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_残星_ 冷月_残星_
关注数: 235 粉丝数: 137 发帖数: 2,959 关注贴吧数: 58
比较乌贼的其他书,卤面缺乏开局金手指,乌贼自己没觉得很难写吗 网文主角一般开局配备有一些常见的金手指,我们可以归类为一下几种 穿越,异能,系统 穿越带来信息优势,异能带来战力优势,系统可以给主角需要的任何优势,这些金手指可以在比较合理的推进剧情的同时带来大量爽点, 盘点乌贼的其他书,主角都必备类似的金手指 前作小克是穿越者,所以能看懂中文还懂现代科学知识,相对书中其他NPC就拥有了信息优势,每次塔罗会读罗塞尔日记创造了大量名场面。同时小克还自带源堡,算是异能金手指的一个变种。 长夜余火开局商见曜就是觉醒者,也属于异能金手指,第一大章打劫匪、乔特派员、机械僧侣,全靠主角的异能血c。 奥术神座的主角路西恩也是穿越者,目前楼主还没怎么看,但是无疑穿越者具有的信息优势肯定会在剧情中起重大推动作用。 这些金手指的存在推动剧情时可以为作者写作创造很多便利,因为金手指强度如何完全依赖于作者自己的口胡,读者只需要接受设定就行了。如果只凭借主角自身能力创造优势那需要耗费作者大量笔力和时间,一旦写的不好就会令读者丧失兴趣 宿命之环的主角卤面是白板开卡,甚至魔药都没喝过,导致乌贼要花大量篇幅再把小克的升级打怪流程再他身上再走一遍,要命的是卤面一没元宝二不是穿越者,打怪全靠乌贼凭空给的剧情buff,显得十分不合理,于是卤面喜提太子外号。 总的来说,本书目前的差评现状跟主角自己的白板人设有很大关系,写起来非常卡脖子,导致剧情非常离谱。
【20230422 茶館雜談】星舰发射失败简谈,太空探索为何如此艰难? 1.冷酷无情的公式 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是一条犹如智子封锁般冷酷的公式。 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v=ωln(m₀/mₖ),我们可以知道一件很简单但是却很可怕的事情,那就是航天器载荷的增长居然是对数增长的,对数增长意味着边际效益递减,也就是说更大的火箭并不意味着同样程度的航天器运力的提升,固然大火箭可以发射更大的卫星和空间站组件,但想要白菜价发射卫星还是不现实的。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超过5000吨质量的星舰也仅仅能将250吨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LEO运力的增长实在太慢,对数增大的运力使得成本的降低也格外艰难。250吨在地面是个什么概念呢?举例来说,人们常常把大航海时代和星舰联系起来,而大航海时代的常见船型之一——盖伦船,排水量500-600吨左右,并且绝对可以重复使用。在地表,人类已经制造了各类大型载具进行经济活动,1万吨的重载列车,10万吨的核动力航母,50万吨级别的超大型货轮,这些载具的主要运力都用于运输货物,到了太空,一切完全反了过来,火箭的百分之95的运力是运送其他燃料…… 这可能是地球母亲的黑色幽默,地球的舒适环境孕育了生命,但是当人类想要迈出离开地球的脚步时,温暖的摇篮变成了坚固的锁链,每迈出一步离开摇篮的脚步都十分艰辛,科研人员的辛苦劳动被地心引力所无情吞噬。化学动力火箭进步的速度是如此的缓慢,成本是如此的高昂,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为了绕过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的限制,目前有大量设想,比较常见的两条路线包括:一,太空电梯,二,质量投射器。 通过巨大的先期投资砸出一条最远端至少在同步轨道的天梯,然后通过低成本的电磁弹射方法让载货舱室慢慢爬升至同步轨道,这样做的好处是单次运输成本极低,而且载货量相对会更大,然而太空电梯的设想实现起来极为不友好,即使制备电梯轨道的材料已经能低成本量化生产,那么需要将这样大量的材料发射到至少同步轨道以上所需要的成本仍然是不可接受的,先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 碳纳米管的密度是2.1g/cm³,钢铁的密度是7.85g/cm³,如果这条缆绳有125px粗,从地面到空间站36000km的距离,缆绳自身的重量是多少呢?假设这条缆绳粗细均匀,它的总体积是V=π×2.5²×3600000000=1767150000000px³,那么它的总质量约为148440.6吨。不考虑这么长的缆绳完成分段铺设需要的技术难题,显然这样沉重的缆绳只能使用化学火箭才能完成,而仅仅是完成14万吨的发射任务都会令成本增加到一个不可接受的地步,更不要说太空电梯末端的还需要一个大质量配重,而星舰的GTO运力仅有一百吨左右,那么大概至少需要数千次发射才能完成基本的太空电梯缆绳铺设任务,即使经过了最宽松的估计,人们心目中的“低成本航天”实际上仍然是一个非常沉重的经济问题。 质量投射器又是另一个昂贵的玩具,质量投射器需要在地面铺设漫长的加速轨道,然而,这也是一个边际效应递减的过程,想要获得更大的末端速度就需要更长的加速时间,然而,速度越大在加速轨道上停留的时间就越短,想要通过增加加速度增加末端速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地面的轨道长度注定有限,无法如同火箭那样全程加速,更大的G值航天器和人体都无法承受。 总之,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走向星空的努力还需要依靠化学火箭,人类认知中的其他低成本航天都既不低成本也缺乏现实对应的技术手段,然而化学火箭的上限被被齐奥尔科夫斯基方程所死死地限制住,人类制造的火箭越大,地心引力拿走的就越多。 地球啊地球,我们要怎样才能摆脱你令人窒息的拥抱。 2.类比航海和航天?不是一回事!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把航天与航海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从过去的历史中我们确实可以学习到一些人生经验。但是航天和航海缺乏的共性实在是太多。 首先,人类在新大陆所建立的殖民地与目前人类在太空所建立的空间站有着很大的不同,究其原因,新大陆殖民地虽然在早期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匮乏问题,但是其仍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殖民者们需要的基本生活物质,水、食物都可以在新大陆获得,随着殖民地经济的逐渐发展,不仅农业这种第一产业可以在新大陆快速复制,包括纺织、冶金、造船在内的第二产业也具备逐渐发展壮大的可能,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大航海时代可以逐渐成为改变世界历史一个时代,是因为大航海能够带来足够的经济利益,从大航海本身获得的经济效益既可以投入到地理探索的事业中去,又能很快的投入到扩大生产的投资活动当中去,新大陆有丰富的黄金,有辽阔且肥沃的土地,还有无数印第安人的头皮,经济收益能够使得大航海本身成为一个不断循环的正反馈。 然而,到了太空时代,一切都反了过来,首先,前往遥远星球的路费就是人类所不可接受的,并且空间站或者月面基地本身也不是可以与新大陆殖民地相类比的存在,空间站或者月面基地的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每一升空气都需要从地球上千里迢迢的运过去!当然,这些食物和水等基础物质目前有望做到比较高效的循环,但是空间站发展第二产业则困难重重,缺乏原材料,缺乏冶炼和加工设备......由于完全无法复制第一和第二产业,空间站和太空基地不能成为一个独立造血的经济实体,只能是一个脆弱的、需要地球母亲脐带供给养分的婴儿。 对于太空基础设施的投资,是一个漫长且见效极慢的过程,所有的太空基础设施在相当长的时间都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而更像是一种基础科学研究。即使通过可复用火箭降低了发射成本,建立完善且能产生收益的太空经济区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投入,短期来看,大火箭能干啥呢?太空采矿?不行,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周期与地球存在很大差异,恐怕矿石的收益还不如燃料的花费多;建立月面基地开采氦-3?不行,氦-氘聚变是二代核聚变技术,反应条件更加苛刻,而目前人类连氘氚聚变都没折腾明白;移民火星?醒一醒你不是马特达蒙。 发射成本并不是最主要的太空探索的限制因素,实在是由于太空探索的经济收益过于有限了,在未来需要探索更多的太空经济盈利模式。 3.太空经济特区与太空大基建 新旧大陆在19世纪到20世纪时常常被人们称为新世界和旧世界,而个人认为这种称呼更加适合用于描述地球和太空的关系,太空这个新世界与地球旧世界的环境极为迥异,必须要增加其规模才能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区。 太空农业需要作为太空经济区的第一个重点环节,目前人类的太空货运飞船中,占大头的运力是用于运输给宇航员的食物、水和其他生活用品,若是这些物质能在未来的太空基地中自行生产就能够有效解放运力,因此,自持力长久的太空基地需要有强大的太空农业舱室作为支撑,宇航员们的排泄物被送进农业舱室中作为农作物的养分,农作物成熟后又接着成为宇航员们的食物,当然,这种循环损失的水分和物质都不能忽视,还需要外界的补充,所以这种农业舱室最适合的使用场景应当在月球上,月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和其他矿物质,对这些资源的开采远比小行星开采要简单的多。 太空冶炼和太空制造业则是太空经济区另一个需要发力的重点,太空冶炼有着地面上所不具备的高真空、低重力条件,得到的金属品相比地球上要优秀的多,不过在可见的未来这些产业只能在月面基地进行发展,小行星采矿的一大劣势就是不确定性,小行星的轨道和周期与地月系有极大差异,并且自身的引力又很微弱,航天器变轨靠近小行星既需要花费大量的燃料,又需要精确的轨道计算,实在是得不偿失。相反,若在月面基地上进行采矿作业,勘探好矿区后就能交给无人化采矿设备自动完成。机器人采矿——月面基地就地冶炼——3D打印设备加工为成品,小而精的太空制造业产业链条无疑需要比地面工业短的多,但是月面基地可以在这种循环中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进而逐步发展为太空城市。 无论是太空农业、太空冶炼还是太空制造业,这些都属于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作为专门服务于太空经济区的基建设施,它们建设周期和回报周期都极为漫长。尽管目前人类已经发射了大量的航天器进入太空,非常不幸的是他们都与太空基建并不沾边,无论是星链系统还是GPS、北斗系列导航卫星,还是国际空间站或者天宫空间站,这些都只能看作是地面基建和科研设施在太空中的延伸。专属于太空自己的基建设施必须要配套于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才能发挥价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