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耳👂🏻 球球小玩家
关注数: 73 粉丝数: 100 发帖数: 8,070 关注贴吧数: 6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十二篇——拜亚动力dt270pro 今天早上得知dt270pro到了既没冒大雪也没冒大雨还没火急火燎地去取件 ,从sp3000开始换设备的速度慢了很多,手里的设备也一直没变 ,耳机播放器时有时无,但听歌却没有变的断断续续,来回的折腾没让我有些烦躁,也许,也许收到270pro之后,我的便携(大耳)之旅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 致敬结束,聊回dt270pro,拜亚动力这个牌子之前玩大耳的时候听过他家1990两兄弟,当时不是特别高频👂,虽然能感受到素质很高,动态很好但被刺起飞了🤓,然后就没再听过它家产品了。之后就玩回便携了,不过塞子听久了难免会想大耳的声音,加上我个人的听音时长比较久,长时间带塞子确实有些伤耳朵,再加上最近天冷了,mkii金属腔体戴上冷冷的🥶,于是lz开始物色个便宜大耳,平时打打游戏,看看电影听听歌。之后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自打dt270pro发售就好评如潮,lz自然也好奇,很幸运的蹲到了一个,听下来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封闭式小耳机来说,下面详细说说 。 我听氵的就不叠甲了,前端就是笔记本直插3.5毫米耳机孔,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塞子直插的时候左耳一直有电噪音,270pro一点没有,可能阻抗高的缘故😦?虽然也就45欧姆。 整体素质:声场就那样,封闭式都差不多,横向纵向差不多大,不过声音的延展做的不错,很立体,解析力在这个价位的封闭式里(虽然也没几个竞品)挺不错的 。分离度一般,层次感不明显 。动态很好啊,感觉放到这个价位的开放式里也是不错的水平,听动态比较大的歌,需要一直调音量获得健康的响度 。瞬态不快不慢,正常水平。密度不赖😋,能填满不算大的声场。 低频:量感偏多,下潜稍浅,不至于轰头,但如果听的歌里打击乐较多然后人声做的不突出,低频是会挤占一些人声位置的 。不是那种弹性十足的低频而是扩散感较强的低频。混响适中,声音整体较有包裹感,氛围感较好 。 中高频:完全不是我印象里拜亚祖传的惨白巨刺声🙄,整体做的比较顺滑和柔和,结项边缘做了不少打磨,听起来没有那么锐利了,亮而不刺,齿音依旧有,但不刺了🤗。听感是那种较为柔顺的高频,但亮度一点不差,极高频会有些压制,整体线条感还是不错,空气感差些,没那么通透😔,应该和结项边缘做了打磨有关,泛音还是比较丰富。 人声:站位中偏近吧,口型适中,微暖,亮度偏亮😋。男声女声没有什么明显的偏向性。女声有些甜腻感(也可能是因为我听的王菲)。人声很清晰,没有封闭式那种闷闷的感觉,桶音也不重,细节也够用🥰。 器乐:由于结项边缘被打磨,显得不是那么锐利,但指向性还是可以,不过多重器乐,声部较近的话可能分不太开,我自己听的这些小编制流行都还是够用的🤓。 佩戴:我个人的耳朵大概是5.7cm左右,完全能包住,就是耳廓会挤在内壁上,但天鹅绒耳罩还是很舒适的,不会难受🤗。一直在听,大概4个多小时也没有不适。也没觉得夹头,可能是因为收的二手,上家撑开了吧。不到200克,几乎是无感佩戴,比之前用的490p还舒适🥰。 外观:挺简约的,感觉做成990prox那种外观我会更喜欢🤔,这个外观质感还是有些廉价,不过也更轻便() 适合/不适合听什么:感觉挺杂食的,可能不太适合听打击乐多,人声又做的很凹的流行乐,因为低频可能会盖住人声,然后器乐比较复杂的大编制略显吃力。其他的什么jpop,acg,电音,欧美华语流行啥的个人感觉都不错。🤗 总结:不是那么拜亚的拜亚 ,乐感很好啊,虽然定位依旧是监听耳机,但音乐性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讨喜的中下盘氛围感,亮而不刺的中高频,比较突出的流行人声调音,整体的素质在这个价位也算是优秀😋。虽然横向声场较小,还是会感知到它是个封闭式,但小单元能做到几乎听不出桶音和闷糊感,只能说拜亚在调音和单元上没有因为产品定位而妥协,很有诚意的产品。在这个价位的封闭式里完成度很高了,并且真的很易推,我直插笔记本就能不出坏声了,用它自带的小尾巴插手机和平板应该也能获得不错的听感。🤗
也许是某人的便携最终答案?hs2000mk3 今天早上得知@雨漪涟忆 的mkiii到了就冒着大雪(真下了)火急火燎地去取件,从金砖开始🌧️✌🏻换设备的速度快了很多,手里的设备一直在变,耳机播放器时有时无听歌变的断断续续,来回的折腾也让他有些烦躁,也许,也许收到白铜之后,他的便携之旅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 下面简单说说,用mkii ab的,前端sp3000不锈钢刷铂金1.30固件、线材统一用的金参考evo一代、耳套aex07/crystal2。(后面为了方便统一用两者的单元05 和 47来表示mkii和mkiii) 整体素质:相较于05来说,47一入耳就知道是个“爽塞”,动瞬态强的可怕 ,速度感极快,严肃理解听木柜子为何如此爽了,分离度和信息量相较于05上了一个台阶,声场大了一圈。 主听流行就先谈谈人声,气声泛音很多,当然齿音也更多些,口型比05小些,但更加的有侵略性,尤其是女声,亮度很亮,非常仙气,人声密度较05有提升,厚度两者都不算厚,结项上47会大一些,不过47应该也属于结项纤细的那种 。 低频上,47量感适中,下潜尚可,混响少一些,但会比05更硬一些,没那么宽松,整体还是比较干净的听感。 中高频,第一耳朵就喜欢上了,十足的泛音,分明的线条感,飘逸的空气感。加上强悍的动瞬态,在听朴彩英的heaven时,将后半段的情绪递进展现的淋漓尽致(2:38那一嗓子给我吼爽了 )。要说05的高频是玉石般温润,那47就是钻石般璀璨。 器乐表现上,47也很突出,得益于大声场高素质以及很好的分离度,感觉47甚至能听听大编制,器乐结项准确,也没什么音染,该是啥声就是啥声,管弦乐很爽。 总结:47的素质强,动态好,中高频华丽,速度感快,声音偏刺激偏爽更精致,更适合jpop,acg,清亮女声,纯音乐,摇滚,电音。🤗 05的素质声场稍逊一筹,中下盘扎实,声音会更宽松一些,氛围感更好,整体更杂食一些,更适合华语男声,港台老歌,厚一些偏抒情的女声(阿黛尔,柴田淳这类)。🥰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十一篇——艾利和sp3000 hi🦶吧的各位首先我喜欢 你们,其次我讨厌 你们,我感谢你们让我认识了艾利和这个牌子,知道了sp3k这么好的播放器,我讨厌你们让我2k预算进吧,到现在整上sp3k+hs2000mkii了 ,我的钱包已经燃尽了。所以是时候了——也许是我的便携最终答案?sp3000不锈钢/hs2000mkii()。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讲讲来时的路。(想欧美打法直接进入正题的看楼下,想日韩打法做点前戏的继续看🤗) Lz是今年三月复烧的,原因是之前买的em6l导管容易掉,老返厂修,我被折磨的还是想换个塞子,当时没有接触贴吧,只能在经常刷的b站和抖音里寻找答案,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kol ,下单了当时正被大肆吹捧的p50(甚至定制+原价),既然换了耳机,那就再换个前端🤓?于是入了大傲的ka17,这一套当时我还算是比较满意,然后塞子有了,再买个易推大耳吧🤓,于是lz又原价冲新了大傲ft1(和大傲的不解之缘),当时就被大耳的声场震撼到了。就这样听了一段时间,然后lz真正开始折腾应该就是在去过耳机店之后,当时听了hd490pro,又一次被开放式大耳震撼了。当时把所有东西几乎六折卖掉🤡,收了个q15和冲新了490p,之后的故事主页的朝花夕拾都有了,在吧友的细心推荐下,lz几乎没有怎么踩过雷,还收到了很多吧友好价😋。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lz对大耳的兴趣超过了塞子,可以看到暑假期间的“真假鼠耳听” 里基本都是大耳。所以lz暑假结束后,又卖掉了手里所有东西,冲了飞傲k17和para2,听了一段时间突然发现了架构师老哥的崭新mkii ,算是让我重拾起了对塞子的兴趣,并且lz个人原因以后很可能只能玩便携 。 所以组建阶段性退烧便携设备的计划就开始了,然后lz最开始的目光是放在飞傲m27上的,由于对大傲出的新品一直印象不错 ,不过在国庆试听听了1.01之后还是打算先放一放,一是机器厚度劝退,二是声音确实还需要打磨。并且lz想尝试尝试新的声音风格。 于是lz把目光投向了艾利和,一个是因为艾利和一直在吧里的讨论度不低,二是艾利和的设计确实挺得我心的(指sp系列,sr35什么玩意? ),最重要的原因是声音,因为lz前几个月都在听台机大耳,所以玩回便携确实对播放器的声音框架不太满意,然后在吧里听说艾利和的旗舰产品素来以精致细腻的声音著称,所以想尝尝到底是怎么个精致细腻🤔。最后就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大佬开源可以互刷sp3000的版本,可玩性很高。所以就有了这一期朝花夕拾,楼下详细说。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十篇——Onix xm5 由于手里台机送修去了,手里没前端了,心一横买了个欧尼士xm5,也就是今天的主角。本人对它家的mystic印象还是不错的,很暖厚润的声音同时素质也很不错 。而xm5总体声音来说也继承了一部分mystic的特点,下面详细说说: 由于吧友们都说xm5的固件对声音有比较大的影响 ,所以就反复ab了吧友认可度比较高的两个版本:2.0和2.4(2.1-2.4间隔的时间很短,估计声音差距也不大)。先说说这几个版本的共性,也就是这台机器硬件的大致风格。 最明显的就是人声吧,xm5将人声的位置提的比较近,也算是和我的hs2000mkii互补了,因为这条塞子本身人声位置是中偏远,在k17上明显很多歌的人声是比较凹,容易被器乐掩盖的 。而xm5上器乐不会太抢戏,这也造成器乐的质感可能会差些,但后续版本(2.4)会明显改善器乐的质感 。 再说整体素质,综合价位,整体的框架确实是不如k17和旗舰播放器(印象中),尤其是纵向打不太开😭,信息量可能差一些。但推力确实还算不错(hs2000mkii低增益只用16的音量就能获得正常的响度),动态也能起来 。 然后就是2.0和2.4两个版本具体的声音及对比 2.0👩🏻: 横向声场较闭塞 纵向和2.4差不多 动态2.4弱 低频干净量感适中 下潜不深 但质量不高 中高频直白飘逸 较2.4会顺滑明亮不少 线条感和空气感都更明显 人声相对2.4空灵 年轻 亮一些 乐器涂抹感较2.4重 整体来说更强调人声尤其是女声,较为适合jpop,acg或者年轻女声。 2.4👨🏻: 横向声场比2.0打开不少 动态会强一些 低频比2.0混响更多,下潜更深,弹性更好 中高频收敛,亮度偏暗 人声较2.0更厚且润一些 口型较2.0略大些 乐器定位较2.0更精准,质感更好,没啥涂抹感,氛围感更强烈一些 整体来说更强调低频氛围感以及弥补了器乐质感,适合电音,欧美华语男声流行,老港台。 这两个版本我个人认为是2.4无论是完成度还是素质都会好一些,但偏偏高频少了亮度,并且不够顺滑,导致女声差味道,并且2.0版本的声音会更通透一些。所以2.0这个版本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以后可能会这俩个版本来回切换听😋。 声音大概就这些,然后是做工这一块,个人感觉还是挺不错的,虽然欧尼士现在是被山灵收购了吧 ?但是xm5比之前买过的山灵m3plus的质感和做工好很多,依稀记得m3plus屏幕底部那一块黄色色差,和尿渍一样 。整体质感和外观见仁见智吧,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好看的,就是如果能把耳机孔和音量旋钮设计在顶部,usb口在底部就更合我心了🤗。 最后就是系统体验,由于是纯音播放器,系统这一块设计的还是挺有逻辑的,流畅度也不赖,也没遇到啥大bug,就是如果能像飞傲音乐那样筛选音频比特率就好了 。 整体还是比较满意,所以便携完结,🍠拍法镇楼。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九篇——Ac hs2000mkii 终于到了这一天?也许这是退烧的声音…… 也是机缘巧合吧,在大致搞定了简陋的大耳系统之后,又想念起了塞子的声音,刷到了吧里刷到了切图架构师大佬的泥头车,里面赫然有一条我拼拼凑凑才能买的起的ac的老旗舰hs2000mkii 。因为之前买过他家在吧里赫赫有名的1750cu,对这个牌子也比较有好感,也是听闻过hs2000mkii的大名,在这个多单元遍地跑的耳塞市场里,我很好奇旗舰单圈是个什么动静🤔。所以lz一咬牙也就拿下了这条2022年底发售的万元旗舰动圈。前几期朝花夕拾确实有点名不副实 ,因为都是近期的一些新品,这一期算是担得起这几个字了,下面详细说说我的听感。 先叠个甲:本人长期持有的塞子没有超过2000(二手)的,耳机试听过的塞子也没有超过1w的,贵的也就月芽2,维尔丹蒂,米迦勒。所以是没吃过细糠的😰,很多描述可能过于夸张,大家看个乐子就好🤗。 前端:k17(单端高增益) 耳套:aex07 线材:原线(3.5mm) 素质: 一入耳就开始感慨这就是旗舰吗😱?然后就开始震惊,你告诉我这是单动圈😨?首先就是铺面而来的信息量,其实mkii在结项上可以称得上有些纤细,但正是这种纤细,显得它的声音非常的规整,所有声部的摆放位置都非常规整,细节也是分毫毕现 。 再说声场,横向声场比较广阔不过还算有边界感,纵向也不错,延展比较一般 。 然后是动瞬态,瞬态非常优秀,收的很快很干净,动态也很好,很多以前听起来没什么起伏的歌,现在变得有些波澜了 。 总的来说一个单动圈有如此的素质非常超模了,难以想象act05的续任者act47的实力😢。 低频: Mkii的低频可以称为私以为所谓“高级”的低频☺️,下潜深,富有弹性,收的还快,不拖泥带水😍。可能因为混响较少过于干净,导致氛围感有些一般,但无法否认mkii的低频在我听过的绝大多数塞子里都是十分优秀的,特别是在最近听多氵之后,Mkii的低频表现让我如获甘霖😃。 这种低频在听打击乐的时候会尤其的爽😗,所以Mkii的摇滚表现在我看来是非常优秀的,诸如万青,草东,linkin park这种摇滚乐队的歌,都能演绎的很好,会给你一定的爽感,但又不至于轰头。 中高频: 从亮度来说,Mkii的高频亮度算是中等偏暗,刚刚卡在不老化歌手年龄的点😳。这个点的平衡我觉得控制的非常巧妙,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退烧的塞子,这就要求它不能像1750cu这种过暗的亮度导致清亮女声根本没法听😩,也不能像米迦勒这种亮度过亮导致男声过于单薄。这个点对我来说是刚刚好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这个塞子看成可以退烧的一个原因🤤。 正是因为这个点,导致Mkii不会有非常好的高频延展和线条感😫,但中高频比较顺滑,在女声高音的时候不会感觉到上不去或者整个声音挤住,但也不会感觉到非常爽,这一点确实和高频本身的亮度不够有关。在这就要看耐听和爽感之间的取舍了😶。 人声: Mkii的人声站位中偏近,虽然整体结项较为纤细,人声的口型称不上饱满但也不算小 。没有什么润泽但也不会觉得特别的冷,较为中性,可以搭配个暖声前端加加味道。 关于很多吧友在说刺的问题,这个我的听感是录音齿音重的Mkii确实会加重这种现象 ,录音有刺的趋向的,Mkii也会更加明显,但录音的时候就没有明显齿音的,Mkii也不会平白无故的增加齿音。个人算是比较能接受这个程度的齿音😢。 器乐: Mkii整体的乐器表现非常优秀😍,几乎没有涂抹感,很锐利,得益于解析力和大声场,在听流行人声时,乐器和人声几乎不会混在一起,这也算是旗舰的基本标准吧。纯听乐器的话,个人感觉钢琴和打击类乐器以及弦乐都不错,泛音颤音可能会少些😳。 适合听什么🤗: 摇滚、电音舞曲、大编制、大部分快节奏acg、纯音乐、欧美流行 不太适合听什么🤨: 氛围老港台、抒情慢节奏华语、清亮女声solo 总结: Hs2000mkii作为一代旗舰,对我来说确实足以一步到位退烧了 ,整体的大声场使得声音不会过于紧绷的同时也造就了还算合格的氛围感,适中的人声也足够耐听,不会觉得听起来累耳朵。另外大动态和强瞬态也提供了不少爽感,使得声音更有起伏,不会听起来平平无奇。再讲讲佩戴,我比较幸运的适配ac的佩戴(除了右耳有一些顶耳廓),由于是单圈,虽然是金属腔体,但也没有一边十多个单元的旗舰坠耳 ,重力分布还是不错的。今天戴了五个小时,只有右耳耳廓有一些不适😔。 要说缺点可能就是低频有些过于干净,混响较少,氛围感一般以及女高音不够爽不够刺激,亮度差了一些,不过这也可能是mkii之所以耐听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声音密度和人声厚度比同价位要差一些😞。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八篇——爱珈升华 主包也是收到了前不久吧里讨论度很高的升华 ,自从1750出了也没怎么听塞子,都在听大耳,这个小塞子一入耳挺让我惊讶的吧,下面细说。 叠甲:我是听水月雨和大傲的 ,够了吧,这说明我是个🐉子。 前端:飞傲k17(全程中增益再高有底噪了) 线材:原线 耳套:aet07、fx10、铜管、zone 素质:先说声场,横向声场小于纵向声场,并且横向声场我感觉有点过小😥,声音会比较平面,也许是我大耳听多了,等明天月光银到了再感受感受。纵向声场还不错,铺的还是比较开的,纵深也还可以☺️。 再谈解析力,有点超模,完全不会感到糊吧,起码在这个价位应该是比较好的(在我听过的这些塞子里)最后就是瞬态还是挺优秀的,收的很快,声音很干净, 动态一般般。总体来说素质综合价格来说非常好。 低频:量感对我来说是合适的,我不是特别basshead,但是下潜确实是不太够 ,这一点放在哪个套上都改善不了,应该是调音和单元导致的,所以听起来低频是下不去的,尤其是有鼓这种乐器的时候。但好在低频弹性好和瞬态比较快,低频听起来不会过于郁结,算是点到为止的程度。 中高频:这个耳机的亮点就在此吧 ,衔接非常的顺滑,听不出明显的毛刺感,齿音压制的也还行,重点是空气感和线条感挺优秀的,并且密度不错,亮度也不错,所以让整个中高频显得较为华丽,支撑很足。 人话讲就是女声很毒,尤其在铜管耳套下,女高音的空气感和线条感会更强,极致的爽。(当然这种爽建立在女声突出的情况下,如果整首曲子乐器太多掩盖人声就不太突出了,听听那种单人女声solo弹唱就非常爽)😘 人声:女声明显是舒适区,并且越亮的越好听,人声的站位虽然中偏远,结项适中但口型不小,听起来也很清晰,只要不是低频乐器太多太杂,整个人声还是比较清晰,人声微暖微润,亮而不刺,听起来齿音不多,也没有老龄或者过度幼化。🤗 关于人声站位的问题,我尝试用zone这种人声套加强了一下,效果感觉并不好,因为本身升华的横向声场就不大,就靠纵向声场保持声音的立体性,再换zone这样的小出音口,显得声场更小了,人声是凝聚了,但所有声音也挤在一起了,乍一听人声是好听了,但一ab就头中效应严重。😡 器乐:乐器质感很好,没什么涂抹感,声音非常自然,由于人声的站位较远,并且这个耳机的分离度以及纵向声场很不错,乐器也是比较突出,在乐器尤其是低频乐器较多的情况下,人声会有些被掩盖😢。在fx10耳套下,低频会更加收紧,管弦乐以及钢琴质感会更好,忽略横向声场,非常像一副器乐塞🤓。 适合听什么歌?:伴奏较为清爽的清亮女声,纯音乐或者器乐,快节奏的acg歌曲。男声也还行,只要不是那种特别抒情特别老港台的就还行。 不适合听什么?:当然是老港台以及厚重嗓音的男声😵,以及混响多低频乐器(尤其是鼓类)多的歌曲。 最后,这个塞子实际质感也不错,重量也不重,佩戴算是顶级了。可以买来玩玩,感觉这个价位比起追求杂食不如买买特化塞 ,就这个素质也值回票价了。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7篇——水月雨 乐园2 虽说para2不算朝花,但气氛到这里了,也加入朝花夕拾系列吧 ,水了这么久帖了,终于重拾起这个系列,可以详细说说这款耳机了。 前端:飞傲k17 线材:原线 叠甲:不用叠了吧,我都听大傲+氵🌙🐟了,说点胡话也正常吧?🤓👆🏻 素质及声场:老生常谈的两样东西,我个人认为确实也是一副耳机必要的东西,para2的横向声场很不错,在同价位一种耳机里算较大的,也足够规整,整体较为宽松,纵向声场弱于横向,显得声音会有些平,延伸中规中矩 。动态较490来讲好了不少,以前听490一首歌不太用调音量,而para2需要频繁的去调音量 。 素质上,乐园二在k17这种推力较足的前端下还是比同价位一众动圈竞品强不少 ,细节更多一些,不过人声结项较为突脸再加上信息量较多,耐听程度上明显不如监听类动圈大耳(如hd490 r70xa等) 。另外水家这只耳机相较hifiman的平板密度会差一些,不知是因为结项细的缘故还是技术问题,不过密度大了,估计听起来更累了 。 低频:可能得益于k17的低频加持,实际听起来低频的量感不算特别少,但结项属于比较细的,下潜的力度不太够,尤其是鼓类乐器 。不过弹性尚可,泛音也不重,听起来还是蛮干净,不会太浮于表面,不过听起来确实不够“爽 ”,吧友说低频的量感和质量在更换原地起飞升级线后会有改善,现已严肃下单。 中频:个人最满意的一个频段,口型较大且饱满,会有些微微暖,尤其是女声吧,听起来会比较抓耳,可以驾驭很多风格的女声,无论是慵懒的,轻快的,热情的或是空灵的,表现起来都很好 ,人声算是有些包裹感的,人声的位置足够近,近到会有些挤占乐器的存在,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听歌曲中器乐的存在的,这一点上可能有一些缺憾 ,不过para的分离度以及定位结项还算合格,器乐人声不会混在一起,显得杂乱,细听乐器的存在还是可以听到并且听清楚的。 高频:亮度足够,合我胃口👍🏻,齿音控制的非常好,之前听过白牙的1990p那个的高频也很亮,但齿音非常突出,会把耳膜刺穿😡,在乐园二上很少有不悦的齿声出现,缺点感觉顺滑程度以及延展还是差点意思,有些许毛碎感,希望升级线到了能有所改善。 适合听什么?我个人认为这只以女声出名的耳机其实是比较杂食的,虽说其轻快的声音风格更适合听女声,尤其jpop。但我尝试了不少风格的音乐,周氏说唱,r&b,欧美电音及舞曲,para2都能驾驭的不错👍🏻。要说不适合的,可能就是慢节奏抒情歌、民谣,尤其是男声的这类歌曲,低频伴奏多的,para2会显得氛围感缺失,速度感过快。 佩戴上,重量确实是重,不过戴在头上,压力比较均匀,主要不适的地方在耳廓一圈以及两小时之后酸胀的斜方肌🤓。 大概就这些,🐟上发现一根好价原地起飞,冲了一根看看什么水平,如果提升大,会和490一样写一篇番外,给持有这只耳机的吧友一个参考。另外,这只耳机还是需要些推力的,毕竟灵敏度太低,所以还是建议大家上台。欢迎楼下讨论。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6篇——AC 1750CU 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前吧塞——1750cu 只能说这几天听下来没有让我失望 真的挺适合退烧的 并且我佩戴起来还算挺合适(听说佩戴挑人 我直接盲的挺幸运的 大家不要学我 )下面说说具体听感 叠甲:听感完全主观 如果与您不同 以自己👂🏻为主 欢迎楼下讨论。 首先这玩意开箱仪式感是真的好 军火箱的包装 机甲风设计 我是挺喜欢的 就是外壳容易掉漆 建议买一个单元分体式收纳袋 避免左右单元摩擦。 下面进入真题,首先就是整体声场上 属于是横向纵向都不大的声场 但是分离度很到位 像是在小酒馆里驻唱歌手唱歌,解析力放到现在也不算很强 毕竟是老单圈了,开声很宽松,声音的包裹感很强。 低频:1750cu最出色的频段,下潜深,量感多但不闹,弹性好,原套下真的是拳拳到肉。质量属于是很优秀的一档了。 中频:厚度很好,密度不错,典型的暖声。 高频:1750cu的短板,原套下很暗,几乎没有线条感,换了黄铜套会改善不少,线条感会出来一点,不过和华丽明亮不沾边。 人声:重中之重,这玩意真的就是为流行人声而生的,不大的声场和良好的分离度反而使临场感和舞台感拉满,仿佛置身在舞台中央。 人声的润度很好,即使用q15这种素声前端,也是很润很暖的声音,听抒情流行以及慢节奏老港台真的很有感情。快节奏的歌会有些许跟不上的感觉,但不能说不能听,并且换黄铜套,女声音色也会亮很多,听听孙燕姿邓紫棋都还不错,萨顶顶这些飙高音的时候空气感确实是差一些。 还有就是挺好的一点,1750的齿音控制的很好,很多歌都是不可闻的。 动态也还算不错,听摇滚因为低频的力度大,会很爽。 古典大编制这些就别难为它了,而且我也不咋听古典。 总结:1750cu是一款中下盘流行人声塞,氛围感和低频非常优秀,听流行在这个价位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换一个提亮高频的耳套,女声也能兼顾的更好,除了少数特别女毒的喝,1750cu都算是能听,当然最优秀的还是中下盘。然后现在这个塞子已经是降到1800左右的价位了,性价比还是不错的。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5篇——节奏坦克V3D 首先买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我的播放器卖掉了然后tf卡闲置了 另外就是想体验一下q15的同轴(捆绑 ) 最后一个就是q15 ctoc连接电脑有电流噪声 v3d能整形消除电噪声 实测效果很好 叠甲:以下均为个人听感 若与自身听感有差别 以您自身听感为准 先说说我认为比较明显的提升 v3d作为一个纯转盘 对音源声底和背景方面的影响挺大的 q15直连电脑(ctoc)和电脑+v3d+q15(同轴)声底明显干净不少 (q15已经算比较干净的了 但是连我电脑偶尔有电流噪声 可能是主板的噪声吧 反正偶尔来一下 挺搞的 ) 背景明显黑了 然后我个人感觉 q15单推会有些用力过猛 声音燥一些 而加上v3d控制力强一点 不过这并不代表v3d的动态差 我个人听起来甚至感觉加上v3d的动态会猛一点。 声音方面,反复ab了安和桥前面的那一段大鼓 十分明显 q15直连鼓砸下去的力度会大一些 但最后会散掉 而v3d很控制 会让声音非常有弹性 并且下潜也还可以。 人声方面 v3d十分凝实 会润泽一些 齿音会重一些 口型大点 厚度更厚 q15人声更远 更干 不过齿音少些(ab这段的时候真的绷不住了 是ctoc线的问题吗 我电脑直连唱完一句后面必有一声电噪音 那为什么用同一根线连v3d没有? ) 马头琴那一段 加v3d明显更实一些 q15直插声音是略显飘忽的。我个人器乐听的少 古典什么的就不多说了。 然后是解析力和分离度 解析力个人觉得加上v3d会好不少 也可能是因为背景和声底的干净凸显的,很多微笑的细节 q15直连没有 但加上v3d听的明显多了。分离度貌似没啥差距。 在这提个问题转盘也能调音吗,越听越感觉V3d会润一些 人声位置也近一些 q15一耳朵干巴。 总结:v3d作为一个纯转盘相较于电脑直连大尾巴还是有不小提升的。更黑的背景,更干净的声底,还能把电脑的电噪音屏蔽的很好。 三频的厚度厚了很多,低频更加的凝聚(个人感觉下潜少了点 但是弥散的更少 弹性更爱)。人声会润一些,没有纯q15那么干巴。中高频的厚度也更好,声音更立体。(小河淌水里最高音那段很明显 v3d很有支撑感 声音很立体 q15直插就比较干巴单薄。)高频的延展会好一些 泛音也更多。 PS:关于v3d的同轴输出(3.5转coax)和ctoc连接的差别 有不少烧油觉得同轴好很多 我这里ab了一下 ctoc是飞傲的tc5 同轴是银狐的那根最便宜的 确实是同轴连接声音更厚一些,素质上谈不上好多少 但是听感好很多。还有人说miniaes更好听 但我没有卡农口的设备 就没有尝试。并且v3d同轴q15的声音我已经非常满意了 ,完善了q15人声不够润这个缺陷。以上听感均为v3d同轴连接q15得出。ab耳机为:acoustune 1750cu(很好听的塞子 下一期预定)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4篇——森海塞尔hd490(下) 这篇主要是写关于官.森海塞尔官方4.4平衡升级线的听感。直接上结论: 490 4.4线对比3.5: 基于天鹅绒耳罩,大致同一响度。 低频下潜更深,更加凝聚。人声位置更近,口型更大更饱满,厚度更厚。 中高频的量感变化不大,质量上升级线更好一点,不会那么刺耳,延展有些许的提升。可能是得益于解析力的加强。解析变好了,声音更为清晰。 动态大了不少,分离度的提升不小,一些歌曲3.5更能凸显乐器部和人声部的距离,演奏和演唱是在各自进行的。横向声场大了小半圈。 具体不知道是平衡接口的功劳还是线的功劳,因为q15的单端和平衡推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同一响度差距10多格的音量。 我认为490换4.4平衡线还是挺有必要的,素质上的提升是全方面的。我个人觉得比较大的提升就是低频的质量和下潜,并且解析力会好不少,明显感觉声音更加清晰了,3.5下如果是1080p,那4.4就是2k,当然3.5下也很不错了。 另外就是综合听感上,在3.5线下,即使是用天鹅绒耳罩,在歌曲多频段都有一定量感的时候,明显感觉低频量感少,会让歌曲听起来不那么舒服,而4.4线很好的改善了这一点,让歌曲听起来自然了不少。4.4的人声厚度厚了不少,距离感也更近,更适合流行人声,也让歌曲的氛围感好了一个档次,当然490的人声偏素略暖的特性没有变化。 比较建议购买490p的小伙伴至少购买一个带有一个4.4接口的线,我购买的是官方升级线,官方的售价是499,不过🐟价在350左右。第三方升级线有便宜的几十一百的,贵的有1000左右的,没有试过也不好评价,建议试听后购买。不过个人认为购买官方的4.4线提升还是较为明显的,素质上可以说是可闻的提升,听感也好不少。可以说值回票价。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4篇——森海塞尔hd490pro 到了我最期待的森海塞尔hd490pro了,昨天到手的,听了一下午。前端:飞傲q15,山灵m3p。线材:官配的3.5mm插头线,直接进入正文吧。 叠甲:本人第一次买次旗舰大耳,也只线下试听过一回,听的大耳也不多,很多都只有一耳朵。听感也非常的主观。 佩戴上,刚开始略微夹太阳穴那里,因为我配戴眼镜。戴一段时间缓解了不少(织布耳罩尤其,天鹅绒罩好不少)。总体佩戴要比hd6系列好不少。 听感: 首先,声场上一耳朵很宽阔,横向比纵向感知明显,估计是以前听封闭式听多了,这种开放式,一耳朵就那横向打开了。尤其是织布耳罩下,横向声场非常优秀。绒布相比织布纵向声场没变化,横向声场小了一点。但也是蛮大的。据说,hd490在这个价位的声场是比较优秀的一档,和我试听下来的结论也差不多。 低频:织布耳罩下,可以说低频很散,量感也不多,下潜还是有的。织布我也只听了一耳朵,接下来是我比较满意的绒布,换上之后会明显感到低频量多了很多,下潜很好。并且490和我试听的很多大耳不一样的就是它的低频打下去之后不会弹起来特别多,也是散下去,并且不是那种弥散,而是收的很快的那种。像我之前的ft1,就是那种打下去,快回弹,再打下去,再回弹。这两种听感都挺不错的,但我听到490这种低频表现,觉得比较奇特,挺有意思的。 中频:织布下,很透亮,女声会比较空灵,厚度会有一些薄。绒布下,厚度有一定增加,透亮感会一定的削弱,但也是属于清亮的风格。 高频,也是我很满意的490的地方,非常豪庭,毕竟我之前听的是ft1,是一个主打中下盘的封闭大耳,而hd490的高频延展的很好,泛音不多,非常的灵动透亮。 动态,在q15下,490的动态比较平和,但听起来绝不是那种没有感情,非常克制的感觉,而是很自然,虽然临场感和氛围感都不算强,但就是给人一种这个地方就该是这样的一个处理的感觉,这可能和hd490三频非常顺滑的衔接有关系。在m3p下,动态会好不少,有那种起伏的感觉了,但整体还是略显平淡。 人声,得益于490较为靠前的人声位置以及微暖的声音,并且还有不错的厚度,虽然调音较为白开水,但在绒布加强氛围感以及泛音之后,其实人声还是不错的,听acg,jpop小编制,是挺舒服的一个感觉,听港台男声,或者偏抒情的歌,会略显缺乏感情。 在总结之前我先说我购买hd490pro的原因是什么:一是,最近我不太想更换前端,并且没有上台的打算,所以在一众大耳里,hd490较低的130Ω阻抗和较高的灵敏度,算是非常好推的了。二是,最近生活的重心也要向考研转移,所以暂时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更想要一个耐听的耳机暂时退烧,所以hd490pro算是非常好的一个选项。 总结:hd490pro是一款不用上台也可以推出很好效果的一款监听兼HiFi的耳机,如果手里没有台放,又想体验开放式次旗舰大耳的,hd490pro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优秀的声场和不错的解析以及轻快明亮的声音,在绒布下非常小编制泛流行。而织布下,欣赏古典音乐也是很好的选择。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3篇——飞傲q15 飞傲q15这款大尾巴其实我入手的时间不长,但为什么这么快写他的听感呢。因为太好听了(我已经悔恨之泪了,早知道还是大傲 )。在穷老烧兜兜转转经历过,直推,小尾巴,播放器之后,我终于在q15国补能到1.5k入手了。如果是这个价格我只能说值,高达1600mw的推力,能把较为好推的大耳推起来,塞子也是基本都能驱动。在做到中正的前提下,略微照顾流行人声的声音走向,也是飞傲在调音上的转变。一改之前的调音风格。我不少烧油朋友对飞傲调音的刻板印象也是在q15发售之后改变的。下面具体说说听感(搭配p50)。 首先,声场上,非常规整,纵向声场优秀,横向声场展开的也不错。另外,我最喜欢q15的一点是它的声底非常干净,也就是烧油们口中的底黑。特别表现在一些人声清唱的情景,q15可以把人声凸显的非常干净,就像在万籁俱寂中的吟唱。 低频上,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飞傲强硬的低频,这种下潜深,回弹快(短延时徒降下)的风格使得快节奏的打击乐器非常有力且干练,不拖沓,非常有节奏感。有的人会觉得低频有些过硬,但在我的听音喜好里,这样的低频正正好好。 中频,个人认为没有低频那么优秀,但要比ka17调的好,人声位置近了不少,比较讨喜。但不算贴耳,比飞傲m21要克制不少。人声口型较小,声音没有那么润泽,这也是我比较遗憾的一点,如果把人声再打磨一下,那就完美了。 高频,属于中规中距的水平,不会让人觉得刺激,有些见好就收点到为止的感觉,延展差点意思。但大声场和较好的动态弥补了一些展开的不足,高频还是比较好的表现了出来。 解析力上,非常优秀,能够把一首歌的细节展现的很好,并且因为偏素质和克制的调音,会让所有单位的声音齐头并进,较大的声场也能够支撑解析出来的信息量,不至于让各个音部的声音拥挤。 控制力也很好,绝大多数音乐都能游刃有余的处理下来。并且我认为我的p50无法让它使出全力。 功能上,我最喜欢的就是蓝牙模式,使用手机的情况下多了一个选择,可以连接蓝牙不用接线,非常的方便,并且蓝牙支持96khz(ldac协议下)的采样率,日常听听流媒体绰绰有余。 总结:q15在国补的情况下来到了1.5k价位属于是这个价位前端里不可忽视的选择。声音的素质是非常不错的,调音比较中正,属于耐听杂食类的。建议线下试听,如果喜欢这个风格,目前国补入手是非常值得的。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2篇——飞傲ka17 Ka17这款小尾巴自从出世以来算是比较有争议的。就我的使用场景来看,其实是比较符合我的需求的。首先我买ka17不全是为了便携,而是因为便宜并且推力大,虽然我的大耳ft1是一个很好推的低阻高敏。但也是需要一定推力的,一般小尾巴真的整不动,而飞傲的ka17的台机模式算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伺候ft1还是能伺候的比较到位了。再难推点的就老老实实上台或者大尾巴吧。 说说具体听感吧,声场上我个人认为是比较优秀的,接电台机模式高增益下,把p50的横向声场推到很开。 动态上中规中矩,符合飞傲略显白开水的调音风格。 低频:量感大,下潜一般,声音较为扎实,并且fast滤波下回弹较快,听起来显得有点赶。滤波换为slow模式下改善了不少,但整体风格还是偏快回弹。 中频:密度有些薄了,没什么好说的,算是这个小尾巴的短板,男高音和女中高音位置会显得比较远。女声会显得有些闭塞,并且人声口型小。 高频:个人感觉算是比较优秀的,听不惯飞傲调音的应该会觉得刺耳,我觉得搭配一个暖点耳塞会好不少。 三频的特性就会觉得在乐器多且频率跨度大的歌曲里觉得人声被器乐盖住,会有些控制不住,听着较为混乱。 总结:白开水调音的冷声小尾巴,追求推力要推低敏高阻大耳的可以解一下燃眉之急,建议🐟收一台,性价比会高不少。杂食也不错,尽量搭配偏暖的塞子,久听不累。
Hifi设备朝花夕拾第1篇——兴戈em6l 兴戈em6l可以算我入烧的产品了,当时不知道什么叫监听向耳机,对hifi的概念也只是停留在高保真高还原。然后看到大家都说它三频比较均衡中正,当时这个价位(699)一圈四铁的配置也比较豪华,所以脑袋一热就买了,连带着他家小尾巴dew4一起买的。 按照我现在的印象,初入耳真的是给我一耳朵惊艳,这可能是大家刚发烧都会有的体验吧,那种乐器分离,各就其位,随着伴奏起起伏伏的人声,以及歌曲的很多细节。可以说在没有听过那么多hifi耳机之前,这款耳机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挑剔的地方。下面具体讲讲。 叠甲:纯主观听感,毕竟这也是我入烧的耳机,个人色彩比较浓厚。 具体听感:大概总结下来就是八个字:中正均衡,宽松柔和。 首先声场上就是一个比较规整的椭圆形声场,如果推力较小的情况下横向会有些展不开,但推力大了之后声场会规整不少,分离度也会好不少,但也会放大因为素质一般而出现毛刺感。 动态上就略显平淡了,它的声音很适合那种娓娓道来的抒情歌,不适合刺激的歌,那样会听着会很难受,因为动态平淡,所以爽不起来。瞬态没印象了。需要注意的是,在乐器比较复杂的场合,会显得比较混乱(像是每个单元在个唱个的),声音也会略显毛刺。而面对小编制民谣,较为简单的环境还是游刃有余的,能解析和表现的很好。 接着就是三频,没什么好说的,标准哈曼曲线,个人觉得高频较为出彩,衔接的比较丝滑。中频密度尚可。低频下潜有一些不够,收的比较拖沓。量感适中。人声位置较远,口型小,听女声还算可以,男声特别是港台,少点韵味。可能是因为是一个监听向的耳机,和现在流行向的调音还是有点不同。谈 谈这个耳机的玩法,首先官方给的3.5线一般,最好可以上一个它家lc5铜镀银线,最好买4.4平衡的,这样会让横向声场展开不少,细节也更多。声音也会打开不少。然后虽然说这款耳机的阻抗只有32Ω,但想要推好也得搞个ka13,dc04pro这样的尾巴。并且适合略暖的尾巴,因为这款塞子算是一个冷声塞。 总的来说,em6l听感还是比较柔和耐听,中规中矩,杂食走向,很符合它监听向耳机的定位。在当时作为初烧小白,在这个价位想找个中正杂食耐听的塞子,选择em6l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过距离它发售应该也有两年了,期间也出了不少这个价位很值得购买的塞子,我没有听过就先不推荐了,大家觉得现在这个价位哪些塞子不错可以在楼下写出来。
1 下一页