩,广东嘉应州松口堡(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晚清著名爱国侨商,是中国第一条华侨商办铁路——潮汕铁路的创办人,他是一位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过一定影响的著名爱国者。  张榕轩在青年时代从松口远赴南洋,先追随张弼士在巴达维亚(雅加达)经商,后转往苏门答腊的棉兰,与弟弟张耀轩一起自主创业,成为当地的华社领袖,被荷印政府授予甲必丹、玛腰等职。因热心祖国的公益事业和维护侨居地华侨权益,曾被清政府委任为中国驻槟城的副领事。晚清实施新政后,他积极筹划回国投资,主导兴建潮汕铁路,克服重重困难,确保铁路在1906年通车,改善粤东的交通条件。   张榕轩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情怀的儒商,对于家乡松口乃至梅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也予多方资助,如捐款4000银元作为松口公学的建校费用,独资捐助出版宋明至清末嘉应历代名人诗选——《梅水诗传》及续集十三卷,鼎力资助温仲和主纂的《光绪嘉应州志》出版;著作《海国公馀辑录》六卷、《海国公馀杂著》三卷等。  张榕轩纪念馆位于梅县区松口镇南下村。由张榕轩故居幹荫堂重新修缮后布展设计而成。幹荫堂是一座三堂五横一围龙的客家围龙屋,内有84个房间,21个客厅,10个天井,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花园600平方米,门坪1050平方米,总面积达5970平方米。幹荫堂采用了大量的石湾陶、雕刻、灰塑等建筑艺术元素,尤其以采用大量的绘画装饰而炫彩夺目。其中,中厅桁梁上90幅百余年历史的书画作品保存完好,墙壁上有彩色壁画150幅,大部分在近年得到修补或重绘,其中书卷、檐画以及大门内左右墙古画4幅等依然保存了原来的风貌。   张榕轩纪念馆的主题展区,位于幹荫堂的中轴线,由6个展区构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特别是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加以实物展示,完整细致地介绍了他的人生传奇经历与成就。   另外,纪念馆内目前还设有张步青展室,介绍张榕轩长子,著名外交官、华侨社会活动家张步青的生平与成就,大厅还陈列展示张榕轩家族一百年来在海内外发展繁衍的历史照片。相关的展示内容,随着开馆将不断充实和丰富。中国第一条华侨投资商办铁路——潮汕铁路,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8月28日动工兴建,1906年11月25日正式通车,北起潮州西门,南至汕头,总长为42.1公里。   潮汕铁路创办人是梅县松口籍的印尼苏门答腊岛华侨张煜南(榕轩)和张鸿南(耀轩)昆仲。总建筑费用302万银元,其中张氏昆仲带头各投资100万银元、谢荣光投资75万银元,其余发行股票集资。   潮汕铁路建成,将海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联成交通畅达的枢纽,促进了潮汕和梅州地区及赣南、闽西一带经济发展,每年运送旅客约180万人,运输货物6万吨左右。1939年,因抗日战争形势危急,运营了33年的潮汕铁路被拆毁。目前,仅有意溪车站遗址。   ▲摄影:连志城   刘奕宏 饶淦中整理
梅县旧物(解放后) 梅县1963年固定粮票。 这些粮票是中共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解放后注重学习苏联模式,片面追求工业发展,导致与民生物资相关的生产力下降。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中共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调节供需政策,从此百姓生活进入了长达4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代”。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充斥山城,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蔬菜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也要凭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粮票(当然包括其他食物或生活物资的票证)是购买粮食的主要凭证,如果你有钱没有票证你也是无法购买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票证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好转,生产能力开始提升,中共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年,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1985年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被取消。1992年—1997年间,票证制度终于在全国范围内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时代的结束预示着中国由计划经济的短缺时代走向市场经济的过剩时代。粮票可以说不是“兑换”,而是“允许”你买粮(还包括就餐、买粮食制品)的凭证。在当时, 平时买粮会有专门的供应本,去粮站填写、交钱,背回家。粮票是出差或探亲时,通过申请、批准,用供应本去申领(从定量中减除)。一般居民25斤/月,初生儿8斤、职工27斤,一般体力劳动者35斤、重体力者45斤,因为当时几乎没有油类调味品,没有副食,平常百姓只有通过其他方法来补充自身能量需要。每人每月0.4斤菜油,0.5斤猪肉,而且粮食也不全是细粮,有的要搭40%的粗粮。这些梅县粮票背面盖有“三级米”“四级米”红色字章,加上当时从1962年9月至1963年5月的梅县降雨仅379毫米,更加剧了农业生产的困难。当时的人生活异常艰苦,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代的长辈们都是经历过这个艰难的时期的人。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